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秦始皇亲自监工重建琅琊台 因徐福杀姓徐的

2015-03-08 作者:宫岩

▲秦始皇的笑只留在琅琊台 ▲ 秦始皇走过的秦御路,共有386步台阶。

这是一个奇特的瞬间,登上胶南琅琊台的秦始皇一反往日的蹙眉按剑、庄重威严,而是满面春风、笑着张开双臂,仿佛要将面前的大好河山揽入自己怀中。研究秦始皇的史学专家说,秦始皇的笑不多 ,真正的笑容只被收藏在了琅琊台,因为这里有他需要的东西、有让他真正快乐的东西。所以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的“黑色大军”第一次抵达琅琊台开始,这里便成了一代君王最牵挂的地方,为跟越王勾践比高,他甚至亲自监工花一个月时间重新建造了琅琊台,十年三次来到这里。

第一次:一住仨月,重建琅琊台

喜欢数字“6”,台阶都带“6”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13岁即王位,22岁亲理朝政,39岁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这里直接将镜头拉到2231年前,当时的琅琊郡,地域宽广、人烟稀少,但琅琊台这个名字已经小有名气,有“东方胜地”之称。

关于为何叫琅琊,说法很多,民间有个这样的传说:秦始皇继位后残暴无比,让全国的男人去劳动、有姿色的女人都来伺候他。琅哥和琊姑从小青梅竹马,两人正在拜堂成亲,官兵就来抓人了,不得已两人逃命到海边一跃而下,他们跳海的地方便出来了两座连在一起的山,名为琅琊。当时秦始皇刚刚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他计划带着臣子们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海上东巡,琅琊台成为必须来视察的郡县之一。

喜欢看古装剧的电视迷可以发现,不同于其他朝代明亮的黄色和耀眼的红色,秦始皇最爱黑色,黑车、黑马、黑旗帜、黑盔甲,东巡的队伍如一支“黑色大军”震慑着神州大地 。胶南《琅琊风》主编栾建东介绍:“秦朝尚黑崇六,以黑色为国色。其实这个颜色的由来也是有讲究的,古时我们说青龙白虎代表着帝王家的威严,青龙的青,就是黑色。另外秦始皇喜欢数字6,所以他的御驾是用6匹马来拉。”

早就听说琅琊台山海荟萃、景色宜人,直到秦始皇真正走上这里才发现,峰峦起伏于脚下,沧海铺展至天边,他忍不住张开双臂拥抱这属于他的一切 ,脸上竟露出难得的笑容。一路往上,越走心情越舒畅,在景区内有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叫秦御路,正是当时秦始皇登琅琊台时走过的路,这条路宽 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阶,每一层台阶都用花岗岩砌成 ,这个数字也恰好印证了前面所说,秦始皇喜欢数字6。有人说走在这秦御路上有种奇怪的感觉,会听到前面的人发出“咚咚”的脚步声,就像行走在水中一般,也有人说其实是因为秦始皇在修建御路时使用了水银的缘故。除了秦御路,在琅琊台南侧还有条路叫云梯,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道路,云梯共有336步台阶,同样遵从“崇六”的理念。

再筑琅琊台,迁民三万户 从山脚走到山顶,秦始皇实在太喜欢琅琊台这个地方了。突然,他在山上看到个毁坏大半的土台,手下告知,这里原是望海台,是两百多年前越王勾践建的,当时越王灭吴后便筑造了望海台,称霸诸侯。秦始皇一听怒了:“一个小小的越国也想称霸诸侯?”随即下令再建新台,要比旧台更为高大,这次秦始皇要亲自监督,三个月内必须完工。为什么偏偏选在这里筑台,青岛文史专家王铎说道:“秦始皇不仅自比三皇五帝,春秋五霸也不放在眼里,所以他要与越王争高。”

这一筑台便发生了很多传奇故事,琅琊台上的许多景点也都是因此而来的。当地郡县守令接到秦始皇重新建造琅琊台的命令后,便开始广招夫役,日夜赶工,老百姓苦不堪言,导致人怨天怒。之后便出现这样的怪事,秦始皇白天驱赶着百姓筑台升高一层,一夜之间台西侧的山头就长高一截。这边不停地筑那边不停地长,秦始皇气坏了,“我是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功过三皇五帝,岂容你小小山头挡我道路。”说罢,往西山上狠狠跺了几脚。这一跺不要紧,西山确实不再长高了,在他跺脚的地方却出现一道山沟。沟底溪水淙淙、沟内长着高大的板栗树,野蔷薇丛生密布,胶南琅琊台风景区讲解员王春娜说,这就是景区有名的“跺脚沟”了,板栗成熟的季节游客还能在这儿捡到板栗呢。同时,山脚下一个清清的水湾也被震坏了,一分为二,一个成为清水湾、一个却成了浊水湾。

还有一个火石团子的传说。琅琊台本为壤土夯筑而成 ,但在琅琊山脚下,却散落着许多状如鹅卵的石块,质地坚硬,叩之琅琅有声,火星迸射,当地百姓称之为火石团子。相传秦始皇在琅琊三月不返,他和随行臣子、士卒身上突然长出许多红疙瘩,奇痒难耐,御医也诊治不了。后来,有一个方士前来求见,说能治此病。方士让士卒准备三匹快马,日夜兼程赶往咸阳山中溪泉,满载块石而归。方士让人将块石投入琅琊山下御泉,嘱咐每天饮用。几天后,所有人身上的红疙瘩都消失了。始皇问询其理,方士笑答:“水土不服也。”

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琅琊台依然挺立着。在琅琊文化陈列馆内摆放着很多夯土,正是建造琅琊台时运来的,每一块夯土都坚固无比,而且从挖掘的土坑中可以明显看到,夯土之间的距离、纹理都一致,建筑工程之细让人惊叹。为让记者有更直观的感受,王春娜带记者到夯土层保护厅,抬头看画在上面的施工图画。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有拿锄头的、有挑担子的,在图画的右下角有两个手拿叉子的人,他们的任务是随时检查夯土是否合格,叉子戳不进去才算是达到标准,否则就得继续加固。有秦始皇亲自监工,琅琊台一个月便完工了。同时,他还下令从全国移民三万户到台下,免除了12年的赋税,此后的琅琊地区繁华昌盛。

留下刻石,记录丰功伟绩 《史记》中对秦始皇到琅琊台的心态这样记载:“大乐之,留三月”、“立石刻,颂秦德,明德意。”这里的石刻就是秦刻石,也叫“琅琊刻石”。胶南著名文史专家王景东曾经参与过后期琅琊台的考古和修建工作,他告诉记者:“刻石全文447字,二字一韵,四字一句,文笔流畅,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附文还记录了李斯、王绾等10个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据传,碑文出自李斯的手笔。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也跟随父亲足迹巡游天下,在始皇碑刻旁加刻文字。不过因年代久远,到北宋时,琅琊台始皇颂德碑已亡失大半,仅存从臣姓名,二世碑亦迸裂。之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残石,珍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史记》记载秦代刻石共有七处,现仅存两处,其中泰山顶所藏残碑,仅存10字。琅琊碑保存86字,且字形、笔法均优于泰山刻石,实乃国之瑰宝。景区内的琅琊刻石碑有4.8米高,是1994年根据《史记》上的记载修建的,刻石三面环刻,东面和南面是秦始皇为歌颂自己的功德让李斯篆刻的,西面是秦二世胡亥的诏书。为便于大家理解,王春娜将二世诏书翻译成现代文:“这里所有的刻石都是秦始皇所为,今天我也继承皇位了,但是刻石并没有注明是秦始皇,这样很久以后,我们会误以为是后面皇帝做的,就不能称赞秦始皇的功德了。所以大臣李斯等上书,请求将诏书也刻在上面,我同意了。”秦始皇的刻石是公元前219年刻的,而秦二世诏书是公元前209年所刻,间隔十年。

第二次:途中遭到张良刺杀

第一次登上琅琊台后一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这次的目的地还是山东半岛。不过关于这一次史书上并没有过多记载,只是从几句话中看出,秦始皇这次速度很快,途中没有过多耽搁,除了一件事让他不得不停了几天时间,因为他遇到刺客了!

当时他的黑色大军行至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突然从道路旁边的草丛中扔出来一个大铁锤,径直砸了过来,把一个车辆砸得稀巴烂。周围的人吓坏了,秦始皇也惊出一身冷汗,这个大铁锤其实是冲着他来的,因为砸错了车,他才幸免于难,后来得知铁锤足足有120斤重,而策划这起刺杀事件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秦灭亡后,张良有幸逃离,但他心中仍盼望着有一天能恢复韩国,之后便组织了一批死士,制定了这次精细的刺杀行动。没想到行动失败,秦始皇派出军队追了几天没追上,便继续他的东巡。而之后张良便投靠了汉高祖刘邦。

好了,现在我们言归正传,虽然在路上遇到了刺客,但秦始皇显然不以为意 ,急着往琅琊台出发。他为何这么着急?因为他要去见一个人(后文有交代)。

第三次:十年后再登琅琊台

10年后,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这十年间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六国已被降服,但有些旧势力还蠢蠢欲动,北方匈奴眼红他的疆土,不断来侵扰,还有他的阿房宫迟迟修不好 、长城也进行得不顺利,他本人这些年间连续不断遭到刺杀。秦始皇第三次到琅琊台的目的是寻求长生不老药。

在景区顶端,有14尊面容清晰的雕像,中间那个手指东海、面带怒色的便是秦始皇,他旁边站着的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李斯,另外一边则是他的二儿子胡亥。而对面正在弯腰汇报情况的人名叫徐福,正是这个人十年前给了秦始皇一个希望,让他焦急等待,十年后却空手而归。

我们借用一下目前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那个镜头,头发花白的秦始皇面容憔悴,身边只有奸臣赵高一人伺候,“皇帝,让奴家为你束发吧?”秦始皇摇摇头,继续询问有没有徐福的消息。他用了十年时间去相信这个人,在他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秦始皇没等到徐福的长生不老药气得他见到姓徐的就杀

第三次登上琅琊台,秦始皇怒指徐福问仙草何在

夯土层保护亭上的画面 ,可以想象当年筑琅琊台的工程是何等浩大!

秦始皇走了,死在最后一次东巡的路上,却留给世人数不清的疑惑。十年间,这个千古一帝为何连续三次来到胶南登上琅琊台?他一直在追寻的那个东西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过去和现在的每一个人。或许一切都该从统一六国时开始,那时他正意气风发 、壮志踌躇,那时他根本不怕死……

完成统一自称始皇帝

曾经神州大地上有七个君王,但那时的秦始皇不喜欢“七”,他要“一”,一统天下的“一”。秦始皇灭六国的统一之战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详,在此记者只将整个过程简略汇总。

那时的秦国虽然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但还没有强大到能一下歼灭其他兄弟国家,所以灭六国的计划应该从谁开始呢?秦始皇早就制好了时间表。韩国是其中势力比较弱的国家,但在秦出兵之前,韩国的国王就先服软了,向秦始皇俯首称臣以保自己一命。秦始皇本就没把韩国放在眼里,既已称臣,那就先向赵国进攻吧,这可是秦始皇的老仇家,想当初自己跟随母亲在赵国受尽凌辱,现在他要来复仇了。不过,赵国在当时还有一定实力,秦国出师不利败下阵来。没关系,趁着休息时间先把已经称臣的韩国解决了,再借着赵国闹饥荒的机会,再次发兵一举灭了赵国 。赵国的灭亡意味着秦始皇的统一大业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末代赵王赵迁的长兄侥幸逃脱,率着宗族数百人逃到了代地,自称为代王,之后与燕国合兵想合力摧毁秦始皇。在这里,有一个历史名人要出场了,那就是荆轲,燕国太子丹百般伺候着荆轲,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帮自己杀了秦始皇,报曾经的凌辱之仇。无奈,荆轲刺秦,计划失败,自己反被刺死在咸阳大殿。这下可惹恼了秦始皇,犯强秦者,虽远必诛,特派十万兵马灭燕复仇。可怜燕国国王最终不得不杀了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暂时保住自己,燕国已经溃散,秦始皇要将灭亡目标投向魏国和楚国,灭魏国容易,但楚国有一代名将项燕着实费了些时间。之后又将临时建起来的代国和已经逃到东边去的燕国也都灭了。至此,秦始皇已经将韩、赵、魏、楚、燕国全部铲平。最后只剩下个齐国 ,齐国是当时的老国,实力更不可小视,所以秦始皇对齐国使用了金钱战术,用白花花的银子收买了齐国的大部分官员,再加上当时齐国的国王没什么本事,这个老国也就轻松被拿下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坐在自己创下的帝国版图前方,他的统一大业终于实现了,他的功劳比三皇五帝还要高,自称始皇帝,年仅39岁。

秦始皇为何要三登琅琊台?

完成统一大业后的秦始皇开始东巡,五次东巡三次都来了琅琊台,为什么?很多人心里都装着个大大的问号。胶南著名文史专家王景东、《琅琊风》三位主编张国光,彭煜文和栾建东,还有胶南博物馆馆长翁建红五位专家坐在一起分析,秦始皇喜欢来琅琊台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秦始皇刚刚完成全国统一大业,正在兴头上,他要大张旗鼓东巡让天下人看看他秦国的实力,震慑海内。再加上刚拿下的天下一切都还不安顿,也想出来拜四时主祠,搞搞仪式,祈祷国泰民顺。而在这其中,齐国是当时最后一个被合并的 ,虽然不得不归属了秦,但有些人心里还不服气,秦始皇来拜他们的齐地八神,也是安抚民意的意思。这一点,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记载,原话是“纪功,颂秦德。”

其二,能统一天下之人得有多大的气度和野心,秦始皇的野心从他登上秦王的宝座就没停止过。所以他征服了六国,拥有了天下。但他还不满足,他要来看一看,在大海的那一边还有没有人,有的话他还得继续扩大疆土。

其三,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一点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第一次来琅琊台之前,秦始皇心中便有了想长生不老的念头,但只是转念一想还不是很强烈。手下为了迎合他的这种心态,告知在琅琊台有“海上三神山”,这里有全国各地的方士研究长生不老药,曾经的齐威王、燕昭王都曾来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些加重了他想长生不老的欲望,再加上当时的著名方士徐福夸下海口,要替秦始皇去求神仙要丹药。所以秦始皇信了,这成了他心中最挂念的事,所以只过了一年他又来了,来看看徐福回来了没有,过了十年,他等不及了,再登琅琊台。就这样抱着一个希望,让他三登琅琊台。琅琊台的绿化一直很好,上面有两千多种树木,但主要还是以松树为主,松树寓意长寿,恰好迎合了秦始皇想长生不老的心态。

其四,秦始皇的东方情结。有人说,秦始皇到琅琊台其实是为了寻根,因为追溯他的姓氏“嬴”是来自东部沿海,祖上其实是东海人 。这样听上去也有一定道理。除了这些原因,专家提到,琅琊台本身的美景也不容忽视,这里三面环海、景色优美。虽然琅琊台的海拔只有 183.4米,但在这里却能将周围的大珠山、斋堂岛等尽收眼底,这些在其他地方是感受不到的 。诸多因素下,秦始皇三登琅琊台。

秦始皇一家寿命都不长

寻找长生不老药无疑是其中最吸引人的一点,为了能长生不老,他什么方法都愿意去尝试。当时全国方士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自己炼丹,一派以徐福为代表主张去寻找神仙求丹药,这两派秦始皇都信,同时进行。十年间,虽然他一次次被这些方士欺骗着,但心中的希望仍然存在。有人会问,秦始皇为什么那么怕死?

有人做了一项研究发现,秦始皇一家寿命都不长,他的爷爷秦孝公44岁去世、他的父亲庄襄王34岁去世,而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也到了40多岁。这样一想,他心里的恐惧感就更重,他的天下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他的荣华富贵还没有享受够,将来治国的担子能交到谁的手中?这些都让秦始皇恐慌,寻找长生不老药便成了这个一代君王毕生追求的东西,只可惜,没等来丹药,却召来了死神。

王春娜说,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继承皇位后也开始学老爷子进行东巡,他心里也惦记着那个长生不老的丹药,只是他比自己的父亲更冷静一些。如果等到徐福,他真的拿来了长生不老药,自己正好享用,倘若没有,胡亥就大开杀戒。徐福真的没有来,十年的长生不老传说是假的 ,琅琊凡是姓徐的百姓都成了徐福的替死鬼,所以时至今日,琅琊一带也没有姓徐的姓氏,全部改为夏姓。而胶南文史专家刘圣文在《琅琊之梦》一书中则这样写道:“徐福东渡不归,秦始皇见徐姓即杀。”

秦始皇怎么死的

这又是个缺页的历史谜题,大家只能将答案归结于两点,病逝、遇害。再回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登上琅琊台时,他这次坚持出巡,其实只为等徐福的长生不老药,却不料等来的却是两手空空。早已等得不耐烦的秦始皇刚要把徐福砍头,徐福又说话了,说其实已经找到仙岛了,只是遇到了点小麻烦。这一幕在目前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楚汉传奇》中是这样演的:

秦始皇:“长生不老药何在?仙人何在?”徐福:“草民这些年带着船只遍寻,确实找到了蓬莱仙岛,只要登上仙岛,长生不老药便唾手可得。”秦始皇:“那为何不得?”徐福:“草民无能,在这蓬莱仙岛前有只大鲛龙挡路,它身高百丈、体宽无比,寻常人根本无法将其射杀。欲登仙岛必过此关才行。”秦始皇:“找到仙人 ,仙人能将仙草奉上?”徐福:“皇帝乃千古一帝,这些年给海神的奉贡也很多 ,仙人早已得知,只要登上仙岛不仅能长生不老,还能与仙人共话,巡游天下。”

听到这话,本已经疲惫不堪的秦始皇嘴角又笑了,他又重新燃气了希望。立即下令准备100位弓弩手,这次他要亲自去射杀大鲛鱼。当行至今荣成成山头一带时,秦始皇还确实发现了一条大鱼,弓弩手将其射杀后便放心回去了。这时他心里有底了,已经走到“天尽头”了,大鲛鱼也杀了,徐福肯定能拿来仙草,他就能长生不老了。等啊等,从日出等到日出,徐福却一直不见踪影,他终于放弃了,命令大军回咸阳。

这时的秦始皇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再加上正值炎热的夏季,满身寒气、劳累不堪还水土不服,很快就染病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境内),坚持到沙丘宫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秦始皇再也撑不住了。之后赵高说服大臣李斯,篡改诏书,杀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将二儿子胡亥推上皇位。

秦始皇行至沙丘,暴病而死,这是绝大多数人倾向的死因。当然也有人怀疑秦始皇其实是死于非命,凶手是赵高和胡亥。现在回想沙丘发生的一幕幕确实疑点重重,蒙恬是秦始皇长子扶苏的人 ,手握兵权,为何在沙丘时偏偏被支走了?又为何秦始皇死时身边只有赵高一人?赵高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玉玺和诏书当时都在他一人手上,这些都可能是杀害动机。只是,这一切都是猜疑而已,就像秦始皇这个人 ,注定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皇帝。不管死因究竟是什么,赵高都成功了,为了进一步掩人耳目,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秦始皇尸体旁边塞满了鲍鱼,用鱼的臭气掩盖住尸体的臭味。

这就是秦始皇与琅琊台的故事。而与琅琊台隔海相望处有一个翠绿的岛屿,曾经秦始皇望着那里发呆,那个小小的岛屿跟秦始皇之间又有什么故事呢?下期《发现青岛》记者将带大家走上这个充满传奇的海岛——斋堂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