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仙家寨明朝初期立村 陈克炼属于青岛“四大财主”

2017-04-27 作者:田野

仙家寨明朝初期立村陈克炼是青岛“四大财主”之一

青岛的许多村庄都以姓氏命名,如薛家岛村、李家下庄、董家庄等等,但也有不少村名听上去很奇怪,仙家寨村就是其中一例。

仙家寨村为城阳区流亭街道驻地 ,是流亭街道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村东与夏庄街道小水村相接,南与李沧区南渠接壤,西与赵村相连,北与红埠村相邻。别看这个小村庄名气不大,人口不多,但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关键的是诞生了不少青岛名人。

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仙家寨村。

名称:传说原叫卸甲寨,因谐音称为仙家寨

和不少青岛村庄的命名方式不同,仙家寨村以“仙”字打头,这倒不是因为这里有“仙”姓人大量居住,而是源于三个神奇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称,古时村中的大梧桐树上栖息有凤凰,有仙气,故称之为“仙家寨”。

第二个传说称,古时一位将军年老时在此卸甲养老,是为卸甲之寨,故称“卸甲寨”,后人以谐音称之为“仙家寨”。

还有一个传说称,唐朝军队曾在此安营扎寨,“仙家寨”的得名源于先锋官的突发奇想。这个故事在《城阳民间故事集》中有详细记载。据传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御驾亲征,自长安率军向东进发。一路上军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老百姓的拥戴。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支先锋兵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进至城阳地界,向南行进,渡白沙河时搭起了浮桥。正遇秋雨连绵,将士们的战袍、盔甲尽被淋湿,又赶上天气突然降温,如再行进,非得病不可。于是,渡过白沙河后,先锋官传令:“就地安营扎寨,卸甲取火,烘烤衣服,埋锅造饭。”第二天,当地不少百姓来营盘看光景。先锋官上前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人们答道:“莱州府即墨县。”先锋官又问:“此村何名?”一位老人答道:“此村还未有名,请将军赐个名吧。”先锋官略加思忖后说:“我们在此安营扎寨,卸甲烤衣,就叫‘卸甲寨’如何?”人们齐声说好。于是,这个地方便定名卸甲寨。后来,叫着叫着,就成了“仙家寨”了。

村史:出现于明朝,曾建有古刹延寿宫

传说毕竟是传说,考诸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仙家寨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明朝。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尹、冯、车、于四姓最早迁入仙家寨,后绝户失考。据该村《刘氏祖谱》载,刘氏始祖“仲英”、“仲礼”兄弟二人,自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迁居即墨南乡南曲,传及五世,“东贤”祖迁居仙家寨。仙家寨现有徐、纪、陈、于 、刘、王、郝等108个姓氏,并没有“仙”姓。

仙家寨源于明朝,也就建有不少明代建筑,最著名的就是延寿宫。据即墨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海波介绍,这座创建于明朝的古刹坐北向南,庙门两旁高高矗立钟 、鼓两楼。延寿宫分前后两院,前院从殿供奉关公神像,他丹凤眼、卧蚕眉、手捋长须 ,坐读《春秋》的模样,让人肃然起敬。左右两边,还站着手执青龙偃月刀的黑脸周仓和捧着帅印的白脸关平,显得庄严威武。前院东侧有“鳌驮碑”,这只大鳌身上,从上至下有一条整齐而很深的刀劈状裂痕,传说此鳌曾违犯天戒,畏罪欲逃,被关公劈了一刀,并罚它在自己跟前驮石碑。后院正殿高挂扁额“延寿宫”,正殿青砖绿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内祀老子,四壁均有彩绘。后院东侧有两棵银杏树,胸径数围,苍劲挺拔,与延寿宫一起见证着仙家寨村数百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延寿宫的香火很盛,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民国年间,延寿宫辟为学校。解放初期,被毁。

“文革”期间,仙家寨更名为“红寨”,1981年9月又改叫“仙家寨”。

家族:陈氏家族富甲一方,出了个“活财神”

仙家寨村经济实力雄厚,这跟当地人的经商传统不无关系。历史上,仙家寨出了不少大地主、大商人,尤以陈氏家族为代表。

据陈海波先生介绍,解放前,仙家寨村就有一个闻名即墨南乡的大宅门——陈氏家族。陈氏家族本为普通生意人家。在19世纪末期,陈氏祖上主要做猪肉买卖,将用盐腌制的猪肉由青岛运往广州等地。一天,偶遇一支军队,腌制猪肉正是军队之急需品,陈氏祖上与长官结下了友谊,生意也因此发达起来。后来,陈氏后代不断经营发展,家族势力不断壮大。传至陈克澜,已是即墨南乡闻名的大地主。陈克澜弟兄四人,他排行老四,人们称其为“陈四霸”,家中拥有土地3000余亩(老亩),遍及即墨、胶县(今胶州)等地。陈氏家族在仙家寨的住宅有房屋千余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甚为壮观。

不光有陈克澜,被称为“活财神”的陈克炼也是仙家寨人。民国时期,青岛有“四大财主”,分别是傅炳昭(青岛商会首任会长)、刘子山(青岛首富)、李涟溪(青岛房地产大亨)和陈克炼。

陈克炼,字次治,年轻时善于赌博,且逢赌赢多输少。在青报网有一篇文章《民国青岛也有四大家族》,其中这样描述道:清光绪末年,陈克炼来青岛经商,在中山路163号开设“复成号”,开业资本所需的5000元皆由其叔陈尚梓提供。“复成号”主要的经营项目有棉布、棉纱、生油、生米、燃料、盐庄等,并在商河路、青城路、铁山路等多处建有仓库。陈克炼经营“复成号”时,与青岛大亨丁敬臣勾结包办盐税,垄断了青岛盐业,并因私自提盐价,招致民愤。

此外,陈克炼在位于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取引所其实是个日本名称,意思是“买进卖出的交易场所”,翻译成汉语就是“交易所”,这里是当时全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每天靠买空卖空发大财,当时盛传陈克炼的资金有200万元之巨,人送外号“活财神”。大家可能对数字不甚敏感,我们不妨从一个事例中看看陈克炼的财富之巨:陈克炼有一子一女,女儿嫁给了傅炳昭之子。1932年,正值青岛第一大高级饭店兼旅社的新新公寓开业,专为陈克炼女儿办婚事大设宴席,结婚之日,他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从中山路163号一直排到中山路前海沿。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陈克炼感觉青岛不是久居之地,与傅炳昭一起迁居上海。据说,陈克炼去上海曾带走32个铁皮箱,里面尽是黄金美钞及其他珍贵物品。

1953年,陈克炼死于上海,时年85岁。

名人:青岛市参议长开办城阳第一所中学

除了陈克炼之外,还有一位名人对仙家寨的发展影响深远,他叫李代芳。

青岛是个移民城市 ,所以在全国各城市中有一个少有的现象:百年以来青岛的官员极少是本地人,旧青岛参议会的议长李代芳是一个例外。据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介绍,李代芳(1888~1973),字芸轩,城阳区夏庄李家沙沟村人。早年就读于礼贤中学,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系,并以最佳成绩毕业。1923年,李代芳回到青岛,担任青岛农林事务所所长。1928年,他与周子西创办青岛华北火柴厂,以抵制日货。四年后,李代芳将华北火柴厂改组为华北火柴公司,此后进入鼎盛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代芳南下重庆办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代芳回到青岛,重新开办了华北火柴公司,当时这是青岛最大的火柴厂。1946年,李代芳当选青岛商会会长。同年,国民党政府成立所谓的“议会”组织——青岛参议会,办公地点在原德国亨利王子饭店东馆(今泛海名人酒店)。因为李代芳祖籍青岛,在青岛经济界有很大影响,加之参议员中商人很多,他当选为青岛市参议会议长。

李代芳为仙家寨乃至整个城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城阳史话》记载,1947年,李代芳和地方绅士、民众筹款,在仙家寨村开办私立振青中学。学校名称顾名思义,取“振兴中华、振兴青岛”之意。学校由李代芳任校长,聘有学识者任教师,初创时有学生两个班,到城阳解放时已有学生4个班,178人,教职员8人。振青中学的建立 ,开创城阳中学教育之先河,为城阳的社会发展及人才的成长打下一定基础。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李代芳拟留在青岛,青岛警备区司令刘安祺派兵日夜“守卫”,最终将他挟至台湾。1973年,李代芳病逝于台中。

故事:传统相声《扒马褂》取材于陈氏家族

说了这么多仙家寨的历史,最后来说一段趣闻。爱听相声的人都知道《扒马褂》这个经典段子,相声中,一个穷人借了一位少爷的马褂(旧时套在长袍外的一种短上衣)穿在身上,少爷经常说些漫无边际的谎话(如一头大骡子掉在茶碗里淹死了),穿人家马褂的穷人千方百计为其圆谎,闹出许多笑话。据说,该相声就取材于仙家寨的陈氏家族。

青岛作家刘杰在《蝈蝈》一文中称,陈氏家族发家后的第四代,名叫陈瑞,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渐渐的,家境开始败落。陈瑞不得已,只得靠卖房卖地来维持生计。一年冬季的一天,陈瑞带着随从张一刀来到天津,在一家茶馆里,见到一人在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异形的葫芦,葫芦口处有一只湛青碧绿的蝈蝈正在振翅长鸣 。陈瑞好奇,从没见过冬天里养蝈蝈这等新鲜事,便走到近前,想看个端详,不料那人却轻轻掩上葫芦口,傲慢地离去。

陈瑞受到冷落,觉得很没面子,就要求张一刀也给自己弄一只蝈蝈。张一刀在外转悠两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卖家,可是对方要价是一头驴。陈瑞心情急切,只好将自家拉行李的驴拉出,换回了这么一只蝈蝈。为了展示自己的蝈蝈,他也大模大样地来到茶馆,要了一杯茶,很摆谱地坐下,可是没想到,他刚打开葫芦口,那只蝈蝈就蹦了出来,正好落在泡上茶的茶碗里,当场就烫死了。

据说,这就是后来传统相声《扒马褂》的故事原型。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