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福山路住过洪深 沈从文的《边城》在这里酝酿

2017-06-01 作者:田野
福山路不仅住过洪深沈从文还有民国绅商刘鸣卿

德国占领青岛后,为胶澳总督在小鱼山面对汇泉湾的地方修了一座临时官邸,官邸门前的一条石块路通往会前街 。以后,马路向上修建,陆续分做两条马路:福山路和福山支路。

毗邻小鱼山,远眺汇泉湾,福山路历来是老城区的养生宝地,其连同福山支路也成为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最集中的区域。

如今漫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欧韵风情的别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树间,那些名人故居则分布其中,而每一座故居里又装满了城市的历史。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福山路。

福山路1号:洪深在这里创作《劫后桃花》

从福山路北端起,临街而建的福山路1号,是中国话剧先驱洪深的故居。这座别墅是三层的德式建筑,一层是由厚重的石墙砌成,二层、三层黄色立面,白色窗框,颜色搭配清新亮丽。高大的门厅,拱形窗户,哥特式的屋顶,十分宽敞和气派。建筑的一侧有类似塔楼状的圆弧形墙立面,后边部分为方正式建筑,亦圆亦方的风格在周围众多别墅中只此一家。有资料显示,这处洪深旧居是青岛现代文化名人故居中,最为“阔绰”的一处。

洪深为何来到青岛,又为何居住于此呢?这里面有一段苦涩的回忆。洪深的父亲洪述祖,时任内务部秘书,因涉1913年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遇刺案,到青岛避难。这期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洪深,每逢寒暑假时就来青岛家中。青岛的美景令他流连忘返,其社会形态则勾起了他了解的欲望,他观察当地的码头、炮台,调查政治、历史、法律,探询平民的社会生活。1915年1月,洪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青岛见闻录》,记录了这个时期他在青岛的所见所闻。洪深还写了很多剧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卖梨人》。《卖梨人》的题材取自青岛崂山,是洪深所写的第一个正式带有台词的剧本,也是我国第一个有对白的独幕话剧。

1934年,洪深再次来到青岛,受聘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住在了福山路1号。洪深这次来青岛的原因极其复杂:一方面是洪深被国民党监视了几年,个人的恋爱、事业和友谊都受到打击,心情十分抑郁;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北京大学与山东大学争聘梁实秋的难题,在“梁先生说项,赵太侔校长力请,俞珊从旁劝驾”的情况下,洪深接受了聘请,接替梁实秋出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

在福山路1号,洪深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劫后桃花》最为著名。《劫后桃花》是洪深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开创了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先河。1935年9月中旬,《劫后桃花》剧组来青岛拍摄外景,于1935年摄制完成,为中国电影界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福山路2号:女作家苏雪林“逃热”来青

接下来是福山路2号,这是一座特别显眼的带院建筑,它的女主人叫苏雪林。

苏雪林,1897年生于安徽太平,据考是苏辙的后裔。上世纪20年代,她在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与庐隐、冯沅君同窗,上世纪30年代在武汉大学执教,与凌叔华、袁昌英并称“珞珈三杰”。她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并擅作山水小幅,五四时代即以《棘心》《绿天》跻身文坛。

苏雪林来青岛和这里的气候不无关系。武汉夏天炎热,苏雪林是怕热之人,每到暑假便开始“逃热”。正是“逃热”成就了苏雪林与青岛的缘分。1935年7月,苏雪林来青岛后,住在福山路2号。在苏雪林的笔下,福山路2号“是一幢很朴素很精雅的石楼,屋前左右有两座圆式尖顶塔,全部建筑看去好像西洋中世纪时代的古堡。屋子所占据的地势很高,站在屋的前面,我们可以望见跑马场新建的罗马式运动场和碧浪际天的大海。屋后是八辟山(注:八关山),清晨日出以前或晚餐以后,我们可以随意上去眺望海面初升的旭日和金光灿烂的云霞”。

苏雪林居于此处,对福山路附近的景色非常欣赏,后来她写下了长长的《岛居一月记》。整个游记由15篇文章组成,对其在青岛游玩过的中山公园、汇泉浴场、栈桥等皆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苏雪林去的最多的地方当属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离她居住的福山路2号最近,她每天总要散步一回或两回,“所以园中的一花一木,一亭一榭,无不像一部读得烂熟的书一般,了然于心目”。因此,苏雪林说,倘使有人提起关于青岛的回忆,第一个浮现在她脑海中的必然是中山公园。

据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介绍,虽然苏雪林在青岛居住的时间不过一个月,但她却是上世纪30年代直接记录青岛文字最多的作家之一。鲁海认为,苏雪林的文字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苏雪林在《太平角之午》写到:太平角是太平山迤逶引向东南的一个土股,像一只靴子似的伸入海中,不是意大利那样的摩登女郎高跟鞋,而是中国古代做官人所穿的臃肿的朝靴。鲁海说,苏笔下的太平角,自己80多岁的人都没有见过。原本打算将整个暑假时光消磨在青岛的苏雪林,未满一月,便因工作事宜不得不启程折返武汉。

福山路3号:沈从文的《边城》在这里酝酿

与福山路1号相邻的福山路3号,是国立青岛大学建的一座宿舍楼,曾任国立青岛大学国文系讲师的沈从文住在这里。现在这里雕花铁门紧闭,门后是粗石砌成的影壁,只能到路边远眺,窥其一斑。影壁后是庭院,植满了花草。庭院深处是栋二层小楼,这栋楼造型简单 ,花岗岩筑基,黄色的粉墙,大斜坡的红瓦屋顶。建筑楼体的平面为凸形,正门凸出的部分有立柱和露台设计,露台的围栏有白色的短条纹装饰,在上方的墙面上有仿木线条装点。

1931年沈从文来到青岛,住在这栋二层小楼里。由于青岛比较潮湿,他就给自己的住处起了个雅号“窄而霉斋”。沈从文曾经说,在青岛期间,“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大约因为先天性的供血不足,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三小时,精神特别旺盛。”

值得一提的是,《边城》也是在这里酝酿的。《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少女翠翠的原型之一就是崂山少女。有一次,沈从文乘汽车去崂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个清纯明慧的乡村女孩,给他留下了颇深的印象。他后来说:“故事上的人物(指翠翠),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崂山的水清澈甜美,崂山的女孩清纯明慧,她激发了沈从文先生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写出了不朽的小说名篇《边城》,塑造出了翠翠这一清纯明慧的少女形象。

1932年9月,巴金来青岛时也曾在福山路3号小住。巴金在《怀念从文》一文中写道:“在青岛,他把那间房子让我,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也可以毫无拘束地在樱花林中散步”。巴金的《电椅集》中的《爱》,也是在此写成的。

福山路8号:民国绅商刘鸣卿住宅

说了这么多文化人,很少有人知道,福山路上还曾住着一位民国绅商,他就是刘鸣卿。

十九世纪末青岛开埠后,民族产业资产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经营打拼,在青岛的商界占据一隅之地。当时,经商大多抱团经营。在青岛,黄县商帮格外惹人注目。贺中、刘铁明在《青岛商埠传奇之——民国绅商刘鸣卿》一文中说,当时青岛第一任商会的会长傅炳昭是黄县人,于是很多黄县商人纷纷拥入青岛,投靠同乡,抱团发展,他们经营百货、布匹、农产品等生意。在这些黄县商人中,有个叫刘鸣卿的中年人,他亦是得到了傅炳昭的提携和指点,一出手就投资银行,赚得盆满钵满,在青岛商界站稳了脚跟。后来又开酱园、肥皂厂,从事进出口贸易,建造山东大戏院(今中山路97号中国电影院),开办中国颜料公司等,涉足多个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成为青岛民国时期较有实力的绅商。

刘鸣卿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来青岛时已有妻女。事业发达之后,刘鸣卿又先后纳了五房姨太太,共有子女14人。

刘鸣卿在青岛的房产,有福山路8号等十几处,几乎每个子女都有份。现在,福山路8号当年的房子还在,只不过另易其主。宽阔的花园里有亭台、喷泉,虽然疏于打理,但仍可想象当年之气派场景。院内共有两栋楼房,一栋二层小楼甚是普通,据介绍是仆人住的地方。而另一栋三层楼房在建筑转角、窗框上使用了清水砖做装饰。两根清水砖装饰的承重方柱撑起别墅拱形入口。入口上方为外阳台。设计师在建筑主立面采用了水刷石仿半木结构,体现出复古元素。建筑的主立面和侧立面设计了圆形窗,体现出日本近代建筑的和洋风。毫无疑问,刘鸣卿住在这栋三层楼房里。

福山路36号:科学家毛汉礼故居

除了文人、商人之外,福山路上还有科技界的名人居住,比如毛汉礼。

在福山路的尾端,单体小楼越来越少,现代化的楼房开始多起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片现代楼房中,竟也有一处名人故居。

福山路36号是栋早期的单元楼,高3层,黄色的粉墙,红瓦屋顶。单元门的最顶部有木檐装饰,檐边有漂亮的花纹。木檐下有菱形的气孔,气口周围是白色的围边。而毛汉礼的故居,就是在这样的一栋楼房之中。

说到毛汉礼,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熟悉,因此他的故居也没有像其他名人故居一样,一到旅游旺季就变得人声鼎沸。但是,去过百花苑的人会发现,其中塑立的名人雕像之中,除了青岛人熟知的康有为、老舍、王统照之外,还有毛汉礼的雕像。

毛汉礼,是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也是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据孙欣撰《寻找毛汉礼故居》一文记载,毛汉礼早年前往美国进修海洋科学,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回国后,立即来到青岛,投身当时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这是当时新中国唯一的海洋研究机构,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他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的全国海洋普查,有着重要贡献,并著有《海洋科学》一书普及学科知识。

据说毛汉礼的归国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还有一段曲折。当时,他在美国进修完毕,想要回国。但美国方面却百般阻挠,毛汉礼甚至聘请律师和美国相关部门打起了官司。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干预下,才顺利回到了祖国。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