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三村庄入选山东省传统村落名单

2015-03-08 作者:

日前,省住建厅、文化厅、文物局、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首批85个山东省传统村落名单。青岛有3个村庄入选,分别为黄岛区大场镇西寺村、即墨市金口镇李家周疃村、莱西市姜山镇西三都河村。本报记者对这三个老村庄进行了探访,采撷它们精彩的故事。

岁月匆匆,冲刷掉累积在记忆深处的大量碎片,然而,88岁的程文善老人仍清晰记得村北那座大钟寺的模样。

位于黄岛区大场镇的西寺村,距离中心城区约50公里,村里100多户、300多口人,除外出打工者,留守者多以种粮为业,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不过可别小觑了这个沉寂的小村子,据《琅琊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二十六支丁昂后人由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上世纪60年代以前,村北曾有一座建设年代不详、规模不小的方钟寺(村里老人也称大钟寺)。“文革”中,寺庙被毁,随后竟在其原址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足见当地历史之悠远。

记者日前在西寺村采访,看到的是一派传统中国北方农村田园景象:腿长体健的散养鸡在阳光下闲庭信步;背上做了各家不同标记的鸭群悠然地河中游弋;整齐排列的几趟民居中偶尔可见泥土夯墙的老屋,虽历经风摧雨蚀墙体斑驳,仍是村民难以割舍的窝居。紧邻村子的东面,有条南北方向蜿蜒流淌的河流,人称白马河;东南方向,则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小河,叫淘金河。两条河隔断了两岸村庄,根据方位,分别有东寺村、西寺村、南寺村、北寺村。

西寺村紧挨着大钟寺。在程文善老人的记忆中,村北的大钟寺是人气相当旺的地方,不但每月初一、十五香火鼎盛,平时也是孩子们经常光顾“探秘”的所在。不像一般的村级寺庙只有一个殿、三两间房,大钟寺共有12间房、4个殿,由东向西依次是:雹泉殿、关公殿、菩萨殿、牛王殿。“我小的时候,大钟寺里没有和尚,而是两个姓王的道士管理着,听说是藏南(附近的另一个乡镇)来的。后来,这两个道士走了,又从井戈庄(附近的一个村)庙里来了两个姓孙的道士。”老人回忆,大钟寺门口挂着一个生铁铸的大钟。大钟有6个“爪”,每逢初一、十五撞钟,“都是每个‘爪’上撞6下,一共撞36下,声音忽强忽弱。”这样的钟声,曾经是西寺村生活的一部分。

大钟寺的东面还曾有过一个龟驮碑。程文善说,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相传大钟寺共有12座龟驮碑,后来下大雨、发大水冲走了11座,只剩下这一个。在他的记忆中,这个石碑已断裂,上面的字迹模糊清楚。驮碑的龟抬头朝向东南方向,“那些年经济困难,南寺村的村民吃不上饭,都说是龟朝南瞅着,不吉利,就把龟驮碑砸了。”

大钟寺被毁后,村民发现寺庙所在地的土壤是疏松的黑土,挖出来放到地瓜地里,地瓜长得特别好。于是,当地建起了一个腐肥厂,用的就是大钟寺的黑土。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钟寺所在地陆续发现一些黑陶片,经文物专家鉴定,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82年,被确定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再不允许随意挖掘。

而今,曾经的大钟寺、龟驮碑都已不见踪迹,只有一个“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矗立在大钟寺遗址处。这里发现的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夹沙黑陶片和泥质黑陶片,如黑陶蚌形响器、红陶鬶、泥质黑陶杯等,成为青岛市博物馆和黄岛区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走近李家周疃村你便会知晓,这里不是寻常之所——乃是清中后期李秉和庄园所在地,与栖霞牟氏庄园并称胶东两大封建地主庄园。在李秉和庄园西宅遗址现场,包括议事厅、乌龙院在内的几栋老屋恢复修缮已悄然启动。

“李氏庄园是清代即墨首富李秉和的居室建筑群,”李家周疃村支书李永新介绍,该庄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90年),原有房屋313间,“如今尚存较完整的就是西宅这三五幢,”他指着眼前的议事厅、乌龙院等说道,每幢大约长12米,宽3米,高3.5米。议事厅的梁、架、墙、瓦都已经翻新,悬山、出檐、青色小瓦盖顶的建筑风格一一呈现出来。

史料记载,李秉和家族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国期间即墨境内最大的地主,在全国的商铺有120多家,其土地之广、店铺之多、钱财之巨、庄园之豪华,为即墨之冠,闻名省内外。

“李秉和庄园不同于牟氏庄园之处,就是它有大大的圩墙,是一座典型的古城堡式中国庄园,”李永新介绍,这个庄园自李秉和始,经过五代扩建,特别是其曾孙李葆初等人大兴土木,整个庄园圩墙环围,东宽西窄,略呈梯形,总占地面积为10公顷。圩墙周长约1.5公里,高5米,顶宽4米,由三合土板筑,内外墙壁砌以砖石,在68岁的村民孙方湖记忆中,“圩墙可以跑两辆马车”。

圩墙开南、北、东三个圩门,分别筑有古式城楼,其式样仿即墨县城的古城楼而建,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圩墙外周围挖有深约3米、宽约6米的城壕沟,吊桥悬空。庄园北门内一条长达270米的大街将庄园分成东、西两宅,东宅名“尚理堂”,有房180余间;西宅名“尚敬堂”,有房140余间;两宅又各分东、西两院,临大街一面为住宅。东宅临圩墙一面为菜园,西宅临圩墙一面为花园。各宅的中间为主建筑,富丽堂皇。

这一切,现在大多都荡然无存了。

在议事厅,自西而东是一排楹柱挺立,屋顶承以椽梁,精巧美观,“这些楹柱还是200年前这栋老宅里的,”李永新介绍道,如今都已修饰一新。一根根支撑屋顶的楹柱之间,还用木头打制了一方方新框架,“这些过去都是大型屏风、雕花门格、窗格,”李永新告诉记者,当年议事厅可谓雕梁绣户,很气派,以后由于被作为粮仓用,这些雕绘华美的门户都被拆掉了。

李氏庄园拥有较强的护院武装。圩墙顶外侧筑有女墙,按地形分别筑有向外凸出的4个炮台,抗战前有长枪60支,李葆初以下大小主子各有手枪1支,曾赶跑了从东北赶来打劫的几百人的土匪队伍,仗打得惊心动魄。庄园的镇宅之宝、“大将军”铜炮长约3米,口径25厘米,据传后来被日本人劫走。

李家在庄园内外还立有三座牌坊,均为汉白玉石雕成。李永新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说,一般的有钱人家是不敢建牌坊的,但李家不同,家族出了二品官员三位,五品官员三位,七品的五位。

李氏庄园的保护性修缮,即从现在所存的房屋做起,金口镇启动了一期工程——西宅尚敬堂修缮恢复工程,初步预计明年完工。至于东宅的恢复修缮,当地人士表示,显然难度更大,从资料搜集到项目规划等等,尚须“从长计议”。

西三都河村,地处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西南端,是一座古貌犹存的明清古村落。村庄南头,一株树龄600多年的黑檀古树历尽沧桑,树冠像硕大的伞盖,仍在庇护着古村落的芸芸众生。西三都河村还保留着221间明清古民居,老房墙壁上的砖雕艺术也被公布为青岛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岁月从古树和古村落缓缓流过,西三都河上演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记者在西三都河村见到了村民口中的神树——黑檀树。这颗巨树直径巨大,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起来,虬枝苍劲,只不过现在时值冬天,树冠上早就没有了叶子。古树周围专门划出了一片地域,树下则堆了一些牛粪等肥料。

黑檀树下专门有一石碑,记述这棵西三都河的宝树,当地人将此树称为山八樠。邵氏族谱记载,邵氏先祖邵迪,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率妻子儿女在现西三都河村落户。永乐三年,邵公见一群候鸟自南方向北迁徙,一候鸟突然离开众群,在邵公头顶盘旋数圈,张口吐落一粒种子。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小树,数载后,枝叶繁茂,树形奇瑰,得邵家众力呵护,历年无损,直至今日。

黑檀古树底部巨根向外突出,主杆矮而粗壮,径围达到5.75米,高度有16米多,树分三大枝杈,杈枝弯弯曲曲如一条条腾飞的巨龙,十分壮观。西三都河村书记邵伦泽介绍,黑檀树在北方很少见,这棵古树生长茂盛,遮地面积达到了1000平方米,上世纪40年代曾容纳一个连的士兵在树下休憩,上世纪90年代就被确定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植物。

因着清代的繁盛,西三都河邵氏人不少人经商致富,兴建田产,现在西三都河村仍有不少独居风貌的古建筑。据邵伦泽介绍,村里共有古建筑房屋221间,以清朝中后期建筑为主,距今已有220多年,其中厢房43间,面积2295.54平方米,庭院面积3974.64平方米。古建筑整体保存完好的共有5家,共25间,保存较好的12家、48间;其余的门、窗、墙体等已经更换。

西三都河的这些古建筑,基本上屋顶都是小青瓦,多始建于清代乾嘉盛世时期。该类古民居是由四五间正房为主体的四合院式清代建筑,两厢保存基本齐全。屋脊用花形构件配合以小青瓦,两端有吻兽,一般为龙头式样,有的檐端外悬,并雕刻着吉祥图案,十分气派。

这些房屋有个特点,从外边看上去只是矮矮的一座门楼,进去以后才发现别有洞天。记者走进其中一扇门,刚进门是一面影壁,往右拐却不是院子而是一条胡同,胡同西边则并排着三个屋顶,东面是一堵岁月痕迹明显的石墙。这些宅子大门用木头制成,上有门楣雕花。门口铺有石头台阶,大门的两侧是刻有吉祥图案的石鼓和长条形门墩,石鼓上前雕狮子图案,左右雕刻着麒麟,下面石墩分别雕刻着鹿、牛等动物图案,门内设有定门柱,属于典型的富商或豪门人家的建筑风格。

西三都河村已经意识到,这些老宅子是村里的财富,也宣布了不准拆的规定。但是这些房子基本上都还住着人,年久失修出现了不少问题,也就只能先临时修补。目前村里已经在努力筹措资金,准备统一修葺古建筑的排水设施,进而进行一些复古修复。姜山镇也看中了这里的文化价值,打算以古树与古村落为主,跟城投集团合作,开发建设以古文化为重点的三都河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