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大枣园人王懿是雍正老师 去京城做官累死途中

2015-03-08 作者:王学义

古龙武侠小说中,说李寻欢“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以此彰显其家世显赫。这当然是虚构的,但是在咱们青岛,却出过一个真实的曾极为鼎盛的书香门第——李沧区大枣园的王氏家族。光在清朝的顺治和康熙两朝,王家门上祖孙三代就出了三个进士,其中最为显赫的是王懿,他不仅学富五车,还是雍正皇帝的老师。王懿的故事流传很广,无论是他刚正的个性还是曲折的人生经历,都极具传奇色彩。

王懿是青岛市区古代官职最高的

李沧区史志办的姜业德先生说,王懿的官至工部右侍郎,正二品,是清代青岛市区内古代官职最高的。

根据历史记载,王懿,字文子,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乡试中了第20名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他又在戊辰科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赐进士出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改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纂修《政治典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又为科举会试之年,王懿任会试同考官,授文林郎。

康熙四十一年,王懿洁身自律,尽职尽责,他的任职和为人受到康熙皇帝的宠爱,赐给《御制诗》一首:“危石江中起,孤云岭上还。相逢皆得意,何处是乡关”。此诗是康熙皇帝临北宋书法家米芾字,赐送给王懿的。

康熙四十四年,因王懿清正廉洁,被任命为户部给事中。这个官职是干什么的呢?姜业德先生说,清代初年,沿袭的是明朝旧制度,中央六部均设给事中,对官员进行规谏、稽查。用今天的话来说,各部的给事中相当于今天的纪检官员,摆明了是得罪人的职务。王懿显然是不怕得罪人的,他刚直不阿,只论是非,不看面子,非常倔强。后来,他被任命为刑部、户部(总)掌印给事中。

王懿干得不错,康熙皇帝随后又让他当了顺天府府丞,兼理顺天府学政,晋授中宪大夫,这是一个正四品官。到这时,王懿已经中进士24年了。康熙皇帝为啥把干纪检工作干得不错的王懿调换部门呢?有人分析称,康熙皇帝很可能是有用心的。因为当时的顺天府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康熙皇帝想让王懿全面了解一下北京市的情况,以后留作重用。

机会很快就来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值康熙皇帝的60岁大寿,朝廷在例行的三年一次科考外增加一次“万寿科”,王懿任顺天府文武乡试提调,总领乡试科考。乡试结束,王懿升任大理寺少卿(相当于全国最高法院副院长)。王懿在这个职位上处理了不少贪赃枉法的官吏。其中,最出名的一例就是他斗倒了当时的九门提督。

王懿不畏强权,斗倒九门提督

清朝的“九门提督”是保卫皇帝和京师的高官,责任重大,官职也很高,一向由满族大臣担任。当时的“九门提督”名叫陶和气,他自认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于是就大肆贪赃枉法。

这样的职位,一般是没人敢惹的。但王懿不管这一套,他不顾个人前途安危,直接上疏弹劾。他举出陶和气四大罪行。第一,陶和气身为提督,而出行时却用亲王的仪仗,兵士开道,按大清律法是一大罪行;第二,陶和气通过家人周三侵吞天坛银钱一万多两,事发后,光周三被铺,陶和气还派富户轮流给监狱中的周三供应吃喝,并且替周三开脱罪行。第三,诬陷一个名叫葛云的大商人是强盗,葛云家人被逼无奈,行贿白银4000两,陶和气才将他释放,释放后还得按时给他送银子。第四,收取一个叫怀珍的人贿赂一万两白银……

刑部尚书巢可托与陶和气是儿女亲家,人家当然包庇陶和气,而且压根没把王懿放在眼里。巢可托就说王懿举报不实,直接驳回了。要知道,王懿以前当过刑部给事中,当时巢可托是刑部尚书,可以说是王懿的老领导。但王懿说:“我虽然是个‘腐儒庸才’,但身居谏官的位置也很多年了,为了报答皇上的恩典才上疏清除贪官。陶和气的罪行件件属实,有的是我亲眼看见的,有的是亲自调查的。”

王懿于是再次写奏折,向朝廷列举事实,并且弹劾巢可托和陶和气为姻亲包庇纵容,不予处置,反而诬陷自己。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王懿所写的奏折康熙皇帝一直没看到,三年后翻旧奏折时才看见,下令调查。结果陶和气被判刑,巢可托也被降级。而王懿也因此晋升为顺天府尹,这个官可是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啊。

在王懿当顺天府尹时,关心百姓疾苦,他曾上疏《请减琉璃厂民房租》。琉璃厂位于如今的北京和平门外,已成为闻名全球的文化街,但在当时却相当于贫民窟,住的“多属四方穷黎(百姓)或小本营生,或肩挑糊口,不过谋一微利”。当时,北京的达官贵人大多住在内城,外城住的是平民百姓。王懿调查后认为房租税太高 ,老百姓们养不起老婆孩子,每天的收入吃饭都不够,哪有钱交房租啊,所以租税越欠越多。王懿在上疏中替老百姓据理力争,“黑窑、火把二厂”都是官府的房子,年房租才30文钱,为啥琉璃厂的房租却要高上一百倍呢?

王懿虽然只是顺天府的地方官,但是他关心的是全天下的老百姓。康熙五十三年,他听说陕甘两省旱灾,立刻写了《敬陈速赈以苏民困疏》,他提出由京师出赈灾款救济千里之外的灾民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建议就近把山西和河南两省的救灾物资运往灾区。同时,他还举报了一些贪官在救灾中贪赃枉法的罪行。

王懿这些爱惜百姓的事迹流传到民间,受到老百姓们的拥护和爱戴,也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当时,康熙正好要挑选既满腹经纶,又品格正直的人教自己的皇子们读书。于是,他就选中了王懿,让他兼任经筵侍讲,做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的老师。

王懿他爷爷是个“教学能手”

其实,康熙皇帝对王懿是非常知根知底的。他早就派人把王懿从祖上到现在的档案都摸清楚了。

王懿的先祖叫王才富,他是从明朝万历年间,搬到大枣园的,是大枣园村的始祖。王才富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六子叫王子信。王子信又有三个儿子:王允直、王柱今和王之垣。从这一辈开始,王家有故事的人开始多起来。

据《即墨县志》记载:王之垣因为孝顺在乡里很出名,父亲去世后,他按古代的最高礼节在墓旁结庐(盖个小屋)守孝三年不回家,族里人都很敬佩。守孝到期后,族人想敲锣打鼓迎他回家,可王之垣不知道族人的安排,三年期满后,他就自己走回了家。妻子悄悄对他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里会相信你已守满三年,还以为你是早就回来了呢。”王之垣听后一愣,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说:“我再守三年也不是不行啊”。说完,他真回小屋又守了三年。这六年里,他每天在墓北面用衣襟兜土,给父亲的坟头培土,天长日久,取土处竟挖成一个新月形的大湾,人们叫它“月牙湾”。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位孝子,专门建了一座堂,取名“孝行可奉堂”。

王之垣的二哥王柱今是清顺治年间的廪监生。据《增修胶志》记载,王柱今看书能“一目十行”,但可惜的是他应试能力太差了,科举考试怎么考都不中,最后只好在村中办起了学堂。王柱今认真总结了自己多年失败教训,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了考试能手。

王如辰是他的长子,字中台,他在科举上的命运比他爹要好得多。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如辰一举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交城县知县。交城靠近吕梁山,山上有不少土匪,还有老虎出没伤人。王如辰到任之后,先是用计谋七天就抓住了土匪头子,送往京城正法;继而派人上山打虎,为老百姓除了这两大祸害,一时深得民心。后来他加官进爵,做官做到广西按察使,司督学道加三级。

次子王如春,字令始。据《增修胶志》记载:他小时候非常聪明,什么书都喜欢看。可能也是因为兴趣太广,他只是中了举人,未中进士。王如春很孝顺,还很喜欢救助别人。同族中人要有娶不起媳妇和葬不起老人的,他都会给予资助。每逢灾年,他还会捐资救济灾民。从这些记载推测,王如春应该很会赚钱,否则依照这种比“及时雨”宋江还大方的脾气,他家肯定早就破产了。老三叫王如云,也中了进士。王如辰的儿子就是王懿 ,他也是王柱今一手教出来的。

康熙皇帝御批修功德牌坊

据岛城文史专家刘锦介绍,就在王懿中举后的第二年,康熙皇帝就听说了王柱今一门三儿一孙都取得了功名,于是,御批为王柱今立功德牌坊。传说当年为了给牌坊选址,专从京城请来两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站在村东老虎山上向西望,能看到村子正对着海中的小岛冒岛(又称毛岛),村南15里有沙岭河(今称李村河),村北15里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在双埠村入海,后来白沙河改道了),两条河遥相呼应,与冒岛做成一个“二龙戏珠图”;更可贵的是村东老虎山南北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曲曲在村中汇合,把大枣园村的前街团团环抱其中 ,注定村中要出大官。于是,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村民们从此把前街叫做“牌坊街”。

这两座石牌坊高 7.8米宽6.9米,相距约70米。东牌坊正额上刻有四个大字“龙章三锡”,上方一行小字“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吉为”,下方小字为“诰封士大夫王柱今立”。西牌坊正额上枋中间横刻有正楷大字“义方式训”,下枋竖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如辰兄弟及孙子王懿历年功名取得情况。

“教学能手”王柱今终于得到回报,除了收获两座牌坊外,他还被封为“士大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未能考取功名的缺憾。

刘锦说,文革中牌坊的楼顶飞檐遭到破坏,那整石雕成的底座和立柱虽然伤痕累累,但怎么也拉不倒。2002年,李沧区政府筹集资金50多万元将其修复,可惜的是飞檐斗拱及神兽檐饰已全然不是旧时模样。

王懿和雍正皇帝之间,有几件事流传得极为广泛。在这几件事中,王懿倔强的个性表现得极为突出。虽然有人对其中的细节问题有不同看法,但不能否认的是王氏家族堪称中国书香门第中的一个范本。还有一些坊间流传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如今看来真假难辨,但也恰恰说明了民间对读书人的喜爱。

倔老头敢罚皇子跪着读书

岛城文史专家刘锦曾8次前往大枣园,调查王氏家族的情况。她说,王懿作为胤禛 (后来的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进宫讲课的故事,在大枣园可谓人尽皆知。

据说胤禛小时候极为顽劣,王懿就罚他“跪读书”。这事被康熙皇帝知道了,怒道:“我儿学为天子,不学也为天子!”哪知王懿这位山东倔老头一向只认死理,竟不怕触怒龙颜,反驳皇帝说:“学为尧舜之君,不学为纣桀之君!”

康熙拿这个迂腐的老学究没办法,但心里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话有道理。但胤禛就不一样了,他发狠说:“待我做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

王懿给皇子做了几年师傅,他学问本就渊博,执教又严厉,皇子们学业大进。

这个故事讲起来绘声绘色,让王懿的形象如在眼前。但细心人会发现,其中另有值得推敲之处。刘锦说,《王氏世谱》中明确记载,王懿任甲子科(1714年)顺天文武乡试监临、经筵侍讲、顺天府尹。王懿他进宫讲经的时候,雍正(1678年~1735年)已经是36岁的成年人了,“启蒙老师”之说值得商榷。另外,就算是作为老师授课,王懿又怎么敢罚这样一位几近不惑之年的“老学生”跪读书?

王家人“写也字不打钩”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康熙皇帝对王懿非常信任。那就是在科举殿试(皇帝亲自主考)中任密封官。因为历代科考中都曾经有过泄露考题的舞弊事件,作为密封官虽然不是大官,也没有多少大权,但必须是皇帝信得过的官员来充当。也就是这个官职,还曾引出过一个故事。

王懿在京做官多年,交往甚广,他自己也曾任过康熙戊戍科(1718年)会试主考,收得门生无数。据说在一次会考中王氏家族得中八个半进士(其中半个是女婿),创科举制度以来一门同榜的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 ,发现王家子弟的试卷上凡是“也”字均不挑上最后那一钩,分明是约好作弊的暗记。

上奏朝廷后,康熙龙颜大怒,派钦差去山东微服私访,要严惩王懿。王懿在京得了消息,派快马回乡报信,安排子弟们无论是田间锄地,还是园里除草、路上拾粪,都要拿着书本做出读书的样子。待到钦差到了大枣园村,只见推车挑担的,抗锄牵牛的个个手不释卷,摇头晃脑念书,咿咿呀呀吟诗。钦差喜道:“乡野之中诗书气如此浓厚,村夫农人皆苦读圣贤书,一榜八个半进士也嫌少。”回京复命,天大的事化作烟消云散,大枣园王家于是传下了“也字不打钩”的趣谈。

当然,如果真要查王氏家谱,就会发现没有一榜八个半进士的盛况。但仍然有足够的数字可以说明,王家堪称是耕读之家。

文史专家刘锦说,王氏家族在乾隆三十年修族谱时,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刘统勋——也就是“刘罗锅”刘墉的父亲,曾为其作序。在王氏世谱中,大枣园的族人先后获得功名的21人,中进士的3人,中举人的6人。另外还有9名子弟入国家办的最高学府读书,称作“太学生”。

吞金自杀,还是病死途中?

关于王懿的死因,目前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看起来较为客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懿到新疆巴里坤总督戍边屯田。1723年,雍正即位后,想起了老师王懿,发昭书急召其回京辅佐朝纲。王懿接到皇帝的诏令后,自新疆巴里坤匆匆回京,其时他已是高龄,一路上鞍马劳顿,体力不支,行至兰州界便病死在驿馆中。王懿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雍正谕旨祭王懿于渠哥庄(今曲戈庄)名宦乡贤祠,墓地亦修在曲戈庄。

第二种则要传奇得多。王懿接到雍正的圣旨之后,因为不知内情,猛然间想起当年雍正怀恨在心所说的话,估计此番进京凶多吉少。他心中万分忐忑,走到卢沟桥驿站时先派家人进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那些消息灵通的官吏们见雍正想要倚重王懿,于是未雨绸缪,先拍起王懿家人的马屁来,轮番请他们喝酒。家人喝得烂醉如泥,耽误了和王懿约定好的日子。王懿左等右等,等不到消息,认为大祸将至,于是就吞金自杀了。

给王懿迁墓,卡车拉了三天

王氏族人重视教育,不过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王家子弟都喜欢读书。话说到了王家十二世上,一位兵马司副指挥的独生子在父母死后,居然把家中几千亩地变卖一空,挥霍干净后,最后靠唱渔鼓为生。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并不按一般说书人的路数,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发挥,在沧口地区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却仍然有少爷脾气,别人一装穷就能从他手里把钱骗走,让人觉得他又善良又迂腐。

王家十三代子弟还出过一个超级戏迷,柳腔、京剧样样都会。你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能把走亲戚的任务给忘了,惹得家人和亲戚都不高兴。拾掇庄稼时,他会拔棵谷子当马鞭,把谷子地当成舞台,唱起戏来不知道回家。他背着家人拜名角为师,玩票玩成行家,人送外号“活包公”,在青岛戏园子里一度很出名。

据说,他在外面登台玩票唱戏,却把家里瞒得铁桶似的,一天他的哥哥见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晚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戏,平日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哥哥欣然前往 ,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名角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弟弟!西洋镜戳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地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地遮遮掩掩了。

除了现存的那两座功德牌坊之外,大枣园村本来还有两座牌坊,后来陆续被拆。第三座牌坊在原大枣园村北,是当年78岁的王柱今为父亲王子信修建的,名叫“寿域坊”。第四座是贞节牌坊,位于村东北。据《胶澳志》记载,王柱今的孙子媳妇高氏 ,28岁就守了寡,她孝敬公婆,抚育孤儿,名扬乡里,于是族人为她向官府请求表彰,修建了一座贞节牌坊。

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称,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墓地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墓葬群,这也是青岛市区范围内最大的墓葬群。1910年英国人帕默写的《青岛》曾对这一墓群有所记载。

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飞机场时殃及一代名臣,日本人令王家将王懿父子墓限时迁出。据一位曾参与迁坟的老人说,当时,王氏族人雇了一辆美国造军用卡车,“整整干了三天。王懿的棺木是双层的,外椁木料厚约10厘米,棺椁之间的缝隙里灌满了松香;打开椁棺,人们看到棺上盖的黄缎子‘旌’仍然完好无损。这灌满松香的双层棺木极为沉重,几十个棒小伙子用木杠抬,一起步,木杠咔嚓嚓连断数根,棺木纹丝不动,最后是在棺前挖沟加滚木一步步移出墓穴、移上汽车的。棺木运回村中宗祠停放,一切遵从正规葬制,停灵祭奠数日葬入(大枣园村的)村北王家祖茔。”

王懿雕像成大枣园广场一景

如今,王懿的雕像竖立在大枣园居民新区东侧的大枣园文化广场上,在高处俯瞰新景,追忆旧村。

很多人觉得大枣园村就应该有成行的枣林、累累的红枣才“切题”,但村里的传说却是王氏家族当年在临朐居住于“棘林村”,为了怀念尊敬老祖宗,就将临朐老家的棘林村的‘棘’字上下排列成了‘枣’,‘林’字就改为了‘园’,就成为了现在的枣园。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市长沈鸿烈为了区别枣园村旁边新建的村庄,就加上了‘大’字,故名大枣园。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大枣园村曾有两处枣园,不过和其他果树相比,枣树就算少的了。春暖花开时节,村子四周各种花树按节令次第开放,前来赏花的人络绎不绝 ,“丹丘春赏”也成为小有名气的景点。

大枣园村里,王家人族内各支基本是聚居的,他们以厚重的家族历史、丰富的人文故事称著于沧口地区。相比于其他的老村落 ,大枣园对家谱更为看重,这是他们对家园与血统的记忆。

大枣园文化广场始建于位于2001年,占地 120亩,场区空间采用草皮覆盖,间隔栽植各类乔木、灌木、花卉等观赏植物,外围栽植大面积乔木,与虎山山林相接形成规模生态林。王懿的雕像在最显眼的位置,背面刻着他的履历:“王懿(1658年~1723年),字文子,号巨峰,1684年举人,1688年进士。在翰林院授徵仕郎编纂政治典训,任会试考官。1715年升至大理寺正卿加二级,诰授中宪大夫,直至康熙帝钦命总督巴里坤屯田等职,被诰授通议大夫,例授资政大夫。雍正帝继位后,召王懿进京授职,返京途中劳累猝死,享年65岁。”

一位王先生自称就是土生土长的大枣园人,他说自己很喜欢到这个广场上来散步,顺便来看看那位叫王懿的老祖宗。“虽说我也记不清他是清朝哪个皇帝的老师,但看到他我就觉得很自豪,能感觉到自己的根在哪里。”这位王先生笑着对城市信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