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西施范蠡隐居大泽山 青岛有道美味叫西施舌

2015-03-08 作者:田野

中国古代似乎对美女都有先天的恐惧症,无数的史实都说明了这一点——商纣王是妲己给魅惑的,周幽王是褒姒给弄蠢的,至于吴王夫差的江山,那自然是被美女西施给断送的。

在之前的《发现青岛》栏目中,我们曾经在吴齐海战中提到过吴越争霸这一环节,但里面并没有详细论及西施的行踪,更没有涉及她与范蠡之间爱恨关系。在本期的《发现青岛》,我们将专门围绕这两个人物展开讨论。

别着急,本期栏目可没有跑题,西施跟青岛还有不少的关系哩。具体是啥关系?本期《发现青岛》这就为您揭晓。

西施之美:敌国士兵不敢动她

西施,名夷光 ,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因为天生丽质,貌美绝世,远近闻名,所以人们不喊她的名姓,只把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称作西施。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成功打入吴国王宫,成功实施了美人计,这就是西施出场时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您阅读过之前《发现青岛》的话,就能把这段故事接上,当时吴越两国处在争霸的关键环节,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包围在会稽山上,文种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了“糖衣炮弹”的策略,利用金钱加美女成功说服夫差放了勾践一马,西施的美貌就是这样惊世骇俗,弄得一国之君连敌国江山都可以放弃不打。

较早记载西施之后行踪的主要是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了,此书卷三载:“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即西施、郑旦之别名),以贡于吴。吴处以椒华之房……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靓妆于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谓之神人。吴王妖惑忘政,及越兵入国,乃抱二女以逃吴苑。越军乱入,见二女在树下,皆言神女,望而不敢侵。”这一段文字基本上概括了西施的中期生涯。美丽的西施进入吴国之后,夫差宠爱有加,将她安置在椒华之房,当西施对镜梳妆的时候,偷看的人莫不怦然心动,说她是仙女。西施的美不光获得了自己人的认可,也获得了敌人的赞赏,当越国军队攻入吴国王宫的时候,夫差带着西施逃到吴苑,混乱之中越国士兵见着了这个美丽的敌国王妃,然后……当然不是您想的那样,越国士兵碰都不敢碰西施,因为她太美了,士兵们也说她是仙女下凡,只敢远远地杵着看。

西施后来怎样,先人笔记只讲越军“望而不敢侵”,接下来没有说。于是,关于西施的去向出现了两个分歧。

西施之恋:和范蠡美人配英雄

在数学世界中,三角最具稳定性。在感情世界里,三角关系是最不稳定的。无数的电视剧情节都说明了这一点,无独有偶,历史上的西施也遭遇了三角关系。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说一下范蠡。之前的《发现青岛》曾经讲到过范蠡,这位越国大夫同文种一起帮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最终一举抹平了吴国,这是正史对他的记载。除此之外,野史也有不少范蠡的花边新闻,其中一则就是早在西施入吴之前,范蠡就跟西施谈恋爱了。这则说法可不是无中生有,唐朝陆广微的《吴地记》中有则有趣记录,内中称嘉兴县南100里有“语儿亭”,当年勾践令范蠡献西施,两人在路上“潜通三年”,生有一子,到此亭子已一岁。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吴越春秋》记载,光教习西施礼节就用了三年,如果范蠡在路上再跟西施缠绵三年,那就是六年,过了六年再把西施送到吴王府上估计黄花菜都凉了。不过这则花边新闻倒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范蠡跟西施有些关系。

范蠡跟西施的关系自然不可能早到吴国没破就已经情投意合的份上,但恰恰可以接上上文的“望而不敢侵”。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这样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这样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后来范蠡自谓“鸱夷子皮”)这情节倒很像《水浒传》中的燕青跟李师师,功成身退之后,英雄带着美人一起遨游四海去了。这种说法经过历代发酵,到了明朝终于成为戏剧被搬上舞台,明代的著名作家梁辰鱼编成了颇具影响的《浣纱记》,内中称:吴亡后,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

这说法到底可信度有多少呢?谁都不敢说,但大多数人认为此说法的虚假性与真实性大概五五开。虚假性在哪?范蠡不可能跟西施有过早接触。首先 ,派去搜罗美女的并非范蠡,因此也就不存在范蠡和西施过早相识的可能性;其次,范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也不可能舍弃越国复仇计划去干这种荒唐事。真实性在哪?范蠡还真有可能跟着西施最终出走。因为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据说勾践灭了吴国后架子很大,气焰很高,范蠡看出其中端倪后就急流勇退了,他说过一句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勾践这个人脖子长,嘴巴尖,是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享乐的人(他还会相面术),我还是走吧。”于是抛下光辉的政治前程泛舟遨游去了。西施呢?书上没有交代下文,于是后人猜测,西施很可能跟着范蠡一起私奔了。

这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也是西施最好的一种归宿,西施最终情定范蠡。

不过,由于西施之前还跟夫差有一腿,所以人们还演绎出第二种结局,西施被害了,就因为她跟夫差的感情。

西施之死:说法多多,至今是谜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让这个故事从喜剧一下子变成了悲剧,那就是西施最后被投到江水中淹死了。

这种说法似乎更站得住脚,因为它的出处更为可靠。此种说法最早见于《墨子·亲士》,其中记载说:“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 ,其事也。”这句话很明白地说,西施之所以沉江,就是因为她的美丽。到了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意义很难界定,如果作“沉”来理解,则此句话的意思就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到皮囊里沉到江里去了。

西施的美是众所周知的,古人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专指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沉鱼”就是西施。按照后人推测,西施因生于江南,身材应该娇小,她又美丽动人,必然能让每个见到她的男人生出怜爱之心,相对的,也能让见到她的女人生出嫉妒之意。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其著作《东周列国志》中把这个情节充实了许多,内中称越王把西施掳回了越国,第一天晚上勾践就叫她侍寝,越王妻子大发醋劲,妒而生恨,背着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还说:“此乃祸水,岂可久留?”帮助勾践灭亡吴国,反而因为美丽成了祸水,西施的命运实在是悲惨。

还是有一种说法更离奇曲折,此种说法认为沉死西施者就是范蠡。该说法比较残酷,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把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于太湖中了。总而言之,此说认为西施很可能最后坠江身亡。

不过,像这种悲惨的结局并不符合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寄托,因而受众面并不广。更何况此说把西施的死归结于她的美貌,把吴国一国的败亡归结到一个弱女子身上,本身就有失公允,也遭到了不少人反对。唐朝诗人罗隐有诗驳斥此说,称“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可谓一语中的。

综上所述,同范蠡乘船浮于海应该是西施最好的归宿,也是最符合人们美好感情的结局,那么如果西施真的跟范蠡乘船浮于海,他们究竟会去哪里呢?答案是齐国东莱山(今平度大泽山)。也许青岛会是比较可能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下一篇我们就为您揭晓。城市信报记者 田野

按照第一种设想,也是最合乎大家心理预期的设想,西施最终和范蠡一起乘船飘荡,那么他们最终会去哪里呢?答案是青岛。说这话貌似有点远了,因为本来西施就是个很模糊的人物,加上春秋时期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凭什么就能说明西施跟范蠡来了青岛呢?别急,在这一篇中 ,我们就好好跟你说道说道。

青岛有道美味叫西施舌

说西施最终来到青岛可不是妄谈,我们不妨从青岛的一个著名海产美味说开去,它就是西施舌。

青岛人不少应该知道这道美味,这种类似蛤蜊的贝类经过烹饪之后,鲜美味道实在是令人难以抵挡。因为这种贝类的管长而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西施舌的美味究竟多么令人难忘呢?我们可以从梁实秋的《忆青岛》中看出来:“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于烹制其味。”从这篇文字中可以看出,西施舌给梁实秋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青岛市著名的文史专家鲁勇在谈起西施舌时曾专门述及范蠡和西施,“《史记》中记载,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所以他离开了越国来到了齐国的海滨——今青岛一带。《吴越春秋》中说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以后西施跟范蠡而去,既然范蠡是来到了青岛一带,那么西施也应该来到青岛一带,所以古时候的青岛人把它称作‘西施舌’。”

其实不光在青岛产有西施舌,远在福建一带也有西施舌,但论及美味程度,还是青岛的西施舌味道最佳,如胶南一带生产的西施舌曾多次送往北京作为国宴上的佳肴。更为奇妙的是,胶南地区流传的关于西施舌的传说,更能说明西施跟青岛的关系,据说夫差临死还贪恋酒色,在出逃的船上还让西施为他唱歌。西施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便不留恋于世,于是咬断舌头,跳江自杀。她的舌头被江中的一只神蚌接住。其蚌被西施的情义所感动,就将西施的舌头含在口中,四处寻找范蠡,准备把西施的舌头交给他。听说越国已经迁都琅琊,神蚌不远万里从江南沿海来到琅琊,到琅琊后又得知范蠡在越国灭吴后就不再为勾践谋事,而是弃武经商去了,定居在定陶一带,他也在到处寻找西施。水蚌无法逾越旱路,只好含着西施的舌头在琅琊附近的海边等范蠡。等了一代又一代,于是就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海滩蛤蜊——西施舌。

从有关西施舌的种种说法可以看出,西施和青岛是有着莫大的联系的。

大泽山有范蠡涧和西施洞

如果西施真的跟随范蠡漂泊来到青岛,那么她会来到具体哪个地方呢?这里又有两说,一说是在胶南,一说是在青岛。

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经查阅了不少资料以证明西施曾经到了青岛,“《史记》记载范蠡最终‘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当时齐在海畔有两个治所,一个是琅琊,一个是即墨,都属于现在的青岛。”

古代的琅琊属于现在的胶南,因此西施有可能跟随范蠡到了胶南,而古时的即墨大致范围是现在的平度,因此说西施到了平度也不是没道理。平度文史专家陈传瑜就认为西施最终很可能到了平度。“大泽山人有不少对范蠡的传说,恰恰符合古代史籍中的这些记载。那么,范蠡‘适齐’到了齐国的哪里?——东莱山(今大泽山)。”陈传瑜先生说出了当地的一个传说,解释了后来范蠡为何又去了定陶,“传说范蠡最初来到齐国,跟西施一起在大泽山住了下来,生下三个儿子,享受天伦之乐,过着神仙般隐居的日子。后来,消息传到齐王那里 ,齐王礼请范蠡出山当丞相。范蠡在大泽山待不下去了,才化名鸱夷子皮,偷偷跑到定陶经商,遂成巨富,这就是‘适陶’的典故的来历。”西施在平度,不光有以上口头传说的支持,还有不少风景名胜作为佐证,“大泽山南麓的桃花涧又被称为‘范蠡涧’,那里的一个山洞也被称为‘西施洞’。”由此可见,西施跟随范蠡来到平度也是极为有可能的 。

范蠡晚年成了大富豪?

按照《史记》的记载,范蠡最终是移居在定陶的 ,因为这位风云人物实在厌倦了富贵生活,一心想过平淡日子,所以才选择了这个不是很著名的地方。《史记》中称,范蠡在隐居之前曾经发出一番感慨,“居家过日子我能积累资产数十万 ,当官搞政治我能做到卿相这一级别,这在老百姓身上已经是殊荣了,老是身处高位,名气冲天不是什么好事。”感慨完之后,范蠡就辞了齐国的相印,分了家产,带着一些珍宝到了定陶定居,改姓朱。可是人要是有能力到哪里都挡不住,是金子永远是会发光的 ,在定陶范蠡一样把生意做得生龙活虎,很快又富甲一方,于是他的名气又变大了,人称“陶朱公”,也就是现在财神爷的代名词。

据说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探寻范蠡的致富秘诀,可一直没找出来。笔者发现了两则传说,从中到可以对范蠡的致富经管窥蠡测一番。一则是说当时有个鲁国人叫做猗顿,原来是在担任雕刻陶砖的工作,手艺很好。有一天,范蠡来向他订购一块陶匾,很急,猗顿说,他愿意连夜雕刻,到天亮时就可以完成,但是唯一的条件是范蠡要告诉他致富的秘诀。范蠡同意了这个条件,因此到天亮时,猗顿完成了陶匾的雕刻工作,范蠡也兑现了他的诺言,他告诉猗顿:“致富的秘诀是:你赚的钱中有一部分要存下来,然后要用钱赚钱。”用钱生钱,范蠡这么早就理解了资本的含义。

至于另外一则则见于《史记》,据说范蠡晚年二儿子犯下官司,需要打点。范蠡主张小儿子去,但家人主张大儿子去。最后范蠡拗不过家人,派大儿子带着一大笔钱去活动,结果如范蠡所料,大儿子活动失败,二儿子送了性命。范蠡知道结果后并不难受,他说一切都在预料中,“大儿子从小跟我一起先过的穷日子,又过的苦日子,自然舍不得砸钱,小儿子就不一样了,敢砸钱,所以我知道大儿子办不好这事。”敢投资,能冒险,看样子也是范蠡的一个致富经验。

西施一直跟随范蠡,如果范蠡到了定陶,那么西施应该也是到了定陶,而且日子过得挺不错。

西施最终去向还有几个说法

除了青岛和定陶之外,还有几个地方也很可能是西施最后飘荡的所在。其一,是太湖地区。按照东汉《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在太湖文化中,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应该就是去了太湖及周围诸湖一带隐居。而且太湖地区临近古代吴越两国,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民风民俗更适合吴越之地的范蠡和西施生活,说他们最后去了太湖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二,是苏州。有媒体称,在古苏州城有一座沉没的三山岛,而西施的墓葬水葬台就在距离三山岛不远的地方。尽管现在的水葬台远看只不过是一个长满芦苇的小岛,但是走近后拨开芦苇就可看见水下有排列整齐的大青石,明显由人工修筑而成。不少人认为这里就是西施墓葬,但从来没有专家予以考证,因而也就无法确定。

2007年,西施传说入选中国非物质遗产神话传说系列,目前,关于西施的故里已经没有异议,然而西施最终的去向恐怕会成为千古之谜。西施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这是现在一致的看法,不光有史料证据,还有风俗的支持。现在的诸暨乡至今还保留着西施出生时期利用苎麻制作麻绳的工艺,唐朝时就建有浣纱庙,1986年重修,建筑群包括西施殿、郑旦亭、古月台等。浣纱江畔,有西施浣纱处,临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

但是涉及到西施归宿,就不那么简单了。不光是“沉江”“泛舟”二说不能确定,即使确定了是“泛舟”说,依然有各种具体的地点有待考证,因此,在现在的权威读物中,关于西施的解释也是莫衷一是。不管怎样,西施这位千古美女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尽管她离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但人们还是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尊重,我们希望有哪天考古工作能够偶然发现一处墓葬或者一件古代物品,通过它们揭开这位跨越数千年的美貌女子的身世之谜。

城市信报记者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