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全真七子唯一女性孙不二曾到崂山修行

2014-10-28 作者:

说起崂山,除了它优美的景致之外,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崂山道教。因为这里风光甚好,自古就是道家修行的所在,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应当是全真教。全真教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详细介绍过,祖师王重阳武功了得,全真七子个个身怀绝技。

 

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全真七子中唯一的道姑——孙不二。她的道学修为很高,创立了清静(净)派。大家恐怕不知道,这名道姑和全真七子中的马钰本是夫妻。他们是如何皈依道教,这其中又有怎样的传说?我们接下来就为您细细讲述。

 

嫁给马钰,均乐善好施

 

孙不二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都出现过,因其武艺较弱,王重阳将全真教镇派宝剑给了她。孙不二在《射雕英雄传》中出场两次,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五回荒村野店中全真七子第一次全体出场,第二次是在三十四回和三十五回中全真六子在嘉兴会战黄药师。两次出场孙不二都没有什么台词。

 

在《神雕侠侣》中,孙不二多次出场,也有台词了,但形象不太光彩,为人古板保守,和主人公杨过不对付。后来被杨过挟持,见证杨过和小龙女在重阳宫举行婚礼。

 

按照道家典籍的记载,孙不二本人倒并非是古板的人物。据《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记载,孙不二乃是一个性情聪慧,严守礼法的女子,并自幼受学五经、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她生于公元1119年,本名富春,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据说孙富春的出生本身就很灵异,其母梦见七只仙鹤飞来,其中六鹤舞于庭,一鹤飞入怀中,于是生下了她。关于孙富春的家世,各种记载不一,说法颇多,有说她家是打渔为生,家底殷实;有说她的父亲是一名官员,是宁海州的名门。不管说法如何,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孙富春家并非寒门小户,她本身就是一名富家少女。

 

孙富春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结识了马钰。说起马钰,知名度应该比孙富春高,因为在《射雕英雄传》中,他可算是郭靖的启蒙恩师,在郭靖面前表演徒手攀崖的轻功,还将内功金雁功传授给他。应该说,影视剧基本反映了马钰的特点,在历史上,他也是个乐善好施的人物。

 

和孙富春一样,马家同样是宁海州的大户人家。马钰生得仪表堂堂,本人又勤于读书,因此仕途一帆风顺,引起了孙父的重视。一反常规,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孙家主动到马家提起了亲事。孙富春长马钰三岁,应了“女大三,抱金砖”的俗语,最终两人结为夫妻。

 

孙富春和马钰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这是所有文献的统一说法。二人郎才女貎,夫唱妇随,一时倾动宁海。后来生了三子,依次取名为庭珍 、庭瑞、庭珪,自从生下三子后,马家经营的绸缎、银庄和粮庄,生意也变得出奇得红火,几年下来,其家业已比父辈翻了几番,占据了宁海城的半数以上,“马半州”的名号不胫而走。除此之外,两人的性格也十分相似,都是乐善好施的人物,因此流传下许多佳话。

 

焦红军《马钰传》中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金大定二年,北方战事连连,百姓苦不堪言,又逢秋天蝗虫大盛,田地荒芜,颗粒无收。乡里有一青年佃户名曰刘进,被逼无奈之下,暗生偷窃之心,于是越入别人门户,偷邻居耕牛,被人赃俱获,准备送官。有人报知马钰,马钰放下手中事情,当即前往。按金朝法律,如将刘进送官,不仅刘进之命休矣,而且还要牵连四邻百姓。因此刘进家人痛哭嚎啕,痛悔不已。马钰见此,顿生同情之心,当下拿出价值五头牛的银两,用来打点官府与被盗之户,又让刘进头顶牛皮,面对乡亲,陈述杀牛之事,以杜绝再犯,遂将一场危及乡邻的灾难消解于无形。

 

总之,孙富春中年前的生活十分得意,完全看不出任何遁出红尘、皈依道家的迹象,直到全真祖师王重阳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沸油毁容表心迹入道

 

金大定七年(1167年),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自陕西一路东行,来到山东宁海州,他就是王重阳。

 

关于王重阳的早年经历,不少道教典籍都有记载,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展开讲了,可以肯定的是,王重阳和马钰的相遇似乎早就注定。据《王重阳与他的全真七子》记载,1167年的秋天,马钰偕同好友高巨才、战法师酒酣之余,赋诗说道:“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中元节过后,他就遇到了王重阳,王重阳告诉他:“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听得此语,马钰如闻惊雷。千里之外的人怎么知道我写的诗?马钰本身就对道家学说感兴趣,因而邀请王重阳返家居住,立庵名曰“全真”,请他在此居住。

 

王重阳此行确实是有目的的,传说,他早就知道马钰和孙富春两人的修为,因此有意劝他们舍俗入道,为此,他施展神通,苦心点拨,《马钰传》中就有这样的故事。

 

比如“寒谷回春”,传说为了教化这对夫妇,王重阳特让马钰把庵门锁住,独自一人坐环于庵内。时值初冬,风雪交加,庵内除了一枕、一席、笔墨、纸砚和布衣草鞋外,别无它物。屋外数九寒天,奇冷无比,但庵内王重阳却如沐春风,行神冲畅,来此观看的人都说:“王重阳真是仙人呢 ,这么冷的天,竟寒意全无,唯有仙人才有这样寒谷回春的神力呀!”

 

再比如“分梨十化”,王重阳每日分赠马钰夫妇以芋头、梨和栗子,百日间,共计十次,合计赠梨五十五个。因为“芋同遇、梨同离、梨芋通离分”之义,他用此来让马孙夫妇体会“分离”的深义。夫妻“分离”就须断绝情意,这样才能潜心入道。

 

后来,马钰在王重阳的点拨下放弃了家业和婚姻 ,加入全真教,但孙富春毕竟是一名女子,又有三个儿子,因此难断尘缘,但随后发生的事让她也放下一切,皈依道教。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让孙富春彻底皈依道教的原因有两说。一说见于《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据说有一次,王重阳大醉径造内宅,卧于孙姑寝室,孙姑责其非礼!怒锁房门,并将此事告诉马钰,马钰说:“师与我谈道,不离己席,岂是有事?”及开锁,见室已空,同往道舍,见师正浓睡!于是孙姑竟加笃信,遂亦拜重阳祖为师;

 

另一说为高承柱、衣玉华所写《“全真仙姑”孙不二》。此说称孙富春虽然难舍尘缘,怎奈祖师重阳与夫君马钰道义日深 ,富春亦领悟,终矢志出家。“为表心迹,于锅中炼油致沸,激以冷水,顿时油珠四溅,她覆面其上,不惜毁容,遂于金莲堂(今牟平区政府大院南)入教。”

 

孙富春入教之后,王重阳赐法名“不二”,道号“清静散人 ”。她也由此开创了全真教的一派——清静派。

 

在洛阳创立清静派

 

入道后的孙不二行踪史料记载不一,我们可以大体知道的是,她曾在山东修炼七年,之后西入洛阳,开创了清静派。

 

孙不二出家没几天,王重阳让其沿街乞讨,以砺炼心志。后到昆嵛山烟霞洞悟道。这里山深林幽,人烟稀少,孤身一人,生活清苦,这对曾为名门闺秀的贵夫人的孙不二来说,实属不易。但她不以苦,反为幸,心如止水,潜心修炼。她在诗中这样写道:“无忧虑,孤云野鹤无拘束。草庵内,亲看金书,窗外林泉,隈山傍水竹。”

 

据说在此前后,孙不二还曾在崂山的明道观居住很长时间,亦曾在竹子庵居住,精心研究医药和经曲琴技,写出极有清冷感的诗《子午钟》,这些事情,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讲述。

 

大定十二年(1172),孙不二在宁海得知重阳祖师仙逝后,决意赴陕西,一来为师父安葬送行,二来与众师兄相会研讨道义。千里迢迢,风餐露宿,历时数月,终于到达京兆,得见护灵柩先行到达的马钰等人。作为曾经的夫妻,此时此地两人不禁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在略述彼此境遇后,马钰力劝不二,你富春姑现已不是我马钰之妻了,我马钰也不是你富春姑的夫君了,“休执拗莫痴顽,休迷假相莫(悭)贪,休起愁莫害(斩)。听我劝访长安(长安,指精神上的长久安定),逍遥坦荡得真欢,守清静得大丹。”

 

听了马钰之劝,孙不二去洛阳,住在了城东北湹水西岸的凤仙姑洞。凤仙姑洞里住着一位凤仙姑,俗呼小二娘,关中人,不知其姓氏,靠乞食在这里度日养身,满脸污秽而不自觉。平时信口放言,俱有玄旨。孙不二与凤仙姑相处一段时间后,凤仙姑便辞别而去。自此以后,孙不二便白天在城里募化乞度,夜间栖身破窑洞中修炼,据传说,不到一年,她就三田返复,百家流通,获得了重阳所授的真功夫。洛阳城内的善男信女,云集洞中,听孙不二演道说经。孙不二在凤仙姑洞开创了全真清静派,并且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来启迪弟子和信徒,

 

孙不二在晚年曾把自己的著作《孙不二坤道功夫次第》(十四首)和《女功内丹》(四首)交给了随侍弟子。这些著作后人合称为《孙不二元君法语》,刊行于世。特约撰稿 田野

 

从世人的眼中来看,孙不二放弃了幸福的家庭投身道教,多少有些可惜,但是在道教领域,她的这一举动,倒是促成了清静派的创立,为后世所尊敬。值得一提的是,孙不二潜心修行期间,曾经来到崂山居住。她精通音律,又擅长医术,留下了著名的曲调,也造福一方。孙不二在崂山居住何处?我们就来讲讲崂山的两处著名道观,一个是明道观,一个是竹子庵。

 

明道观是崂山海拔第二高道观

 

不光是孙不二,其实全真七子都曾在崂山游历。据崂山区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七真人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庵观,相继创建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因而有“北京白云观为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崂山为道教全真第二丛林 ”之说。而孙不二在崂山的主要居所就是明道观。

 

明道观坐落于崂山东麓的招风岭前,濒临棋盘石。它的海拔近700米,是海拔第二高的道观,比崂顶南部铁瓦殿略低。关于这处道观的历史,倒是有资料可查。在观西南二三百米远的地方有石刻,虽年代久远,碑文漫漶不清,但“大唐天宝二年……敕采仙药……孙昙远行……见灵药采”等字仍可辨读;相隔不远还有一摩崖石刻,镌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字右刻有带佛光莲座的石像。由此可知,道观原址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建立,巧的是,这两处刻石的年代在崂山刻石中也位居第二(年代最久者为烟台顶晋人题名刻石)。

 

据记载,孙不二居住在明道观的时间应是在金泰和年间,她创全真清静派后隐居深山研究医药和经曲。在此期间,孙不二写出极有清冷感的诗《子午钟》:“四面青山八面屏,万类寂然静无声。冬尽春来无历日,听候心弦子午钟。”自己又为此诗谱上了曲子弹唱,在她还没有离开崂山时,此歌已在各庙广为流行。这支歌的曲谱后来被明代的金山派道士定为《崂山吊挂》之经韵,并一直沿传到今天。崂山道士称孙不二留下的经韵曲牌、道歌及琴曲为《孙谱》。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白云洞道士宋天成重建明道观,至此成为全真金山派庙宇,奠定了明道观殿舍的规模:观内有东西两院,玉皇殿三间,老君殿三间,祀玉皇和三清神像。光绪年间,最盛时有道士18人,地70亩,房舍32间,规模在崂山高山庙宇中屈指可数。明道观的败落始于日寇侵占青岛后,1938年3月15日,日军进山扫荡,杀人毁庙,白云洞、神清宫及明道观一天之内皆被焚毁,从此,明道观的香火几近断绝,至1959年只剩道士1人。文革初期,庙内之神像、经卷、文物被捣毁焚烧 ,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该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明道观已是杳无人迹。从东边的山门进入,院落中荒草凄凄、断垣残壁。曾作为林场用房的殿宇人去屋空,掩不住的一派破败荒寂;只有山门外的两株古银杏郁郁葱葱,尚散发出无限生机。观后还有天然石洞两处,一曰天然洞,一曰三真洞。洞下流出山泉,明澈清冽,冬夏长流不歇。观前还有近人新砌水井一眼,井台用石碑垒成,拨开枯枝败叶,上面的文字历历在目。近年已将断碑粘合后重新竖起,又实可幸。

 

竹子庵也是清静派道庵

 

除了明道观之外 ,孙不二及其所创立的清静派在崂山的另一处修行居所就是竹子庵。竹子庵又称玄阳观,位于李沧区戴家北山,为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一。

 

相较于明道观,竹子庵的历史更为悠久,相传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因其初建时为就地采石垒砌的石头建筑,状如古时铃铛,故民间又称其为“铃铛石屋”。清乾隆年间重修,有石刻为记。竹子庵是道教建筑,“文革”期间被毁,现遗存多处摩崖石刻和碑刻,主要有“金丹早成”、“紫竹埜林”、“重师玄风”、“道义千古”、“灵隐玄阳”等。现在我们看到的竹子庵是李沧区政府和戴家社区共同出资修建的,2007年开观。

 

竹子庵内部造型并不复杂,共有三个大殿。正殿供奉王母娘娘,左为送子娘娘,右为天山老母。东殿是文昌帝君,西殿是关公大帝。王母娘娘放在正殿,突出女性地位,也有纪念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之女弟子孙不二之意,因为竹子庵曾经做过孙不二所创全真“清静派”道庵。可不要小看这些神像,内部都有玄机,据青岛文史专家姜茂森在《竹子庵》一文中介绍,文革期间,竹子庵被毁,庙宇建筑倒塌,神像皆破碎。戴家村村民从破碎的神像中发现每座雕像心脏部位,竟然皆有桃圆形“铜制”心脏,并且“铜制”心脏下端,还拴有色彩艳丽的穗头,主祀观音菩萨体内的“铜制”心脏较一般神像大出许多,长约十多厘米,并且穗头也是又大又醒目。除此之外,竹子庵还曾有三座六角形墓塔,每座墓塔塔身皆为五层,这也显示竹子庵曾有过功力不凡的道士。

 

最奇妙的是正殿前的一株大银杏树。这银杏树粗须三人合抱,四十多米高,树围5.5米左右,有1600岁,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木,也是目前青岛市最高的银杏树。据介绍,为了保护银杏树,修殿的时候颇费脑筋,由于树根太长,有根主根竟然横穿关公殿二十多米,在根上加保护措施,屋里地面也没有用水泥封死,上面用活动的砖块保护,院子里的地面也同样处理。传说银杏树原有两棵,一雌一雄,雄树不知道哪年死去,雌树却每年结果,近年每遇丰产,依旧可产银杏千斤,更奇特的是周围并无雄树,至于从何处传来的花粉,到现在都无法解释。

 

到现在,竹子庵依然香火不断。据戴家村村民介绍,每年正月十五是竹子庵庙会,因竹子庵名气太大了,从上臧、下臧、杨家、毕家、王家等村庄赶来的香客蜂拥而至,比大年三十晚上的各村落祀祖还要热闹。

 

传说赴宁海和马钰交代后事

 

在开创了清静派之后,孙不二的生命也走到尽头,因为是得道高人,她的离世多少有些传奇色彩。赵荣向在《道教“七真”刘谭孙传道洛阳考》中写道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十二月廿九日,孙不二在凤仙姑洞召集众弟子,告诉她们自己要赴瑶池,把后事交代完后,又告弟子道:“师尊有约,各赴瑶池,仙期已到!”于是,沐浴更衣,其后问左右道:“天色早晚?”弟子回答道:“午时将至。”孙不二说道:“我该走了 ,你们要好好修炼 。”说完便安然端坐,无疾而终,时年六十四岁。

 

相传孙不二羽化时,携二仙人乘鹤冲洞而去,洞顶遂留有一大两小三个洞眼,由下上望,深如井洞,后人称为“三井洞”。此洞后经兵火,己不复存在。明朝嘉靖年间,洛阳伊王府曾在孙不二修炼原址建“三仙洞”一窟,座西朝东,面临湹河。窟高、宽、深均为三丈,用青砖箍成,窟顶穿凿三个洞眼,一大两小,直通上天,日光可照洞中。洞中塑有孙不二等三仙像,俗称“三仙洞”,毁于1971年夏。

 

莫求的《马钰与孙不二的修炼故事》还记载了孙不二坐化后的另一件事 ,也算照应了她跟马钰的感情。据说孙不二坐化这天,身在山东宁海的马钰突然听到空中仙乐奏起,他抬头观看,见孙不二乘彩云而来,笑着说:“吾先归蓬岛矣。”说完又乘彩云而去。马钰随即拂衣起舞,边舞边唱《醉仙令》。众弟子不明其故,站在一旁看着他又歌又舞。马钰舞毕,弟子问道:“师父今日怎么了?”他仍是手舞足蹈地对众弟子说道:“今日有非常之喜!”

 

一年后的十二月王重阳诞辰,马钰在莱阳游仙观祭奠,他屡屡向天空望去,不多时果见王重阳和孙不二驾着祥云飘飘然而来。马钰说道:“堂堂归去,作个快活仙。”接着他把弟子刘真一叫来说道:“你们盼着成仙得道,记住要积功累行,纵遇磨难,不要退缩,然后就明白我的话了。”马钰说完即朝东而卧,说笑间到了夜里二更时分,风雨大作,忽听雷震一声,马钰仙逝,世寿六十一岁。

 

马钰辞世后,金朝曾一度禁止全真教的发展,禁止民间修建寺观,禁止道士游方,遣散道人回本乡,坚定修道的全真弟子有不少都受了很多磨难。这时他们都牢记马钰的嘱托,毫不退缩,坚定修道。后来终于云开雾散,金朝又重新准许全真教的传播。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马钰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并封孙不二为“清静渊真顺德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