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中国最早海战在琅琊台 吴王夫差攻打齐国失败

2015-01-09 作者:田野

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海军实力已经成为检验一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确保制海权也是作战的重要一环,但这在我国的古代是难以想象的。由于古人向来有着重陆地而轻海洋的传统,以至于到晚清时期,我国才组建起一支专门的海军(之前的水上作战力量主要是内河上的水师),从此之后海军的建设才算走上正轨。

正因为上述原因,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海战才显得具有特殊意义,它就是吴齐海战。这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海战发生于公元前485年,交战的地点恰巧位于青岛胶南琅琊台附近海域,作战的一方是春秋时期东方大国齐国,一方是地盘虽小但国力雄厚的吴国,那么这场海战因何而起,又是如何惨烈?海战最终谁胜谁负?本期《发现青岛》就来为您揭秘。

齐国:内乱不断让人盯上了

要想讲明白这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海战的来龙去脉,交战双方的背景必须得好好说道说道 ,咱们不妨先从齐国说起。

齐国,相信大家都知道 ,其统辖范围大概就是现在山东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东方大国的创建者乃是大名鼎鼎的太公望姜尚(姜子牙),因为他建国有功,周王室让他管辖了东方疆土。齐国地域广阔,民风淳朴,再加上地近大海 ,矿产丰富,有着盐铁之利,建国不久就在诸国之中崭露头角。直到齐桓公时期,凭借管仲的深谋远虑,齐国多次会盟诸侯,打着尊王攘夷(即尊崇周王,抵御夷狄)的旗号,终于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头号交椅。

然而月满则亏,盛极而衰,齐国也没能逃脱这一法则。国力的不断增长并没有让统治者居安思危,却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内乱。看看《史记》的《齐太公世家》大家就能发现,几乎每一任国君离世总要引发一场诸子夺位的骚乱,连贤明如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也是一样,他死之后,诸子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尸体停放在王宫之中的床上六十七天都无人问津,尸虫爬得满地都是 ,齐国内乱的程度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到了齐景公时期,这种内乱有增无减,先前不过是诸子夺位,现在又加上了大夫夺权,真是乱成了一团。景公对于立储问题一直抱着一种逃避的态度,他最喜欢小儿子公子荼,可小儿子的生母芮姬地位比较低,估计说出来大家不会同意,于是景公干脆能拖就拖,直到临死的时候才把这个决定告诉臣下国惠子、高昭子。结果可想而知,公子荼年纪轻轻,王位没坐几天,又内乱了。

这次内乱的主谋是田乞,参与者是大夫鲍牧。田乞先是散播谣言,说什么国惠子、高昭子不是好人,一旦主政会把别的大夫赶尽杀绝;接着联合鲍牧跟其他大夫带兵进宫,杀死高昭子,赶跑国惠子,自己当了老大。田乞很有做坏人的风范,要做就做绝,主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之前景公的儿子公子阳生从鲁国接回来,然后召集群臣在自家大摆宴席,准备另立新王。

接下来的故事就有点喜剧色彩了。田乞在酒席前把公子阳生装进一个大口袋里,摆在宴席中央,等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打开口袋,现场表演了“大变活人”,然后说“这就是齐国的新国君”。别的大臣一看这势头不大对,赶紧趴在地上山呼万岁。田乞估计不愿意一个人承担另立新君的风险,看见鲍牧喝醉了,于是接着说:“我跟鲍牧打算共立阳生为新君。”谁料人家鲍牧酒是喝多了,可压根没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原则性很强,一听田乞拉自己下水,赶紧撇清关系:“谁跟你一伙的?你忘了景公的遗命了吗?”这下子别的大臣又尴尬了,看样子新君是谁还不一定呢,一个个又想反悔。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直坐口袋里的阳生恼了:“能立我就立,不能立我就拉倒!”鲍牧害怕引火烧身,于是话头一转:“都是景公的儿子,哪有什么不能立的。”于是,大家共同盟誓,阳生被推选为新君主,他就是齐悼公,悼公即位不久就杀害了自己的那个小弟弟公子荼。

齐悼公即位引发的这场内乱在齐国诸多内乱中不过是家常便饭,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有深远的影响:第一,田氏从此渐渐羽翼丰满,为日后田氏代齐埋下伏笔;第二,和本文相关的,这场内乱可以说是日后吴齐海战的一个导火索。

吴国:两代人成就王霸之志

就在齐国的内斗不亦乐乎的时候,它南方的吴国却养精蓄锐,渐有称霸中原之志。

太史公司马迁说得好 ,“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吴国虽然地处化外,但它的开国者太伯却是中原人士。当时的苏杭一带不像现在这样经济发达,老百姓还都过着相对落后的日子,拿吴国来说 ,一直被中原各国看做异类,称为“南蛮”。

虽然经济不发达,文化不昌盛,但这并不代表着作战能力不强,吴国民风彪悍,加上没日没夜地跟南方的越国、楚国争地盘,兵士的作战能力早就锻炼出来了。到了吴王阖闾在位的时候,文有伍子胥,武有孙武,凭着这两位不世出的英才辅佐,竟然一度攻破了南方大国楚国的郢都(位于今湖北省荆州)。

在给楚国以毁灭性打击之后,吴国又把矛头对准了老对头越国。公元前496年,吴越在现在的嘉兴对阵 ,这次越国挑选了敢死之士,仗还没打,这些死士站成三行,先是挑战,接着大叫 ,最后集体自刎。吴国士兵虽然仗打了不少 ,可谁也没见过这种阵势,纷纷目瞪口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越国发起冲锋,把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也因为战伤而得病身亡。据说阖闾临死前曾对自己的儿子夫差说:“你会忘掉越王勾践杀害你爹的行为吗?”夫差答道:“不敢忘。”

夫差果真没有忘记父亲的遗言,他奋发图强,终于在公元前494年再度讨伐越国,并大获全胜。到最后,越王勾践被打得只剩下五千甲兵,龟缩在会稽(今绍兴)一隅。但是 ,历史就在这个当口发生了转折,吴王夫差心慈手软了。

越国:求和示弱转移了战争焦点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想必都知道了,越王勾践委曲求全,他的大夫文种去见了吴王夫差。

第一次谈判很不顺利,文种跪着移动到夫差跟前,低着头说:“亡国之君勾践使陪臣文种来见大王:勾践请求为臣,妻请求为妾。”吴王夫差刚想答应,伍子胥在一旁对夫差说:“这是老天爷把越国拱手给吴国的大好时机,不可心慈手软 ,不能答应。”谈判崩了。

第二次谈判就顺利了许多,因为有了内应。文种得知吴国的太宰伯嚭(音痞)性贪,事先准备了珍宝美女,据说里面就有西施,伯嚭自然当仁不让地都收下了,然后他引荐文种再次见到了夫差。文种还跟上次一样,膝行顿首说:“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没收他的所有资产。如果大王不能赦免,勾践将会杀掉自己的妻子,烧毁所有宝器,带领五千人拼死一战,这样的话,大王也会损失掉很多东西。”伯嚭在一旁帮腔:“越国心服口服,甘愿为臣,这是国家的福分呐。”吴王夫差这次又想答应,伍子胥赶紧制止:“现在不灭了越国,日后必定后悔,勾践是贤君,范蠡、文种是良臣,放虎归山留后患啊!”这次夫差没有听伍子胥的话,他点头同意了。

吴王夫差点头后的四年,发生了以下几件事:第一,勾践卧薪尝胆,准备东山再起 ;第二:夫差南征北战,准备实现自己的王霸之志;第三:齐国发生内乱,前文说过,因为齐悼公即位,大臣们你砍我我砍你,局势动荡不安。摆在吴王夫差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及时发现越国的小动作,把越国的复兴态势掐灭在萌芽状态;要么装大哥,挥师北上,打着给齐国平乱的名义去和齐国一争高下。很不幸,夫差选择了第二条道路,进攻齐国。

据说吴王夫差决意进攻齐国前伍子胥很不高兴,他曾对吴王夫差说:“越国是心腹之患,齐国远在北边,打了地盘就像拿了硬石头,没什么用。越王勾践不是个善茬,此人不除,必为后患。”可吴王根本听不进去。等到伍子胥说得多了,夫差也渐渐听烦了,最后干脆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刎闭嘴。伍子胥临死前曾说:“在我的坟上种些梓树,以后吴国亡了可以给别人当棺材板用。把我的眼珠子挖出来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越国是怎么灭了吴国的。”

伍子胥这话没说错,可他首先看到的不是越国怎么灭了吴国,而是在一场发生在琅琊台附近的海战中,齐国是怎么打败吴国的。

记者 田野

公元前485年的一天,一支水军浩浩荡荡开赴到现在胶南琅琊台附近的海面上,这支军队就是吴王夫差手下大将徐承率领的水军。他们久经战场 ,加上一路没遇到什么抵抗,斗志还算高昂。可惜吴国地处江南,士兵们初临北方,经不住气温骤降,多少有些受冻。

大小战舰向前行驶,刚刚进入到琅琊地界,忽然一阵大风袭来,吴国的舰队阵型顿时被涌起的海浪冲的有些散乱。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支海军迎面冲了过来,这支海军装备精良,远在数百米之外就施放火弩,火弩点燃了吴国战船,士兵们叫苦连天,于是历史上最早的海战就爆发了,杀过来的这支军队正是齐国海军。

鲍牧杀齐悼公,吴王哭三天

先从吴王夫差说起,当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劝阻执意要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的内乱早就闹得不可开交了。

先前说过,公子阳生在大夫田乞的支持下当了齐国的国君,是为齐悼公。虽然大夫们都表示支持,可依然有个人耿耿于怀,他就是鲍牧。鲍牧在酒席上曾经表示过不支持阳生即位的态度,只不过后来怕引火烧身才改变了主意。阳生真的当上国君之后,他自然是寝食难安。与其被阳生穿小鞋,不如先发制人。于是没多久之后,齐国的内乱又爆发了 ,这次是鲍牧的族人发难,他们杀死了齐悼公 。

杀害了齐悼公的鲍牧自知在齐国待不长久,一溜烟跑到了吴国,吴王夫差正愁着没机会攻打齐国呢,一看鲍牧来了,顿时喜不自胜。当然,吴王夫差总归是一国之君,多少要讲点礼节,虽然心里乐开了花,但面子上的事他还是很注意的,他在军门外大哭了三天。

在《史记》中,无论《吴太伯世家》还是《齐太公世家》都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记载,内中称“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夫差哭什么?很简单,他哭的是齐国纲常失序,内乱不止;哭的是齐悼公年纪轻轻死于臣子之手。至于谁是齐悼公 ,夫差压根就不认识。齐国乱成这样,吴国怎能袖手旁观,在大哭三天之后,吴王夫差打完了自己的道义牌,凭着这个借口,决定兵分两路讨伐齐国。

至于那个杀了齐悼公的鲍氏,虽然他逃到了吴国,但吴王根本没拿他怎么样。

兵分两路,海军决战黄海

一番假惺惺的表演之后,吴国的军队出动了。吴王夫差拟订了如下的作战计划:兵分两路,自己亲率主力搭乘内河战船由邗沟入淮河北上,直逼齐国南部边境。同时,为确保侧翼安全并夹击齐国,分散齐国兵力,派大将徐承率海师主力舰队从海路绕道齐国后方,实行远航奔袭进攻山东半岛。

为了配合这次进攻,吴王夫差做了精心准备。胶南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能够打赢海战,吴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但是从江南至山东的水系网并不连接,进入中原地区的吴军的后勤粮草、军饷和武器装备的补给难以保障。为此,吴王夫差征发全国劳力,同时在越国大量争夫。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了一条贯通长江和淮水两大水系的运河‘邗沟’。”邗沟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这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条人工大运河。邗沟的开凿虽然大幅提高了吴军在北方的后勤运输保障能力,却极大地消耗了吴国本来就并不十分强大的经济实力。

除了打通水系网之外,吴军还修建了大批战舰。尽管当时只是春秋晚期,造船业并不十分发达,但吴军的船队可以说还是很精良的,“当时广泛使用的战船包括大翼船、突冒船、楼船和桥船等,大翼船长约23米,宽约3.5米。可装载士兵、船工等共约91人。船身狭长,分为两层。下层是库房和船工划桨的地方,上层是作战的士兵。可以运载相当数量的给养和武器装备。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的优点,是当时海战的主力舰只。桥船则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机动性强的小型舰船,主要用于高速冲阵以掩护大型战舰。齐国由于是滨海国家,积累了数百年的航海和造船经验,因此战船主要以大型海船如大翼船为主。而吴国由于长期在内河和湖泊作战,因此尽管其水师数量众多,气势逼人,却主要是以内河船只为主。 ”

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吴军开始进攻,起先陆军方面还算顺利,在齐国南部边境打了几个大胜仗,可等到海军进入琅琊地界之后,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火烧战船,包围吴军“余皇”号

公元前485年,吴军舰队进入琅琊地界。此时黄海琅琊台海域风高浪涌,很多内河水师出身的吴军士兵开始晕船。整个吴国舰队阵型杂乱无章。埋伏已久的的齐国海军舰队抓住时机,从上风方向向吴军舰队发起猛烈冲击。

由于海战发生年代久远,加上文史资料有限,我们只能简要描述当时情况,胶南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齐国水军大概有300艘海船参战,“它们分成3个阵列,当冲击到距吴军约200米远时,齐军水兵开始用强弩以齐射的方式向吴军舰队发射火箭。当冲击到约100米的距离,齐军开始使用射程稍弱于弩的弓箭,向吴军舰队发射更密集的火箭。大量吴军战舰开始起火,火攻可以说是这场海战的主要作战方法。”

更妙的在于,据传说,工匠的祖师爷鲁班也来帮了齐国海军的大忙,“他发明了一种器械叫做‘钩拒’,‘钩’能把敌方战船钩住,‘拒’则使得敌方战船无法靠近,这种器械的具体形状我们至今都无法考证,但有了这种工具的帮助,齐国海军简直是如虎添翼!”

擒贼先擒王,在火海之中,齐军在十余艘大型战舰在轻型高速舰艇的掩护下,包围了吴军舰队中最醒目的巨大的楼船旗舰“余皇”号。“余皇”号是一艘“功勋战舰”,曾经作为吴王阖闾和夫差的御用“王舟”参加过讨伐楚国、越国的多场战争,名声显赫。但问题是,“余皇”号这种体积庞大的楼船属于典型的内河战船,体积庞大,速度缓慢,难以机动,根本不适合作为海战舰船使用。面对齐国重兵包围,吴国担任护卫的舰船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溃,“余皇”号被齐军缴获。

此时,吴军舰队损失过半,士兵死伤无数。海面上漂满了还在冒烟的吴军战舰的残骸和士兵尸体,吴军败局已定。为不至全军覆没,吴军主将徐承率剩余舰船拼死突出齐军重围,向南撤退而去。齐军则没有进行追击,而是在打扫战场后押着俘虏和战利品返航。至此,黄海海战以吴军的惨败和齐军全胜告终。

错误决定让吴王失掉江山

吴齐海战表面上看已经结束,但它的后续影响更为深远。先说齐国,这场海战让齐国暂时从内乱中整顿过来,因为外敌入侵,齐国上下一心,短时期内没有发生大的内乱。

再说吴国,海战虽然没有伤它的元气,但却让吴王夫差昏了头脑。海战后的第二年,夫差再次集结兵力进攻齐国,虽然略有小胜,但蚍蜉撼树谈何易,齐地大物博,吴国仅凭借一两场胜利是不可能灭亡齐国的,但屡次动武却让吴国积弊丛生,这个时候,在它身边蛰伏多年的越国开始出动了。就在吴王夫差跟北方的齐国不断死磕的时候,越王勾践率领五千士兵突然发动了进攻,俘虏了吴国太子。

吴齐海战后的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73年,天下大势终于逆转了 。越王勾践奋起发动最后一击,将吴王夫差包围在了姑苏山上,这个场景好像十余年前发生过,只不过上次被包围的是越王勾践,这次主宾易位了 。勾践还算客气,他打算把夫差安顿到句章(今慈溪附近),让他食邑百家,此时的吴王夫差说了些什么呢?他说:“我老了,伺候不了大王了。我夫差事到如今,唯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不听伍子胥之言,自己活活的陷入今天这个地步。”随后,他就自杀了,吴国宣告灭亡。

一场海战,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决定,影响了君王的一生。吴齐海战虽然在军事历史上有它独特的意义,但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抉择又何尝没有警醒的意味呢? 记者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