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投奔曹操徐庶晚年隐居胶南 帽子峰上建徐庶庙

2015-03-08 作者:田野

三国的历史人物大家都不陌生,勇冠三军如吕布,智谋过人有诸葛亮,还有曹操、刘备、孙权等等,相关故事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恐怕早已妇孺皆知了。可有个人物本期《发现青岛》要详细介绍一下,他就是徐庶。

关于徐庶的歇后语有很多 ,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等,充分说明了他在历史上的受关注程度。其实,徐庶跟青岛也有着莫大的联系,据说他晚年就归隐在现在的青岛胶南帽子峰,至今还有人上去祭拜。

本期《发现青岛》,咱们就来说说徐庶,他跟青岛有着怎样的关系,关于他的民间描述是否准确,我们接下来一一解答。

早年杀过人越过狱

一切还是得从《三国演义》说起,这本在全世界华人中普及甚广的古典小说给足了徐庶戏份儿,用了足足两回重点描写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庶首次亮相是在第三十五回,回目叫做《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在这一回中,徐庶以一个飘逸之士的形象出现在刘备眼前,并通过一首歌曲获得了刘备的青睐,很有“中国好声音”的风采。徐庶具体唱的什么我们就不引述了 ,大意无非是世道很乱,我有大才,谁来要我。刘备当时正寄人篱下,兵少将寡,看见这样一个奇才,自然就收下了。

徐庶来到刘备的手下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一眼看出了刘备骑得那匹马不是好马,这匹“的卢马”早晚要害死主人;第二件,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第三件,略施小计,袭破了曹军把守的樊城。单凭这三件事,徐庶就让读者眼前一亮——这位谋士实在不简单。那么智谋过人的徐庶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呢?到了第三十六回,罗贯中老先生借曹操手下谋士程昱的嘴说了出来:“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杀人报仇,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令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

《三国演义》中关于徐庶的描写大多都是假的,偏偏这则描述是真的,徐庶早年还真杀过人。其实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徐庶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独立的传记都没有,不过《蜀书·诸葛亮传》中,倒是收录了一条《魏略》对于徐庶的记载,这条记载和程昱所说的大体一致,那就是早年的徐庶为了替人报仇犯下大罪,被衙门抓了还不报姓名,最后被拉着游街示众。《 魏略》中称 ,徐庶游街之时,老百姓“莫敢识者”,从这条记载来看,早年的徐庶很有黑老大的特点。犯了罪压根不把官府放在眼里,拉到街上老百姓都不敢认他,怕他报复,这么霸气外露的徐庶跟饱学之士实在是扯不上关系。非但如此,徐庶还上演了一出越狱的好戏 ,裴松之引《魏略》称:“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翻译过来就是徐庶的同伙一起来解救他,结果他成功越狱逃跑了。

杀人、越狱,这就是徐庶早年的一些事迹。

他是主动投的曹操

人都是会变的,徐庶也是一样,如果说青年徐庶多少有点玩世不恭的话,那么后来的徐庶完全称得上是励志的典型,通过刻苦学习,他“逆袭”了 。

《三国志》引《魏略》称,徐庶逃脱监狱之后,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于是奋发图强,丢掉了刀子,拿起了笔杆子(原文是“弃其刀戟,折节学问”)。他主动来到学术区居住,可别人瞧不起他,特别是一些读书人,听说他有犯罪前科,根本不愿意跟他交往。如果换成普通人,可能会懊恼好一阵子,但徐庶没有,别人不理他,他自己去学。史书上说他自己一个人“卑躬早起,常独扫除”,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徐庶终于成功转型,达到了“动静先意,义理精熟”的地步。不光在学问上大有长进,徐庶的朋友圈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那些舞刀弄枪的伙计们不知道他还联不联系,但现在他认识了好朋友诸葛亮,这足以表明他在个人学识、修养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方面发生质变的徐庶最后和诸葛亮一起成为了刘备的部下,需要交代一点的是,徐庶是怎么跑到曹营去的。长期以来,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徐庶进曹营是曹操逼迫的,是程昱施了奸计,徐庶的母亲还因为徐庶误入曹营感到愧对刘备而自杀。但事实上压根就没这回事,徐母根本就没自杀,徐庶也不是被曹操有意逼迫而来的。

《三国志》称,当时曹操南下占领荆州的时候,徐庶跟着刘备、诸葛亮一起逃跑,结果被曹操打败。而此时,曹操恰巧捕获了徐庶的母亲。这个时候,徐庶主动向刘备提出了辞职的要求,他指着自己的心口对刘备说:“本来想跟您一起成就霸业的,靠的就是这里,但现在母亲被捕,这里方寸大乱,根本没法出谋划策了,咱们就此别过吧。”说完就跑到曹营去了。

罗贯中老先生估计是恨透了曹操,所以杜撰了一个徐母骂子自杀的情节,这个情节成就了徐庶母亲的大义凛然,表现了徐庶的一片孝心,可到头来却把曹操弄成了歹毒无比的大坏蛋。

进曹营并非一言不发

在简要介绍了徐庶的生平之后,我们最后来谈谈关于徐庶的两则歇后语吧,这两则歇后语早在文初就已提及,一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则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从史实的角度来看,这两则歇后语到底是真是假呢?很可惜,是假的。

首先,前文已经说了,徐庶进曹营并非曹操刻意逼迫,因此,也就不存在徐庶和曹操的对立问题,他没必要进了曹营还一言不发,更没必要终其一生都念念不忘刘备(和刘备共事不过两年)。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徐庶的好朋友诸葛亮在晚年曾经提到过他,而此时的徐庶已在曹营升任中层管理者。这则重要的史料同样出现在《三国志》引《魏略》的记载中,称“至黄初(曹丕年号)中,韬(石韬,徐庶、诸葛亮好友)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徐庶)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来诸葛亮听说这两位好朋友才做到中层,感到很惋惜,感叹说:“魏国就这么人才济济吗?怎么我这俩朋友都没被大用呢?”通过这则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到了曹营之后,徐庶的地位是有所提高的,虽然没有成为高层,但起码也是个中层干部,如果他真的一心想着刘备,一句话也不说,一个主意也不出,魏国没必要给他那样一个官职。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徐庶晚年是落寞的,因为跟自己的好友诸葛亮比起来,他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而对方已经成为蜀国的一国领导者。如果历史允许假设的话,我们不妨来推测一下,假如徐庶没有投奔曹操,他将会是怎样一种地位呢?他的地位应该跟诸葛亮相差不远,这可以从诸葛亮后来发布的一道公文中看出来,《 资治通鉴》记载:“五月,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徐庶,字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

在这道公文中,诸葛亮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我们同样也可以想象,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凭借着好友诸葛亮的支持,徐庶在蜀国肯定会大有作为,但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徐庶去了魏国,而且从此就变得默默无闻了。

据说晚年的徐庶后来得病身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虽然他在历史上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至少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那么徐庶又何尝不是“鲍叔牙”呢?没有徐庶的引荐,也许诸葛亮就会埋没在茫茫的乱世狼烟之中了 ,由此可见,徐庶的一生虽然平静但绝不平凡,无论幼年的弃武从文,还是后来的引荐诸葛亮,直到最后的为母投曹,他都是一个不违背自己本心的奇人,他活得问心无愧。记者 田野

在简要说完了徐庶一生的经历之后,我们把目光拉回青岛,开头说了,徐庶晚年归隐到了胶南,这种说法到底有什么资料可以证实?徐庶晚年又为何会来到青岛?

其实 ,徐庶晚年的行踪不光《三国志》中没有描述,就是在《三国演义》中 ,我们也难觅只字片语 ,可是胶南大珠山帽子峰一带的一些习俗和民间传说却给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答案,之前山上不光有徐庶庙,而且每逢过年还会有人来鸣放鞭炮以示纪念,如此看来,徐庶晚年归隐胶南一事,倒是挺可信的。

徐庶晚年可能在胶南度过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最后一次出场是在赤壁之战的前夕,当时,庞统来到曹营献上连环计之后正要离开,被徐庶一把扯住。原来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预感到曹操将要被打败,向庞统讨个脱身之策。庞统提醒徐庶可以假借西凉谋反之名提出镇守西部要塞,得到了徐庶的认可。随后徐庶开始散播西凉马腾将要谋反的消息,曹操果然上当,徐庶就这样前往散关镇守,躲过了赤壁浩劫。

其实罗贯中老先生在这里提到徐庶明显是为了照应前文,因为之前讲徐庶讲得太多了,猛然不讲说不过去,可这么一讲却讲出了漏洞。第一,以徐庶的谋略,既然能看出庞统的连环计为何还要庞统给他支招?第二,徐庶去了散关之后就没了下文,估计罗贯中老先生实在是分身乏术,三国里面人物这么多,根本不可能一一照顾到。

不过,胶南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却给出了说法,徐庶晚年有可能来到了胶南。“徐庶在曹操面前请得三千人马,星夜往散关把住隘口,防备西凉州马腾、韩遂,以解曹操‘后顾之忧’。实际上‘凤雏一语教徐庶,正似游鱼脱钓钩’。这时,远离了赤壁大火中玉石俱焚的危险,摆脱了曹操控制的徐庶一路出散关、绕长安、游嵩山、回颖川、拜泰山、走青州、访蓬莱、沿渤海湾畔寻访,最后踏上了秦始皇三次登台祭拜、刻碑颂德、求长生不老仙药的琅琊台。”

徐庶到达胶南之后究竟做了些什么?“很可能是过着田园生活,帮助当地老百姓做一些事,具体就在大珠山帽子峰一带。”于是,在随后的岁月里,人们经常见到一位仙姿道骨的长髯隐士穿行于胶南沿海,他虽隐居,但却用他那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慧帮助乡民。他知天文、晓地理,为渔民出海打鱼选择适当的气候时令。教农人采桑养蚕,耕种五谷,承平富庶。乡人有难时他无不倾心相助,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当地群众做了许多好事,深得百姓的爱戴,被乡人奉为神仙,千余年来广为传颂。

一则有趣的传说说明了徐庶晚年在胶南如何受到老百姓的敬重。据《胡氏家书》云:灵山东北海中有鼓子洋。岛上有白耐冬花,大可拱把。好事者泛海致之,遇老人驾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老人问:“小子何往?”这人说是来采耐冬的。老人呵斥道:“此非世俗间物,可留伴耐冬人耳。”又说:“即墨有道学先生胡峄阳,为吾通一问讯。”言已不见。其人惊疑,于是回到船上。大风忽起,直到他把采集的耐冬花都扔掉之后才归于平静。后来这人来到即墨,一打听,还真有个胡峄阳,于是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胡听后怃然说:“此三国时徐庶也,隐居鼓子洋久矣”。这一记载说明徐庶活动于胶南沿海一带的传说古已有之,更能说明徐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经接近于神仙的地位了。

帽子峰上曾经建有徐庶庙

在胶南,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许多和徐庶有关的传说,问一问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徐庶离开曹营后,归隐山林,幽居于大珠山帽子峰上 。当地人至今还流传着“徐庶不离帽子峰”的说法。意思是徐庶决意归隐,绝不再屈居于曹丞相的麾下。为什么徐庶与帽子峰拉上了关系?原来,相传帽子峰是徐庶弃官扔掉官帽子的地方。不过现在山下村庄均已拆迁,只有部分在附近经营副业的村民还能提到这一传说。

记者目睹了帽子峰的凶险高峻,山下富强饭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就连与帽子峰隔海相望的灵山岛上一座酷似人形的山也与徐庶联系在一起了,“在灵山岛南端有一座山叫‘秀才山’,那个山就跟徐庶有关,因为徐庶是读书人。”那么灵山岛上的一座山峰又是如何与隐居帽子峰的徐庶联系在一起的?原来,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徐庶来到帽子峰后,常于清晨旭日初升之际,在帽子峰顶遥望海中灵山岛、诵读诗书,天长日久,灵山岛上一块灵石为其才华和品质所感染熏陶,心生仰慕之情,灵犀通融,遂化作徐庶身形。这些有关徐庶的传说虽有神话的色彩,但也说明老百姓利用传说来对他隐居胶南的历史加以传述和赞美,热情地歌颂徐庶的聪慧和他为当地百姓所做的许多好事。

另一件实物证据就是帽子峰上的徐庶庙了。相传,徐庶在胶南沿海一带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为了纪念徐庶,当地百姓捐钱捐物,在大珠山帽子峰顶建起了徐庶庙。据《琅琊台志》记载,徐庶庙呈正方形,四面各宽3.5米,高4米,飞檐斗拱,青瓦盖顶,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庙内正面有泥塑徐庶像,正中是香案,墙上绘有壁画,历代香火旺盛;庙外北侧有凉棚,相传是徐庶看书观海之处;庙后有泉水,传说能治百病。过往渔民和胶南、胶州、诸城 、高密等地的群众都来进香,十分敬重,历经多个朝代这里一直香火不断。1940年前后,徐庶庙被毁,但今庙基尚清晰可见,凉棚处仍保留着几处立顶式的柱洞。

“千百年来,胶南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胶南民间有关徐庶的故事却是代代相传,当地居民更是一直信奉着徐庶,供奉和祭拜徐庶是胶南独特的风俗。”胶南史志办的工作人员称,在徐庶庙存在时,胶南及其周边地区不少人每当出海远行时总要先到徐庶庙祭拜一番。“村子还没拆迁的时候,正月爬帽子峰是当地人的一项独特习俗,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五,人们便成群结队地登帽子峰祭拜徐庶。特别是在正月初一五更年夜饭后,附近的人们纷纷打着灯笼,携鞭炮、祭品等,向帽子峰顶攀登。”

非但如此,早在清朝 ,就有人写诗说出了徐庶与胶南的关系,清胶州人赵法宪的诗《咏鼓子洋白耐冬花》中写道:“皭然冰雪姿,遗世而独立。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蚀。烟岚伴其幽,玉石贞其德。霜月满林皋,点缀乾坤色。有客海上来,疑是徐元直。云际落天表,可望不可即。”诗中所写有关徐庶的情节与上面故事相同,能够在一首描写景物的诗中信手写入一个传说故事,说明在古时关于徐庶隐居胶南沿海一带的传说已家喻户晓。

不少地方也称是徐庶归隐地

关于徐庶的归隐地,除了胶南之外,还有几处。

一处是湖北南漳。湖北南漳也有一处徐庶庙,该庙建于清嘉庆元年,据称是为了纪念徐庶而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正是在南漳见到了徐庶,据说清朝将领曾经在此剿匪,大获全胜,疑有神助,于是建立此庙感谢徐庶。但是这座庙的建立只能说明徐庶在早年居住在荆州时曾经在此隐居,并非是徐庶的最终归隐之地。

另一处是彭城(今江苏徐州)。这一处说法倒是很贴切,因为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徐庶在病逝之后就葬在彭城 ,“至今墓碑尚存”。而这一说法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记载,可见徐庶最终是埋葬在江苏的,但身死葬在此地,并不能说明徐庶就归隐于此,因此,此说也有待考证。

湖南沅陵是徐庶隐居的另一处说法,据称该县北溶乡沅江边约10余里荒僻半山上的徐仙寺,倚峭壁石洞立寺,洞深约3米,宽约6米,高约3米。洞外砌规整条石墙,留有石门,门楣上清晰刻有“徐仙寺”三字,徐仙寺文革时期遭破坏。据当地人介绍,徐仙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整个山型酷似观音。而与徐仙寺正对面的又是一座酷似太极图的太极山,传说这等山势正是古人修炼成仙的理想去处,同徐庶后期与世无争,有归隐山林、修炼成仙的思想谋合。三国争雄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湖北荆州一带,其水域与北溶紧密相连,乘船逆沅江而上 ,相距不远。以此推测,徐庶隐遁北溶江边半山之上的徐仙寺不是不可能。但是这一说法缺少书面材料的证实,而且也没有民间传说支撑,因此仍有很多的疑点。

具体隐居在何处却存在很多的争论,只有胶南一处,无论在实体上,还是在文字上都有充足的支持。因此,徐庶晚年隐居在胶南应当是最为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