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在青岛斩蛤蟆精 沈鸿烈让蛤蟆石改名
2015-03-08 作者:黄默

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或许对河马石、洪山坡、马兰顶这些地名并不陌生,可如果说到这些名字的来历,恐怕大部分现在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居民都无法详尽地道个明白。随着青岛的城市建设、城中村的改造,古老的村落早已经不在是昔日的模样,但古老的传说却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二郎神追杀蛤蟆精,鲜血染红了山坡,便有了洪山坡;天马赶来帮忙却被蛤蟆咬烂了屁股,于是他受伤的地方就成了马烂顶(马兰顶);蛤蟆精最终被铲除,尸体化作巨石,最后变成了蛤蟆石(河马石)。这样有趣的传说你听说过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老人们讲讲那过去的故事。
河马石原叫“蛤蟆石”
河马石村,初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青岛市区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老河马石居民之间还流传着一段极具神话色彩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蛤蟆在青岛修炼成精,经常出来祸害当地百姓,当地人苦不堪言。天庭得知此事后,玉皇大帝便把下凡除妖的任务交给了二郎神杨戬。于是二郎神手持斩妖宝剑,跨天马来到凡间,在今湛山处找到了蛤蟆精。二郎神上前连斩两剑,却都被蛤蟆精脱逃,但这两剑却砍出了如今的大湛(斩)山和小湛(斩)山。
蛤蟆精逃脱后,沿今浮山所经大尧东山来到今徐家村东山,躲在一块大石头后边,二郎神驾天马随后追到,蛤蟆精突然从石后跳出,从背后袭击,在天马屁股上狠狠咬了一口,二郎神回身一剑,蛤蟆缩头闪过,宝剑走空劈在那块大石上,将大石劈为两半,后来人们称此石为南劈石。
蛤蟆精见状大吃一惊,扭头便逃。由于天马受伤,二郎神将天马拴在山顶上,提宝剑继续追了下去,在今河马石村西山追赶上蛤蟆精,蛤蟆精自知今天难逃一劫,便回过头来与二郎神展开殊死搏斗。于是 ,双方在此地你来我往战了个天昏地暗。不知打了多久 ,最后二郎神终于将蛤蟆精杀死,其鲜血染红了山坡,远看红彤彤的一片,因此,人们便称此山为洪(红)山坡。二郎神斩了蛤蟆精后,回头去找到他的天马时,只见天马卧在山岗上,因屁股被口中带毒的蛤蟆精咬了一口,所以屁股都烂了,固此,人们称此山顶为马烂顶。再说蛤蟆精被杀死后,尸首经年久风化,变成了一块巨石,形似蛤蟆,所以后人将此石称为蛤蟆石。
虽然如今已经盖起了高楼大厦,但问起关于村名的传说,上点年纪的马姓居民,都能绘声绘色地说上几句。“这河马石村,原本叫蛤蟆石,后来是因为这名不好听,所以才改名叫了河马石。”在河马石住了一辈子的马效海今年55岁,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时常会跟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洪山上的蛤蟆石玩,“那石头差不多有十二三米长,五六米高,远远看上去就像只张着嘴的大蛤蟆。”
传说沈鸿烈让蛤蟆石改了名
神话传说虽然引人入胜,但追溯起河马石村真正的来历,史料亦有记载。据1990年4月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崂山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马氏从云南迁下疃 ,再迁此立村,因村旁曾伏一罕见的大蛤蟆,取村名蛤蟆石,后演化成现名”。而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纂修的《即墨马氏家谱》则清楚地交代了马氏一族的详细资料:“马氏自元朝时世居即墨,传说先祖来自云南,时住城北马家村,离城三里,先祖从官任侍郎之职,名字失传。自马进泊祖开始占居即墨下疃村,有碑墓存焉,进泊祖生二子,长子马玉,次子马仕亨,仕亨无嗣。”书中记载马玉有五子,其四子马波海一支正是最早居住于河马石村的家族。
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03年,马波海携全家从即墨下疃村,来到位于浮山北侧的今河马石这个地方,发现这里东有一条以浮山为源头顺流而来的小河,河水潺潺,两岸杨柳成荫;南与浮山相望;西有大山,山林茂密;北是一片平川,真是天赐宝地,世间佳境,始祖决定在此定居,立村发展。因见西山旁边有一罕见的巨石,形似蛤蟆,因此,始祖便取村名为蛤蟆石村。
至于蛤蟆石村什么时候改名为河马石村 ,老河马石的村民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在清朝时就有村民觉得此名不雅,所以建议另取村名;但大多数人更认同河马石这个名字是更改于民国。现任河马石实业总公司党总支书记马贵竹对村史颇有研究,他表示这村名的更改还与时任的青岛市长沈鸿烈有些关系。“民国二十一年,也就是1932年,沈鸿烈来青岛当市长,得知了蛤蟆石这个地名觉得不好,所以让村子改了名字。”马贵竹介绍,因为过去河马石村东头有条河,村民们祖祖辈辈临河而居,再加上这村里的人又大都姓马,所以另更村名为河马石村 ,同时又盖了蛤蟆石的谐音。
为留传说开发商重修“蛤蟆石”
随着2002年河马石旧村改造的开展,古老村落已不复存在 ,如今在旧村址上盖起的四季景园小区内仍能看到一座巨大的蛤蟆石像,但这一块已经不是见证了河马石村600余年沧桑的蛤蟆石了。
“原来的那块蛤蟆石位置就在村西面的山坡上,1998年在建设洪山坡小区的时候已经被炸毁了,没能把它保留下来着实可惜啊。”提起原来的那块“正牌”的蛤蟆石,马贵竹的言语中透露出心痛和惋惜,他说过去大石头的位置就在如今的洪山坡小区内,只是重新规划后的小区盖上楼房,现在想找到那块大石头的具体位置已经不容易了。而至此,蛤蟆石的形象也只能留在河马石人的记忆里了。
如今人们见到的这座蛤蟆石像是2005年新建的,据河马石居民介绍,初建四季景园小区时,开发商听说了这个关于蛤蟆石的传说,为了增添一丝历史文化气息,再加上民间早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说法,认为蟾蜍是旺财之物,于是专门从辽宁岫岩寻得一块形似的天然巨玉,又找来工匠雕琢成了今天的这座蛤蟆石。
记者 黄默(感谢青岛作家李岩先生为本文提供文史资料)
洪山坡的由来
传说中的另一个地名洪山坡,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洪山坡俗名东庵子 ,位于市北区错埠岭村东北部,现属市北区,据区划调整前由四方区地名委员会监制所立的《洪山坡村碑》记载:清嘉庆年间,王氏自浮山后(今市北区浮山后村)迁此定居,代人看山;复有袁氏自埠西(今市北区埠西村)迁来聚居,故村民多为王、袁二氏姓。因村址地处洪山南坡,取名洪山坡沿用至今。
过去的洪山坡是个贫困荒僻的小山村,解放初期仅有不足30户居民,解放后洪山坡先后归属崂山县、四方区、市北区管辖,并一度成为青岛市区与崂山县(区)的行政区划交界点。现在,洪山坡安居工程的开发,将它与附近的错埠岭、夹岭沟居民小区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市区的又一居民建筑群。
马兰顶曾是德日战场
与河马石相比,对于马兰顶的文字记载真是少之又少,马兰顶的位置距离洪山坡和河马石很近,就在如今的于姑庵附近的徐家东山上。一位住在河马石的老人告诉记者,之所以这里叫马兰顶也得源于二郎神的那个传说,天马被蛤蟆咬烂了屁股,用青岛话说屁股就是“腚”,但因为此字不雅,所以后来就管那个山坡叫马烂顶,后又改名为马兰顶。
除了与河马石的传说有关,这里还曾是一战时期日德军队争夺青岛的战场,并在德占时期被命名为瓦德西高地。瓦德西,是一位德军高级将领的名字,曾于1900年庚子事变时率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故德国人以此命名作为纪念。据说,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还在此有过一场激战,山上炮声震耳欲聋,国民党军队正是在这次战斗失败后才逃离了青岛。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对墓地实行统一管理,相继开辟了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公墓。而马兰顶正是当时的第六公墓,从1960年起,青岛市开始推行火葬,至1966年,公墓全部停止埋葬。2007年市北区投资150万元实施徐家东山马兰顶整治绿化,新建休闲活动场地一千余平方米,种植各类植物2万余株。如今的马兰顶已经绿化,成为一座山顶公园。
前文提到了二郎神的传说,在这里就不得不提青岛与其有着不解之缘的另一个地方——湛山。大湛山和小湛山是由二郎神两剑劈成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古代的湛山村确实有个二郎庙,香火延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渐渐衰败。而在老湛山村的居民之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湛山曾名“斩山”,意为二郎神在此山斩妖除害。
湛山名字的由来
据岛城文史学者衣琳介绍,明朝初建时山东沿海成为浪人(指到处流浪居无定所的日本穷困武士)的掠夺地之一。朱元璋为了抵御倭寇的侵扰,开始在全国沿海地区设立卫、所、寨、堡四级军事机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卫”,驻军在5000人以上,“所”是3000人以下。据史料记载,那时的湛山尚未形成村落,设立的是“斩山墩堡”,即最小一级的军事机构,属鳌山卫浮山所十八军事墩堡之一。此处的驻军带着家眷,由内陆迁居于此,过着亦军亦农的生活,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今湛山毛姓和丁姓都是明初浮山所军户的后裔。
对于村名的由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湛山村古称“斩山”,因村北山峦苍翠的“斩山”而得名。“斩山”缘于“二郎神在此山斩妖,为民除害”的神话传说。湛山村正北的山上曾建有古庙“二郎庙”,供奉二郎神,香火甚盛。而据文史专家王铎先生考据,湛山的命名则是与各个朝代行政机构的设立与废弃有关,他曾在《青岛掌故》一书中提及湛山的由来:湛山,原名“斩山”,相传明初为“浮山寨备御千户所”的行刑之地,故名“斩山”。当时,这里还设立过“斩山法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浮山所裁撤,划归即墨县管辖,仅留一名巡检,“斩山法场”也一并撤销,后来,附近村民恶其“斩”字,故改为“湛”字,取“海水清湛”之意。所以说,清末湛山村的名字,已不再沿用“斩”字。

资料图
为保平安建二郎庙
关于湛山村的二郎庙,目前仅有的一张图片资料是由德国人弗里德利希·贝麦(又译帕默)在德占青岛时期拍摄的,当文史学者衣琳将这张摄于1902年的照片拿到在湛山住了一辈子的杨文清面前时,这位78岁的老人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图中的建筑:“这不就是以前湛山村的二郎庙嘛 !”据老人回忆,“那时候差不多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庙里已经没有人了,屋顶都已经塌掉了,只剩下门楣上还能看清有‘二郎庙’三个字。”
据衣琳介绍,二郎庙的建造时间与湛山村出现时间相差不远,同是明朝初年。之所以要建造二郎庙正是因为明朝的军户初来此地,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山上经常会有狼、狐狸等野兽出没。那时候一个小小的墩堡人数并不多,一到晚上人们就过得提心吊胆,担心被野兽袭击。“在神话传说中二郎神一直就是个降魔捉怪的神仙,为了保佑村子的平安,所以他们就筹钱盖了二郎庙,供奉二郎神,以震慑周边的野兽。”据居住在湛山的老人回忆,上个世纪初二郎庙的香火就已经不太兴旺了,随着湛山村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大,开山辟野后在周围出没的野兽越来越少是二郎庙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从明朝到二十世纪初,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二郎庙虽经多次改造,但也已破败不堪,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香火钱重建新庙,所以到了1920年前后,庙里原有的道士们就都回崂山去了,至此,二郎庙彻底荒废了。如此看来,二郎庙算是自然消亡。
二郎庙里曾经住过园丁
从这张二郎庙仅存的影像中,依稀可以看出庙宇的结构,建筑大致为一大一小两个部分,南北朝向依坡而建。前面的部分为山门,后面则是供奉二郎神的主庙,都采用硬山顶正脊加四条垂脊的结构形式,南北瓦坡东西砖砌,并能看见屋脊兽。庙旁有棵榉树,是二郎庙最显著的标志。
上世纪初,德国人为了开辟植物园,在湛山上试种了多种林木。据生活在湛山的老人们介绍,当年除了两三名技术人员是德国人,养护园林的园丁都是受雇的当地人,二郎庙距离园林很近,那时还曾有几个园丁为了在此地种植林木、育苗管理,暂时在渐露破败的二郎庙里栖身。
另据上世纪30年代政府修路和绿化的记载,当时二郎庙遗址尚存。1931年,在二郎庙西侧的山坡上开建湛山寺,为了方便香客进香,随后又在湛山寺前修建了芝泉路,湛山寺建成后,二郎庙就愈加破落了。杨文清老人回忆日军二次占领青岛时,那破败的庙堂和大树都还在,日本人来之后没有几年二郎庙便没有了,“地基的砖石都被村民拿回去盖房子了,就连榉树也被砍了烧火做饭了。”杨文清说。
几经改造,以前的湛山村已经变成了居民区,曾经二郎庙的具体位置也已经很难找寻。有人记得,当年站在二郎庙的地基上远远就能看到远处的药材厂,厂前面就是一条大道,也就是现在的延安三路;而从照片上看,右上角处的陡坡小路应该为现在的镇江南路,远处的山峰则是浮山。循着这几条仅有的线索,我们大致可以将二郎庙的旧址锁定在如今的芝泉路15号芝泉山庄4号楼旁的下坡处。
记者 黄默(感谢文史学者衣琳 、于涛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贝麦和他的摄影
追溯二郎庙的故事,是从一张百年前拍摄的照片开始的,而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弗里德利希·贝麦是一位德国法官,他并不是官方摄影师 ,却为青岛保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历史资料。
1870年12月出生的弗里德利希·贝麦大学毕业后来到青岛,他曾在德占初期的1898年至1906年间在青岛生活并工作过,当过帝国法院的法官。
贝麦精通摄影,他用影像记录下了初建时的青岛,其拍摄的照片主要是1903年至1906年之间的风景和人物,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众生相。他拍摄的大量资料照片,内容涉及工商、市政、民俗、交通、城建、军队、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系统记录发展中的青岛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他还于1904年出版《青岛及其周围指南》一书,书中积累了大约600余张青岛老照片及大量的文字资料。如今,他的图片和资料已经被德国普鲁士国家图书馆收藏。
二郎神的传说
二郎神杨戬,玉帝的外甥,早年劈桃山救母,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纣,再封昭惠显圣仁佑王。
传说二郎神本名赵煜,约生活在7世纪初。在隋炀帝时,他做了地方官,公正无私,当地百姓安居乐业。那时,当地的一条河里有蛟龙(一种水中巨兽),经常危害百姓,引起恐慌。于是他就带了一把刀,独自一人跳到河里与蛟龙搏斗,并最终杀死它,解除了人们的痛苦。后来他辞去官职,到青城山里修炼道术,终于成了神仙。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立了神庙,称他为“灌口二郎神”。后来唐朝的一个皇帝封他为“赤诚王”,而宋朝皇帝封他为“清源妙道真君”。特别是到11世纪以后,人们对他十分信仰。在他的生日那天,上自皇帝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来神庙向他供奉,还举行规模盛大的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