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崔子忠是明末大画家 后人崔寿山是螳螂拳宗师

2015-03-08 作者:田野

崔子忠是明末大画家

在明末画坛上,有两位人物画家异军突起,格外抢眼,他们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南方的陈洪绶和北方的崔子忠,后人称之为“南陈北崔”,而崔子忠正是明末平度人。

现在的人,对崔子忠的了解并不多 ,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此人性格孤傲,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轻易赠人,更不愿意靠作画致富 ,因而流传到后世的作品不多;其二,是因为此人生逢明末乱世,不少作品有可能毁于战火。

尽管如此,崔子忠的画作依然被艺术界追捧,他存世的稀少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成为国宝级的文物。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崔子忠和他的后人。

崔子忠是明末大画家

崔子忠在世时就蜚声画坛

崔子忠(约1595年~1644年),又名丹,字道母,号青蚓。现存有关崔子忠的资料,成书最早、内容最多的是清初顺治年间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周氏自称材料引自“王敬哉曰”和“钱虞山曰”。

王敬哉,即王崇简,顺天宛平(北京)人,和崔子忠同是顺天府学的生员。钱虞山 ,即钱谦益,江南常熟人,明末东林党领袖人物,诗文大家。

据《因树屋书影》所记“王敬哉曰”:崔子忠,“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占籍顺天(北京)。年轻时考中秀才,因“为文崛奥”,不合科举八股的要求,参加了几次乡试都未考中,便“弃举子业”。

按照平度文史专家、《平度史话》作者李树的说法,崔子忠中年时即蜚声画坛。当时他住在北京南郊偏僻处一所简陋的小院里,虽是蓬门土壁,但是打扫整理得很整洁。崔子忠的打扮是高冠草履,喜欢种花养鱼。他的妻子布衣疏裳,自得其乐地操持着家;他的两个女儿“亦解诵读”。每当兴致来了的时候,崔子忠展纸挥毫,他的妻子和女儿也都能画上几笔。一家四口共同研讨绘画,其乐融融。他有时也把得意之作赠给少数知己好友,但“庸夫俗子用金帛相购请,虽穷饿,掉头弗顾也”。据此可知崔子忠为人孤高,自甘清贫,景慕和效法的是那些超然尘世之外的古代高人雅士。“当时贵人多折官位与之交,崔皆逃避不顾。”

画史上都说崔子忠“善画人物,规模顾、陆、阎、吴名迹,唐以下不复措手。白描设色能自出新意,与陈洪绶齐名,号南陈北崔”。崔子忠善于表达历史题材,尤其喜欢画文人们的风流韵事,他的《云中玉女图》、《苏轼留带图》、《桐荫博古图》、《临池图》以及罗汉道释等图,都是人物画,《藏云图》即是此类典范,此图以人物为主,衬以山水,其高山大川的描写为刻画人物服务。由画中题识可知此画是为玄胤同宗所作,画中一团云气缭绕,是表现巫山浓云虚幻之处,画面中唐代大诗人李白盘腿端坐四轮椭圆底盘车上,缓缓行于山路中。李白仰首凝视头顶上的云气,神态闲适潇洒;一稚童肩搭绳索,牵引车子,另一稚童肩荷竹杖,作引导状。在具体表现上,其衣纹作颤笔细描,虬折多变,折而不滞,颤而不散,突出了衣服质料的柔软质感和随风飘的动势,气意超迈,神色如生,可谓自成一家。

千金难买崔生画

崔子忠既然画艺高超,求画的人自然趋之若鹜。可他天生是个孤傲之人,轻易并不出卖自己的画作,碰到不懂艺术的人,即使出再多的钱他也不心动,因此有“千金难买崔生画”的说法。放在今天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来看,这种艺术修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李树说,有两则流传的故事能说明他的古怪性格。一则出自钱谦益的著述:崔子忠少年时代的同窗好友宋应亨和宋玫都在崇祯年间考中进士。宋应亨任职吏部文选司时,曾授意一个“应选者”送给崔子忠一千两银子。崔子忠拒绝接受,并对宋应亨说:“你知道我穷,却不拿自己的钱财赠送我,而要我接受‘应选者’的银子。难道你不了解老同学的脾气吗?”宋玫任谏官,屡次向崔子忠求画崔都不给。一天,宋玫把崔子忠请到府中,关上大门,对他说:“今天别怪老同学无理,如果不给我作画,我就不放你回家,不出十天半月,你家里养的鱼、栽的花,就都渴死和枯死了!”崔子忠无奈,只得画了一幅。“画成,别去,坐邻家,使童往取其画,曰‘有树石略简,须增润数笔’”。(画好之后,回到邻居家,让小童去取画,说:“画中的树石不够细致,拿回来再润润色”。)宋玫把画交给来人带回,崔子忠当即撕碎,扬长而去。弄得宋玫哭笑不得,却又奈何不了这位孤傲名高的昔日学友。

崔子忠虽然孤高,但却因为极高的艺术造诣而赢得了不少人的敬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奇逢的《畿辅人物考》和孙承泽的《畿辅人物志》,都有《崔文学子忠》传,除了略述《因树屋书影》文中所记,还都记了“史可法赠马”的故事。史可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据说史可法和王崇简、崔子忠都是左光斗任提学御史时拔识的顺天生员,可算是同窗。到崇祯后期 ,史可法已负盛名,而崔子忠却过着贫寒的生活。“一日过其(指崔子忠)舍,见萧然闭户,晨炊不继,乃留所乘马赠之,徒步归”。史可法当然非常了解并敬重这位孤傲清高的老同学。崔子忠则把马卖了四十两银子,“呼朋旧痛饮,一日而尽。”说“这酒是史道邻所赠,清清白白,不是来自‘盗泉的’”。其人其事之豪爽狂放,大都类此。

起义军进京,在家饿死

崔子忠不遗余力地颂扬历史上的隐逸君子,效仿陶渊明之类的孤傲文人,是其人生观的曲折表现,同时亦是明末文人们走投无路、徘徊苦闷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其本人虽居于“京师”,身居闹市却过着清苦无为的生活,很有隐者之风,可他缺乏陶渊明的生活条件,又不肯寄人篱下,侍奉新主,所以只有饿死。

据《因树屋书影》一书记载,崔子忠死于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北京的兵荒马乱之时。性格有些孤僻的崔子忠是与他的夫人一起被困家中,后因饥饿而死去。

崔子忠既死,他的画作就显得更为珍贵。按照清代谈迁在《北游录》书中的记载,他的最得意的一篇作品应该是《洗象图》。书中说:明末清初文坛名人吴梅村曾经得到过一幅崔子忠的《洗象图》。吴氏面对这幅表现明代宫廷在春天洗浴大象盛况的珍贵长卷画作,深深地被长卷上所表现的宏大场面和传神的众多人物震撼了。于是,激动不已的吴梅村在这幅长卷上题了一首长诗。诗中以饱含崇敬的句子吟咏道:“崔生布衣怀纸笔,仰见天街驯象来。”诗中说,崔子忠是在冒着被“金吾”(古代武官名)抓起来的风险,亲自观察了当时“赤脚乌蛮缚双带,六街仕女车填咽”的盛况后,经过反复构思才创作出来这幅“平生得意《洗象图》”的。很可惜,这幅崔子忠当年的得意之作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古人强调“家学渊源”,按理说,崔子忠的后人在绘画这条道路上应该会有些许成就,实则不然。崔子忠的后人中,最有名的不是从事艺术,而是从事武术!前人能文,后人能武 ,这在历史上成为美谈,这个人就是崔寿山 。崔寿山,号彭年,生于1890年,卒于1969年,系莱阳东诸麓村人,螳螂拳大师。祖上就是前文提及的明末大画家崔子忠。他生逢战乱年代,通过刻苦学习,练就一身绝技,除暴安良,成为螳螂拳的一代宗师,可谓是当代的“武侠”。

他是螳螂拳一代宗师

崔寿山后人、烟台崔寿山太极螳螂拳研究会会长石民琦著有《螳螂拳宗师崔寿山小传》,详细介绍了崔寿山的生平。据说崔寿山能够成为中国近代颇具影响的螳螂拳一代宗师,与其良好的家学熏陶密不可分。

崔寿山是莱阳首富、螳螂拳一代大家宋子德的外甥,他聪明过人,练功刻苦,勤学好问,加上得天独厚的血缘关系,得到了宋子德太极螳螂拳的真传,为宋子德入室八大弟子之首。他经常跟随宋子德先生外出以武会友,也得到了其他门派名师的指教。在跟随宋子德数年后,宋老先生见其武功日渐精深,遂将自己心爱的宝剑赠予,剑上刻有宋子德的名字,其意为太极螳螂门第一继承人。宋先生对爱徒说:“你的武功已达上乘,是为师此生不可多得的门生,螳螂拳后继有人,此乃螳螂拳之幸也,希望你今后一定把螳螂拳发扬光大,莫辜负了为师的期望。”

此后三年,崔寿山谨遵宋先生嘱托,身带200块大洋,云游四方,寻师访友,博采众家之长,不断丰富完善螳螂拳法。

1915年崔寿山随姜化龙、宋子德到崂山,与武林中名噪一时的一位道士切磋武艺。此人很狂傲,对螳螂拳心有成见,言谈话语间流露出诋毁之意。交手时有许多武林人士到场观看。崔寿山以必胜之信念,上场与其比试较量。双方交手后,崔寿山以静制动,对方则仗其武功高强、身高体壮而进招迅猛,步步紧逼,意在快速取胜。怎奈崔寿山防守得密不透风,毫无破绽。道士自知难以取胜,便快速逼近崔寿山右侧,想抓住崔右臂,将其扳倒,崔一见对方露出破绽,迅即闪身,一肘将道士撂出数步之外倒地,道士起身拱手称负,从此认识了螳螂拳法的真功。在场的武林人士对螳螂拳也有了新的认识,并给予高度评价:两强争胜各具千秋,崔寿山一肘定乾坤。

此后,崔寿山又随宋子德到哈尔滨访友,切磋武艺。在一次与擂主的交手中,崔寿山用娴熟的玉环步和屡试不爽的胳肘将擂主击下擂台而获桂冠,使到场的武林高手为之一惊。事后被击败的擂主说:“崔寿山的胳肘如铡刀一般厉害。”并告诫武林界朋友切莫与之交手,以免吃亏。从此螳螂拳在哈尔滨名声大振。

崔寿山以毕生之精力致力于螳螂拳的研究和发展,集各家拳术之所长,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发展了螳螂拳法,终成太极螳螂拳一代宗师。他的著作《螳螂拳谱》是从理论到实战的提炼总结,内容涉及拳术、兵器等,是较为完整的武学典籍之一,现珍藏于国家体育总局档案馆,崔寿山本人也被载入《中国武术名人大辞典》。

不教日本人武术

崔寿山一生以研练传授国术螳螂拳为己任。虽身怀绝技,但从不以势欺人。他注重武德,谦虚内向,还十分富有爱国心,可以说是山东版的“霍元甲”。

1912年后,崔寿山在莱阳、海阳、栖霞、福山、安徽、烟台、大连等地设馆授徒,教授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扬光大开创一条新路。随着武馆不断设立,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人慕名前来比武。1928年,海阳县一八卦掌门人,邀请崔寿山到海阳切磋武艺。双方见面一番寒暄后,便交手论英雄,此前崔先生已听说此掌门人武德很好,在当地开馆授徒多年,不想在众人面前让其失去面子,所以他一改往日进攻快速多变的拳风,只守不进,周旋避让。对方多次进招都没有成功 ,体力渐显不支,八卦掌门人见难以取胜,只好收势。后来两人成为武林好友。

尽管武术高强,但崔寿山并不贪恋高官厚禄。据石民琦回忆,崔寿山有一早期弟子,经朋友引见与北洋军阀吴佩孚军中武术教练比武,将其击败后,被吴佩孚委任为军中武术总教练,并兼任京汉铁路总检察长,主查鸦片和烟土,权势很大。为报答崔寿山师恩,多次致信不果后,又登门自请崔寿山到军中任职或去安享清福,但被崔先生婉拒。他教导徒弟要本分做人,多为老百姓做好事。

崔寿山还是一名爱国者。抗战期间他在烟台开设武馆时,一日本宪兵队长来到武馆,想比试武功。崔寿山对宪兵队长说,我站在这里,你要能把我摔倒,就算你赢。说完就站好马步,双手交叉于胸前。宪兵队长从后面将崔先生搂住,使尽浑身力量,使崔先生双脚离地,然后尽全力向地下摔去,可是摔下后,崔仍是马步毫不动摇。反复多次,宪兵队长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如牛,也没有摔倒崔先生,不得不松手认输。后来,日本宪兵队长想跟崔先生学中国功夫,学费出价很高。崔寿山心中愤怒:“我中华武术岂能传给倭寇,用以欺负中国人。”遂以语言不通拒绝。事后学生们问崔,日本人出高价你为何不教他?崔义正辞严:“我不能当汉奸卖国贼,教日本人打中国人。他就是给我金山银山,我也绝不教他!”

1946年,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设在莱阳吴格庄,司令员许世友将军、政委林浩将军闻听崔寿山武功超群,武德高尚,叹为难得,亲自致信邀请崔寿山为武术教官。

长子在大连行刺日本宪兵

在崔寿山的影响下,他的徒弟们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操,在这里说两件故事。其一,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莱阳国术馆50多位学员参军,投入抗战第一线。国术馆第一批学员张家宪等,参加了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部队的大刀队,并任军中武术教练,教授螳螂拳,传授太极螳螂拳刀法。其后,宋哲元将军在给张家宪的父亲、爱国绅士张哲生先生的来信中说:张家宪在卢沟桥战役中,为抗击日军入侵英勇奋战,砍杀日寇七人,最后喋血南苑,死而荣光。张哲生在莱阳城大街上,当众挥舞并宣读来信,哭泣着对众人说:“我大儿子张家宪在卢沟桥为抗日捐躯,死得其所,死得光荣。”众人赞叹道:张家宪抗日殉国为张家争光,为国术馆争了光!

另一件事则发生在崔寿山的长子崔洪照身上。崔洪照自幼随父习武,秉承了父亲的武学天赋,武功卓绝,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利用一身武艺不断寻找时机袭击侵华日军兵士。据石民琦先生记述,当时,大连、旅顺全被日军占领,港口码头等重要关口全是鬼子把守巡逻,一天,码头上一日本兵在殴打码头工人,崔洪照见到后上前与鬼子交手,鬼子被崔洪照一记“螳螂腰斩”,用挂腿打到海里。崔洪照常于傍晚时分悄悄来到海边,若遇到疏于防范的日本鬼子,则上前一腿或远处一镖,斩杀后扔入海中,白天在闹市区,遇到排队巡逻的日本鬼子,便尾随其后,瞅准机会,对着走在最后的日本兵后脑左劈右砍,待前面的鬼子发现后,洪照早已混入人群不见踪迹,无奈只好抬着死伤的鬼子回去报告,一时间,大连的鬼子兵巡逻时无人敢走在后面。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崔洪照因病年仅三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太极螳螂拳经崔寿山大力传播,很快遍布胶东各地及东三省,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拳种。崔寿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完善和传授螳螂拳,他遍访武术名家,从各门派中吸取营养,对传统的螳螂拳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其更为系统、实用。他在武术界德高望重,拳术上承前启后,为螳螂拳的弘扬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链接: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 ,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011年,崂山区申报的螳螂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