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第一人康有为晚年以卖字为生 病死青岛
2015-03-06 作者:田野

康有为 康有为曾孙女格罗娅像曾爷爷吗?
浮山南麓有一处名人墓地,尽管随着城市扩建,这处墓地已经临近都市喧嚣,但由于墓主人逝世已近百年,淡出今人视线,因而少有凭吊。关于这处墓地少为人知的一个例子如下:笔者大学期间 ,当一位教授问及青大学生几人拜访过学校后面的这处名人墓地时,全班只有两个人举了手。随后教授说出墓主人的名字,同学一片哗然——这处墓地中安眠的人即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联系在一起,康有为的一生也跌宕起伏。他性格复杂,而且程度之深已经到了前后矛盾的地步,誉之者将其看做清末维新变法第一人,褒扬不已;毁之者将他看成民主革命的绊脚石,直斥为老而不死之贼。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康有为,中国近代史的历程可能会改写。
名人轶事
十八版喝完橙汁七窍流血而死康有为被暗杀十九版康有为的墓是自己带着风水先生选的
曲解密诏,卷入帝后之争
1895年的公车上书,康有为被推向了中国政治的最前沿,尽管数千举人的联名上书没能让朝廷收回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命令,但他的名字却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
同样在这一年,康有为写了《上清帝第三书》,在这篇文章中康有为依然力陈变法的重要性,但可以看出,他的政见并非变法那么单纯——“下层小官僚、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中,有才能而且忠于陛下的人相当多,但陛下所了解而又能够任命的有几人?破格提拔的又有几人?随侍左右,能供陛下随侍与之讨论商量的又有几人?不分昼夜陛下能够随叫随到的又有几人……”很难说当光绪帝读了这些话之后没有别的想法,要知道,他尽管亲政已经6个年头,但实权一直攥在老太后的手里。
1898年是戊戌年,这一年,康有为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光绪帝将他视作知己,破例提拔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随后不久,康开始主持推动维新变法。这场变法持续时间不长因而名为“百日维新”,但这场变法却最能看出康有为性格的复杂之所在。
和康有为有同乡之谊,并且一度成为至交的梁鼎芬在戊戌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长素(康有为别号)执政,不五日而乱天下”。在变法前一直痛陈帝国积弊的康有为,临到新政之时忽然变保守了,当初的开议会、设议院,推行宪政等主张消失不见,反而提出了维护纲常的论调。康有为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呢?他在给好友的信中这样解释——
—“戊戌年以前,国家多灾多难,慈禧专政,圣上没有权力,所以人人都不知道圣上的英明;我也是觉得上层的人没什么可指望的,所以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但是,后来我见到了皇上,才知道皇上实在是圣明英勇……”
康的这番自我辩解不知道能不能说服好友,倒是礼部主事王照说了不少人的看法:“康有为自从受到皇帝召见后就变了。”说得再明白些,他认为康有为因为权力的诱惑,渐渐脱离了航道。在这场变法之中,最终成为导火索的无疑是开设制度局这一主张。这个提案希望皇帝在内廷设立制度局,作为主持维新变法的主持机构,下设12个分局,囊括政治 、经济 、军事等各个方面。康有为或许是想把制度局作为推行新政的权威机构,但很难说没有帮助光绪夺回朝政,试图卷入帝后之争的意味,因为连军机要员荣禄都看得很明白:“设制度局是废我军机处也。”
康有为的这个提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呢?1898年9月14日,光绪前往颐和园,史载,慈禧在听完其开设“懋勤殿”(类似制度局的机构)的提案之后,“太后不答,神色异常,惧而未敢申说”。慈禧很明显嗅出了这一提案背后的意味,她的异常表情把光绪吓得不轻。次日,康有为就看到了由杨锐带出的皇帝的求救密诏,密诏要求杨锐找出一个能够既继续变法又不违逆太后的折中方案。然而康有为曲解了这份密诏,认为这是一份“衣袋诏”。光绪皇帝危在旦夕,他必须有所举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结果,大家都知道,康有为找了100名敢死队员企图捕杀慈禧太后,袁世凯上演“两面三刀”,光绪皇帝被囚瀛台,维新变法彻底夭折。
一月光伙食费400银圆
康有为既然家族庞大,自然开支不小。陈明远先生曾在《名人康有为的经济生活》中,对康家人口之多和经济消费之高做过描述。他说,康有为家中成员庞杂,除了元配夫人张云珠于1922年去世外,他还有5位妻妾和6个未婚子女,日常侍候这些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的有10个女仆、30多个男仆、厨师等雇员。另外还有川流不息的前来寄居的门生故旧和食客,少则十余人,多则三十余人,一概款待如宾,模仿战国时期孟尝君的古风,叫做“养士”。这么多的人,需要多少开销呢?说出来有些恐怖,“光是消耗上白大米,平均每四天就要吃掉一石(176斤)。康家仆役每天采购日用品、副食品多用汽车运输,每月单伙食费就要花费400银圆以上。”
康家的账目表明细如下——“男妇雇员每人月薪平均12银圆,共计每月支付工资500银圆。康家5房妻妾更不是省油的灯;此外还给女儿每人每月发零用钱5银圆,儿子每人两银圆。每月也得几百银圆。康有为不断与外界联系,时常‘通电’对国事表态,据说电报费每年可达上千银圆。再加上婚丧喜庆应酬费等等,总开支平均每月2000银圆左右。”
按照民国时期的换算机制,1900年一银圆折合人民币约 70元,即使到了1926年也要40元,如此计算,康有为家族一个月的花销至少也要14万元!这么多的钱康有为从何处取得呢?说来有趣,康有为之前曾经置办过实业,而且会拍卖文物,加上他是名人,地方大员经常予以补助。因此,经济问题并没有把他搞得焦头烂额,反而是经常见他游山玩水。可经济开支毕竟庞大,加上后来北伐形势愈演愈烈,康有为难免要“另谋生路”,因此“卖文售字”成了康有为晚年重要的活动之一。
康有为的书法造诣确实很高,他的字古朴高雅,加上名人效应,购买者趋之若鹜,而康有为则热衷于在报纸上登载卖字润格广告,“有求必应,无所不写”。一则趣事可以描述康有为卖字的奇妙经历。据称,当时的无锡富豪荣德生修建“梅园”,托人以润笔费500银圆,到上海请康书“香海”二字,下署“南海康有为”,制成匾额,挂在阁前。后来康有为亲临梅园,发现这不是自己的手笔,就说:“我没有写过这个匾。”主人愕然,又以润笔费500银圆,请康有为当场挥毫赐墨宝,替换原有的赝品。
主张一夫一妻却有妻妾6人
戊戌年之后的康有为渐渐退出了主流政治舞台,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他的维新主张渐渐被保皇主张所取代。他甚至参与了1917年张勋复辟闹剧,赶到京城去参见被辫子军再度抬出来的溥仪。可惜这场闹剧只上演了7天,康有为就被段系军阀赶出了京城。
之后,康有为有更多的时间寄情于山水。他遍访欧洲各国 ,回国后又走了不少地方。他的复杂之处不光体现在政治上,即使在个人生活上,康有为也是矛盾之人。康有为曾经主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然而实际上,康有为共有六位妻妾。他的这六位妻妾分别是:张云珠、梁随觉、何旃理(美国华侨)、市冈鹤子(日本人)、廖定和张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光,两人成婚之时,康有为60岁,而张光只不过18岁。复辟失败后,康有为于1918年春夏畅游杭州,闲逛之时见到了在湖边浣纱的张光,疑是西施再世,不禁为之倾倒,他赶紧托人向张家提亲,张家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但在康的坚决要求和媒人尽力撮合之下,家境贫寒的张家最终点了头。1919年,康有为在上海举行婚礼,但他的妻妾儿女均不赞成这门亲事,集体缺席。谁曾想尽管张光年纪幼小,但对康有为却一往情深,康有为突然离世之后,张光痛哭不止,年纪轻轻为之守寡。每当思念康有为之际,张光就会打开康留给她的一箱字画睹物思人。终于有一天,这箱字画被人偷走,张光打开箱子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大哭一场,不久就随康有为而去了。
康有为的种种行为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是政治上的激进?是对妻妾生活的喜爱?或者是对从传统文化骨子里的推崇?这自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的,倒是一位外国人的评价可以作为一个注解——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乘重庆轮出逃,获得英国政府的政治庇护。期间,英国官员班瑞德和康有为进行了长谈。班氏在谈话备忘录末尾总结道:“我认为:康有为是一个富于幻想而无甚魄力的人,很不适宜做一个动乱时代的领导者。”
富于幻想,因而会提出很多新思想;没有魄力,因而总跳不出过去的框框。
记者 田野
康有为喝了橙汁七窍流血而死是慈禧暗杀,还是日本人投毒?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宴请时使用的酒具

康有为书法
1912年,大清帝国寿终正寝,长期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得以重返故土。从此之后 ,他跟青岛就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热爱青岛,提出了“碧海蓝天”的称号;他在青岛选定别墅,名为“天游园”;他甚至死在了青岛,因为一杯橙汁……
晚年有三处别墅
1917年,康有为参与的张勋复辟失败,因为青岛是当时满清遗老遗少的聚集之地,因此他在当年的12月来到青岛。康有为称青岛是:“海上忽见神仙山,金碧观阁绚其间。”当年他就发出“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叹,这个称呼此后更改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了青岛形象的一张名片。
青岛市著名的文史专家鲁勇详细描述了康有为1917年在青岛的行踪,这一年的冬至“康有为去会泉(汇泉)斯托蓝大饭店(海滨饭店)之北的恭亲王宅,拜谒了‘恭亲王’溥伟(第二代恭亲王),并在那里吃了冬至饭。”康此行还向小恭亲王详细汇报了张勋复辟失败的全过程,听康有为谈后,“他沉默良久”。这一天,康有为还去游览了汇泉角,欣赏巨浪拍案的奇观。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1923年,康有为从上海再至青岛,初居于旅舍,后买下了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就是德国提督旧宅。康有为热爱写诗,他在诗中称这所宅子“庄严旧日节楼在,今落吾家可隐栖。”由于当年溥仪曾经为康有为提过“天游堂”三个字,康遂将溥仪的匾额悬于宅中,此宅即命名为“天游园”。
其实,康有为的别墅不止青岛这一处,此前他早已在杭州和上海购买了别墅,分别是杭州西湖的“一天园”和上海杨树浦的“莹园”。然而纵观三处别墅,唯有青岛的“天游园”最为特别。鲁勇先生在《康有为青岛往事》一文中曾经提到康有为购买此处宅子的过程——
—“德人在青岛建有礼贤中学,学生因不堪校方的封建统治愤起斗争,被校方开除了几十人,这批学生到陈干的宅中请愿,要求伸张正义。陈干与当局协商,先让学生们住于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后成立了胶澳公立职业学校,这几十名学生全部进入了这所学校学习。因而福山路的房屋空闲 ,陈干请康有为去看过,康有为认为:屋虽卑小,而园很大,可望海碧波,近距百步,就租了下来,第二年又买了下来。 ”
据称康有为最善风水,经常自己选择风水极佳的地址购宅,那么对于“天游园”康有为是怎么看的呢?
关于这所德国提督旧楼,传说以前有几位督军之类的人物住过此楼,多死于非命。擅长看风水宅相的康有为经过一番查看,得出的结论是宅地犯了“白虎衔尸”的格局。不过康有为并不惧怕,因为他认为只要变化格局,重新修整,就能逢凶化吉。康有为自信能镇住凶宅,于是在院中加盖一座房舍,新植了不少花木。
这段时间康有为的活动很简单,闲时“ 扶杖观海”,与朋友畅谈,并且提出了在青岛设立大学的计划。关于这个计划,《发现青岛》栏目在第一期曾经详细描述过,当时“天游园”紧邻俾斯麦兵营,康有为看到此处风景绝佳,于是产生利用兵营旧址兴办大学的念头,可惜当时的俾斯麦兵营被北洋军阀军队占用,康无可奈何,于是作罢。没多久,康有为的第二次青岛之旅宣告结束,他去了上海,在那里创办了天游学院。
一杯橙汁后七窍流血
如果说前两次来青岛只是短暂的客居的话,那么康有为第三次来青岛就是打算长久居住了。1927年,蒋介石率领北伐军进军上海。为了躲避北伐军的锋芒,3月18日,康有为从上海搭船赶赴青岛。
康有为晚年致力于保皇,北伐军将其视之为眼中钉,就在10天前,康有为度过了他的70岁生日。然而时势变化太快,10天之后,他就不得不仓皇北渡。据《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记载:康有为离开上海之前,曾亲自检点遗稿,并将礼服携带,临行前还巡视园中好几遍,感叹“我与上海缘尽矣!”他把自己的相片赠给工友们,以作纪念,好像预知自己将永别一样。
在康有为到达青岛后不久,北伐军即占领了江浙,当时张静江任浙江省省长,直斥康有为“保皇余孽,占据公产”,将康有为在杭州的别墅一天园进行查封。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康有为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他不会想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查封旧宅只不过是小小的打击罢了,更大的厄运还在后面等他。
中山路有家粤菜馆英记酒楼,这家酒楼是当时青岛最高端的广东菜馆,位于中山路160号,北邻劈柴院,解放之后改为亨得利钟表店,康有为的死跟这家酒楼有说不清的关系。
3月29日,康有为到青岛后,他的广东老乡组织酒宴为其接风,地点就选在粤菜馆英记酒楼。因为客居青岛,能够吃到广东的家乡菜让康有为十分高兴,在吃了不少东西后,康有为喝下一杯橙汁。此后,他开始腹痛难忍,急忙回家。当晚,康有为呕吐不止,家人请了两位医生为他诊断,其中一位日本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
29日这一晚,康有为呕吐了一夜,至第二天也就是30日,康的朋友去探望时,“毒已清矣”的康已是“健谈如昔”了。这天晚上,康有为照例夜观天象,可是观看了没多久,突然独自大呼:“完了,完了!”之后又说:“中国无我立足之地了,但我是不能死在外国的。”到31日凌晨5时许,康有为在门人李微尘怀抱中,“七窍出血而死”。吊诡的是,康有为此前就看出“天游园”有“白虎衔尸”的宅相,但终究没有镇住。
现在的康有为碑文上,他的弟子刘海粟用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做了概括:“志不得酬,郁郁终于青岛。”
被日本人下了毒药?
康有为的死是民国时期的重大悬案之一,引来后人的不少猜测。单单康有为的后人就对他的死产生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慈禧生前所遣杀手下毒。据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派出四个刺客出京刺杀康有为。其中一人叫巫仿,慈禧曾赐给他白银10万两,命他秘密出京,刺杀康有为。此后的二三十年间 ,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刺杀康有为。1904年,慈禧70大寿之时,下诏赦免了一大批戊戌获罪人员,但不包括康、梁(梁启超)。但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康有为晚年支持清室复辟 ,戊戌变法时的恩怨已发生变化。
二、国民党特务下毒。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认为,父亲是“被人在食物中投毒而导致死亡”。据罗仪凤(康同璧的女儿)所记,康有为是被国民党特务下毒害死的,这种说法迄今未见任何史料记载,有待史家考证。
三、食品不洁引起的食物中毒。康有为的另一位女儿康同环对上述两种说法都不赞同。她在《先父的墓碑》一文中这样写道:“康有为卒前挣扎痛苦,七窍都有血渍,当然是中毒的现象。所谓食物中毒,可能是英记酒楼的食品不洁所致,未必是因为政治斗争而牺牲的。”很多史家持这种观点。
青岛市著名的文史专家姜茂森、王铎曾经广泛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康有为的死,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康有为死于日本人下毒。1995年,王铎专门采访了当年曾跟康有为在一起的康的弟子、同乡吕振文的儿子,向他求证康有为的死因。据吕振文的儿子介绍,康有为是被日本人毒死的。1927年3月29日这天,康有为在青岛英记酒楼用餐时,吕振文也在座。当康有为喝了一杯橙汁后,脸色大变,直说难受。吕振文迅速用马车将康有为送回寓所。经日本和德国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几十年后,吕振文曾亲口对儿子说,他是从日本天皇身边的人那里得知日本人下毒这一确切消息的。(吕振文于1938年变节投靠了日伪政权)。因为康有为始终不同意溥仪跟着日本人走,曾一度与溥仪一起和日本人对着干,所以日本人对康有为怀恨在心,要置他于死地。
除了上述这些说法之外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奇特。该说法认为康有为的死与食物的相克作用有关。因为海鲜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而橙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如果二者同食,人体内就会产生砷,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引起中毒。康有为当天在粤菜馆进餐,且来青一段时间,因此当天他所吃的那顿饭里很可能有不少海产品,加之他年事已高,如此引起的食物中毒也不是没有可能。
尽管今人对康有为的死亡进行了种种推测,但由于所去年代久远,被大众普遍认同的死因始终没有出现。就连康有为本人恐怕都不会想到,叱咤一生的他最后生命竟这样结束。
文/图 记者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