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娘娘庙壁画是宋孝真真迹 十仙女下凡十梅庵

2015-01-21 作者:昌旭光

过去的十梅庵村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就是横贯村子东西的魏家街,这条街也是现在十梅庵村最古老的街道。魏家街在村子南半部分,向西通大枣园,向东通到山里。魏家街东头有臧家祠堂“臧氏继善堂”,排过来是魏家祠堂“魏氏追远堂”,再向西是土地庙、关帝庙和庄家祠堂,关帝庙南就是大名鼎鼎的“十梅庵”。如今的十梅庵以梅为媒 ,闻名远近,而最初十梅庵其实并没有梅,那时的十梅庵最出名的要属庙堂上那副几可乱真的壁画了。

庙里的壁画几可乱真

十梅庵的娘娘庙虽然时至今日已不复存在,但是村民们仍对这座昔日的庙堂津津乐道,最大的原因就是故事中庙堂里那妙不可言的壁画。“十梅庵里最为出名、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正殿东西山墙上的壁画。”至今,十梅庵村60 多岁的老人对早已被破坏的壁画还有深刻的印象,而这也源于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

这幅壁画请的画师是荣登《胶澳志》中《人物志·艺术》篇的胶州丹青妙手宋孝真。宋孝真是清代胶州著名的书画家,在画坛上与高凤翰齐名。宋孝真精于画淡墨石竹,神笔巧夺天工,在当时享有盛誉。记载中,作画那年他已 78岁高龄。

自娘娘庙修缮完毕便请来宋孝真为庙堂画一幅壁画,而宋孝真也一心想着要为娘娘庙画幅最好最美的壁画,但是几次做草图他都不满意。古有王羲之醉酒写下《兰亭序》,宋孝真同样是借着酒力完成了这幅栩栩如生的壁画。这天他一个人在庙里边喝闷酒边构思画稿,不知不觉暮色降下。就在这时,宋孝真灵感突至 ,他一跃而起,借着醉意在庙堂雪白的墙上泼墨挥毫。他在庵堂的东西山墙上各画一丛竹子,东山墙上那丛竹子竹叶片片青翠欲滴,如被雨水冲刷着、敲击着,似乎能看到竹梢的震颤,听到竹叶簌簌作响;西边山墙上画的是被狂风摇撼着的竹林,如波浪起伏,似能听到竹涛阵阵。

青岛学者刘锦撰文说,传说宋孝真老人画完后一天一夜痛哭不止,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伤心,他回答说:“我一生画画无数,这两幅画可谓登峰造极,我痛惜它们不是画在布上或纸上,可惜了我的心血呀。”这两幅画炉火纯青几可乱真,曾几次发生鸟儿不辨真假欲投入竹林撞墙而死的事情,远近各村都知道宋画师醉绘墨竹的轶事,都听说过娘娘庙“东山(墙)一棵雨竹,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的民谣。

十梅庵娘娘庙消失于 20 世纪中期,壁画也随之消失 。1948 年国民党军队拆下院门口的石条修碉堡,庵堂的门也遭到破坏。1957 年庙顶塌圮,壁画承受着真风真雨的袭击,随后又被清理干净 ,村民们无不痛惜。

神乎其神的三道士

传说中的“十梅庵”是尼姑主持,盖了娘娘庙,但人们记忆中的却都是道士在主持。据说庙里前后住过三个道士——臧道士、郝道士、万道士,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三个道士神乎其神的故事。

故事中的臧道士勤快能干 、平易近人,和村民们的关系特别融洽,最重要的是他既会分身又会求雨。有一年夏收后下了一场好雨,大家都抢农时种豆子,大家都去请臧道士撒豆种“捻豆粒”,而臧道士也都一一应下。只见村前村后到处都是臧道士抢种豆子的身影,于是大家都说臧道士会“分身术”。还有一年久旱无雨,眼看着庄稼就要绝收,人们一齐去求臧道士做法事祈雨。没想到臧道士一句话后,十梅庵村霎那间电闪雷鸣,豆子大的雨点下了下来,臧道士也被称为“活神仙”。

十梅庵里还住过一个郝道士,据说郝道士法力也不小。有一年地里闹蝗虫,村民们去求郝道士想法子,郝道士只用小小的一个法子就解决了蝗灾。故事中的郝道士聪明伶俐但浮躁张扬,据说观世音菩萨对他青睐有加,几次来点化他成仙,都因他自己的浮躁张扬错过机会,最终也没能成仙,最后郝道士的故事逐渐成了人们教育孩子谦虚谨慎的教材。

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自然是不存在的,而在庙堂里确实是道士在主持。道士们羽化后,就葬在十梅庵附近的山坡上。上世纪 70年代,公社第八生产队的办公室就建在臧道士的坟旁。1972年平整院子时,挖出了道士羽化后坐的带六棱带盖花瓷大缸及随葬的锡灯等物品,这几件文物都已上缴市博物馆收藏。

魏家街上路南不准栽树

十梅庵村最古老的街道魏家街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魏家街上路南不准栽树,想栽树得去路北。究竟为什么?村里的人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可能与村里自古出的几个官员有关。

过去魏家街的中段耸立着一个高高的“走马门楼”,据村里老人介绍,“走马门楼”可不是什么人家都可以盖的。光绪年间,魏立桂进京赶考中了个武举人,才有资格盖个高门楼。魏立桂能文能武,写得一手好字,拉得开百斤的大弓,当年他考功名用的那张弓,弓背有三指宽,文革期间被毁掉了。魏家还有位秀才叫魏立梓,上世纪 50年代,这位80多岁的老学究去世 ,入殓时还戴着他考中秀才得来的红缨帽,穿着功名服,让村里人见了个世面 。与魏秀才同时期的还有庄秀才,可这两个秀才的文名都不如张家的张方凯。张方凯饱读诗书,却两次赴试落第,连个秀才都没挣回来,他心灰意冷,后来靠给人写状子为生。张方凯晚年以“刀笔”著称,凡他给人写的状子赢官司十拿九稳 ,人送外号“肚里有牙”,简称“张大牙”,至今村里流传着许多张大牙打官司的趣闻。

如今的十梅庵,每年都会举办梅花节,每到三四月份,赏梅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据介绍,这里有上百种梅花,其中有数十种稀世珍品,这里梅花多,多而繁 ,繁而艳。其实,十梅庵村本没有梅花,过去村民们在房前屋后都种桃、杏 、苹果等树木,远远望去绿树葱葱。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利用山色优势,取十梅庵的美丽传说,种万株梅花,养千只鸣禽,开辟了千亩天然公园。

“古城顶”发现商周遗址

十梅庵村东原有一处约十亩地大小、六七米高的土堆,祖祖辈辈都称它“古城顶”。几百年来村民们在古城顶上栽种果树,据说上面产的恩梨肉质分外细腻甜美。据专家考证,这是一处商周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也成了市区最早的文化遗存。“古城顶”东是海拔200多米的围子山。围子山名来源于他的顶部有一圈石头堆成的围墙,墙厚2.5米,高2米,围起的地面约有百亩大小。据说 150年前曾经闹过“红胡子”,老百姓又叫他们“土鹰子”。有一支“土鹰子”从徐州过来,这一带的老百姓就都逃上围子山躲进围墙里。“土鹰子”向上攻,百姓们就把围墙上的石块掀起向下滚,最后“土鹰子”终于熬不住撤走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得救了,现在围子山顶上还残存着几段石墙。

1949年,国民党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在在古城顶上挖战壕时,曾挖出过陶器、兽骨、铜镞、石器等。1955年冬和1956年春,当地村民在修建水库时,又发现了陶器、骨针、石器、青铜短剑等。这些发现引起了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教授的注意,他带领考古小组对古城顶进行了考察,并挖到石斧、鹿角、贝壳等物,挖掘出一道两米宽的夯土墙基,初步认为这里是战国时期的海防城堡。1956年,历史系学生张义传在古城顶挖到一根兽骨针,又将古城顶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商周时代,专家们论证认为3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现在村民张秀珍捐献的青铜剑、张义传挖出的兽骨针,都存放在山东大学历史博物馆。

但遗憾的是,那十亩大六七米高的古城顶遗址,在十几年前被窑场挖去烧了砖,变成了两米多高一百多平方米的土堆;1997年,一条柏油路从土堆正中穿过,通向新建的梅园,现在的古城顶只剩下两个几十平方米大的小土包在马路两侧对望。

记者 昌旭光(资料图片)

◎链接十梅庵古城顶遗址是市区最早文化遗存

2010年7月,十梅庵古城顶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一具保存完整的商周时期男性骸骨出土。这具保存完整的骸骨头东脚西,呈仰卧状,双手交叉放在身前。虽然骸骨还没有完全出土,但是很容易辨别形状。根据考古人员的测量,该男子身高应该在 1.8米以上,就当时来说如此身高的人是很少见的。根据考证,这具骸骨是商周时期的,虽然距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了,但保存得还相对较为完好。

根据已经出土的房址、窑穴、灰坑、祭祀坑、柱洞、墓葬等,考古人员认为此处遗址为古人祭祀场所,考古人员正在根据遗址勾勒出一个商周古城址的大致轮廓。在遗址现场的南北曾有古代城墙和壕沟遗迹,考古人员也正在根据遗址勾勒出一个商周古城址的大致轮廓。

据青岛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大量绳纹陶片的出土,是商周中原文化的典型特征,说明当时当地人的生活已经受到主流文化较大程度的同化,而在此之前,居住在这一带的则是与中原文化殊异的东夷人部落。

让十梅庵闻名遐迩的,除了梅花,自然还有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村里老人们最爱讲的一个古老的美丽传说,有十位仙女厌倦天宫,飘然而下,看到这如景如画的地方便流连忘返,玉帝闻讯后,派天兵天将捉拿,十仙女不愿离去,就地化为十株梅树,留了下来。后来云游僧人在树旁结茅筑庵,名曰:“十梅庵”。

美丽传说,寄托的是人们对这块风水宝地的向往,而十梅庵的村民们也将庵、梅花和村落的历史一代一代地讲述下去 ,历史故事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讲述中糅合在一起。

大迁徙下发现“风水宝地”

说起十梅庵这块风水宝地,还要从村民们世代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说起。十梅庵坐落于青岛市沧口北部,庙南、庙东一脉青峰环绕,老虎山郁郁葱葱的九个山头将庵堂轻轻揽入怀中;庵东是海拔203.8米的围子山,也是老虎山九个山头最北面的一个。

“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永乐皇帝“扫北”(扫北指的是在中原大开杀戒),中原各省百姓所剩无几,传说山东省百姓更是一扫而光,荒野千里。朝廷不得不从山西向中原各州大规模强制性移民,大批的山西老百姓被驱赶到山西洪洞县城北的济仁寺集结,向各省迁徙,据记载,迁移的批次一共达18次之多。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这首流传了六百年的歌谣里,也间接地验证了这大规模的迁徙。被强迫迁徙的民众规定“同姓同宗不能同迁一地”,于是,迁徙的人群中,父子兄弟是要分开的,不能同在一处落户。

同时,在迁徙的路上,为防备移民们逃跑,官兵就用一条绳子将男人们绑成一串,妇女孩童跟在后头,人们拖着疲惫的双腿磕磕绊绊地前行。被绑着双手的移民如果要大小便得向押送的士兵报告,经同意后才能解开捆绑着的双手,寻地方便,而这就是中国北方将上厕所称为“解手”的起因。

在大批的移民当中,就有这么盛氏三兄弟。相传,永乐初年,盛氏三兄弟万里跋涉来到山东围子山下,见半山坡上断崖高约二丈,崖南是一条东西走向、百尺宽的大沟,其时虽是三九严寒,但高高的断崖将呼啸的北风挡在沟外,崖前阳光明媚温暖如春,沟底山水潺潺而流连冰都不结,真是个宜于人居的好地方。

再向南看,小溪南岸的半坡上有一间借崖为墙,用碎石泥巴垒起的小屋,里面居然住着一位老尼在苦修。疲惫不堪的盛家老三本已无力前行,见到这如景如画有人烟之处,便不顾兄长们再三劝说阻拦,执意要留下来。十梅庵这块风水宝地在大迁徙中被发掘。

七十余姓氏会聚于此

因朝廷律法不准父子兄弟同在一处落户,盛家老大和老二只好撇下小兄弟继续前行,老大一直北上到了北京郊区定居,老二走到平度立村盛家庄。老三就在溪南岸尼姑庵以西百步之外搭起小小茅屋住下,这里后来就被称为“盛家沟”,尼姑住的小泥屋处为“南黄泥崖子”。

盛家老三在沟底定居不久,有魏氏兄弟四人成、州、炳、灿从胶南魏家庄前来,在沟北崖顶上安家,魏氏家族聚居之处,人称“魏家街”。又经过一段时间,庄氏迁入,住在魏家街东头,叫做“庄家胡同”。

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初修 、宣统元年(1909年)二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再修的《庄氏族谱》记载,因老族谱损坏严重,祖上从何时何地迁入十梅庵村已不可考,只用一句话带过说:“庄氏始祖讳圣德,世传自云南卜居崂山之十梅庵。”目前,庄氏家族在此已繁衍十五世子孙,在第七世时弟兄们开始外迁,港东、枣园、楼山后现在都有庄氏族人,几百年来一直为村中大姓。

十梅庵村还有一个大姓是臧家。据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初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修 、2001年再修的《臧氏族谱》记载:“明初一世祖来自卜居西连台,厥后二支迁居狗牙,吾始祖遂移东北沟明曰上臧疃(又名上流庄)。”

约在300多年前,臧家第四支臧松兄弟五人,其中五弟去了关东,在辽阳城后沟千金寨落户,臧松和四弟迁到十梅庵村,现传有十二世子孙,分为两支。

村里另一大姓张氏家族,迁进十梅庵村也有200年。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篡的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即墨城南泊子村张孝学迁到十梅庵村与湾头村之间,建了一个“小泊子村”(小泊子村现并入湾头村),嘉庆三年(1798年)孝学的七世孙张世法迁入十梅庵村,至今繁衍到十二代。

张家聚居在村东头的四条胡同里,村民称之为“张家胡同”。大约在200年前,城阳村的袁继伦率子女投奔魏家而来,袁家在十梅庵也已传了八代。

目前,十梅庵有臧、张、庄、魏、盛、韩、陈、崔、袁等七十余个姓氏。

人丁兴旺,取名十梅庵

据说,自从盛家老三定居后,就不断有人迁入,随着人烟渐多,就形成了几个小村落,围子山脚下的村庄初具规模后,“南黄泥崖子”上的尼姑庵也不断有妇女皈依佛门。

最后,那碎石泥巴勉强垒起的陋室已容纳不下,于是四乡的村民就为尼姑庵增建了一些房舍。

传说庵外山坡上野生着十株梅树,村民们梅花、庵 、家族等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的故事。

庵里修行的尼姑无巧不巧的也是十位,个个兰心蕙质、清丽聪颖,直赛过庵前的十株梅树;且她们的名字也脱开佛家法号的框框,竟然都以梅为名,如春梅、冬梅、腊梅、雪梅、桃梅、杏梅……

一个妙趣天成的庵名“十梅庵”就这样叫开来,随后,小村因庵得名,取名十梅庵村。这是村民相传最广泛的一个故事,也有一定的历史考证,说得最多的还有一段优美的神话故事,村里的老人也经常给自己的孙子讲故事。

庄老先生就向记者讲述道,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宫有十位仙女结伴东游崂山,来到这个秀丽的幽谷,被这里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所吸引,流连忘返。玉皇大帝闻言震怒,遂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众仙女因迷恋此处的景色,执意不从 ,灵机一动 ,化作十株梅树,落地生根,永留人间。“十梅庵”由此得名。

青岛学者刘锦撰文说,十梅庵有一个长长的湖,传说是十仙女洗浴、嬉戏的地方,所以湖水始终清澈如镜。传说,愁眉苦脸的人洗过会得到更多的愁苦,微笑、慈眉善目的人洗过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哪怕是丑的也会变美,美的会越来越漂亮。因此,游人来后都会在湖里洗一下手脸,并且都尽量把自己甜甜的微笑留在水面上。其实就是淋一点水到自己身上,沾一点仙气好让自己更帅、更美一些,得到的幸福更多一些。当然,这些也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村名曾几经变换

“十梅庵”是一个曼妙脱俗的名字,青灯黄卷的古板冷清和亮丽活泼的春色糅合在一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其实,十梅庵最初也不叫这个名字,根据历史的考证,十梅庵的村名几经变换,村子曾叫做“盛家沟”、“东庵”、“东南庵”。

最早标志为十梅庵是在18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谋乐编著的《山东德邑村镇志》中,记述为“十梅庵,十为数字,梅为梅花,庵即庙。村庄有475人。”1931年的《青岛村庄地图》上标志为“十梅庵 ”,“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作“向阳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恢复原名为“十梅庵村”。

据介绍,那座古老的尼姑庵已经翻修过三次,二易其址,由盛家沟南崖的“南黄泥崖子”迁到沟北崖。今天沟南的窑场东部土坡上是古庙的原址,1996年工人取土烧砖时,曾在南黄泥崖子上挖出一片铺着薄薄的古砖的地面,大家猜测这就是古庵的庙堂所在。

古庵再次重建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那时十梅庵村的西邻大枣园村王家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几代人在外做官,足足兴旺了近百年。以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王家的身份地位,王家发起重修古庵的倡议得到乡亲们热烈的拥护,大家踊跃捐款,在大枣园王家牵头主持下,十梅庵迁到更为宽敞开阔的崖子北岸,建成一座观世音菩萨庙,大家叫它“娘娘庙”。

光绪十一年(1885年)庙宇再次翻建,供奉的则是莲卧观音菩萨——观音双手合掌安坐于莲花座上,面带微笑俯视着世上芸芸众生。而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十梅庵”位于沟北沿,在古庵正北一百米处。文/图 记者 昌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