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青岛心” 石匠在浮山凿出

2015-03-06 作者:李金

搬运大石料人员合影为减轻重量,对大石料进行加工

浮山大金顶,大石块就是从这上面凿下来的。 记者 李金 摄

凡是到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一定会被其中央伫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大、宏伟所震撼。这座总高达37.94米的石碑,碑心是一整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雕刻着毛泽东亲笔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个大字 ,供全世界人民瞻仰。而碑心的石料正是来自咱们青岛浮山。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料偏偏挑中了浮山石?这块巨大的石头是如何从浮山上完好无损地剥离下来?住剥离石头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不寻常的故事呢?

千挑万选选中浮山石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了要在天安门广场上修建一座纪念碑的方案。随后,中央及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开始筹备纪念碑的建设工作。

当时在北京市建设局工作的留美归国硕士陈志德,1951年国庆节被兴建委员会调到刚成立的施工组任组长,主持纪念碑的修建工作 。“自从老陈被调走后,他这辈子就和石头打上交道了。”陈志德的妻子吕爽回忆道。

1952年8月,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程正式启动。按照方案,老陈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块约300吨的碑心石,才能达到碑心约15米长、宽3米、厚1米的设计方案要求。但300吨的碑心石要到哪里去开采,怎么采?陈志德遇到了第一只“拦路虎”。

“他就天天往北京图书馆跑。”吕爽说老陈在北京图书馆,花了十几天时间翻阅资料,掌握了全国各大山脉的岩石情况。然后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以找到最优质的岩石来建造纪念碑。

经过反复分析、对比、实验,陈志德最终来到了青岛浮山,选中了浮山石作为纪念碑碑心石。这也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一块完整的花岗石。

浮山大约形成于白垩纪,距今至少1.3万亿年以上。地质学家称其为“青岛岩”。以肉红、灰白两色为主,被世界石材组织评定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中国这么大,上等石材有很多,浮山石为什么脱颖而出?

“浮山石是优质的花岗石,石英多、云母少,耐风化、石质坚硬、颜色素雅,最符合纪念碑的石材要求……”见证过当年采石的青岛市图书馆老馆长鲁海这样评价浮山石。此外,青岛交通便利,也是浮山石被选中的因素之一。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旅顺雷锋纪念碑、济南英雄山烈士纪念碑 、徐州淮海战役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以及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纪念碑等,均取材浮山花岗岩。1953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开工。

1953年3月,青岛石料厂接到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石材的通知。消息传出,全厂沸腾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头号政治任务。参与过当年采石的青岛石料厂的老厂长王文健如今还住在中韩街道的午山社区,已经90多岁高龄的老先生仍能清晰回忆起当时厂里职工光荣接受这一任务的激动心情。石料厂连续一周天天开会,向全厂工人强调这一任务的光荣性与艰巨性。

对石料厂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在浮山上挑选出一块完整无损的石头。为此王文健找来王忠禹、朱培成两位有经验的老石匠商量。这两名老石匠走遍了浮山大大小小的角落,对每块大石头都烂熟于心,不出3天就将采石地点选在浮山大金顶。

如何确认这块石头的成色?厂里请职工们献计献策。经过讨论,大家决定选用王忠禹的建议:水漫巨石。

当时山下有水源,工人们就从山下挑水到山上,将水一遍遍泼在大石头的表面,检查石头是否有裂纹存水、是否平滑。这样用水检验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细小裂纹也观察出来,经过一天不停地泼水和观察,两位老石匠才最终确认这是一块没有裂缝的好石材,所有人也都长舒一口气。而事实也证明这块石头确实是一个整体。

挥锤凿出300吨巨石

确定好需要开采的石头就在浮山大金顶,但怎么才能完整地开采出一块300吨的石材坯料呢?

当时的采石工艺十分落后,整个石料厂连电都没有,到了晚上只能靠手电筒照亮,更别说现代化的开采机器了。

采石让陈志德绞尽脑汁,还专门从南京、上海等地请来了十几名专业技术人员。但特地赶来的技术工人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开采剥离出石头。用力重了,容易把石料砸裂,用力轻了,又无法使整块石料从山体上分离出来。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志德着急上火,嘴边起了泡。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几名从当地雇来的石工悄悄把他拉到一边说:“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您还是把他请来想想办法吧!”

石匠李开山的手艺是祖传的。他爷爷当石匠时,曾帮国民党政府在崂山采过几次大石,采石过程他都看在眼里。

陈志德把李开山请到采石现场,李开山一听要求,倒吸一口凉气,300吨重的巨石,根本就不是几排钢楔子能搞定的。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炸出这块巨石坯材。

李开山选定了一处平整的石壁,在上面用黑炭笔画出一块长15米、宽3米的待采石坯,沿着长方形石材的四条边缘线,凿了40多个炮眼。他亲自往炮眼里添装炸药,炸药分量得控制精准,多了可能炸坏石坯,少了又无法使石坯与岩壁分离。炸药添装完毕,随着“轰轰轰”一阵沉闷的爆炸声,那块巨石的两个边缘被炸出了裂隙,另外两边却没有裂开的痕迹。陈志德焦急地询问:“怎么办?”

“放闷炮的方法只能用一次,再用恐怕就要损伤石料了。”李开山说,“石料的另外两个边虽然没被炸出裂隙,可是经过炮震,再用钢楔子钉进去就容易多了。

接下来,石工们齐上阵,将100把钢楔子砸进石料未开裂的两边。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石料还是没有从岩体分离出来的意思。

最后李开山和老技术工人朱培成一起商量,决定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工人们攀到大金顶,另选择一大块平整岩体,根据所需尺寸,先在岩石的四周挖上5米多深的槽,使碑石凸现出来,改变过去用炮打的办法,能确保大石料的完整开采。工人们在大石料底部每间隔不到半米的距离,用钢管打上通孔,从石料底部穿过,再凿出楔子眼,将上宽下窄的楔子砸在里面,几十人用大锤逐个加压,使石块涨裂。就这样一层层小心翼翼地开凿,石料终于毫发未损地离开了山体。经过采石工人3个多月的开凿,1953年7月,重达300吨的大料石终于安全、完整地采下来了。经过第一次加工,重量减为280吨,第二次加工后减为102吨。

为采石进了2吨炸药

陈玉清老人是曾参与过浮山石料采集工程的人员之一。他当时在青岛石料厂担任武装警卫班班长。1953年,浮山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材,他曾作为警卫负责人,持介绍信到济南新城化工厂进了2吨炸药,作为采石使用。

那段时间,陈玉清经常在采石现场值夜班。当时浮山大金顶有个海军雷达站,这里离陆军营房也很近。当时有个约定,只要听到枪声,战士便会立即赶到现场。

“这些炸药堆放在沟东沿,上面盖了防雨布,每个值班人手里都有一支步枪,严加看管。”陈玉清说,一天晚上,他在采石场值夜班,突然,在不到20米远的距离内,出现了两只野狼,幽蓝的眼睛正盯着他。

“我当时手里有枪,没感觉害怕。如果这两只狼攻击的话,我就开枪。可转念一想,枪声一响,附近的海军、陆军官兵就会全部赶来,为这点小事影响他们休息不值得。”就在陈玉清迟疑的时候,这两只狼顺着东边山沟溜走了。

后来这些炸药被迁移到了李村东北角的罗圈涧危险品仓库。采石使用炸药,都由陈玉清骑自行车亲自去取。少则五六斤,最多也不超过10斤。

碑心石毛坯从大金顶取下,被放到了浮山采石场下边的平地上,这时负责后续工作的是北京第六建筑公司,一位姓袁的同志特意带着照相机为工人们拍照。此后石料厂警卫班的工作就移交给了市公安局派来的一个加强班。这个加强班一共30多人,他们的武器是每人一支长枪一支短枪。

1960年、1996年和2006年,陈玉清曾三次到过北京,每次他都会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跟前看看,总会流连忘返,感慨万千。记者 李金

从浮山大金顶上将巨石剥离下来是异常困难的。不过杰出的崂山采石工匠们经过重重努力,总算将这一艰难的任务给圆满完成了。但接下来更大的难题紧随而来——这么大的石头,该用什么方法来运?在运的途中会遭遇怎么样的困难?工人们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巨石的运送?

运送石料工人层层选拨

浮山采石地距离青岛车站大约15公里,大部分是丘陵地。巨大的碑石、简陋的工具、崎岖的山路、拮据的经费 、炎热的天气……这些都是运输巨石所面临的困难。就算是在科技高度发达 、经费充足的现在,要长距离运这么大块石头也绝非易事。

为探运石之路,记者来到浮山大金顶一带,昔日的青岛石料厂早就被废弃,如今已经是小区楼房遍布。当年采石的大金顶处仍有两座陡峭的巨石,且留着当年被切割过的痕迹。见证过当年搬运石头的鲁海老先生告诉记者,当年运石的路线是从王家麦岛开始,经过徐家麦岛、辛家庄、浮山所、延安三路土路运抵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线,路线长达15公里。

“承担这项艰巨而光荣任务的部门是交运集团的前身——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下属的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据交运集团董事长刘永康介绍,另外,还有浮山料石总厂(青岛市浮山第一石场)、台东区公安分局(今市北公安分局)、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单位,这几个单位组成了青岛大料搬运委员会。

由于从山岩上剥离出来的巨大碑心石坯体积太大,远远超过所需。为了减少搬运的工程量,石匠们完整地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将其减重至280吨。随后,大石料在开采地半山腰平坦的地方又进行了第二次加工处理,重量减为102吨。

搬运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石材的消息公开后,起重队的职工们都沸腾了。大家都知道这是光荣的政治任务,省联运青岛分公司、青岛市搬运公司连续一周天天在起重队开会,向全体职工强调这一任务的光荣性与艰巨性,每名工人都表示坚决完成任务,有的工人还向组织写了参战申请。最终决定抽调12名骨干专职参与此项工作。为了积极做好此次运输任务,省联运青岛分公司又从全系统中抽调精干力量,组成300人的运石突击队全力配合 12名骨干的工作。

这12名骨干成立尖刀队,全力负责搬运碑石。其他当时参加搬运碑石的起重队工人也是需要经过层层选拨的,并不是想运就能运的。因为当时怕“阶级敌人搞破坏”,尤其是“共和国第一碑”这么大的工程必须慎重,别让特务搞了破坏,所以要求队员必须政治觉悟高。

使用滚木移动的古老办法

选拨好人员后,搬运公司组织人员来到浮山采石现场,勘察路面、周边建筑情况,特别对拐弯处均做了实地测试。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把巨石运下山了。要想把这么大的石头运下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工人们在石料底下安上铁轨和道木,又拉上钢丝绳和滑轮,慢慢地将石头下滑到坡下的平地。

下山后困难并没有减少。怎么将碑石运到火车站?从采石场到火车站约15公里,途中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10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为运输石料,当时计划建一条临时重轨铁路,但时间、人力、物力均不能满足要求。

施工组广泛征求各方建议,起重老工人凭借多年经验,提出采用最古老的方法——滚木及拖拉机牵引滚移的古老办法搬运。搬运公司邀请了专家、业务骨干进行座谈,认为此方法是首选,并将具体运输方案报青岛大料搬运委员会。

滚木方法:在路面上铺设枕木,把圆木放在枕木上做滚木。再把大石头放在定做的铁架上,下面特意找来黑枣树与柿子树嫁接的硬木做成的平拍子。滚木与木拍子接触,用推土机牵引滚移。大石料微微挪动了。

移动的方法有了,那么怎么将巨石搬上滚木呢?大家决定采用最古老的办法:先铺设一个移动“铁轨”,以松木作枕木,上面再满满地铺上一层钢管。原先工人们准备将石料直接放在钢管上,后来经过讨论,觉得这样有可能导致石料受震破损。为保证万无一失,他们在钢管上垫上了四根宽约半米的大方木,上面再架上一层钢板和一层木板,这个复杂的“宝座”安装完毕后,工人们花了一天的时间用千斤顶把大石料放了上去。

8月29日搬运工作开始,工人先将几根大圆木垫在巨石下试试,但垫下后刚运了没几步,巨粗的圆木就沉下去一些了。工人们担心15公里的长距离圆木会撑不住。

为保证万无一失,经过请示后最终决定不用可能被压坏的圆木,改用鞍山钢铁厂提供的无缝钢管初坯。碑心石装在一个9吨重的铁拍子上,下面做上木床,用四个“油千斤”顶着,再在下面铺上垫木和滚木,系上钢丝绳,在3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下,缓缓地移动。

起重工人利用原始作业工具,通过绞、磨、推、拖、吊、拉等方式进行作业。当时主要用来搬运石料的分别是一部推土机和一部卷扬机。石料置于卷扬机上面的钢骨架上,由推土机牵引。起重工人们在铁轨前方用推土机当牵引,拉着滑轮组中的一根钢索前进,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把原来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

从浮山到火车站走了30天

15公里的路总共走了30天,在运输过程中由修路拆房队开道,还有警察站岗,民兵护卫。队伍走到哪里,一行人的帐篷就搭到哪里,像是古代行军。青岛市民代表一路夹道相送。大石所过之处,都是鲜花和爆竹声 。到了晚上,负责看护的警察和民兵就提前扎好帐篷,整夜守着碑石。

这事在当时的青岛是一件大事。许多没有参与起重队的人就需要为他们准备饭、水,帮助他们洗衣服。有力的出力,没力的就出物。所经过之处的村民们也都很配合。在途中拆掉了阻挡石碑运输的五间民房的墙角。待大石搬运后,政府再给修建完整。

八九月份是青岛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了,搬运的工人们都只穿着一件汗衫。搬运一天,工人们的汗衫全部都是湿的,都能拧出水来。有的工人干脆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干活。

搬运进行得比较顺利,上头给起重队的指令是:确保巨石安全,不求搬运速度。给起重队五六十天的时间来完成这15公里的搬运。起先搬运的头两天,为了测试搬运方法,搬运工人走得非常慢。等测试无误后,再缓缓前进。在9月25左右 ,巨石基本就能达到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线。为了等27日“运送一个月”的庆典仪式,搬运队又将进度改慢了。

9月27日,经过30天,碑心石运到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线。原本按照计划,巨石应该要五六十天才能到达火车站。但通过这个滚木的方法提前完成了任务。

到达火车站后,为了运送石料,搬运委员会从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借来了一节当时在全国载重量最大的平盘车厢,可是这节车厢驶抵青岛后,委员会才发现它的载重量只有90吨。为使石料安全抵京,铁道部门经多方考虑,最终采取最简单也最稳妥的方法,按90吨车皮超载10%预算,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石料改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

全套的运输工具也装了一节车厢,警卫排和12名起重工人分别上了另外两节车厢。就这样,一辆只挂了四个车厢的专列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油专线,向北京出发了。

建委会奖励他们14匹红布

1953年10月13日,北京北站鞭炮齐鸣,挂着专列牌子的火车载着这块碑心石抵京。朱德总司令亲自带了一队人在车站打着彩旗、敲着锣鼓迎接他们的到来。工人们又用老办法,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最后一次加工完成的碑心石,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5月1日举行揭幕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送给青岛石料厂14匹红布作为特殊奖励。厂里当即将这些布做成了大礼堂用的大帷幕,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纪念百吨大料留念。

此后青岛又分两批将138块58.6立方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花岗岩石料运送北京。据记载,采集和运送碑心石前前后后共用了7116人。记者 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