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邓兆祥11岁考进黄埔海校 在青岛创办海军学校

2015-01-22 作者:宋义彪

邓兆祥11岁考进黄埔海校  他把“重庆”号开回解放区

作为海滨城市,青岛有着天然的优良港湾,2013年2月27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首次停泊青岛某军港,这标志着我国航母军港已具靠泊保障能力。在我国的海军发展史上,邓兆祥将军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1949年2月25日,邓兆祥率国民党“重庆”号军舰起义。从此,他为共和国海军的强大,奏响了一首澎湃之曲。邓兆祥虽然是广东肇庆人,但他长期生活在青岛,即使担任海军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也没有离开青岛。这一期《发现青岛》,咱们就说说大海之子——邓兆祥。

他11岁就考入黄埔海军学校

1903年4月,邓兆祥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县(今肇庆市端州区)肇庆镇双木棉村。邓兆祥的父亲邓岗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他根据邓家年谱和已有的五个子女的名字,序谱下来取名兆祥,吉祥的意思。虽然家中子女众多,但邓岗在当地税务局做职员,家境还算殷实。邓兆祥聪慧过人,很小就在高要县西沙街启颖学校上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只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8岁那年,父亲邓岗去世,家境日渐贫寒,母亲供他读书也愈发困难。尽管如此,邓兆祥的母亲还是想尽办法供儿子读书。上学期间,邓兆祥初步了解“甲午耻辱”,深受同乡邓世昌英雄事迹的影响,他从小就对神秘的大海产生了向往,立志精忠报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急需一批军事人才,黄埔海军学校向全国招生。据《海军耆宿邓兆祥》记载,1914年3月,11岁的邓兆祥在族亲邓瑶光的帮助下,考入公费的广州黄埔海军学校,成为该校的16期学员。他入学时虚报了两岁,是学校中最小的学生。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年纪最小的学生将来会成为新中国的海军副司令员。

经过5年学习,邓兆祥转入高一级的上海吴淞海军学校深造。他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总想学成振兴中国海军。不过当时北洋军阀政府忙于内战,对海军拨款很少。吴淞海校经费匮乏,邓兆祥只学习了1年便转入烟台海军学校,后又转入南京水鱼雷枪炮学校。在海军学校学习的10年中,他精通了航海、枪炮、水中兵器等专业。

据海军政治部编研室任保军记述,1923年夏天邓兆祥在南京毕业,由烟台海校老校长佘振兴推荐,来到汕头,在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舰队实习,不久又调到“海琛”号巡洋舰任少尉见习员。“海琛”号巡洋舰是中国海军当时最大的水面舰艇之一,正当邓兆祥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护法舰队司令温树德背叛了孙中山。

1923年12月18日,温树德被北洋军阀吴佩孚收买,率“海琛”等六艘护法舰队的主力舰艇北上,于1924年初到达青岛。邓兆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稀里糊涂随“海琛”舰第一次来到青岛。红砖绿瓦,碧海蓝天,邓兆祥被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吸引了,他不会想到,自己大半辈子都与青岛结缘。1925年初,邓兆祥实习期结束,被任命为“华甲”运输舰中尉枪炮副,在青岛转为海军正式军官。

1927年10月,邓兆祥被调离“华甲”运输舰,离开青岛到烟台,任东北海军第一舰队部副官,后又转入广东海军第4舰队服役,因业绩出色,1929年1月升为第四舰队“飞鹰”舰少校副舰长。

1929年,国民政府选派优秀海军军官去英国学习,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邓兆祥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这一名额,但是在报到时,得知军官名额已满,只能降为见习生去英国海军留学,邓兆祥决定不放弃到世界海军强国求学的机会,毅然以士兵的身份前往。

当上“重庆”号的上校舰长

在英国海军“厄利巴斯”号、“决意”号等舰艇当了一段时间见习生之后,1932年4月,邓兆祥进入了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不久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全世界最高海军学府——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在英国的5年中,邓兆祥集中精力学习,很少去旅游、参观,对英国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大多数都不知道,同行称他“英国海军通”、“英国都市盲”。

1934年4月,邓兆祥学有所成,从英国乘船回国。5月,他在南京任国民党海军“宁海”舰少校枪炮正舰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邓兆祥在上海任国民党海军鱼雷营营长,在江西马当附近设置水雷封锁线,阻遏日军从水上推进,可是上海淞沪会战时,由于蒋介石根本不想和日本海军作战,拒绝增援,致使上海沦陷。

吕春在《海洋之子邓兆祥》中写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恰逢同盟国在分配剩余战争物资时,有一艘英国军舰要赠送给中国海军。这艘军舰曾经是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巡洋舰的旗舰,原名叫“阿罗拉”,是英国的一艘功勋舰。为了接收和学会操纵该舰,国民政府从青年学生中挑选了一批人,组成“赴英借舰参战学员兵总队”。但是,把这么一艘军舰从英国漂洋过海开到中国,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英方海军还提出了两个条件,前来接受军舰的舰长必须是英国皇家海军军院的优秀毕业生,而且,还需要有过任护航舰舰长的经历,有过航海史。这实际上就是不点名选了邓兆祥。

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最后选中了邓兆祥,英国海军方面也非常满意。

1946年5月,邓兆祥率领学员赴英国接收赠送的军舰。该舰后来被蒋介石改名“重庆”号,邓兆祥被任命为该舰上校舰长。为接收和使用好“重庆”号,邓兆祥他们在英国一待就是两年多,进行了各种作战技术和远程航行训练。1948年5月19日,中英两国在英国朴茨茅斯港军港举行“重庆”和“灵甫”舰的交接仪式。5月26日,邓兆祥率舰回国,8月13日抵达上海吴淞港。

1948年10月初,邓兆祥奉命率领“重庆”号北上,加入辽沈战役的战斗。当舰艇驶到锦州附近的葫芦岛港,蒋介石还亲自登上了“重庆”号,部署东北战事。

据吕春记述,10月10日拂晓,当时的海军司令桂永清坐镇“重庆”号,指挥舰上射程达五十里的主炮和六门火炮,向坚守在锦州塔山地区的我第四纵队展开攻击。这种舰炮威力很大,如果打得准,一发炮弹就可以炸翻一个排的防御阵地。但是,邓兆祥厌恶内战,就借口军舰吃水深,不肯靠近塔山海岸。由于在舰上看不到目标,只能通过地图间接射击,桂永清感到效果不佳,又怕误伤攻打塔山的自己人,于是“重庆”号在盲目轰击五天后,撤出了战斗。

塔山阻击战以我军的胜利告终,东北野战军四纵三个团被授予“英雄团”荣誉称号。而桂永清和邓兆祥率领的“重庆”号则无功而返,回到上海。

指挥“重庆”号驶向烟台港

纪墨先生现供职于青岛市环保局市北分局,是邓兆祥将军最后十年的警卫,现正与央视合作拍摄八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重庆舰》,并担任该片总策划。最近他刚刚从邓兆祥的家乡肇庆采访完回到青岛。纪墨现在还担任海军集邮研究会的会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集邮的形式研究海军史”,尤其是有关“重庆”号巡洋舰和邓兆祥将军的历史。他曾编著《重庆舰人》,书中回忆史料部分,全是当事人或亲属、战友提供的资料和回忆文章,对“重庆”舰起义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

据书中记载,1949年,越来越多的人对内战怀疑,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越来越憎恨,尤其是“重庆”号上的水兵被拖欠了很长时间的军饷,当局又强行把水兵从英国带回来的外币兑换成几成废纸的金圆券,引起了水兵们的强烈不满。从葫芦岛回来,舰上开小差的士兵达200多人,占了全舰人数的三分之一。对内战厌恶,对国民党丧失信心,对个人前途有悲观情绪,舰上的许多进步官兵和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开始秘密串联,密谋起义,把船开到解放区。进步士兵逐渐形成了两个较大的密谋起义的组织:一个是王颐桢、毕重远、陈鸿源、武定国等组成的“重庆军舰士兵解放委员会”(简称“解委会”),另外一组是曾祥福、莫传香等。

“解委会”决定趁2月25日行动。25日凌晨,20多名起义水兵趁着夜色,秘密聚集于281号雷达室中。不一会儿,当晚舰上的轮值哨兵,先后在被引来吃夜宵时缴械。而后,举事者领头进入武器库,用看管的钥匙打开了全部手枪、冲锋枪和子弹的储藏柜。

暴动第一阶段成功,剩下的问题并未让起义士兵感到轻松:即便能安全驶出长江口,在去烟台的漫长航路上,必定会遭国民党海空军拦截。凌晨3时许,“解委会”决定开船,但是7500吨的军舰,数百人的水兵,没有舰长的统一指挥还真寸步难行,“解委会”按计划开始劝说舰长邓兆祥协助航行。

邓兆祥舰长事先并不知道舰上酝酿起义的事,但是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基础,感到起义是一件好事,他和王颐桢、武定国等人谈完话,弄清了“解委会”士兵是真正搞起义,军舰备航、开动都没有问题时,就毅然参加了起义。

邓兆祥亲自指定了航线,下令开船,指挥航行,设计瞒过了国民党海军当局。把军舰驶往烟台解放区,保证了起义的顺利成功。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宋义彪

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快艇学校 就是邓兆祥在青岛创办的

新中国成立后,邓兆祥就在青岛定居了,他不但筹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快艇学校,之后还历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98年8月,邓兆祥逝世,享年95岁。

蒋介石下令炸“重庆”号

1949年2月26日6时,经过25小时航行,“重庆”号安全抵达山东烟台港。解放军胶东军区首长和烟台市长热情迎接“重庆”号的到来。邓兆祥舰长上岸后第一句话是:“重庆号过去的一切罪恶事情,由我一个人负责。”首长紧握他的手说:“热烈欢迎重庆号的全体官兵,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有人评价说,重庆舰起义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率领‘重庆’号起义,是邓老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曾任邓兆祥警卫的纪墨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邓老在士兵心目中的威信很高,全舰几百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起义,如果不是邓老关键时刻站出来,重庆号起义或许就不会那么顺利。”

邓兆祥率“重庆”号起义,使幻想固守长江防线的蒋介石大吃一惊,一方面下令将桂永清撤职留任,所有海军舰艇一律不准出海;另一方面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炸沉“重庆”号,以免为解放军所用。

烟台港本是浅水港,停泊大型舰只多有不便;胶东军区的防空能力并不很强,为了躲避国民党空军的轰炸,邓兆祥指挥“重庆”号开往已被解放军占领的辽东葫芦岛码头。3月18日,国民党重型轰炸机追踪到葫芦岛,此时“重庆”号上的燃料油已经消耗殆尽,需要从英国进口,因此“重庆”号只能待在港口动弹不得。当日的轰炸,使舰上的6名战士先后牺牲。

3月21日,国民党空军又来轰炸,一枚航空炸弹击中“重庆”号舰尾,使舰体受到严重损伤。为保存舰体和战士安全,经请示中央军委同意,决定沉舰。士兵先将舰上的主要机件油封,将大部武器拆卸上岸之后,打开了舰舱底门,将“重庆”号自沉于葫芦岛港口。由于舰体庞大,“重庆”号整整用了8个小时,才侧沉于冰冷的海水之下。

重庆舰重见天日,是在3年后。1951年4月起,海军青岛基地工兵营和潜水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打捞重庆舰,于第二年春天成功将其打捞出水。“当时中国正在发展‘空潜快’,就是空军、潜艇和快艇,重庆舰的修复成本太高,于是就让重庆舰退役了,”纪墨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重庆”号拆解后,舰上火炮、仪器、雷达等,一部分作为海军学校的教具,一部分则交给苏联作为打捞费用;汽轮主机给了发电厂,剩下的空船壳作为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基地。

来青创办新中国首所海军快艇学校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邓兆祥和傅作义、程潜等30多位国民党起义将领。交谈中,当邓兆祥和起义将领们表露出他们为昔日走错路而感到内疚时,毛泽东把手臂往空中猛地一挥说:“我们看问题不要割断历史!这是当时历史条件造成的。现在你们走到革命路上来了,这很好。要坚持下去!”1949年10月1日,邓兆祥应邀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

据任保军记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驻台湾,新中国海防斗争和海军建设的任务更为紧迫。刚刚成立不久的人民海军,急需大量的海军人才。同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在青岛市莱阳路8号(原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旧址),以部分“重庆”号起义人员为基础,组建海军快艇学校,由邓兆祥任校长,朱军任政治委员。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快艇部队的各类人才,并负责组建新中国人民海军的第一支快艇部队。中央军委要求他们在“六个月至一年内培养出快艇学员,迅速形成一支可靠的战斗力,并能迅速执行战斗任务”。

当时,美军第七舰队退离青岛不久,国民党海军及美军遗留下的营区内一片狼藉。莱阳路8号院内更是杂草丛生,没有一座完整的营房和设施。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建立起一所快艇学校,并在六个月至一年内培养出合格的快艇人才,难度很大。邓兆祥接到命令后心急如火,压力非常大。

8月14日,邓兆祥率一支13人的先遣分队到达青岛莱阳路8号。一到青岛,他来不及欣赏这座离开了20多年的美丽城市,就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在这儿建教室,在那儿设训练场,邓兆祥规划着新中国第一所快艇学校的蓝图。不久,他又和参加筹建快艇学校的官兵一起锄草,平整道路,搬运器材。经过邓兆祥和官兵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莱阳路8号焕然一新,一座崭新的人民海军快艇学校诞生了。1950年8月,邓兆祥任青岛海军快艇学校校长。10月9日,青岛海军快艇学校第一期学员正式开学。经过一年的紧张教学训练,青岛海军快艇学校培养出了第一批合格的快艇学员879人,编配在42艘鱼雷快艇上,组成了4个快艇大队,这就是人民海军的第一支快艇部队。

为官清廉,对自己“吝啬”

“1950年,邓老来到青岛组建海军快艇学校,他就把家安在了青岛,住在金口一路22号,后来他始终都没有把家搬离青岛,”纪墨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

1955年,邓兆祥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邓兆祥先后担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职。

1983年后,邓兆祥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在他83岁高龄的时候,根据本人的多次诚恳请求,中央军委批准他离职休息,从此结束了他长达72年的海军军人生涯。

在邓兆祥的最后十年,纪墨一直作为贴身警卫陪在邓老身边,对邓老非常敬佩。“邓老的清廉和节俭是出了名的,他非常注重形象,穿衣讲究,穿西装一定系着领带,穿军装必须扣着风纪扣。但里面的内衣则窟窿连着窟窿,我劝他换件新的,他会说,还能穿,穿在里面没人知道。他说外衣必须整齐,那是对别人的尊重。他的腰带都已经断成了两截,他就用线丝接起来,继续用。他做事秉承两个原则,一个是不浪费国家经费,另一个是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纪墨跟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回忆起邓老的轶事,说到有趣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1952年,当时的海军教导大队政委朱军在对邓兆祥校长的鉴定材料中评价是‘生活刻苦朴素(近于吝啬)’,我还有点儿不理解。后来到邓老身边工作,近距离接触后,才真正见识到邓老的‘吝啬’。他写字很小,信纸一行的距离,他能写两行字,甚至三行字,就是为了节约纸张,有时最后一页信纸写了一半,他会把空白的一半撕下来,不会给你寄过去,留着下次再用。”

邓兆祥对待子女和身边人非常严格。儿子在大连上中学的6年,学校离家十几里路程;不仅没有坐过一次父亲的专车,而且在父亲的要求下也没有坐过公共汽车,往返均是步行。“邓老不但严于利己,对下属也很尊重,每次上下班,经过北海舰队司令部的大门,他都会给站岗的士兵敬礼,军人敬礼都是戴着帽子,为了表示尊重,即使在大夏天,他也会戴着帽子。”纪墨说,事情虽小,但是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像这样的小事儿,在邓老身上举不胜举。“邓老在北海舰队当副司令员的时候,每天上午去办公室看文件,雷打不动,风雨无阻。自己出行也是尽量轻车从简。邓老喜欢看书,他经常带着我和一个司机,我们三个人去中山路那边逛书店,按当时的规定,这是需要报青岛市公安局警卫处的,应该派警卫,但他每次都是穿便衣偷偷地去,为此,警卫处不止一次地找过我们。”

为开通青岛至广州的火车努力

据任保军记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青岛与广州及东南沿海城市的联系日趋紧密,每年来往的人员达90余万人次。在两个家乡之间建立起连接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邓兆祥决心为开通青岛至广州的火车而努力。

1993年3月的一天,邓兆祥与其他政协委员一起,准备到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青岛市党政军领导到火车站送行,当时的青岛铁路分局局长周道三专程来到邓兆祥的包厢,希望邓老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为开通青岛至广州火车谏言。邓兆祥欣然同意了周道三的请求。

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邓兆祥再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会上,邓兆祥与张海云委员共同提出了《为促进青岛及山东大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南北交流,建议开行青岛至广州直达特快列车》的议案,经过山东省、青岛市和青岛铁路分局的多方努力,铁道部克服了种种困难,青岛至广州的直达快车终于在1994年1月22日开通了。

青岛开通直达广州旅客列车的“梦”终于实现了。邓兆祥将两个家乡连接起来的“梦”,也终于实现了。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宋义彪 图由海军集邮研究会提供 (感谢纪墨先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