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红巾军将领毛贵屠杀胶州 胶南移民结构挺复杂

2015-03-06 作者:王学义

胶州人来自何方?这个问题似乎有点突兀。因为胶州的“三里河古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就有人定居,此后也一直有郡县设置。但事实上,后来的胶州人大部分却并非原住民,而是从外地移民而来。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原胶南 。

那么胶州和原胶南究竟有着一部怎样的移民史?其间又有哪些传说故事?这就是本期《发现青岛》将要为您讲述的。

胶州人十之八九是移民后裔

“胶州的历史可谓悠久,三里河古文化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但如今的胶州人十之八九是明朝之后外来移民的后代。”1月27日,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石业华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

事实上,胶州移民问题牵动着很多很多人的心。高祀祖先生是胶州市的一名退休老教师,他就曾专门研究这一问题。他在《胶州人祖先来自何方》一文中写道:胶州滨临黄海,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繁衍生息,是我国开发很早的地区之一。“三里河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远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居民定居;春秋时期,莒国都城在今南关办事处的城子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黔陬县;汉代设柜县、邞县及祓国等;宋代为密州板桥镇,设市舶司,是当时全国重要海运贸易商埠之一;元代置州。这么一个古老而繁荣的地方,应该有很多古老的村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往往更古老,探寻历史往往更能寻到蛛丝马迹。据高祀祖先生记述,1984年《胶县地名志》办公室曾做过一次统计,全县除胶城居委会和街道外有自然村庄796个,其中,元代以前立村的仅20余个,约占2.5%,清朝中后期以来立村的42个,约占5.3%,其余90%以上的村庄都是在明代和清朝前期立村。这些明清时期立的村庄,除部分是从河南、河北和山东其他地区的人迁来的,其余绝大部分是明代初期从山西省以及河北枣强等地移民而立的。其中明确标明洪武二年由小云南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移民来的村88个,占村庄总数的11.1%;由云南(有的标明是从云南大槐树底)移民的132个,占村庄总数的16.6%。其他村庄,有的说是明朝初期立村的,有的说是“永乐扫北”时立村的,还有的说是六百年前立村的。

石业华先生对胶州的移民史深有研究。他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1984年的那次调查的确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因为时间紧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尽确切。在他看来,如今的胶州人中,十个大约就九个是明朝之后移民的后裔。

毛贵袭破胶州县城大开杀戒

一个原本古老而繁华的地区,怎么大部分都变成了移民所组成的村庄呢?这里的原住民去了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点让人不忍卒读。

现在需要将视野拉回到元朝。早在元朝建立之前,1213年,木华黎就曾率蒙古兵将胶州屠城,尸横遍野。元朝统治者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将国民分为“四等人”,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对汉人和南人极尽压迫,尤其是对河南和山东一带。到了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人们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至今,胶州民间和山东其他部分地区,还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

1357年春,一支军队开始悄悄向胶州靠近。率领这支军队的将领名叫毛贵,他原是红巾军首领赵君用的一名部将。这一次他带红巾军从海路进入胶州湾,突袭胶西(胶州)。此时镇守胶州的正是元朝签枢密院事脱欢,他毫无防备,仓促应战,一战身亡。石业华先生分析说,毛贵的兵力可能有上万人,应该远远多于脱欢的守城军队。毛贵一举攻占了胶西县城。接着,就发生了胶州人所不敢想象的一幕。

“毛贵纵火焚烧了胶西县城。”石业华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不仅如此,毛贵还大开杀戒。在他占领县城后,就开始屠城,在这场屠杀过程中,只有4个人侥幸活了下来。“他们一个姓崔,一个姓栾,还有一个姓王,另外一个姓什么就不知道了。至于他们的名字,更加不可考了。应该说,这四个人的后裔,肯定是胶州的原住民。当然除此之外,在毛贵攻城时,应该还有其他人从县城中逃了出去,那些人的后裔也是原住民,但姓氏同样不可考。另外,这只是县城,至于周边村庄的状况则不得而知。

石业华先生说,当时毛贵登陆应该就是在营海镇附近,在几十年前,胶州还曾发现过一个“万人坑”,可能就是毛贵当时屠城后掩埋尸体所用。

至于毛贵为什么要屠城呢?其实,熟悉历史的人会知道,屠城这一令人发指的行径在史上多次上演。其主要的目的,除了报复守城者之外,就是震慑其他城池的守城者,让他们尽快投降,不要对抗到底。接下来,毛贵也的确顺利地攻破莱州、益都和滨州、莒州。第二年,又占领青州、沧州、济南,尽数占领山东。后来,红巾军内讧,毛贵被赵君用杀死,自相残杀不断,终致失败。

再后来,朱元璋北伐,山东战火再起;接下来又有朱棣起兵南下,“靖难之役”开始,山东又是主战场之一。一而再,再而三的战事中,胶州一代生灵涂炭。

据高祀祖先生记述,在高珩于康熙三十二年组织编纂的《淄川高氏家谱》中记载:“始祖高荣,李唐元勋高文简之后,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枣强迁居小高庄,其后叔伯兄弟26人,历‘靖难’之兵火后,可考者仅11人……”由此,可见当时百姓遭殃的程度,而且这还仅仅是“靖难之役”而已。

二月二炒豆子据说与移民有关

那么,历经浩劫的胶州是如何恢复元气的?这与明代的大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石业华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称,纵观整个胶州,元朝之后的移民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山西洪洞,一个是云南乌撒卫。

“直接和间接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大约能占到移民的三分之二。”石业华先生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歌谣其实就是在这部分移民后裔中流传开来的。

这也得提及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和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高祀祖先生称,他们是蒙古贵族中的“明白人”,虽然也实行民族压迫,但在他们统治的山西,“少开杀戒,发展生产”,因此当地村圩相望,人丁兴旺。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接受大臣之谏,依照“把农民从窄乡移至宽乡”的原则,即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山西南部,移至人少地多的其他地方,拉开大移民的序幕,而洪洞的大槐树正是移民的一个聚集点。一直到永乐年间,移民仍在进行,前后持续近半个世纪。此次移民的方向当然绝不仅仅是胶州,而是当时人烟稀少的山东、河南等18地。

高祀祖先生在《胶州人祖先来自何方》一文中写道:据传如今“二月二”人们吃炒豆子、炒棋子、打囤子也是当年移民留下的风俗习惯。过去交通不便,移民徒步迁徙,必须准备较多途中吃的东西,于是就炒了豆子、棋子之类的干食。“二月二龙抬头”,好准备种地了,当地官府用草木灰划地分给移民 。后来移民怀念故乡,纪念迁移,到“二月二”这天吃炒豆子、棋子,在院子里、场院里、路上打囤子,年复一年,逐渐成了胶州人的风俗习惯。

在1984年的那次调查中,还提到了枣强。石业华先生称,其实从枣强移民来胶州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山东省情网上有一篇题为《明朝大移民与山东村落的重构》的文章,其中提出,河北枣强一带也是元末明初战乱中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大量外迁,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也就是说,枣强移民的原迁出地也是洪洞。就地理来看,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洪洞移民正是在这里进入山东。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石业华先生讲的“直接和间接”,包括从洪洞直接迁到胶州,以及那些先从洪洞迁至其他地区,而后又从其他地区迁至胶州的人。比如,神山屯村就是明朝初年时,张姓人从胶南迁到现在位置并立村的。另外,还有村民称祖先是从“小云南大槐树”移民而来,如今一般的说法是,“小云南”可能并非云南,而是山西的南部。

“直接和间接从云南迁来的,大约能占到移民的三分之二。”石业华先生说 ,这一部分主要是因为卫所制。这部分人并非云南当地人,他们去云南之前老家在江苏北部,包括河南、安徽交界地带,绝大多数是汉族人。从洪武到永乐,为了防倭,在沿海设置卫、所、军寨,于是将他们又从云南迁至此处。其中也有一开始不在胶州,而在附近其他地区,又来到胶州的。

《胶州人祖先来自何方》一文说:如今营房镇的营房村,“军屯”户不少,姓氏很杂,人们称为“杂姓村”。沽河镇的魏家屯就是当年云南人“军屯”来胶州立村的。

当然,也不能忽视那些明朝之前原住民的后裔。据高祀祖先生记述,其中还有很少的蒙古人。他们作为统治者时,对当地村庄压迫比较轻,也得到当地人的谅解和宽恕,允许他们落户所在村,就这样一代代繁衍下来。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

在整个青岛地区,原胶南的移民状况可谓比较详细。有专家称,早在春秋时期,移民就已经发生,至秦汉时期仍在进行 。当然,真正影响后来的还是明朝时期的大移民。各个历史时段人们的迁徙,组成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 。如今的原胶南居民,主要来自于山西洪洞、江苏海州,还有安徽、四川等地。

琅琊与越国曾有三次大移民

原胶南古属莒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齐、吴、越、楚等国,春秋时期齐所置琅琊邑成为“齐东境上邑”,在琅琊台西北5公里处形成了琅琊城,唐武德三年之前,一直有琅琊县等建置。早在先秦时期,原胶南与越国就有三次移民活动。

知名文史专家彭煜文、史星著有《胶南移民考》一文,其中称:琅琊与越国的第一次移民发生于夏朝早期,琅琊一带有大量人口南迁。这一次时间早,难寻确凿数据。但从某些传说中,可见蛛丝马迹。会稽(现在的绍兴)为越国都城,境内有飞来山,又名怪山,过去山上有小琅琊等景点,有说法称此山从琅琊飞来,传说的背后,隐藏着越国人先祖中有人从琅琊迁移而来的迹象。另外,《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山东地区就是少康的活动区域。

琅琊与越国的第二次移民发生于公元前468年。当时,齐国内乱,吴国乘机发兵占领琅琊等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称,勾践灭吴后徙都琅琊,意图称霸中原。此次迁都规模很大,有“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随军还有大量的家属、奴仆、工匠等。到这里,就居住下来、生活 、繁衍后代,带来了越国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耕种方法、工艺技术等。《诸城县志》中记载称:“(琅琊)城西北于家老岭多古墓,相传为越王冢。”

琅琊与越国的第三次移民发生在公元前249年。勾践死后,又经数代君主,霸气渐渐消弭,越国最终为楚所灭。就在越国退出琅琊迁入吴——即如今的苏州时,越王的后裔和大量军队、老百姓随之一同回到南方。从前468年到前249年,这两百年间,两地居民的融合然后再迁移,无疑促进了交流。

在秦朝,琅琊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移民。当时,琅琊是东方的大港口。秦始皇曾5次出巡,其中3次到过琅琊。《胶南移民考》中记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琅琊居留三个月,迁徙3万户居民到琅琊台下,并免除徭役12年,修筑琅琊台。这三万户相当于什么概念?就等于当时的三个大县。因为,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也只有“七万户”。在琅琊古城西北2公里有一个甸王家村,在古代,城外为郭,郭外为甸。村中居民大都姓王。《胶南县地名志》称:“秦始皇迁民三万户到琅琊山下作琅琊台时,王姓迁此立村。”

秦朝时的另一次移民,则是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百工”等东渡日本。这一队伍中,应该包括不少琅琊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

西汉末年,琅琊城因地震而毁,琅琊郡和琅琊国也迁至后来的临沂一带。隋唐至宋元时期,原胶南一带变成产盐区。这一时期的移民多为自发和零星的。比如,据《胶南县地名志》载:唐末大珠山宅科夏姓迁来;宋末魏姓从云南迁王台镇魏家岛耳河立村;元代中期孙、高两姓从云南迁来红石崖镇管家洼,因孙姓兴旺,取名孙家沟,1980年更名为管家洼。

不过,关于先秦时期移民的说法,也有人持不同意见。1月28日,知名文史专家纪中良先生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关于越王勾践迁都琅琊一说,就难以找到可信依据,《吴越春秋》等成书已经较晚。何时修筑琅琊台也有不同说法,在秦始皇时期,此处为重要港口,可能会有移民活动出现,但见诸史料也无实证,所以,目前还无法断言。

当地人种槐树纪念洪洞老家

原胶南一带的居民遭受战火的荼毒,在宋金时代就已经很惨烈。据彭煜文、史星记述,南宋时,胶南为宋金拉锯战地带。金代在原胶南境内设立张仓(在铁山镇)、梁乡(在大珠山镇)、信阳(在大村镇)、草桥(在泊里镇)四处兵镇,重兵把守山海要隘。

在蒙古骑兵南下时,这里也几乎成为焦土。1213年,木华黎屠胶、密二州,横尸遍野,当时原胶南一带属于密州。此后的7年中,密州五易主。《增修胶志》则记载:“金自宣宗癸酉、丁丑密州再破于蒙古,戊寅三破于红袄贼,秋四月破于李全,己卯全又以州降”。可见,除了蒙古兵之外,还有红袄军以及李全之乱。

不光有战争,这里还发生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胶南移民考》中称,据不完全统计,自1267年至1367年这100年间,原胶南一带共发生大的自然灾害28次。据《诸城县志》记载,元文宗天历三年(1329年):“春水灾,夏秋旱蝗并行,民采草木充饥。”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夏五月,蝗。”而根据当地一些老人传说称,有一年胶南地区出现大批红头苍蝇,多得遮云蔽日,苍蝇过后,瘟疫流行,人口锐减。

还有,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从元朝开始,倭寇就时常侵扰沿海,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洗劫一空。原胶南沿海一带长期不得安宁,许多居民被迫内迁。别的不说,灵山湾在唐宋时期还是山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可是到了元末变成了什么样子呢?《灵山卫志》中称:“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期间,不过一二野人耳。”简直已经成了人迹罕至的野地。

明代的大移民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对原胶南的人们来说,明代的大移民同样影响最为深远。

彭煜文、史星在文章中称,据不完全统计,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山西、江苏、安徽等九个省的移民相继进入原胶南。在1000余个行政村中,有278个村从山西迁来,有242个村从江苏迁来,100多个村从云南迁来,有4个村从安徽迁来,有3个村从四川迁来,有3个村从河南迁来,有2个村从陕西迁来,另外,还有一些村从河南、福建、云南和山东其他州县迁来。

其中,来自山西的居民也对“洪洞大槐树”念念不忘。来到原胶南定居后,有些移民为纪念自己的原籍,在村里栽植国槐。现在,这一代还有一些树龄在五六百年的国槐。在大珠山镇东山张村有一棵槐树,有三四抱粗,在这里还曾建有“槐爷庙”。而这一切,也都印证了那一段移民史。

各地移民带来不同风俗习惯

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是,原胶南的移民中,有一些来自于江苏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纪中良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称,的确有从海州迁来的记载。

从海州来的移民大部分是和山西移民一样由朝廷组织的,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江苏猖獗的倭寇来到原胶南。有53个村来自海州荡芦村,另外还有的来自南城、戴村、东坎庄、三槐堂、云台山、张水沟等村。

当然,从云南来的移民也占了不少。事实上,在明朝初年,从云南大规模移民几乎是不可能的。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查询《明史》等资料发现,当时云南一直有大理段氏和元朝梁王的残部。直到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朱元璋才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这里尤其需要讲一下沐英。《明史·沐英传》说他是孤儿,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干儿子。沐英18岁就被授予帐前都尉,守镇江。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非常器重他。沐英跟傅友德攻下云南后,一直致力于云南的平定与治理,为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为最初云南尚未平定,又加上路途遥远,朱元璋不可能从云南大批移民。《胶南移民考》中对这一部分移民,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认为凡是自称祖先是明代从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当时远征云南的军队,大多驻守云南多年。他们从军时往往只身一人,独身者多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女方不少是当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乐年间,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有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在原胶南地区设立了灵山卫,其中一部分来此落籍。虽然这些官兵并非云南人,但他们的妻室很多是云南土著女子,而且一部分子女在云南出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原胶南一带,不少人认为祖先是在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云南乌撒卫等。

当然,除了军屯之外,还有民屯移民。这主要是指一些无地农民,为了谋生而迁徙至此。还有一些因为地方官员调动,商人做生意等,也会带来人口流动。

彭煜文和史星认为,整体来看,各地移民在原胶南分布得并不均匀,却也呈现出一定的聚居性。从山西移民来的村子,在有的乡镇占到50%,而有的乡镇几乎没有,江苏、云南移民也是如此。江苏海州移民主要在原胶南西南部乡镇,在明代属于诸城所辖区域,如大村、海青、泊里等。山西移民多安置原在胶南西北部,在明代属于胶州所辖区域,如六汪、胶河、市美等。而云南移民则在大珠山、王台、黄山等其他东部乡镇。

由于移民的原籍不同,来此后又聚居在不同区域,所以原胶南居民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许多明显差异。有的地方语言略带苏北话特点,有的则讲北方话。而根据原来的风俗,有的正月初三早上送年,有的则是正月初二晚上送年。纪中良先生也讲述了不同移民的婚俗,“有的要求新媳妇中午之前必须进门,有的则要求日落之后进门”。这些因为移民而带来的风俗习惯,一代一代渗透到后辈人的生活细节里。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