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武则天她爹跟李渊干过 李世民从青岛出海东征

2015-03-06 作者:王学义

武则天她爹跟李渊干过

纵观整部中国历史,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口碑最好的皇帝。无论是青少年时期的东征西讨,扫荡群雄,还是中老年时期的开门纳谏,创下“贞观之治”,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成就,为后人津津乐道,流传于庙堂和江湖。即便在如今的青岛地区,也有不少和他有关的故事。

只是,身为明君的唐太宗真的是那样完美吗?翻阅厚厚的史册,《发现青岛》为您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李世民。

作为战神与孤胆英雄的秦王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他的光环是与生俱来的。《新唐书·太宗本纪》说他生下来就没有哭。而无论成书较早的《旧唐书》还是较晚的《新唐书》,都记载了一个故事:李世民四岁时,有一个书生拜见他父亲李渊,说:“您有贵人之相,必有贵子。”又见了他,说:“真是龙凤之姿,到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说完告辞。李渊担心书生把这番话出去乱说,就派人追杀他,却没找到人。于是,就把书生当成神仙下凡,用他的话给儿子起名“世民”。

二十八岁之前,李世民表现最突出的并非“济世安民”,而是善于行军打仗,在正史中,他被写成一个“战神”级人物。

李渊是大贵族出身,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他亲姨夫。论亲戚关系,李世民则应该称呼隋炀帝杨广“表叔”。据《资治通鉴·隋纪六》记载,就在李世民十六岁(另有说法为十七岁)时,他就曾解救过这位皇帝“表叔”。

当时,隋炀帝出巡雁门关,一向对隋朝称臣的突厥始毕可汗,忽然率军数十万来袭。隋炀帝吓得大哭。后来在大臣苦劝下,下诏书募集勤王之兵。年少的李世民便赶去了,他向上司建议,多打旗子勤敲鼓,虚张声势,“始毕敢包围皇上,就是认为大隋援军仓促间无法赶到。咱们白天打几十里军旗,晚上彻夜敲战鼓,始毕肯定认为来了很多援军,自然望风而逃。否则咱这点儿人,盲目去硬拼凶多吉少。”上司听从他的建议。始毕可汗果然逃走,隋炀帝获救。

李世民十九岁那年,成功让自己的父亲造了反。此前,李渊已被杨广任命为太原留守,镇守北方门户。虽然和杨广是亲戚,但李渊还是战战兢兢。当时民间正流传“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杨广还因此杀了大臣李浑及其宗族32人。《资治通鉴·隋纪七》称,李渊迟迟拿不出造反的勇气来。李世民为逼他下决心,甚至不惜与隋炀帝晋阳行宫的总管合谋,用宫女色诱父亲。等李渊中招之后,就说:“不反不行了,这事被皇上知道了,能饶了你吗?”

李世民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大哥李建成,三弟李玄霸,四弟李元吉。李玄霸就是《隋唐英雄传》等电视剧中的李元霸,但在正史中他既不是大力神,也很短命,在李渊造反之前就去世了。

在李渊夺取天下过程中,有好几场关键战役,是李世民领兵打的。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李世民多次身先士卒,仅带数骑搞侦察,与敌将在阵前答话的频率很高,多次遭围攻而遇险不死。总的来说,就是既用兵如神,又是孤胆英雄。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二十岁的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晋封秦王。李建成则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作为大唐军队无可争议的统帅,东征西讨,先后荡平薛举、宋金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各路势力,为大唐立下第一功。

改变历史的“玄武门之变”

说李世民,不能不说“玄武门之变”。《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说,随着李世民军功越来越辉煌,李渊多次承诺改立他为太子。李建成担心自己被废,于是和李元吉一起计划谋害李世民。

这时的李世民也已封无可封,是尚书令,又是司徒,此前李渊还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头衔来封他,位在王公之上。围绕李世民和李建成也形成了两个势力集团。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都认为李世民肯定占优势,因为他手下有尉迟恭、程知节(即程咬金)、秦琼等名将。但著名唐史专家黄永年教授在《唐史十二讲》中称,当时是李建成集团实力占优,毕竟他在长安经营多年,而且对他正着手削弱李世民的行动,李渊也是“同意和支持的”。

对玄武门之变《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得都很简单。《资治通鉴》比较详细,其中称,李建成曾给李世民酒里下毒,使其吐血数升。而且他二人还和后宫中人合谋,给李渊吹枕边风。后来李世民被逼无奈,才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最终李世民亲手射死李建成,尉迟恭射死李元吉。按照黄永年的说法是,身处劣势的李世民是主动出击的。此后,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称太上皇,第二年改元贞观。

在玄武门之变时,有一个人向来被人们忽视,他的名字叫武士彟(yue),就是武则天的父亲。《剑桥中国隋唐史》称,武士彟是太原望族的第四子,一开始没能像他哥哥那样进入官场,而是做起木材生意,后来跟随李渊在太原起兵。事实证明,他一开始跟准了李渊,后来却站错了队。李世民掌握大权后,他再未升官,李渊去世后,他也暴病身亡。

在后人眼中,玄武门之变称得上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点,连同特殊的登基方式,一起给李世民造成了心理阴影,也给隋末唐初的历史增添了几分复杂的色彩。

黄永年在《唐史十二讲》中就提出,《旧唐书》等正史中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地位都被低估了,甚至被人为“诬陷”。比如,在太原起兵时,李世民被描写成“首谋”人物,李渊反而是配角。在关键时刻,李渊总被说成窝囊和好色。这与李渊在收服李靖等人才时的杰出表现大相径庭。《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谈到这一问题,其中提到当时跟随李渊一同起兵的温大雅,留下了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这一史料以往被忽视了。温大雅“翔实记述着重指出,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旧唐书》说:“建成残忍”“元吉凶狂”“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而事实上,李建成和李元吉至少在军事上多次表现出才华。

那么,历史为何出现如此大的错位呢?《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是李渊“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在唐朝之前那些王朝的历史,虽然也是史官在皇帝主持下编写,并利用了国家的档案,但那些仍然是学者的私家著作。但到唐太宗时期,修史成了官方任务。一开始修史就是两个人:一个是房玄龄,另一个就是魏徵(即魏征)。都曾参与玄武门之变,他们当然清楚李世民的底线。

唐太宗和擅长表演的小伙伴

当然,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写道:“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长推戴为‘天可汗’。当日高祖李渊已退位为太上皇,仍在凌烟阁置酒庆贺,太上皇自弹琵琶,皇帝则当众起舞。这种场面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在贞观年间,唐朝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在黄仁宇看来,这与李世民本身就是“胡汉混血儿”有关。其实,中国史学泰斗陈寅恪早就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李世民的先祖中的两个人名叫“李初古拔和李买得”,是鲜卑族。他们的后人与汉人联姻,再往后又与突厥贵族独孤信联姻。这位独孤信堪称“史上最牛岳父”,他有三个女儿被封或追封为皇后,其中两位是开国之君,另一位生下了唐高祖李渊。而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也有鲜卑血统,他妻子长孙皇后就是鲜卑族。所以,整个大唐皇室都有着汉-鲜卑-突厥血统。这种说法从李渊开始就被刻意隐藏。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少有的著名而不奇葩的皇帝夫妻。关于长孙皇后的识大体,《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两个著名的故事。一个是长孙皇后衣带上时刻悬挂毒药,表示一旦李世民驾崩,她便服毒自尽,“誓死不当吕后”。令人叹惋的是,这位皇后虽然比李世民小两岁,却比他早去世了十三年。另一个故事是,一次,李世民退朝回宫,嘴里念叨:“一定找机会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皇上生谁的气呢?”李世民说:“魏徵,他在朝廷上羞辱朕,让朕下不了台。”长孙皇后默默回到内室,换上皇后朝服向李世民行礼道:“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徵犯颜直谏,说明皇上是有道明君,这样的幸事,岂能不郑重道贺?”这一句话,让李世民转怒为喜,保护了魏徵。

这里也说说魏徵,在李世民的小伙伴中,他是最著名者之一。他原属李建成阵营,后来为李世民所用。连《剑桥中国隋唐史》也承认,“他成为太宗时期政治特色的一个象征,这个特色就是君臣以诚相待,彼此坦率地交换意见。”不过,在黄仁宇看来,李世民纳谏,其实不一定是以纳谏为目的,而是“表扬自己虚心明察做好皇帝的门面”。魏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和他“共存共荣”的。换言之,就是俩人都是“演员”,相互配合来制造美名。

黄仁宇还提到李世民另一个作秀的举动。公元633年,李世民让390名死囚回家,命他们秋后自己回来领死,结果这些人全部准时回来。于是,李世民全部赦免了他们。而一代大儒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中对此评价:“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

不过,即便李世民和魏徵这样的明君名臣,后来也难免生事端。《资治通鉴》称,魏徵死后,他推荐的侯君集造反、杜正伦被罢免。让李世民更恼火的是,他发现,魏徵竟然把给他的谏言留了底本,还拿给当史官的褚遂良看,为自己留美名,而让皇帝没面子。于是一气之下,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的婚约,把魏徵的碑文磨掉,墓碑推倒。

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资治通鉴》称战士死伤两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他深感后悔,长叹:“魏徵如果活着,是不会让我打这场仗的。”他又重新祭祀魏徵,为他立碑。

公元649年,唐太宗因病驾崩,命太子李治代理国事。一代英主名垂史册。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

莱西不少村名和李世民有关

传说他从青岛出海东征

在青岛地区,有着众多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在莱西市尤其多,不少村名和地名与他有关。有的村子传说是被李世民赐名,有的地方则与他招兵买马有关。

“因为都是民间传说,很难去在乎是真是假。”莱西市博物馆馆长柳香奎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不过,这些传说反映了民间对于一代明君的追思和渴慕,也寄托了老百姓对英雄征战打江山的无限向往。

传说李世民在招军岭招兵

在莱西市有一座招军岭,坐落于李权庄镇西南众水东北,北靠现莱阳市新庄村,由南向北蜿蜒起伏。

在莱西民政部门编著的《莱西地名故事》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名为《风旗猎猎招军岭》,作者为王国师、侯立国和盖顺臣。其中说,在唐武德三年(即620年),盘踞在河南洛阳的王世充不断招兵买马,对刚刚建立的唐王朝形成了强大威胁。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进驻山东,兴兵讨伐王世充。

当时,李世民率大军西征刚刚结束,将士们连年征战,加上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大军进驻山东后,秦王李世民与军师徐茂公商量,先在山东地区进行休整,招兵买马,扩充军备、养精蓄锐,以便与王世充决一死战。

这一天,李世民和徐茂公等人到野外查看地形,当他们来到李权庄镇西南众水村东北这个地方时,见周围都是平川,只有这里是突起一座的山岭,岭顶高平。李世民率众将登临观察,大喜过望。因为此地视野开阔,能看到崂山和大海,周边风貌一览无余。于是,秦王传令让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命兵将到岭顶最高处凿石打眼,立起一根高16米的旗杆,悬挂招军大旗,旗上书写“招军岭”三个斗大金字。他命徐茂公等人在此设招军处,开始招兵买马。这就是至今还叫“招军岭”的原因。

秦王非常关心百姓,严令将士不得扰民、欺民,还让军队帮老百姓干农活,开荒种田。因为这里长期水源不足,就让士兵开凿深井,供军民饮用和灌溉农田,赢得百姓爱戴。

秦王又广贴告示,对新参军士兵赏白银2两,对能推荐将帅人才者则赏白银10两,一时间周围郡县的青壮年纷纷前来投军。不到半月,新招军士3万有余,战马2000余匹。而招来的都是山东大汉,个个忠诚豪爽,作战勇猛。瓦岗寨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的好汉秦琼、罗成、程咬金等也投靠到李世民麾下。

因为当时新征来的马匹比较瘦弱,秦王四处查看,几经周折才发现姜山一代地势低洼、水草充足,便于养马。于是他便选择了现在李权庄镇南的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新建两处军马营地,取名为“寄马埠”。经过一年休整,李世民已经兵多将广,于是在招军岭祭天,挥师南下讨伐王世充。经过激战,王世充兵败,却被窦建德所救,621年,李世民擒获窦建德和王世充。《风旗猎猎招军岭》中说,如今李权庄镇的招军岭上,插招军大旗的石眼孔依然可见。而“寄马埠”地区成了三个村庄,依照村民姓氏,分别取名郝家寄马埠、吕家寄马埠和丛家寄马埠。

那么史实是什么样子呢?从细节来看,唐代的货币不是白银,而是铜钱,白银作为货币流通是明朝之后的事。徐茂公是小说中的人物,其历史原型应该是徐世勣(后赐姓李,为避李世民的讳,改名李勣),字懋功。据《资治通鉴》记载,秦琼和程咬金早在武德二年,就从王世充阵营中转投李世民,罗成在历史上很可能“查无此人”。从整体上来看,据《中国历代战争史》记载,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这场战役时,根本未从山东进军,所以,在莱西招兵买马仅是传说而已。

传说李世民给很多村庄赐名

在莱西市还流传着李世民赐村名的故事。莱西市退休老教师姜文昌写有《唐太宗赐村名》一文,其中说李世民东征,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大沽河畔。在给大军运输粮草的队伍中,有五个村夫。

李世民非常亲民,他向村夫打听地方风土人情,问到他们村庄叫什么名时,村夫们都说村子没有名。听到这儿,李世民脱口而出道:“那就依你们五个人做村名吧。你是东庄的就叫‘东庄夫(后为扶)’,其余依次是‘西庄夫’‘南庄夫’‘北庄夫’‘中庄夫’。”随后传令上马启程,并说前面下马的村庄就叫“下马庄”,现在上马的地方就叫“上马庄”。

大队人马继续前行,走了十几里,李世民感到口渴,便到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找水喝。这里的水特别甘甜,就是井非常难挖,村里挖了一口井三丈深了还不见出水,就没再挖下去。当时,村民只能到一里路之外的一个小山泉去取水,很不方便,李世民听了就找来地方官员,说要帮助村民挖井,凡下井挖一斗泥上来的,就奖励一斗谷子。就这样,仅用了几天功夫,村里就挖出了一口四丈深的井。

就在李世民想要离开的时候,突然一股酒香扑鼻而来,李世民按捺不住,就去喝了数碗。这个村子水甜酒冽是有名的,李世民不觉喝多了。再去骑马时,那马竟然受惊,将他掀了下来。惊马狂奔,上了一个小山坡,这里住着五六户人家。人们都来拦马,其中一位年长的汉子说:“这种受惊的烈马硬拦是拦不住的,快闪开,看我的!”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抓住马缰绳,跟随马跑了一段路,然后猛地一拉缰绳,那马就地转了一个圈,硬生生止住。

李世民非常恼火,这时有人说这是一匹公马、烈马,想要叫它老实,必须把它骟了。于是就在前面的小村子,把马阉割了。骟过后,那马是老实了,但也不能上战场了,于是就寄存在这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中。

李世民一想,这几个村庄还真是跟马扯上关系了。那就分别叫“拦马庄”“捉马台”“骟马屯(后来人们觉得不雅,改成了善马屯)”和“寄马沟”吧。

换了坐骑,李世民兵分两路继续前行,又走了三十里路,两路分别在南北两个村歇下了。这时李世民还没忘记五个村夫,便说:“你们辛苦了,可以回去了。现在咱们所到的这两个村我也给它们起个名字。南路马队驻扎的村叫‘南马庄’,北路马队驻扎的村叫‘北马庄’。这样你们走过的这些村庄都有了名字,也都与你们这几个人和那匹马有关。”

传说李世民还做了一副对联。上联:东庄夫西庄夫南北庄夫中庄夫;下联:下马庄上马庄南北马庄拦马庄。

赐村名的故事有两个不同版本,区别就在于发生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和登基之后,其他基本差不多。

《莱西历史文化概览》中还提到两个村和唐太宗有关,叫“西寨村”。传说唐太宗东征,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名“军寨”,后演化为“西寨”。东军寨村也是由此传说得名。

李世民征高丽真从青岛走的吗

在莱西马连庄镇驻地西北,是窑山山脉西端的一座独立的山峰,名叫兴龙山。莱西市退休干部吕恩江在《兴龙山的传说》中也提到了唐太宗。

兴龙山的名字并非来自于唐太宗。传说山上住着两条龙,白天在山里修炼,晚上到山前的蒲子湾喝水。它们让方圆百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兴龙山脚下有个恶霸,他听一个道人说吃了龙肝能长生不老,就开始打坏主意。一天晚上,恶霸将一把钢刀吊在树上,安上机关,埋在两条龙去喝水的草丛中。他远远躲在一边,手里拉着一根长绳,另一头拴着机关。等两条龙喝完水肚胀体重,慢慢往回蠕动时,恶霸拉动机关,钢刀破空飞出,走在前面那条龙中刀而死。另一条龙大怒,一口吞下恶霸,然后返回蒲子湾,咬下蒲子棒棒,用嘴含着弥合了中刀龙的伤口,救活了死龙。二龙伤了心,腾空飞去,再也没回来。周围百姓纪念他们的功德,就把山叫做“兴龙山”。

传说,唐太宗东征时到过兴龙山。当时李世民走到莱西和平度交界的小沽河,因为人马太多,把河喝干了。然后兵马继续东行,又喝干了大沽河。后来,李世民的大营扎到兴龙山脚下,兵马便去蒲子湾中喝水,谁知任凭怎么喝,湾里的水就是不见少。士兵向李世民禀报,李世民感慨说:“大(沽)河也干,小(沽)河也干,大小两河加起来,不如兴龙山的蒲子湾。”

莱西另有一座“保驾山”。传说当年李世民征东,路过此地。恰逢兵败被敌兵追赶,李世民人马到此住了一夜,第二天,敌兵望见山石耸立,好像无数兵将排列阵势,不敢前进便退回去了,李世民因此得以脱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此山的石头约2米高,全向东南站立,好像很多人站在那里。李世民就将此山命名为保驾山。明朝初年,邓氏迁来建村,建在山前,后分为三个村庄,即前保驾山一村、前保驾山二村、前保驾山三村。

关于李世民征东,《莱西历史文化概览》提到,“唐二主李世民的车马大军是经过山东青岛后再乘船到达高丽的。”想来这也是莱西境内有那么多和李世民有关的故事的原因之一。那么李世民究竟有没有路过青岛征高丽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644年,李世民曾派兵从海路远征高丽。但那并非李世民本人,而是时任刑部尚书的张亮,率“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而李世民本人走的是陆路。公元645年,李世民从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出发。所以,李世民这一次东征是没有到莱西乃至青岛的。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