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宋朝最好皇帝宋仁宗 包拯与他搭配干活不累

2014-09-25 作者:

包拯与宋仁宗
 

  电视剧《包青天》让不少人记忆犹新。片中的包拯铁面无私,办理了一起起惊天大案。这些案件里面妇孺皆知的便是铡美案,负心汉陈世美虽然贵为驸马爷,老包依然顶住压力,最后愣是硬生生一句“来人呀,狗头铡伺候”,就结果了他的性命。其实,铡美案只不过是民间创作的故事,历史上并没有这个案子。但这个故事却精准地反映了当时包拯和皇上的关系,这位皇帝就是宋仁宗赵祯,正是由于他和包拯的君臣信任,通力合作,才创造了当时政治清明的局面。那么,两人与青岛又有什么关系呢?

  宋仁宗的仁慈乾隆都佩服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宋一朝恐怕是知识分子最为向往的一朝,仁宗时代恐怕也是知识分子最为向往的时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宋朝的宽松政策,给社会各界创造了很大的活动空间,而仁宗则是这种宽松政策最坚决的执行者,堪称有德之君的典范。

  宋仁宗赵祯,单从谥号“仁”字就可以看出,是个胸怀宽广的皇帝。作为宋朝的第四任皇帝,他十三岁登基,执政四十二年,是宋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仁宗的生平,事例繁多,我们不妨简要说一两件故事,来看看这位皇帝的最大特点——“仁”。

  翻开厚厚的《宋史》,单从《仁宗本纪》一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位皇帝的雅量,几乎每隔两行,就可以看到一次仁宗为百姓做善事的记录:或是下令减少某一地方的赋税,或是下诏赈济某地灾民,或是因为某地的自然灾害、边境战争失利而下诏自责、停止宴饮歌舞。他几乎每隔几年,就释放数百名宫女出宫,让她们回家过自己的日子。这些善事的密度之高,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是不多见的。

  仁宗生性宽厚,谏官也就敢于表述看法。有时候,连他的私生活也不放过。谏官王素曾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仁宗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仁宗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讲完,他还泪水涟涟。王素大概过意不去,因此退让三分,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赵祯说:“朕虽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除了对待言官,宋仁宗的仁爱之心还惠及普通的身边杂役。据《宋史》记载,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的时候,总是不住地回头观望但不说话。手下的太监和宫女看到皇上总是回头看,都相互瞧瞧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等到宋仁宗回到后宫以后,急忙对周围的嫔妃们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这些嫔妃们都觉得奇怪,就问宋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回到后宫才喝。宋仁宗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朕口渴了以后多次回头看,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如果说宋仁宗对待言官的宽容是出于君臣之谊的话,那么他能够设身处地为手下人着想,那就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因为宋仁宗的仁爱之心,他也收获了举国士子的尊崇。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敌国,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直到700年后,自命“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

  包拯其实是个小白脸

  接下来我们说说本文的另一主角——包拯。

  不知从何时起,包大人就跟大黑脸扯上了关系,估计是因为在京戏中,他的化妆所致。但事实上,《宋史》中并没有关于包拯长相特异的记载,所以包拯的长相应该和常人无异。在故宫南熏殿里有一副包拯的画像,画中人物白面长须,他的后人也认同了包拯并不黑的说法。至于包大人头上的月牙儿,更是后人为了表现包拯“日能断阳,夜能断阴”而加上的。

  在许多传说中,包拯有个不幸的童年,据说他的父母早亡,是在嫂子的抚养下才长大成人的。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包拯生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宦家庭,父亲包令仪曾做过刑部侍郎,包拯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包家还与北宋另一位名臣文彦博家结为了世交。他还是个大孝子,为了照顾父母,他考取了功名也不出去做官,直到38岁时,父母都去世后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做了一名县令。

  《宋史·包拯传》中收录包拯断案的事情只有一件,后来所谓的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等,都是后人附会的桥段。不过单从这一案,也能看出包大人断案的严明。当时,39岁的包拯出任天长县知县,上任不久就遇到一桩棘手的案子。郭建在《执王法》一书中告诉了我们破案经过:天长县有个农民和邻居有过节,这个农民在夜里偷偷把邻居的耕牛舌头给割了。耕牛主人到县衙报案。这是一件无头案件,一无被告,二无旁证 ,按照当时的司法惯例,县官完全可以发一个官样文章的侦查文书,就算是过去了。可包拯的处置却与众不同,他叫耕牛的主人赶紧回去,大白天就把牛杀了,割下牛肉发卖。耕牛主人依嘱而行,回家就公然把那头耕牛宰了。按照宋朝法律的规定,伤牛及私宰耕牛者都要判徒刑,而举报者则有赏。那个偷割牛舌的农民第二天就去举报耕牛的主人“私宰耕牛”。包拯把那个告发者召进来,开口便问:“你为何偷割了人家的牛舌,又跑来告人家私宰耕牛?”那人被包拯说中心事,目瞪口呆,赶紧下跪认罪求饶。

  包拯此后历任过多地的知县、知府,还出使过契丹,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位子上干了一年多,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他官居何位,都能以廉明自持,刚正不阿。在端州任上,这点最早显现出来。当时端州盛产名贵砚台,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端州前任知州往往征取数十倍于贡额的端砚,私下里赠送朝中权贵。而包拯在任期间规定,仅按进贡的数额制造,不准多取。当他任满调离之时,连一块砚台都未带走。

  58岁的时候包拯才当上开封府尹,虽然就任只有一年多,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把号称最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他敢于惩治那些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并坚决抑制府吏的骄横之势,最后63岁的包拯病逝于枢密副使(北宋最高决策机关成员)的位置上,被追谥孝肃,后人因此尊称其为包孝肃公。

  宋仁宗遇上包拯,绝配!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君明臣贤”,上文讲过,宋仁宗是个仁德之君,包拯是个刚正之臣,这俩人遇到一块,可以说是绝配。

  包拯虽没有真的办过狸猫换太子这件大案,但确实断过皇帝家的一件家务案。据《执王法》一书记载,皇佑二年(公元 1050年),开封城里出了个奇案。有个叫冷清的年轻人,自称自己是“皇子”,自说自话,到处张扬。当时知开封府事的钱明逸听说了这件事,下令将冷清抓来。冷清自述自己的母亲是宫中放出的宫女,当年曾得天子临幸,有龙凤抱肚为证。母亲在出宫后生育了他,所以自己是当今皇上的独子。钱明逸见这件事不好处理,只好先将冷清关押起来,再上奏仁宗皇帝。这件事闹出了不小的政治风波,最后还是包拯亲自审讯冷清,并且广泛开展调查,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搞清了事实。

  原来冷清的母亲王氏确实是宫里放出的宫女,也确实被宋仁宗赐予过龙凤抱肚。不过出宫后嫁人,先生了一个女儿,后生了冷清,因此完全可以排除冷清与皇室的任何血缘关系。包拯向宋仁宗报告,请求立即将冷清和高继安(指使冷清诈骗的道士)斩首示众。宋仁宗犹豫了一段时间,没有做出决定。包拯再次上奏,陈说利害,尤其是提到此案如不立即从重判处,唯恐天下“奸邪”之徒别起事端。皇佑二年四月,宋仁宗终于批准对这两个政治诈骗犯执行死刑。一件传得沸沸扬扬的奇案就此了结。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也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张佐尧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是仁宗宠妃的伯父,仁宗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佐尧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宫中一腔怒火终究还得发泄出来,对着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包拯确实是个能臣,但是如果他碰上纣王之类的暴君,估计也不能发挥多大的才能。应该说,包拯能够青史留名,宋仁宗反倒是最大的功臣。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