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宋仁宗让日庄火烧成贡品 包拯铡了黄岛的贪官

2014-09-25 作者:
宋仁宗与包拯的君臣佳话流传了一个又一个朝代,因为包拯的清正廉洁,这些传说更是披上了神话的色彩。发展到后期,《三侠五义》《包公案》这些古典小说,都用极大的篇幅对此进行渲染。在青岛民间,也有不少关于宋仁宗和包拯的传说,这些传说涉及到莱西、黄岛、胶州等地。在这些传说之中,宋仁宗依然是个仁慈的君主,包拯也永远是个刚正的大臣。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历史功过,老百姓总会自发的,通过他们的方式给予公正的评判。
    莱西的日庄火烧成了贡品
    日庄火烧是胶东半岛地方特产名吃,产地仅存于青岛莱西市日庄镇五子埠后村,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割五瓣形如梅花,是该地区独有的一种民俗小吃。
    关于这个火烧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而且跟宋仁宗赵祯有关。据《莱西历史文化概览》记载,宝元二年三月 ,赵祯东巡,经由琅琊台去莱阳城,路过莱西九顶梅花山时,正逢这里赶“梅花山会”。赵祯这天微服巡查,只带了几名侍卫随身,大队人马已提早入城了。赵祯兴致勃勃地看了满山的梅花,忽然觉得肚内饥饿,便命侍卫到山上买地方小吃充饥。侍卫转遍了山会,看遍了卖小吃的摊位,都是普通的食品。正发愁时,只见一株梅树下,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两手端着个小笸箩,背着个小背篓,口里喊着:“梅花火烧,梅花火烧!”小孩的叫卖,引起了侍卫的兴趣,急忙向人群里走去。那些侍卫大声吆喝着:“卖火烧的小孩,停下!”侍卫不喊,那孩子走得还慢些,这一喊越发跑起来了。
    这个小孩就是日庄村的邵小阳,邵小阳七岁丧父,和母亲林氏靠种一亩薄田和卖火烧度日。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做什么像什么。她做的“梅花火烧”就是取意“梅花山会”,取形于“梅花”。那几个侍卫见孩子要跑,便兵分两路,左堵右截,终于将他捉住。怎奈邵小阳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啥也不肯卖。他为什么不卖呢?这是经验告诉他的。原来,已往邵小阳卖给当兵的火烧,十有八九不付钱,有一次还挨了两巴掌。当地老百姓有句顺口溜:“日庄的火烧越叫越远。”其实这句话是对当兵的说的,老百姓要买,一招呼他就到。几个侍卫好说歹说,邵小阳就是一个“不卖”!在皇帝老子眼皮底下,他们又不敢使威风,只得连哄带吓,连推带搡,把邵小阳送到皇帝面前交差。
    赵祯打开背篓,一股浓烈的清香扑鼻而来,立刻勾起强烈的食欲 ,恨不得立刻咬上几口。通过跟邵小阳的交流,仁宗得知,这是个可怜的孩子,父亲早年因没钱治病而去世,全家靠卖火烧度日,却常常遇到官兵不给钱的情况,为此赵祯按照卖价的两倍付了钱,随后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这事儿表面上看过去了,实际不然,邵小阳回到家没几天,莱阳县就来了四个当差的,他们打听着找到了邵小阳,让他家三天之内准备好八百个火烧,说是给皇帝进贡,要精心细作,不准让别的户代做,价钱可以高于他人。邵小阳和他母亲白天、黑夜忙个不停,按时让县衙拿走了火烧。邵小阳家的火烧成了贡品的消息,立刻在十里八村传开了。据说,莱阳县知事也接到圣旨,定期为皇宫进献梅花火烧,而且只要日庄邵小阳家做的。邵小阳家生意立刻火红起来,三五年之后便由一个沿街叫卖的小摊,变成雇人经营批发火烧的店铺了。梅花火烧也就名声大振,誉满京城。直到今天,开封市仍有一家小吃,自称为“正宗莱阳县日庄梅花火烧”。
    由于过去皇帝说话金口玉言,所以五个瓣的火烧,只在日庄邵小阳家做。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日庄不光邵小阳家会做五个瓣火烧,王家、李家、孙家——只要是五个瓣的火烧,便就都叫成日庄火烧了。不过,这种火烧,在外县市是看不到的。
    包拯铡了黄岛的贪官
    除了宋仁宗的故事之外,青岛地区流传更多的是包拯的传说。现在黄岛有一个管家楼村,说起管家楼村名的来历,倒是跟包拯有关,这则故事由黄岛小石头村村民管学伦提供。
    相传,宋朝年间,胶县有一个县官,平常日不但不审理冤案,扶危济贫,反而加捐加税,搜刮民财,奸污妇女,老百姓可叫他糟蹋惨了。
    这一天,这狗官打黄岛路过。见黄岛这地场依山傍海,十分清静,为了寻欢作乐方便,便建起了一栋楼房。楼房建好后,他就带人住了进去。狗官这一住不要紧,南来北往的大闺女、小媳妇可遭了难。凡长得稍有姿色的打这栋楼房附近经过,没有一个人能逃出这狗官的手心。
    这狗官有一个小姨,长相俊俏,心地善良。她听说外甥丧尽天良,坏事做绝,便想了个法子,想试探试探别人说的是真是假。这一天,她穿戴打扮了一番,有意从楼房前经过。狗官在楼上一看,又来了一个相貌俊俏的大闺女,就吩咐手下人去把她抓来 。狗官的小姨被抓到楼上,狗官一看傻了眼。小姨亲眼看见了外甥的所作所为,气得骂不绝口。她打定主意,大义灭亲,为民除害。她走出狗官的楼房后,请一个私塾先生写了一份状子,把狗官的罪行一一写清,然后揣上状纸,去找开封府包拯大人。
    包拯看完状子,恨从心头起,连夜审理此案。这狗官的案子还用审理?到胶县地盘一打听就明白了。包拯来到胶县后,没费多大的劲儿 ,就问清了此案。没住几天,包拯便将恶贯满盈、罪恶累累的狗官的人头铡了下来。包拯临走时,一把火,把狗官寻欢作乐的那栋楼房烧了。若干年后,烧掉的楼房旁边,有了一个村子。因村里人大多数姓管,村子又靠近原来的那栋楼房,便起村名叫“管家楼”。
    崂山兄弟争宝闹到开封府
    刘思志搜集整理的《崂山志异》里也有一个包拯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崂山,跟铡美案的情节还有些相似,名字叫《石狮子献宝》。
    传说宋朝时候在崂山附近住着王氏兄弟两人,父母早亡,二人靠种田度日。后来因为哥哥成了亲,只得分割田产。哥哥都是好田,弟弟都是山脚的薄田。可弟弟对此毫无怨言,因他知道,哥哥娶了嫂子,家庭生活肯定不容易 ,因此没有争执,心甘情愿地去种薄田。弟弟种田十分卖力 ,据说他随身带着干粮,中午也不休息。饿了就在田头吃上两口,累了就找个阴凉地休息一下,天长日久,薄田的收成也渐渐好了起来 。弟弟耕作的薄田靠着一座宅院,门口有一个石狮子。一日,弟弟种地累了,在石狮子旁坐下休息,竟听见有人问他讨饭吃。“快给我些吃的吧。”弟弟循声一看,这石狮子竟然开口说话了。弟弟掰了一半干粮扔进石狮子嘴里,这狮子居然把干粮嚼了两口吃掉了。
    从此之后,弟弟就和石狮子建立了友谊,每天都给石狮子带些吃的。可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天,石狮子忽然流了眼泪,它告诉弟弟,附近马上就要发大水了,让弟弟赶紧脱身。弟弟将信将疑,石狮子还给他一个宝贝,这宝贝表面上看普普通通,但洪水来临时,居然化作一只小船。洪水来势汹涌,因为宝贝的帮助,弟弟在洪水中安然无恙,还救下蚂蚁、蜜蜂等动物,最终,弟弟漂到一处山头,看到哥哥和嫂嫂在呼救,弟弟二话没说,就把哥嫂二人救到了船上。可有的人专会恩将仇报,弟弟这番好心没有得到哥哥和嫂子的感激,嫂嫂看见弟弟有这般宝贝,红了眼,对哥哥说:“你把你弟弟的宝贝偷了,拿到京城献给王爷,你还愁自己没官当?咱们一家岂不是荣华富贵受用不尽?”哥哥听了老婆的馊主意,鬼迷心窍,偷了宝贝去京城献给了王爷。
    这哥哥送宝到京城,王爷深感高兴,又见他长得一表人才,居然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下子不要紧,哥哥一下子成了王爷的女婿。他老婆却浑然不知,在家里左等右盼,就是不见老公回来,直到后来才得知,自己老公早就抛弃一家老小,去做王爷女婿了。嫂嫂一番痛哭之下,决定去开封府找包大人告状,无奈路途遥远,这时,在洪水中被弟弟搭救的蜜蜂纷纷飞来 ,把弟弟和嫂嫂送到了开封府。
    包大人听了嫂嫂的哭诉后大怒,传令把哥哥带到了堂上。谁想哥哥却矢口否认,反说那宝贝本就是自己的,自己压根就不认识眼前这两个人。弟兄俩一番争执,案情一时难以判断。好在包大人机智,他令人将黑豆倒入大米当中,谁在一定时间内拣出来的黑豆多,谁就说得真。包大人的命令一下,就见天空飞来一群蜜蜂,地上爬来一群蚂蚁,争相帮助弟弟分黑豆,弟弟在第一时间分出了豆子。
    这传说的结局有些奇特,反映了老百姓求圆满的愿望。按理说哥哥如此欺骗王爷,栽赃弟弟,肯定会被包大人斩首,但在传说中,正当包大人要用狗头铡的时候,哥哥居然被蜜蜂们拖起来飞出衙门,免了一死。估计从此之后,他们这一家子就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特约撰稿 田野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