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伏姓祖先写下《尚书》城阳伏姓缘何惨遭灭族

2015-04-16 作者:王学义

光武帝刘秀封伏湛为不其侯封地在今城阳一带

在青岛古代文化上,有一个家族彪炳史册,这就是伏氏家族。他们是经学传家,累世名儒,而且家风崇尚清静,不党不私,所以人称“伏不斗”。

其中,东汉初年,伏湛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不其侯,封地就在如今的城阳一带。不过,这个家族虽然重在做学问,但是文而不弱,面对大义,他们不畏强暴,甚至舍命相抗,写下了青岛历史上的壮烈一页。

伏湛的先祖伏生传下了《尚书》

伏湛的家世可谓极为显赫。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伏湛的祖上是‘济南伏生’,就是那位汉代《尚书》的始传者。”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 ,《尚书》不是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吗?怎么会跟伏生扯上关系?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伏生是济南人,名为伏胜,本是孔门弟子的后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朝廷设70位博士作为顾问,伏生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将《尚书》藏在墙壁的夹层中,使其躲过了被烧毁的危险。汉朝建立之后,儒学逐渐复兴。伏生挖开墙壁,发现里面还有29篇保存完好。这在当时这是极具轰动性的事件。

汉文帝非常重视,但此时的伏生已年愈九十,出不了远门。于是汉文帝便派自己的亲信大臣晁错,前往济南章丘的伏生家中,当面接受并学习《尚书》。一方面伏生年岁太高,另一方面也因为口音问题,他的话晁错根本听不懂。于是伏生就让女儿羲娥在一旁听着,然后转述给晁错。就这样,经过伏生的舍命护书和亲口传授,《尚书》才得以保存和记录下来,得以传世。而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伏生的功劳更显得不可磨灭,而伏氏一门也生活在巨大的光环之下。

伏湛的高祖伏孺在汉武帝时曾在东武(今诸城)讲学,并全家迁至此处。他的父亲伏理曾学《诗经》于匡衡——顺便提一下,这位匡衡就是“凿壁偷光”这一成语的主人公,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伏理也成为汉代的名儒,曾给汉成帝讲过《诗经》,官至高密王太傅,于是伏氏家族也就成为帝师之家。可以说,伏氏一门正是凭着经学而兴旺起来。

据《后汉书·伏湛传》记载,伏湛的性格也很好,他对父母很孝顺,和朋友相处也很和睦,年轻时继承父亲的学业,教授过数百人。汉成帝时期,因为父亲的功劳,伏湛成为博士弟子。而后,经过五次升迁,到王莽时期当上了绣衣执法,这个职位相当于御史,负责监督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再后来,还继续升迁。

当时,造反的绿林军攻占长安,拥立皇族刘玄为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刘玄任命伏湛为平原郡(今德州附近)太守。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各地有实力的人纷纷起兵抢地盘,伏湛却只忙于教学,对外面的纷争不管不问。他对妻子和儿女说:“古人说,一季的粮食没有收成,君王就吃不下饭去;现在老百姓都吃不上饭,我们怎么忍心独自饱餐?”于是,他们全家人也一起吃粗粮,还把俸禄送给街坊邻居,每每一请客就来一百多家。

伏湛手下有个管事的人有野心也有力气,此人商量着要为伏湛起兵。而伏湛则痛恨他蛊惑人心,当即将其拿下斩首,把人头在城中示众,表示自己只想让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就这样,境内的官员和民众都信任并归附伏湛,境内非常安定。可以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平原一郡的百姓,正是靠伏湛所保全的。

伏湛当老好人,被改封不其侯

当刘秀领兵打下部分江山之后,就称帝了,他就是光武帝。刘秀知道伏湛是一代名儒、前朝旧臣,打算任命他做尚书。

《后汉书·伏湛传》称,当时,官居大司徒的名将邓禹率军西征关中。大司徒这一官位相当于宰相,一向责任重大,邓禹一离开,刘秀就得找人替代他。还好手头有现成的人才,刘秀认为伏湛可以胜任宰相,于是就任命其为司直,也就是大司徒的助手,干的却是全部大司徒的活。刘秀也是一位“马上皇帝”,常常御驾亲征,而伏湛就负责留守后方,总领文武百官。建武三年,即公元27年,刘秀看伏湛干得不错,就让他取代邓禹,当上了大司徒,并封为阳都侯。

这时,在渔阳郡(今北京、河北一带)的彭宠造了反 ,刘秀打算亲自去讨伐。这一次,伏湛上表阻拦。开头几句,他是这么说的:“臣听说周文王受命讨伐五个国家,必先询问同姓的意见,然后再和群臣商议,加上用龟甲占卜,来确定行动,因此打仗就会获胜。”正是开口闭口都是周文王,还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来劝告刘秀要重视人命。这样讲话显得很有文化,展示了他经学大师的底子,但也书呆子气十足。这里,好在伏湛面对的是比较有文化的刘秀,假如遇到的是刘邦这样的皇帝,恐怕难免会挨一顿冷嘲热讽。

当然,伏湛接下来的话也很有道理。他说:“如今京城空虚,费用不足。中原的城市盗贼横行,还没有来得及听从教化。渔阳以东本是边塞,土地连接外族,赋税很少,为什么要先去攻打他们呢?而且讨伐渔阳的话,大部队需要远行两千多里,人马疲劳,运粮艰难。现在,陛下舍近求远,避易就难,让四方疑心,百姓害怕,这是臣所担忧的。还是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一下,先以中原的利益为重。”刘秀看了他的奏章,就没有亲自出征。

当时,一个叫徐异卿的盗贼率领一万余人占领富平。在此需要说明,这里的“富平”并非陕西富平县,而是平原郡内的一个地方。刘秀派人连番攻打,都没攻下来,只好改为招抚,徐异卿等人表示:“让我们投降也行,但必须派伏司徒来。”刘秀知道伏湛向来为青州、徐州一带的百姓所信服 ,于是派他前往平原。徐异卿等人当即归降,还把伏湛护送到洛阳。

伏湛非常讲究文德,认为即便在紧急状况下,礼乐也是政治教化的首要问题。当时天下仍烽烟四起,他还是奏请各地方官要为被举荐的贤士设宴送行,并作为礼仪推行下去。

公元29年冬天,刘秀率军东征,伏湛留守京师。在这一年的冬祭中,河南尹和司隶校尉在宗庙中发生争吵 ,而作为上司的伏湛竟然没有上奏。想来,这和伏湛一贯爱当老好人,不喜争斗有关,但这显然有失职守,刘秀便免去了他的大司徒一职。第二年,改封伏湛为不其侯,食邑3600户,并遣他来到封地。

伏湛之子伏隆游说叛军被杀

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不其侯伏湛的封地就在不其城,位于崂山西北部,现在的城阳区就是因为位于不其城之南而得名。此地距离他的老家东武很近,而且他的儿子曾被一个不其人所杀。

伏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伏隆,一个叫伏翕。伏隆小时候就因节操而成名,曾在琅琊郡担任督邮(官名)。公元26年,他前往在河南怀县所设立的“怀宫”,受到了刘秀的亲切接见。

据《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记载 ,不其人张步兄弟手下兵强马壮,刘秀正在打天下,很想争取这一部分势力 。于是公元26年,他任命伏隆为太中大夫,持符节出使青 、徐二州,招降各郡 、封国。张步派自己的使者孙昱,前去和伏隆见面,还令孙昱跟随伏隆到洛阳上书请降,献上鲍鱼等土特产作为贡品。

这年冬天,刘秀提拔伏隆做了光禄大夫,再次前去张步那里出使,并且和新任青州太守、都尉一起东行。诏书中,命令伏隆可以直接任命县令以下的官员。伏隆招抚安慰,许多地方闻风而降。刘秀非常认可伏隆,将他比作楚汉战争时期的游说高手郦生。刘秀任命张步为东莱太守,然而此时张步也接到了与刘秀敌对的梁王刘永的任命,人家刘永封的是齐王。张步贪恋王位,犹豫不决,还想留伏隆和自己一起守卫二州,伏隆不肯,想回朝廷覆命。于是,张步就拘禁了伏隆,并接受了刘永的封爵。

伏隆派密使给刘秀上书说:“臣伏隆出使尚未立功,却被叛贼张步拘禁。现在,当地的官民得知张步反叛,都不和他一条心,希望朝廷按原计划出兵就行,不用担心我的安危。假如我伏隆能活着回朝廷,被有关部门处死,并无怨言。如果死在张步手中,就把父母兄弟托付给陛下您了。”刘秀见到伏隆的上书,赶紧召见伏湛,流着眼泪对伏湛说:“你的儿子伏隆节操堪比苏武,真恨不得立刻把他救回来啊!”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刘秀正忙着对付北方的彭宠和南面的刘永等人,根本无暇东顾。所以,不久之后,伏隆便被张步杀死,当地人无比痛惜。这是公元27年二月,就在这年三月,伏湛被任命为大司徒。两年之后,刘秀派大将击败张步,为了让他投降,还表示愿下诏书命伏湛不可记恨杀子之仇。而且,张步投降之后,刘秀也确实并未杀他替伏隆报仇。

在伏湛被封为不其侯之后,南阳太守杜诗上书建议刘秀重新起用他。公元37年,刘秀重新征召伏湛,任命他为尚书。此时的伏湛已经体弱不堪,就在刘秀举行宴会召见他时,中了暑,而后病重,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刘秀亲自来吊唁祭奠,并赐给棺木。

伏湛死后,他的儿子伏翕继承成为伏氏第二任不其侯。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

伏湛家族传承了185年三国时被曹操灭族

伏湛的儿子伏翕承袭父爵,当上了不其侯,这一爵位代代传袭。后来他们还与皇室通婚,成为贵戚之家。在古代,这是无上的荣耀,但也潜藏着危机。后来,有人给伏氏一门的评价就是:“因经学而兴,因贵戚而亡。”

第七代不其侯名叫伏完,他的女儿成为汉献帝的皇后,就是著名的伏皇后。后来,她因卷入权力斗争而被权臣曹操所杀,伏氏一门也惨遭灭族。伏氏不其侯传袭八代,至此而绝。

伏寿成为汉献帝的皇后

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在伏翕之后,不其侯又传袭了六代,分别是:伏光、伏晨、伏无忌、伏质、伏完和伏典。

伏家也一直在研究学问,而且还和皇室结亲。据《后汉书·伏湛传》记载,伏晨谦敬博爱,非常好学,娶了尚平公主。伏晨的孙女又成为汉顺帝的贵人,就这样,伏家成为贵戚之家。伏晨的儿子伏无忌曾奉皇命,与他人一起校订五经、诸子百家等;后来又与黄景、崔寔等人共同撰写了《汉记》。此外,他自采史料,编成《伏侯注》一书,该书上起黄帝,下至汉质帝,如今尚有传世。到伏完这一代,他本人娶了汉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他的女儿伏寿则成为汉献帝的皇后,她就是伏皇后。

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后相比,伏寿都要命苦得多,她所生活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代,而嫁给的也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据《后汉书·伏皇后纪》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伏寿跟随着汉献帝刘协的车队,从洛阳迁都长安,并在这时成为刘协的贵人。此时的刘协只有9岁,他被董卓所拥立,名为皇帝,实为傀儡。伏寿的年龄已不可考,有人说她只比刘协大一岁。在此之前,各地方官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起兵,组成联军,围攻当时的都城洛阳,董卓只好挟持刘协,狼狈迁都。这也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伏寿跟着刘协在长安生活了五年。这五年,她看惯了长安各种势力的权力争斗,包括:司徒王允设计除掉董卓;董卓原来的部将李傕、郭汜联合赶走吕布,而后又互相攻伐;关中大旱,长安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伏寿被册封为皇后。她的父亲伏完被任命为执金吾,这是一个统领禁军,保卫皇帝安全的官职。不久,刘协在杨奉和董承等人的护卫下,摆脱了李傕、郭汜的控制,逃出长安,向洛阳逃去。

谁知刚刚跑到曹阳(地名),李傕、郭汜就带兵追上了刘协的护卫队和随从。刘协只好偷偷夜渡黄河,六宫妃嫔也都步行逃出营地。伏皇后抱着几匹绢帛,董承就指使手下持刀威逼抢夺,还杀了伏皇后的侍从,鲜血飞溅到她的衣服上。等到了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刘协和伏皇后的衣服都已经烂了,也只能靠吃枣子和板栗充饥。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刘协这一次更改年号,并未带来多少好兆头。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记载,董承等人虽然带他和伏皇后回到了洛阳,但洛阳早已被当年的董卓烧毁,宫殿成为废墟。这时,曹操派兵来到洛阳,刘协封他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开始了。

伏完接到书信却不敢行动

今天的人们总是习惯性认为 ,王朝最后一个皇帝一定是昏君,但事实上刘协并不昏庸,而且还有一定政治才能,只是才15岁的他太过无力了。在曹操大权在手的同时,刘协也重用伏皇后的父亲 ,也就是“国丈”伏完,任用其为辅国将军,仪仗与司徒、大司马、司空这三公相同。只是,这个被史书称为“沉深有大度”的伏完,只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伏家世称“伏不斗”,没有任何争权夺利斗争的经验,他见政权全部都在曹操手中,认为自己作为外戚更该主动避嫌,于是把印绶上交。刘协很无奈,但还是认为伏完比别人可靠,先任用他为中散大夫,很快改为屯骑校尉,而后一个职位也是统领禁军的军职。

曹操见洛阳荒芜,难以作为都城,就带着刘协和伏皇后等人,迁都许都(今河南许昌东),刘协依旧只能充当傀儡。

据《后汉书·伏皇后纪》记载,到许都后,刘协的警卫和侍从,没有一个不是曹操的党羽和姻亲。一个名叫赵彦的议郎向刘协献计,曹操对他怀恨在心,于是将之杀害。其余内外不和曹操一条心的,大多数都惨遭诛戮。有一次,曹操有事进宫殿拜见刘协,刘协很愤怒,说:“假如您能够辅助我,那么就请厚待我;否则的话,就希望能发发慈悲,舍弃我算了。”曹操大惊失色,磕头告辞。按照旧有的规矩,三公大臣领兵朝见皇帝,需要让虎贲卫士手持武器左右挟持,以表示自己把生杀大权交给皇帝。曹操从宫殿中退出之后,顾盼左右,汗流浃背。

作为一个权臣,曹操生性多疑。他不知道皇帝用这种口气说话,是否已经有恃无恐。在外面他兵多将广,但当时身边的虎贲卫士靠得住吗?曹操最怕这时有人谋害自己。所以,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就这么去朝见刘协了。

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此时的刘协已经18岁了,他渴望夺回被曹操霸占的权力。这一次,他选中了任车骑将军的董承。董承也是一位“国丈”,他的女儿是刘协的贵人。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协咬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赐给董承。董承也找了一帮志士计划除掉曹操,共同辅佐刘协。而刘备就是志士之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称,建安五年正月,事件败露,董承被曹操所杀。曹操又来杀董贵人,而此时董贵人已有身孕,多次求情,而曹操定要斩草除根,还是杀了她。

这一幕,伏皇后看在眼中,难免兔死狐悲。她害怕曹操不知哪天就会把自己也杀了,于是给她父亲伏完写信,详细说了曹操如何凶残,让他找机会除掉曹操。然而直到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伏完去世,他都不敢有什么行动。伏完之子伏典成为新任不其侯。

事情败露,不其伏氏遭灭族

伏完去世五年后,伏皇后写信之事泄露出来。据《后汉书·伏皇后纪》记载,曹操追究起此事来,非常愤怒,他伪造刘协的策书,称:“皇后伏寿出身卑贱,登上皇后之位已二十多年,既没有什么美德,又不懂修身养性,还包藏祸心,现在派御史大夫郗虑手持符节策书,命伏皇后缴上皇后玺绶,离开中宫,迁往别处。”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称,按照汉朝官制,后宫归御史大夫管理。曹操除了派御史大夫郗虑之外,还派自己的心腹大臣华歆作为助手,领兵进宫捉拿伏皇后。

伏皇后吓得紧闭门户,躲在了夹壁中。华歆走近,一把把伏皇后拉了出来。当时,刘协正在外殿,刚把郗虑领到座位上。伏皇后披散着头发,光着脚,边走边哭。她对刘协说:“不能救我一命吗?”刘协说:“我也不知道我的命哪天就会丢了啊!”然后,刘协问郗虑:“郗公,天下难道还有这样的事吗?”于是,他们将伏皇后幽禁起来,一直到死。连她所生的两个皇子,也用鸩酒毒死。

关于华歆抓伏皇后这一幕,《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中讲述得更为形象,其中称:华歆搜不到伏皇后,猜测是在墙壁夹层中,于是喝令士兵挖开夹层,还亲自动手,揪住伏皇后的发髻,拖了出来。伏皇后说:“求您饶我一命!”华歆呵斥她说:“你自己去跟魏公(曹操)说去!”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在正史上,对华歆的评价整体上还不错,但这件事让他留下了千古骂名。而且,后来还有一出专门讲述这一段的戏,名为《逍遥津》,是京剧名角高庆奎的代表作之一。

曹操大开杀戒,伏皇后的兄弟和宗族中,被杀的有一百余人。伏氏担任不其侯的历史至此而绝。鲁海先生认为,用“因经学而兴,以贵戚而亡”这句话来概括伏氏一门是可以的。在历史上,特别是东汉时期,外戚家族很少能得到善终的,伏氏也终于难逃这一漩涡。

不过,根据《后汉书·伏皇后纪》记载,伏寿母亲盈等十九人并未处死,而是被流放到涿郡(今北京)。那为什么曹操肯网开一面呢?那必须追问伏皇后的母亲是谁,史书并未交代其是否姓刘,所以不知他是否为汉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难道曹操因为她是公主,就免她一死?据《献帝春秋》一书记载推测,伏皇后之母应该名叫樊盈。该书称,伏完的妻弟名叫樊普。伏完接到女儿的信后,曾拿给樊普看。樊普却悄悄交给了曹操,于是曹操暗暗对伏完有了防备。可能曹操看在樊普主动检举的面子上,没有杀他的妹妹。该书中还称,伏完也曾拿给曹操的智囊团核心人物荀彧看,荀彧很反感,但没告诉曹操,后来曹操也因此记恨荀彧。荀彧自杀身亡,也与此有关。

《城阳史话》中有一篇名为《伏氏家族在不其》的文章,其中称,伏湛家族传承不其侯爵位共历八代,前后达185年之久,几乎贯穿东汉王朝的整个时期,是为不其县城内的一大望族。城阳还有传说称,屠戮过程中,伏氏家族当时有一人在不其城外,听说家中出事,慌忙往回赶,远远看见许多官兵在抓人。恰巧这时有一个人认识他,说:“你还不快跑,你们家的人都叫官兵杀光了。”此人二话没说,转身就逃跑了,后来下落不明,从此不其无伏姓。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记载称:“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个,相传为伏湛八代之墓。”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