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平度考古发现周代大型聚落 找到约3000年前海岸线

2021-12-15 作者:

原标题:神秘陶量印文疑为齐国地名

从齐国穿越数千年来到21世纪新时代,一件带有印文的陶器,依然能用古老的文字清楚地传递出历史真相。只有两个字的印文,或将揭开平度市三埠李家遗址为周代齐国地名等众多谜团。从今夏开始,历时半年之久,为配合潍烟高铁平度北站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平度市博物馆在前期考古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对潍烟高铁平度北站施工范围内占压的三埠李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这次考古发掘,面积较大,意义非凡,出土的大量器物仿佛在讲述一段历史故事:一个周代大型聚落慢慢浮出水面,一幅3000年前古人向海而生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考古发现大型聚落

三埠李家遗址位于平度市西北方向的新河镇,遗址坐落于大泽山系西侧的一座矮山丘陵的北坡上,发源于大泽山系的淄阳河从埠子南侧折向北,注入莱州湾。1980年,当时的灰埠公社组织大规模整地时发现该遗址,1989年公布为平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配合高铁建设对周代遗址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工作。经过6个多月的清理工作,截至目前,三埠李家遗址共发现岳石文化、周代、唐宋-明清3个时期的遗址。经过长达6个月的清理工作,遗址上层为唐宋时期的墓葬区,共发现墓葬数量约60座,均为晚唐五代到北宋时期。前期对该区域走访调查发现,附近村庄下叠压着一座唐宋时期的聚落,本次发现该时期的墓葬归属可能即来源于该聚落;遗址下层为周代遗址和墓葬区,该层为构成三埠李家遗址的主体部分,从发掘及走访调查情况来看,周代遗址分布范围较大,初步估计南北约700米、东西约600米,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高铁车站占压范围内共清理周代遗迹数量1000余个,遗迹内涵涉及房址、灰坑、窖穴、水井、窑址、灶、墓葬、祭祀坑、洼地、排水沟等,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其中遗迹之间打破关系极为复杂,这表明这一区域可能延续时间较长、人类活动较频繁。出土文物包括青铜器、铁器、玉器、玛瑙、水晶、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等。出土文物中出现数量较多、风格鲜明的带有齐文化色彩的文物,表明该区域在周代时期可能为齐国在胶东半岛东部的一座规模较大的聚落。

大量周唐宋墓“复活”

在三埠李家遗址发掘区东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周代墓葬,墓葬区从春秋早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其中以战国中晚期为主。春秋早期墓葬数量较少,墓向不统一,随葬品数量较少,主要为铜戈、铜矛、陶鬲为主,部分墓葬有殉葬动物的腰坑。战国中晚期墓葬数量较多,主要为中小型墓,未见大型墓。墓葬均为东西向,墓主头向均朝东,形制均为竖穴岩坑墓,小型墓葬仅能容身,中型墓葬填土或者二层台的东南角常能见到用于祭奠死者随葬的陶盆和陶壶,陶盆中常能见到动物碎骨,陶盆附近常常还摆放有一个猪头骨。木质棺椁均已经朽烂不存,墓中的陶质随葬品均发现于墓主身下,表明棺椁之间存在一个容纳器物底厢,陶器主要为彩绘仿铜陶礼器,种类主要有鼎、簋、盘、匜、豆、壶、敦等;男性墓主常能在身体两侧发现随葬有铜兵器和服饰用品,常见的有剑、铍、矛、箭镞、带钩等,女性墓中能见到水晶和玛瑙制成的环,在身体两侧有骨簪、骨梳、骨珠等。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均打破周围遗迹且本身未见明显被打破的迹象,表明该区域的性质在战国中晚期由遗址区改为墓地后便戛然而止,再未有其他人类活动对其进行干扰。

发掘中,引起考古人员注意的是,在灰坑、水井、淤土层中,发现了许多非正常死亡的人群案例,死亡姿势以仰身、侧身、俯身、蜷曲、捆绑类姿势出现,具体死因不明,尚待进一步分析,少量葬于灰坑中的人,还随葬有陶器,其中在墓葬区北侧的一个灰坑边缘发现了一例母子葬,推测可能死于难产,婴儿放置于母亲胫骨之上。另外,在遗址西侧还发现少量埋葬夭折儿童的瓮棺葬。数量如此多的非正常死亡的案例表明该区域内曾经内部斗争较为激烈或者经历了战争等原因。

在这片周代遗址和墓葬区上层的淤土层及附近地区,还发现了80余座唐宋时期墓葬,墓葬形制依据建造方式、建造材料可分为两类:岩坑洞室墓和砖室墓,绝大部分为砖室墓,岩坑洞室墓数量很少,形制为平地向下斜向开凿墓室,墓室体量较小,仅能容身,墓道和墓室之间用石块封门。墓主头朝墓道,随葬品置于头部左右,主要为褐釉瓷碗、青瓷盘、铜簪等。砖室墓分为舟形、方形、圆形和八角形等形状,部分砖墓带彩绘。出土文物主要为瓷碗、灰陶罐、瓜棱罐、陶砚、铜簪、铜钱等,其中,铜钱为“开元通宝”“至道元宝”等,表明这批墓葬的年代为唐宋时期。

找到约3000年前平度海岸线

“本次较重要的发现是从实地调查结果和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在距今约2500-3000年前或者更早时期,莱州湾南岸的海岸线比现在海岸线位置要更靠南。 ”考古队员介绍,考古队员发掘前期对遗址周边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遗址周围的农田和沟渠剖面上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海生软体动物的贝壳,较为常见的是文蛤和钉螺。遗址发掘过程中,大量周代的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单位中皆出现了古人食用过后遗弃的文蛤壳、蟹壳和鱼骨等,在东周时期墓葬的随葬品中,也能见到盛放在陶盆中用来祭祀亡者的鱼类制品的残骸,遗址中也出土与渔猎经济有关的网坠等文物。种种迹象表明,在周代时期或者更早时期,莱州湾南岸的海岸线应该在遗址附近,海洋生物也是当地居民食谱上的重要一类。

在遗址发掘中,岳石文化时期遗迹围绕着丘陵西坡分布,分布范围较广、遗迹较分散,发现的遗迹主要以灰坑为主,少量墓葬,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夹砂红陶碗、广口罐、陶纺轮等。

另外还发现半月形穿孔石刀、石斧、石凿等石器和蘑菇钮器盖,这些文物具有典型的岳石时期文物的特点,与这些石器、陶器一起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一批较为原始的骨角器,其中包括动物肩胛骨、腿骨等部位制成的骨耜、骨铲、骨锥以及鹿角加工器物剩余的下脚料等。同时在灰坑中发现了一种较为粗糙、器壁较厚的夹砂红陶器具,直口、方唇,从口部形态推测该器具体型较大,推测可能是煮盐用的盔形器,说明在距今4000年前岳石时期的人群在农耕文明基础上,表现出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利用海洋的能力。

发现陶量印文 疑似行政地名

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最希望发现带有文字的器物,这样更容易或更直接揭开历史真相。惊喜降临在三埠李家遗址的发掘中:一天,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了一件带着印文的陶器,这也是这次考古发掘工作中最让人兴奋的发现。

今年夏秋两季,青岛的降雨特别多。八九月份,平度经常小雨绵绵,而考古发掘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一直在冒雨坚持清理。为了保护出土文物,年轻的考古队员打起了伞,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发掘区的一口东周时期废弃的水井里,考古队员发现了大量的官方陶量器的残件,从发现的残片推测,倾倒到这口井中的陶量主要以陶豆、陶区为主,陶豆为夹细沙灰陶,侧边带有一不甚规则的把,直口微敛,口部磨平,量器的形制与临淄齐故城出土的量器较为接近,推测量器是东周时期齐国颁发或者官方认可的标准量器。在清理过程中,考古队员突然发现其中一件带把陶量下,在腹部部分竟然戳印有一枚两个字的印文。这两个字让在场的考古队员兴奋不已,在考古人眼里,这枚印文很可能代表该地区的行政地名。陶量被集中销毁于一口水井中,似乎也暗示水井附近应该存在大型或者较为密集的粮食仓储设施。目前,相关专家也正在根据线索对印文进行深入研究。

一口东周时期废弃的水井里,古人无意间为后人留下了一件宝贵的陶器。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件陶器上竟然有印文。为何发现的大量陶器中,只有这一件陶器上出现了印文?印文又是何人所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留痕?这些疑问让人费解,或许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探索会揭开真相,但仅仅两个字的印文就足以让三埠李家遗址的考古人员欣喜若狂。

遗址区内发现一批祭祀坑

虽然本次发掘没有直接发现东周建筑的迹象,但在发掘区遗址的灰坑、窖穴以及淤土层中皆发现数量较多的高等级房址构件,板瓦、筒瓦、铺地砖、大型建筑排水管、“树木纹”瓦当等,表明在发掘区附近可能存在规格较高的周代建筑遗址。遗址内灰坑之间打破现象较为复杂,表明在这区域生活的人群数量较多,延续时间较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遗址区内发现一批祭祀坑,祭祀坑分圆形和方形两种,规格均不大,其中以方形为主,祭祀坑中有摆放齐整的马、狗和其他尚待鉴定的动物骨骼,其中动物种类以马居多,祭祀过程中可能存在某种仪式,坑中发现的马骨多是不完整的,一部分不见头部,一部分不见四肢。

另外在遗址内发现有陶窑、水井、窖穴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全。陶窑根据窑室形状分两种,一种为马蹄形窑,一种为圆形窑。马蹄形窑由操作间、火门、窑室、窑床和烟道组成,火门处发现堆积较厚的草木灰痕迹,窑室内发现数量较多烧制变形的板瓦、筒瓦以及封闭窑室的窑壁土块,由此推测该窑可能为烧制建筑构件的陶窑;圆形陶窑形制相对简单,窑室较小,壁上有残存的窑篦,窑室内发现有数量较多的陶器残片,推测可能是烧制陶器的小型窑址。

水井发现数量较多,数量约20眼,形状可分为两种——方形井和圆形井,其中方形井数量偏多。水井较深,深度约在7-10米之间,四壁常见马蹄形脚窝,井内填土中以陶器碎片为主,常见陶豆、盆、壶等生活常用器,少量金属器,部分水井中发现有人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发现分布如此密集、数量如此多的水井,表明曾经在此居中的人口数量较多,处于海岸线边缘的居民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匮乏。

窖穴数量是本次发现最多的遗迹单位,均开凿于基岩之上,形状多为圆形,直壁或斜壁、平底,呈桶状或袋状两种形态,窖穴内部常见废弃的陶片、板瓦以及吃剩的贝壳、兽骨等,窖穴性质不明,尚待进一步研究。

重重考古疑云待破解

用比较专业的考古术语说,三埠李家遗址遗迹种类丰富、出土文物数量众多、遗迹之间叠压打破关系极其复杂,遗迹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面貌更为复杂。越是复杂的发掘,其背后越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人员顺着丝丝线索,用执着的精神不断上演一场场揭开真相的侦破大片。记者多次深入考古发掘现场,在令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为每一个新发现而感到兴奋。比如陶豆,在这次发掘工作中出土的数量非常惊人,这些“餐具”足以说明,数千年前这里曾经居住过不少居民;另外,发掘出土的大量海鲜类贝壳等说明,在这里居住的先民曾经距离海岸线很近。而三埠李家遗址现在所处的位置在莱州湾南海岸线34里外,也就是说,这次考古发现:莱州湾南海岸线经过3000年后,海岸线向后退了30多里。

据介绍,三埠李家遗址区域在春秋中期之前为莱国属地,春秋中期齐侯伐莱(公元前567年)之后,莱国作为行政实体不复存在,该区域也成为齐国的领地。复杂遗迹、器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可能还需要等考古发掘结束后对器物整理过程中谜底才能进一步揭晓。

/延伸/

挖掘彰显青岛历史文化底蕴

两年来,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的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获得了新的重要发现,台顶局部揭露秦汉时期建筑夯土台基,发现道路、踏步、建筑及排水设施,在沿海发现较大规模战国时期建筑,为我国东周至秦汉的国家祭祀制度、礼制建筑形制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今年5月,成功举办了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研讨会,国内20多名知名考古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对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发掘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实施的“探源青岛”考古工作,对城阳半千子遗址的考古发掘,进一步明晰了青岛地区远古文化源流。本次考古发掘首次在崂山西麓较大规模揭露了一处史前时期的聚落遗址,发现距今约4000年前的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陶甗、带把三足杯等较多陶器,和石凿、石斧、石锛、双孔石刀等大量石器。遗迹遗物年代多为龙山文化早中期。本次发掘为“探源青岛考古”工程提供了宝贵材料。另外,本次考古工作还发现了18座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墓葬,为研究秦汉时期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在配合重大建设工程中,完成了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黄岛馨和嘉园(一期)等30余项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其中,在智能物联网设备制造中心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战国至汉代瓮棺葬1座,宋金时期墓葬15座以及明堂1座,出土金银器、铜器、琉璃器、瓷器等多种文物共700余件(组)。宋金时期墓葬形制多样,随葬品类别丰富,为西海岸新区首次发现,在青岛地区亦属少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7名中学生考古现场长见识

近日,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平度博物馆在配合潍烟高铁平度站修建的考古发掘项目——平度三埠李家遗址开展了一次公众考古活动,组织参观的群体为青岛65中2020级16班47名中学生及学生家长。考古队员讲解目前正在发掘的遗址背景、特点、遗迹种类、出土文物等一系列问题后,回答了学生和家长针对考古发掘提出的种种疑问。在参观完考古发掘现场后,考古人员带领学生和家长参观了考古临时驻地,向大家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的文物修复现场以及临时修复起来的文物。通过这次公众考古活动,让学生更充分认识考古、了解考古、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本版撰稿摄影 (除署名外)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綦高华 彭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