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画坛巨匠姜宝星 辞世二十载化美术界心碑

2014-11-10 作者:
55年前,我在上中学的时候,认识了姜宝星先生,并被引领进入画坛。随后,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共同在美术创作的道路上携手前行,相互堪称知己。姜宝星先生不仅是位油画家,更是在那个年代青岛画坛上的领军人物和卓有贡献的美术社会活动家。如今姜宝星先生辞世已20年,人们还记得他,记得他为青岛美术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为此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举办纪念画展,出版纪念文集和纪念画集,足以证明他在青岛美术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上个世纪50~80年代,青岛社会上没有专门的美术创作机构,没有美协,没有职业画家,也没有画家的艺术栖息地。那个年代,职工业余美术创作担当着我国美术事业的半边天,于是青岛工人文化宫就成了青岛业余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的乐园。姜宝星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耕耘在工人文化宫这块美术园地上,负责全市的职工美术活动。起初组织成立了“职工画室”,给予一些职工美术爱好者以绘画基础培训,同时带领一些基础比较好的业余作者开展美术创作。在姜宝星老师的辅导带动下,青岛开始初步形成了一支职工业余美术创作队伍。

中国的六七十年代,特别“文革”时期,是“政治挂帅”,阶级斗争的年代,是号称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在中国的画坛上,工人业余创作队伍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这个时期,姜宝星凭借着工人文化宫这个平台,多次把基层单位优秀的美术作者抽调上来,给他们创造条件,组织起青岛市的美术创作队伍,开展了长达10年之久的美术创作活动。当时,在这个创作队伍中,无论从绘画基本功上和艺术修养上,以及创作经验、个人威信上,姜宝星都是资格最老最成熟的,所以他当然是创作集体的核心人物。特别是姜宝星有着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敏感,能在创作方向的把控和引导上具有高层次的见解,这使得那个时期青岛的美术创作主流一直是健康向上的,于是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美术作品,也培养锻炼了一批崭露头角的画家。历数现在青岛的以及从青岛走出的许多饶有建树的那个年龄段的画家,大多都与那时文化宫的活动有关,都与姜宝星先生有关。

“文革”结束,打倒“四人帮”,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于是文艺创作气氛空前活跃。这个时期的美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已摆脱了“为政治服务”的桎梏,作者可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在这种气氛下,姜宝星焕发了更大的工作热情,青岛工人文化宫又成了全市很有影响力的美术创作中心。70年代末、80年代初,姜宝星经常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以及利用多种关系渠道,邀请外地画家,特别是著名画家学者来青岛办展览、讲学。这些活动,大大开拓了青岛美术作者的视野,提升着青岛美术界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这在资讯交流尚不发达的当时,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姜宝星本人来说,开展这些活动并非是他工作范围内必须要做的事情,他不做,无可厚非。但是他出于对青岛美术事业的一片热心,乐此不疲地做了,让全市的美术作者受惠,特别令人敬佩。

在这同时,随着全国风起云涌的文艺浪潮,姜宝星以文化宫为平台组织成立了各个画种的研究会,如青岛职工的“彩画研究会”、“版画研究会”、“中国画研究会”、“漫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等,吸纳和囊括了全市的老中青画家参与,整合形成了青岛市空前的美术创作阵势,各路画家纵情挥洒,涌现了大量的优秀美术创作。在这个基础上,姜宝星积极策划和鼓励青岛的对外艺术交流,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青岛职工彩画研究会的两次“青岛美”进京展。走出青岛,让青岛的画家们获得了很大的艺术自信。

这期间,姜宝星的艺术视野并没有停留在青岛市。由于他在油画界的声望,1980年他和山东的一些年轻的油画家们共同策划组成了“山东油画壁画研究会”,姜宝星被推选为会长。当时他们开展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推出了“山东风土人情”的创作计划。经过多次的研讨、草图观摩,1981年11月“风土人情展”在济南开幕,引起美术界的重视,随后1982年9月“风土人情展”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这个展览,以地域风土人情之美回归美术创作主流,是对“文革”时期僵化的美术创作的很大的突破,是“文革”后新时期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进程,当时这个展览在全国影响很大,可以说引领了一代风潮。当然,作为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作为研究会的会长,姜宝星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末,出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转型,群众业余美术创作日趋衰微。姜宝星不甘寂寞,以一个艺术家的激情,以第一个吃螃蟹人的胆识,在青岛经济开发区筹划创建了“青岛油画院”,也就是我们国内首创的油画专业画院。青岛油画院不在体制内,它的创办,举步维艰,很不容易。先期投资完成基建后,就得靠画院创收来维持了。已近花甲之年的姜宝星并没有畏惧,他为画院的生存发展禅精竭虑、四处奔走,执着地坚守这块他寄予梦想的艺术家园,全身心地扑向这块家园,经营这块家园。他以这里为基地,与全国的同行联系,更注重与海外联系,与一些国际的艺术机构建立了交流关系。印象很深的是他交往了一位美国很著名的出版家大卫,大卫无偿地赠送给油画院一批国外的画册图书。

姜宝星依然不懈地坚持油画创作。这时他的创作审美依然固执地盯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的重新发现中,试图突破自我,构建新的审美理想,创立自己的画风。在远离岛城市区喧嚣的一隅,在静静的画室里,他一笔一笔地涂抹着,画出了一批命名为“大黄河文化系列”的作品(大约12幅),还有“大黄河文化系列—汉魂赋”、“大黄河文化系列—唐风组画”等多幅新作。

就在姜宝星先生对新的事业满怀憧憬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他在战争年代受伤落下的沉疴复发,刚过花甲之年就已走到人生的尽头了。

现在回望历史,当年青岛工人文化宫的美术活动那么有声有色,人气那么旺,除了有当时那个时代大背景的原因外,与当时的组织者、领头人有很大的关系。而聚拢人气的关键在于组织者的能力、胸怀和人格魅力。在我和姜宝星先生的长期相处过程中,我感觉他有四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是他敬畏艺术,非常敬业。他终生坚持绘画创作,从未辍笔。作为一名基层美术干部,艺术创作,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可他自始至终痴迷于创作,油画创作伴随了姜宝星的一生。还有,特别是姜宝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而懈怠了本职工作。反而,他正是以自己的创作带动和提升了职工的美术活动,组织了那么多开创性的活动,为青岛美术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试想一个人能平衡这两方面多么难得,多么不容易。多少画家只顾自己出创作成绩,一枝独秀而不顾别人;又有多少美术干部忙了基层群众活动,而磨灭荒废了自我的艺术追求。姜宝星几十年如一日这样坚守着,在平凡中显现着一个人的主体意志,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实属难能可贵。

第二是他有非常强的组织才能。纵观姜宝星的每个时期的活动,都能组织团结一帮人来参与,并且做得有声有色。“文革”当中,社会情势那么复杂多变,他依然能协调上下,组织起创作队伍。“文革”后的新时期,他审时度势,组织了各个画种的研究会,开展了多层次的展览交流活动。那时候青岛尚未成立美术家协会,而文化宫的活动规模和成效比美协还“美协”。社会转型,职工业余文化活动衰枯,又另起炉灶,创办了“青岛油画院”,视野投向全国和国际。回顾姜宝星的人生行踪,说他是位卓越的美术社会活动家一点也不为过。

第三是他待人坦诚。组织社会活动要接触各色人等,怎么才能团结住人,怎么才能赢得人气,靠小聪明和耍手腕是长远不了的,只有待人坦诚才行。姜宝星在和人打交道时很宽厚随和,城府不深,与人为善,不和人计较小事,办事磊磊落落地,他不算计别人,别人也不防备他。这既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础,也为他赢得了口碑。

第四,也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甘为人梯,乐于提携奖掖他人。作为一个组织者,不嫉贤妒能,有宽阔胸怀是非常重要的品格。姜宝星爱惜人才,每每把有创作潜力的业余作者想尽办法调出来,为其创造条件参加活动,无论谁创作了好的作品,他都为之高兴,大加赞扬,大力推荐,对于年轻人尤为甚之。在姜宝星主持文化宫美术活动的几十年里,他搭建的人梯,方方面面扶持的青年画家不知其数。现在活跃在国内外画坛上的从青岛走出的许多著名画家、艺术家,当年大都和工人文化宫,和姜宝星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姜宝星在推举别人时,没有私人利益,动机单纯,不求回报,在这点上与时下社会风气相比,特别可贵。泽被后人,功德无量,姜宝星培养扶持人才的动机已完全超越了本职工作上的意义,更多的是冲着艺术的名义,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对艺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岛工人文化宫在上世纪下半叶是一方花木繁茂的艺术园地,姜宝星先生就是这块园地的园丁和守望者。当年有多少业余美术青年在这里沉浸于艺术的梦想,不管这些艺术的追梦者后来是否成为饶有建树的画家,当年大家能在这里获得了画画的乐趣,得到了艺术滋养和成长,那怕取得了点滴成绩,对每个人自己的人生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当我们回首那个年代,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有姜宝星先生那颀长的身影和宽厚温和的笑貌,我们不能忘却青岛美术界曾经有过这么一位贤者,不能忘却他在哪个时代为青岛美术事业作出的贡献。今天我们举办画展,出版文集画集,不仅是以艺术的名义怀念先人,也是在回顾往昔中对我们共同走过的艺术道路和人生追求表示敬意。姜宝星先生的身影凝固在青岛那段美术史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也是我们今天纪念他的理由。

斯人已去,后人念之。也许远去的姜宝星先生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