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逼顾炎武离乡的不是清军 一代宗师因家产惹祸

2015-04-21 作者:

清末民初的梁启超精于治学,在国家危亡之时,曾从前代大师的书中总结出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日后传遍天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日知录》,其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当然,顾炎武的原话远比这八个字复杂得多,他是在经历王朝跌宕,周游天下之后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民主先声。

顾炎武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又缘何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底说的什么意思?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27岁时决心放弃科举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据中华顾氏网介绍 ,顾氏为江东望族,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顾炎武的嗣母王氏是个奇女子,顾同吉去世后 ,她从十六岁开始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她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鼓励他读书,顾炎武日后良好的德行和丰厚的知识可以说跟这位母亲的启蒙有着莫大的关系。

顾炎武从小就表现出超越同龄孩子之处,可以说是个“神童”。从九岁起,他便不间断地读我国古代的历史名著如《史记》、《左传》、《战国策》、《国语》、《资治通鉴》等,还认真地读了象《孙子》、《吴子》一类古人谈军事的书。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 ,更是发奋读书。

据说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坐在周边。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人前面还放着该经书的注疏。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人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但他又表现出与科举士子的不同之处,即讨厌教条式的寻章摘句,而是热衷于有实际用处的学问。他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到十八岁时二人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因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估计这是因为他们与当时不求甚解的做学问方式格格不入,士林给他们的一个讽刺 ,但顾炎武对这个称号颇感光荣 ,晚年还曾评论“归奇顾怪,一时之选。”

科举制度把顾炎武足足桎梏了十三年。当年的科举可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热闹得多,几乎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可顾炎武偏偏屡试不中。他属于较早的在中国意识到科举弊端的士子一列,不光是讽刺,而是从选拔贤能的角度指出了这一制度的弊端。他后来在题为《生员论》的文章中指出,科举制度、八股时文,使读书人“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这是“败坏天下之人材”,所以,只有“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也”。

基于此,自二十七岁起,顾炎武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不再应试。这在时人看来多少有些奇怪,而且他之后所要干的事更是怪中之怪,他开始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他要写一本关于治理天下问题的书,这也就是后来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心系明朝,人称“避青先生”

在顾炎武潜心研究天下利弊之时,也是改朝换代之际。女真人的铁骑一跃而入山海关,明思宗朱由检以身殉国,整个中国陷入一片混乱。

顾炎武所做的政治选择显而易见,他不是没有政治操守的投机客,一心念着明朝。据著名学者、《清学开山:顾炎武》作者邱进之介绍 ,清兵入关后 ,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他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可尚未任职,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顾炎武继而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可惜八旗军都是精锐之师,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

在这场抗清运动中,顾炎武的多个至亲惨遭杀戮,嗣母王氏也以身报国。昆山一战,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常熟陷落,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时嘱咐顾炎武:“我即使是一个妇人,深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先妣王硕人行状》)

弘光小朝廷灭亡后 ,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推荐,隆武帝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顺治三年(1646年),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 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然而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顾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 ,他的恢复明朝的梦想终于渐行渐远 ,变得遥不可及。

即便如此,顾炎武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萧养田的《顾炎武轶事》中有这样一件事: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此后 ,他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的气节吧。

家族内乱,只好背井离乡

顾炎武恐怕不会想到,最后逼他背井离乡,周游天下的不是清军,而是一场家族内乱。

邱进之在《清学开山:顾炎武》一文中介绍:早在崇祯末年,顾炎武的嗣祖顾绍芾及兄长顾缃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曾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其时,顾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顾家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顾炎武在昆山和常熟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年),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顾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

反清运动逐渐失败后 ,顾炎武不得不返回家乡。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季,顾炎武回到家乡昆山。此时,顾家的老仆陆恩已经投靠叶方恒,两人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顾炎武,置之死地。顾炎武回昆山后 ,秘密处决陆恩,这给了叶方恒以口实。他与陆恩的女婿勾结,私下将顾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顾炎武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挚友路泽博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顾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顾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早年好友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顾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幸而遇救得免;嗣后 ,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顾炎武之家。此时的顾炎武的心境可想而知,国破家亡,仇人追逼,他大概有些心灰意冷了。

离开吧,到北方去吧,那里有无数的反清志士,那里有故朝先帝的陵寝,那里有广阔的山川和不必提心吊胆的岁月。他在《秀州》一诗中表示,“将从马伏波,田牧边郡北”。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早年处于艰难的环境之下,曾在北方边地经营农田和畜牧。马援当时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顾炎武要效法马援。 顺治十四年(1657年)春天,四十五岁的顾炎武从南京返回昆山。他将家产全部变卖,同好友归庄等人依依惜别,踏上了到北方去的旅途;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山东莱州府,住了下来。在这以后的三四年间,他逐渐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山东、河北、北京,结交不愿为清王朝做官的学者,开始了一段崭新的人生。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