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赵太侔两任国立山大校长一直干到青岛解放

2014-11-11 作者:孙祥辉
1024×568

赵太侔俞珊

对于很多初到青岛的人来说,栈桥是他们下火车之后的第一站,这也是来青游客的必到景点。然而,醉心于栈桥碧海蓝天美景的同时,却很少有人会知道,46年前的一个深夜,一位花甲老人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是非功过都曾经与青岛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而他的离开,也留下了一段让青岛知识分子动容的回忆。他,就是赵太侔。

两次从政的文艺青年

赵太侔,1889年生于山东益都县(今青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原名赵海秋,后改名赵畸,字太侔。用现在的话说,赵太侔从小就是“三好学生”,而且是属于完全不用父母操心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但他7岁入私塾启蒙,少年时代在故乡就读青州东关小学,后升入青州官立中学堂。1907年毕业之后,又进入烟台实益学馆学习英文。

像当年那些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一样,年轻的赵太侔也有一腔报国热血,想为推动国家变革贡献一份力量。早在青州官立中学堂时,他就结识了同盟会员齐树棠,1907年赵太侔与丁训初、刘次溪、苏紫澜、李曰秋、赵魏等同学加入同盟会。1909年又转到济南陆军小学,当时的陆军小学已开革命风气,年轻的赵太侔很受影响,并秘密参加过一些反对封建帝制的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在烟台策动武装起义,成立烟台军政府,赵太侔曾任军务科科员。二次革命时期,赵太侔在济南加入中华革命党从事反袁活动,后任青州区党部干事。但是,赵太侔没有在这个内部充满分歧的革命阵营待多久,虽然不排斥血雨腥风的刺激,但他更青睐书斋体验。

1914年,赵太侔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18年毕业后回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第一师范任英语教员。第二年考取官费留美,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此后又考入该校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与当时留学美国的梁实秋、余上沅、闻一多等人来往密切,他们还一起组织了中国京剧在美公演,赵太侔任道具和舞台布置。

1925年回国之后,他仍然坚持在喜剧的舞台上。就在赵太侔舞台生涯顺风顺水的时候,国民大革命在广州爆发了。也许是当年在烟台军政府的任职刺激了他,赵太侔离开北京南下广州,出任了中央学术院学务委员和国民党青年部秘书。1926年,赵太侔参入军界,他随国民革命军进驻武汉,参与汉口和九江外国租界的收复。宁汉合流后,他又出任南京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秘书长,主管军事教材的编写审定。然而,世事维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很快失败了,赵太侔内心彷徨,看到老朋友王乐平被暗杀,他厌恶了政治。

两次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说起赵太侔和青岛的缘分,就必须要说他曾经两次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的经历,而这也被后来的文化研究者们视为赵太侔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在对政治逐渐厌恶之后,他转而投身于教育。在青岛市教育专家咨询团团长翟广顺所著的《旅寓青岛教育名人现象研究》一书中,也将赵太侔列入其中,并有专门一章进行详细介绍,足见他在青岛教育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山大的经费来源绝大部分为山东省和胶济铁路协款,1930年仅为48万元。尽管经费不足,但他还是尽量用来购置图书、仪器,兴建科学馆,以改善教学条件。在他的带领之下,国立山东大学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到1936年,一方面因为学生运动带来的政治压力,同时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借故将省政府每月给山大的3万元协款压缩为1.5万元,并无理干预山大的人事调整,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赵太侔选择了向教育部递交辞呈。

抗战胜利,青岛光复,1946年2月国立山东大学被批准复校,赵太侔在时隔10年之后再次被任命为校长。据《赵太侔:鲜为人知的两任山大校长》一文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停办长达8年之久的山东大学,教师走散,学生没有,教学设备不知去向,校舍也先后被日军和美军占用,可谓千头万绪,百废待兴。赵太侔抓重点,一切围绕复校展开。首先是收回校舍,争取早日开学。日军占领青岛以后,山大校舍被日本人占用,抗战胜利后又被美国军队接收,改为军营。收回校舍是复校中最紧迫、复杂而棘手的工作。赵太侔首先任命曾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8年之久、抗战前任山大教授的周钟歧为总务长,并命他先期赶到青岛,与美军谈判,办理收回校舍事宜。1946年8月,赵太侔抵达青岛,亲自与驻青岛美军司令柯可谈判,又陆续收回一批校舍,勉强开学。直到1948年底美军从青岛全部撤走时,校舍才得以全部收回。

停办之前的山东大学设有文、理、工三个学院共8个系。赵太侔考虑到抗战胜利不久,国家亟需实用的各专业人才,经报教育部备案同意,决定在已有的文、理、工三院的基础上,再设农、医两个学院,形成5院16系的办学规模,而这也为后来学校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奠定了学科和人才基础。

拒绝撤离藏进医院病房

赵太侔在青岛的故居位于龙江路7号,一栋古朴的德式小洋楼。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看来,他也是青岛名人文化的重要缔造者,如今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就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赵太侔有一个小本子,记录着各门学科优秀人才的名字,在掌握了情况之后,他会亲自出面聘请,或者托人代请。自他第一次出任校长以后,山东大学聘请的教师有50多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有学问、有专长、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在他第一次执掌国立山东大学期间,就扩建了教学楼,增聘教授,当时洪深、老舍、丁西林、萧涤非、孙大雨、台静农均应聘来青岛执教。

而在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复校之后,赵太侔依然把引进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赵太侔接手山大之后,立即向曾经在山大任教的教师发出复聘邀请,同时向以前未在山大任教的著名教授、学者发出邀请。而这些教师除朱光潜因病、老舍出国辞聘之外,其他均在1946年秋和1947年春到校。如此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全国各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大学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949年4月,青岛即将解放。经过几年努力,山东大学已经形成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同类大学中名列前茅。

赵太侔深爱自己亲手建设起来的山大,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山大紧紧连在一起。当接到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密电,令其随南下的国民党军队逃往广州时,他偷偷住进对外不开放的山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第四病房。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赵太侔校长和山大师生迎来新的黎明,赵太侔把一个完整的山东大学交到人民手中。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任命华岗为新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任山大外文系教授。

晚年遭遇让人扼腕叹息

而在随后几年,赵太侔的遭遇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1949年6月之后的赵太侔被视为一个“灰色人物”,他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历史包袱跨进新时代。

据翟广顺介绍,据档案记载,因涉嫌山大学生运动的有关问题,赵太侔于1949年6月青岛解放不久曾被处管制一年,1951年12月才恢复公民权。1959年5月,山东大学党委在《赵太侔小传》的结语中仍写着“1948年又积极支持国民党特刑庭逮捕进步学生,此问题尚未结论”。这是对赵太侔作出的政治结论。他在1965年6月30日填写的一张登记表上,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栏中,都填了1936年和1948年在国立山东大学校长任内处理学生的事件,说明他心有余悸。

据山东大学同仁所见,晚年赵太侔始终执教英文,英文是他早年治学的方向,他留学美国的经历和在北京艺专、北京大学任教的资历,以及两任山大校长的履历都说明,他教大学英语绰绰有余。据查,赵太侔还致力于文字改革的研究工作,他擅长草书,曾将草体偏旁分门别类编列体系,写有《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汉字改革方案》等论文。不过,赵太侔能破解汉字里蕴藏的传统文化的奥秘,却无法预料“文革”政治风暴的来临。赵太侔是如何遭遇迫害的,因缺乏翔实的资料难以描述。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孙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