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王修是出名的能吏袁绍推荐他当了即墨县令

2014-11-13 作者:田野
460×600

王修

450×600

袁绍

中国古代历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恐怕就是三国,三国时期的人才之多可谓空前绝后,初接触这段历史的人多关注诸葛、司马、曹刘、关张这些大角色,真正深入下来才会发现,不少“小人物”也别有滋味。我们今天讲的王修,就可以算作不为世人熟知的三国“小人物”。正是这位“小人物”,换了三任领导均受到赏识,被曹操给予极高的评价,也为古代青岛的治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修调任高密县令不畏豪强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人。其实王修并非三国时期的“小人物”,只是和一些谋臣、名将相比,知名度较低,不为今人所熟知而已。

按照晋陈寿所撰《三国志》的体例,王修位列《魏书》第十一卷,除去曹氏宗族之外,地位仅次于二荀、贾诩,比曹操的一些重要文臣如钟繇、王朗、郭嘉、程昱还要身份显赫。《三国志》英雄排座次一般遵循先文后武、先德后才的原则,由此可见,王修的德行在整个魏国文臣集团当中是首屈一指的,实际上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套用今人的话叫“道德楷模”。

王修“道德楷模”的身份在早年时就有体现。据《三国志·王修传》记载,他七岁丧母,从小就生活艰难,二十岁那年外出游学,住在南阳张奉家。关于这个张奉,史书上没有交代,古代本来通讯就不发达,南阳和北海两地又相距甚远,因此张奉和王修的交情应该不深,顶多是个同学关系。可事情不巧,就在王修住在张奉家的日子里,张奉全家得了病。这种病应该是一种恶性的传染病,以至于张奉全家得病之后根本没人前去探望。王修跟张奉非亲非故,本可悄悄离开,可他却留下来尽心侍疾,直到这家人病愈方才辞行。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早年的王修就是一个品行高尚之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王修受到了当时北海相孔融的赏识。王修一生受雇三主,孔融是他的第一个上司,他把王修放在高密县令的位置上,想试试他的才能。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东汉末年的地方治安情况,当时世家大族的力量发展很大,在地方上也有体现,每个地区都有那么几个豪强宗族,高密也不例外,此地孙氏一族十分强大,是当地的地头蛇,经常目无法纪。

王修上任伊始就遇到了跟孙氏有关的一件棘手事,原来当地发生了一起劫案,案犯逃进了孙氏家里,官吏因为畏惧孙氏的权势不敢搜捕,事情因此陷入僵局。王修虽然是“道德楷模”,但绝非“老好人”,他的处理方式很简单,孙氏不是窝藏罪犯吗?打进他家不就得了,并且明令:“敢有不攻者与同罪。”结果孙氏就服软了,主动交出了案犯,整个高密的豪强也因此变老实了。

上述两件事发生在王修早年,从中可以看出,王修为人品行好,办事能力强,关键时刻敢出头,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受到了历任领导的赏识。

当上胶东县令,专打“大老虎”

王修的能力被大家看在眼里,此后的一件事更让孔融刮目相看。当时地方农民起义不断,就连北海郡也未能躲过,一支起义军甚至在郡治举事,孔融当时四顾左右说:“能冒险前来救我的,也就是王修一人吧!”话刚说完没多久,王修就赶到了。

因为王修的忠勇,孔融将他任为自己的功曹(古代官名),之前王修在高密表现出色,这回他被调任胶东县令(县城在今平度城)。胶东跟高密相比,治安更乱,史载“胶东多贼寇”,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公沙卢一族。其实公沙卢一家也不算什么贼寇,当时全国各地的形势都一样,每个地区都有豪强大族,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地方大族依靠自家的权势、财力,在当地横行不法,那么公沙家族作为地方大族都干了些什么呢?第一、自挖营垒,搞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第二、不听调度,地方政府凡是什么收税、服徭役的事儿一概不支持。王修当上胶东县令,没有尸位素餐,他不是把工作重点放在那些不痛不痒的事儿上,而是把打“大老虎”作为重点,可谓抓住了要害。借着公沙氏不肯纳税这件事,王修亲自带着数骑查办。过程很简单,但肯定惊心动魄“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史书记载,公孙卢兄弟被杀之后,整个一家子当时就蒙了,没一个敢动弹的。王修也懂得“打拉结合”,对于公沙氏余党,他耐心抚慰,从此胶东一地豪族收敛,治安顿时好转。

后人说王修治理胶东,叫做“王修为官,迎难而上”。从他处理公沙卢一族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治理地方,能抓重点,也有政治手腕,是一个出色的地方官。

做即墨县令,和曹操对着干受赏识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长子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从此袁氏成了王修的第二任领导。

虽然王修是孔融所任命的人,但是他的才能依然得到了袁氏的认可。他先是被袁谭任命为治中从事(相当于秘书长),又被袁绍推荐为即墨县令,从高密令到胶东县令,再到如今的即墨县令,王修基本上把古代的青岛地区治理遍了。

王修品格高、能力强,最关键的是为人忠诚,这实际上才是他历三任领导而不被换的原因。当时官渡之战已经结束,袁绍忧死,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了争权大打出手,各自拉拢曹操跟对方开战。王修为这事就曾劝诫过袁谭,他当面指出兄弟互攻是败亡之道。可袁谭满脑子都是除去弟弟,独揽大权,根本就听不进去。有次袁谭向王修讨教克敌之策,王修义正辞严地给他上了一课,“兄弟就是左右手,一个人打架自断右手,还说‘我必胜’,有这个道理吗?连亲兄弟都不亲,举天之下还有谁亲近你?底下人为了蝇头小利,挑唆您跟袁尚之间的关系,希望您塞耳勿听,将这样的小人杀掉,兄弟团结,自然可以横行天下!”袁谭默然良久,还是没有听从。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袁谭玩火自焚,被曹操所斩。当时王修正在乐安运粮,听到袁谭被攻,急忙带领数十人前去营救,走到高密时知道袁谭已死。据说当时曹操特意下了一道命令:“敢有给袁谭哭丧者,本人连同老婆孩子一并处斩。”王修仍然不为所惧,亲自拜见曹操,要求为袁谭收尸。此时曹操已有心栽培王修,但想进一步考察,因此一脸不高兴,话也不多说。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害怕了,更何况坐着的是曹操。可王修依然正气凌然,“我受袁氏厚恩,如能收敛袁谭尸体,然后就戮,死而无憾!”这一句话登时打动了曹操,他赦免了王修的过错,并且允许王修埋葬了袁谭尸首。

王修最终获得曹操的认可是凭借着自身的廉洁。袁氏政宽,因此当权人物多蓄私财,审配是忠义之士,为袁氏死节,但破城之时从他家也搜得财物万数。袁谭被杀之后,南皮城破,查验王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据说曹操当时感叹说:“君子的名声并非凭空得来!”当即任命王修做了司空掾(yuan),代理司金中郎将,没多久又提升为魏郡太守。

后来曹操受封魏王,王修官至大司农郎中令,他曾救过孔融、袁谭,最后也救了曹操。曹操晚年,手下严才谋反,偷袭魏王宫旁门。王修听到消息,徒步赶赴宫门救难。那时曹操在铜雀台上,远远望见宫门外来了一彪人马,虽看不清面目,他却能料定:“彼来者必王叔治也!”事后,相国钟繇对王修说:“根据以前的条令规定,一旦京城有变,九卿大臣应各居其府,是不得妄动的。”而王修朗朗答道:“既食王禄,焉避其难?”

曹操给臣下写信不多,但他曾给王修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称赞王修“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并说“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足以显示出他对王修的信任。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踏入社会之后多为顺从,即是“被社会所改变”,但陈寿在《三国志》中说王修为人忠贞,“足以矫俗”。看他砥砺品行,每事一君则至忠,每临一难则不改,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