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蒋介石曾来观象山游玩 以前这里到中午就放炮

2014-11-14 作者:王学义
600×375

1947年,蒋介石(右二)登观象山远眺前海,右三为时任青岛市长李先良。

观象山无论是对青岛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史,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青岛观象台为我国积累了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现代太阳黑子资料。而观象山上还有我国的“水准原点”,珠峰的高度就是由此测得。在观象山麓也一度栖居了诸多的名流。观象山比邻的观海山,是青岛另一重要的景观,山顶的观海台可眺望无敌海景。脚下的观海一路和观海二路,也有数不尽的人文故事和诗情画意。

高平子的名字上了月球环形山

“青岛观象台还必须铭记高平子,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岛城知名文史专家鲁勇对城市信报记者说。

高平子原名高均,字君平,因为敬慕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张衡字平子),自号平子。他和蒋丙然类似,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举人。只不过,他没有出国留学,只是在法国人办的上海天文台自费求学进修,师从台长蔡尚质神父学习。

1925年,高平子在青岛利用德国人留下的口径16厘米的天文望远镜,对太阳黑子进行观测与研究,为我国积累了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现代太阳黑子资料。这一成就使青岛成为我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的发源地。

1926年,高平子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大会,是参加国际天文联合测量的第一位中国天文学家,为中国取得了第一批近代经度值,自此,中国天文界开始了同行间的国际合作。如今,在青岛观象台上,还立有“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他的名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将月亮正面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里还必须说一句,高平子是个很有骨气的科学家。在抗战爆发后,他避居上海租界,侍亲养病,拒不为日本人服务。

关于青岛观象台在1924年到1937年之间的成就,蒋丙然在1957年所撰写的《四十五年来我参加之中国观象事业》做了详细记述。其中称,在日本人时期,青岛观象台虽然每天也有天气图,但只用日文提供给日本船舶,收回主权后,便给国内外船舶全部提供。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改良午炮。鲁海先生现在还对午炮有印象,“观象山每到中午12点就放炮,放五声”。青岛市民重视时间,每天会有几十个电话打来问时间。在日管时代,午炮放得不准,所以收回主权后的观象台就改用“电传施放法”。后来,考虑到午炮声小,传送不远,于是又改用电音报时,每天三次。

这一时期,还成立了中国气象学会,由蒋丙然任首届会长。城市信报记者在观象山顶的建筑上看到,“中国气象学会诞生地”依然高悬。

至于观象山公园,鲁海先生说,最初是1930年,胡若愚任青岛市长时建的,他那一年共建了两座公园,另一座就是如今的鲁迅公园。

蒋介石曾爬上观象山

鲁勇先生对城市信报记者说,很多青岛人不知道,其实青岛水族馆与观象台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1928年初,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宋春舫来青岛避暑,就住在蒋丙然家里。二人闲谈时,宋春舫说起自己曾参观摩纳哥海洋博物馆与水族馆,又说青岛三面环海,很适合办一个海洋研究所,蒋丙然也为之心动。1928年11月15日,观象台增设海洋科,宋春舫被委任为首任科长。而青岛水族馆就是海洋科所属的实验室,于1932年落成。

蒋丙然在《四十五年来我参加之中国观象事业》中称,当时还着手建设建筑海洋生物研究所,同样由青岛观象台负责筹建,选址在水族馆东侧的空地上。只可惜后来遇到了“七七”事变,没有最终完成工作。

1937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观象山再次见证了这一浩劫。观象台及所管辖水族馆、海洋生物研究所等落入敌手,观象台再次被改冠以日占时期的“测候所”这一屈辱的名字。八年时间里,观象台遭遇洗劫。日本侵略者也效仿青岛观象台观测太阳黑子,但资料全被掠走。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再度接收青岛,观象台复称“青岛市观象台”。

1947年10月17日,蒋介石沿着观海路来到观象台视察。那一天,蒋介石身穿黑呢子大氅,头戴礼帽,手里拄着文明杖,沿着陡峭的山路登上观象山。他先视察了观象台大圆顶室,了解观象台的气象设施,然后,众人又来到观象山顶,眺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市区景色。

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这一大圆顶室,它是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建成于1931年。次年,从法国引进一天文望远镜,80多年过去,至今仍在使用。城市信报记者看到,大圆顶室另一侧的楼上挂着一块小牌子,是一家青年旅社。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观象台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上世纪50年代,在山哑口处建了一座石屋,屋中即为中国永久性水准原点。“原点”在屋内深井中,是一铜制圆球,又称“金球”。这里是中国的海拔起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点起算,测出结果后,再加上72.260米。这里在某种意义上可称是中国高程测量的“格林威治”,军事意义和科学价值极高。

观象山曾是赏夜景最好的地方

岛城知名摄影师曲维彬的工作室就是观象山脚下,他对城市信报记者称,对于观象山他有很深感情,其中最深的是位于观象山西麓的观象一路45号的望火楼。“一个观象台,一个望火楼,这是观象山的两处魅力所在,从名字上就很有韵味。”曲维彬先生说。

望火楼始建于1905年,位于山顶,可俯瞰当时的全市。据记载,设计望火楼的是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最初作为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使用,24小时安排人员守望。望火楼的使用很能显示人们的智慧。一旦发现火情,楼内的值班员就拉响楼顶悬挂的铜制警铃,先鸣乱钟30声,然后通过鸣钟的次数来通知消防队火场的位置,比如,市南区鸣一下,市北区鸣二下,依次类推。

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电话之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所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便被封闭。曲维彬先生有很多幅望火楼的摄影作品。在他镜头下,八角形的望火楼像一个伫立的老人一样,带着满面的沧桑,守望着这座城市。望火楼高16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这里曾是德占时期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

2009年5月19日,那是曲维彬先生永远记得的日子,那一天,望火楼在“维修”中坍塌,如今看到的是重现后的样子。

曲维彬先生所钟情的,还有观象二路1号的圣保罗教堂,那是一座仿罗马风格的建筑,红清水砖墙甚是迷人,“我常常被它的造型和色彩所吸引,那种热烈当中有一种宁静,能让人复杂的心绪瞬间变得单纯。”

鲁海先生说,这座圣保罗教堂于1940年建成,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教堂外有单钟楼,是青岛五大钟楼之一”。圣保罗教堂旁边,原有王大珩旧居。王大珩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是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而观象台台长蒋丙然的故居,就在观象二路10号。

“观象山曾被认为是青岛赏夜景最好的地方。”鲁海先生说。

观海二路“三大怪”唯一幸存者

与观象山相比,观海山的海拔更低,只有66米。从名字不断变化之中,看得到一座小山所经历的沧桑。

此山濒临大海,初名青石山,青岛建制前后,称“小北岭山”。1903年,因德国人要在山南坡修建“胶澳总督府”,便将此山命名为“总督山”。鲁勇先生说,观海山以前有个球场,那是德国占领青岛后,专为上层军官修建的小型高尔夫球场,所以又叫“抛球山”。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又将此山更名为“八幡山”。1923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定名为“观海山”。1927年,国民政府在原德国总督府背后的小山上修建了一座5.5米高、4米宽的正方体水泥高台,作为观海台。因为“观海台”与市民家中的“凉台”相似,所以青岛人又习惯称观海山为“凉台山”。

如今的观海山公园建成于1985年,小巧玲珑。城市信报记者从大门进入,沿卵石铺砌的长廊绕山而行,旁边墙上是以“海底世界”命名的装饰壁画。山顶上,花木掩映着一处观海平台。登台远眺,栈桥、小青岛还有碧波万顷扑面而来,让人心旌摇荡。而这一观海台是1986年重新修复的。

“观海一路像一个‘U’字,绕观海山大半圈。”鲁勇先生说,观海一路4号是一座“诗之楼”,那是著名诗人杨唤的故居。他认识了诗人黄耘,二人兴趣相投。黄耘也住进了杨唤家的阁楼上。上世纪40年代,这里成了青岛诗人的活动中心,并在此成立“星诗社”。而观海一路8号曾是“市长官邸”,1931年至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时曾住在这里。

观海一路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解放后这里成立了青岛市美术专科学校,董事会由陆侃如、王统照等人担任,校长则是著名画家吕品。当然,观海二路也是才子云集。比如,“岭南才子”黄公渚曾住在观海二路3号,他的书斋名为“七十二叠山房”,启功、张伯驹等人来青岛都曾到这里切磋画艺。此外,还有王献唐和王统照故居。王统照左邻,就是著名篆刻家苏白的“不三不四斋”。

观海二路还是青岛著名的环形路,它围着观海山转了一圈。曲维彬先生和城市信报记者一起,从平原路走进去,无论向左还是向右,都回到了原处。“这是青岛马路‘三大怪’之一。其余的两大怪分别是被称为‘波螺油子’的胶东路和‘马路建在房子里’的沧口路,可惜都已消逝了。”曲维彬先生说着,感叹了一声:“正所谓‘转了一圈又回来’,这是唯一剩下的观海二路。”

城市信报记者 王学义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