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胶州知州余则达巧断"螺丝案"被传为佳话

2014-11-17 作者: 魏军
383×600
493×600
419×600

余则达是清朝的官吏,当过胶州知州,在这期间他做了些好事,先在胶州创建了胶州中学堂,即达材学堂,还清理了些积案 ,巧妙地断了“螺丝案”,把无辜的农民放回了家。后来,他跟洋人打交道,办了几件很漂亮的差事,成了人人皆知的能员。

洋人派余则达到郯城

据青岛市情网材料显示,余则达,安徽怀宁人,清朝官吏。1898年任郯城知县,不久离去。他曾担任过登(州)莱(州)青(州)道道台 ,还担任过胶州知州,此后主要是从事外交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一度任山东都督,后来他寓居青岛,其间曾经参与溥伟发起的清室复辟活动。

1904年4月11日,清政府外务部奏请,5月24日清政府议准,成立济南商埠总局,局址在商埠五里沟,朱锺琪、余则达等先后任总办。1906年,余则达任胶州知州。

1911年7月24日,候补道余则达,伙同山东劝业道萧应椿,奉命与德国山东矿务公司总办毕斯、德国驻济南领事贝斯,签订《收回山东省各路矿权合同》,以21万银元赎回除坊子、淄川、金岭镇三矿区外的各铁路两旁15公里以内的所有矿权。

1912年8月7日,济南商埠总局撤销后,一切外交及涉外事宜由外交部特派山东交涉员公署办理,是中国最早的出使西方的外交官之一。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中国。郯城县神山(今属兰陵县)人杨清贤等人开展了“神山反洋教斗争”(史称“神山教案”)。“抄洋教”的消息一传开,四乡纷纷响应。人们手拿木棍、大刀、火枪等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不几天,神山、磨山一带,方圆几十里,即两万多人,真是“应者如流,无不乐从”。

据《临沂地区志》记载,神山人民的抄教斗争,使洋人似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宁,德国驻山东南路教主安治泰当即电告北京,要清政府“严加镇压”,沂州府则饬令郯城知县苍尔爽派兵“飞驰神山捕拿”。但所派王德成出师不利,仓皇而回,后苍尔爽亲自前往。杨清贤听说苍知县亲临神山 ,便派专人把他接上北大山。苍尔爽本想劝说杨清贤“息事宁人”,但听到兄弟誓言,看看群众声势,也只好垂手叹息而归。

官府两赴神山无效,洋教士羞恼成怒,迫令沂州府撤换了苍尔爽,另派余则达到郯城接职。余则达一到任,先是从沂州府搬来官兵镇压,后又勾结德国侵略军从日照杀来。但是四乡民众,团结一致,采用了“官去则散而为民,官回则聚而为军”的战术,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斗争。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3月,一千多民众赶到县城,围城门声讨余则达,搅得官府不安。余则达为避乡民入城起事,连这年的城北无斋庙会也宣布停止了。

强压无效,余则达又施软计,来了个“不偏教,不袒民”的假公允,还假惺惺地劝说富有之家“匀粮食作饥民之食”,以此收买人心。待形势稍一平静,余则达即暗施杀手。他一面从沂州府搬来官兵作策应,一面以“查验积谷,赈济”为名,诱捕6名民众首领,不久,余则达就要求调走了。

在胶州开办新式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胶州开办了第一所学堂,即达材学堂,达材学堂开办后取代了原胶西书院,达材学堂还建了胶州师范传习所,并在胶州南门里建了新校舍。

据文史专家鲁海介绍,达材学堂学制5年,课程有:修身、读经 、古文词、作文、史学、算术、舆地、格致、体操等。由于师资不足,读经、古文词等课程还是由塾师担任,难免仍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侧重让学生死读硬背。

学生入学年龄不限,分走读生(称为外班生)与住宿生(称内班生),各招20人。走读生全是当地学生,寄宿生是其他县的学生子弟,住宿生食宿费由州衙负担。

余则达科举不中,深恶八股取士的制度,赞赏德国的新式学堂,于是将达材学堂改为官立胶州高级小学堂,从青岛聘来教师。余则达去省任职之前,还在达材学堂内创建了胶州中学堂,是青岛地区最早的公立中学之一。这是他到青岛后参观礼贤书院、德华书院后借鉴而创办的。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胶州中学改名为山东省立第十六中学。

虽然一些“两榜”出身的官员,看不起余则达这样的非正途出身官员,但余则达的确在本职位上做了些正事,这学校即是例证。

余则达巧断“螺丝案”

余则达的主要政绩是在胶州知州任上。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余则达任胶州知州,任职间,颇重市政道路建设,募捐修筑自胶州火车站至城西安乐桥北马路,为胶州城第一条宽敞道路。

当时,青岛青红帮支持的黑社会偷盗抢劫十分猖獗,德国提督无奈,只得商请胶州知州余则达设法帮助。余则达就从胶州捕役中挑选了比较有名的沈德志(胶县人)、鞠德功(益都人)来青担任了德国巡捕房的侦缉工作。其实,这两名捕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只是他俩过去都是惯偷,对“线上的朋友”多半熟识而已。

余则达最厉害的故事是巧断“螺丝案”。原青岛博物馆副馆长、青岛市十大藏书家王桂云先生在《余则达巧断“螺丝案”》一文中介绍:余氏任胶州知州,到任不久,在清理积案中,发现狱中被关的案犯中有不少是附近的无辜农民。当时铁轨接头“鱼尾板”(即夹道板)处的大螺丝钉,经常被盗,狱中被关的几十个农民都是跟盗窃螺丝钉案有关。

一天,余氏在车站铁路旁,举行公开审案。当被关农民出现在堂前时,都高声喊冤。余氏宣布说:“这里有铁道螺丝钉,谁能上好十个,立即可放回家。”被关农民抢先,带着螺丝钉,赤手空拳,来到铁道边就上起螺丝来。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磨破了手指,却没有一人能上好几个螺丝,余氏让小工冷成验收,全都不合格。余氏又让冷成去装,冷成带上板手,不一回就上好了十只。当场奖励冷成十两银子。余氏向铁路小工讲:“谁能像冷成那样装好螺丝,谁就可享受奖励。”不一会儿,站上的小工们,争先带着工具,七手八脚就把螺丝全上好了。这时,余则达宣布,将被关的农民全部释放,将作恶多端的真凶,包括冷成在内的小工全部抓起来了。余则达以巧断“螺丝案”而著称。

外交工作干得不错

据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在《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中介绍,山东被德占胶澳,设洋务处,授余则达为洋务处总办。与洋人打交道,吃亏的总是中国人,所以,当官的都怕这洋务处的差事。余则达比较幸运,竟然办了几件很漂亮的差事。

胶东道徐道台的太太是个出了名的母老虎,在家当小姐时就十分厉害,无人敢惹,嫁给徐大人之后,更是治得徐大人唯命是从。有一天,徐太太从潍县坐火车去济南,坐的是头等车,车厢有六个人,有一个德国人,说来也巧了,这个德国人起身外出,一下就踏在了徐太太的三寸金莲上,母老虎发威了,哪管什么洋人不洋人的,上去就是两个耳光,大声叫骂。洋人找来了车长,当时中国人很少能坐头等车,心想必是贵妇人,没敢怎么样,就问她的下人在哪里,车长去问了问,知道了她是道台夫人。

车到了济南,德国人就向领事馆告了,领事来找巡抚抗议,巡抚吓坏了,以为要出事。余则达说,没事,我来处理。

余则达把德国领事、德国人、徐太太都找来,让他们自己说说是非。德国人说我挨打了,余则达说有证人吗?他说,没有。耳光又不能留下伤痕,况且都过去两天了。又问徐太太,她可不怕出丑,当众解开裹脚布,脚背上的确青一块紫一块,对方哑口无言,领事也无话可说了。这事情就这样算了。

巡抚原本想找徐道台亲自领取处分,结果没想到余则达办事这么好,大大奖励了他,徐道台也亲自上门道谢。余则达在与胶澳当局交涉中也没出过什么差错,这一下成了人人皆知的能员。

当山东都督仅仅几天

辛亥革命爆发,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任余则达为首道,几日之后,突然又宣布取消独立,省城局面大乱,袁世凯将各省巡抚都改名都督,任余则达为山东都督,但仅几天,就改任周自齐为都督了。

余则达来到了青岛,因多次来青,跟德方和这里的商人都挺熟 。有一天,余则达在家,有人送来一份帖子,打开一看,是隆裕太后驾崩了,他去见周馥、张人骏,商量怎样祭奠。他们让余则达去问问能不能用三江会馆作为哭灵之地。但人家说,“现在都民国了,在这里哭不妥,被德国总督知道了也不行。”余则达很生气,“难道总督只准欢迎他们亲王,不准我们哭皇太后吗?”对方说,“只是如今没了大清国 ,就请余大人为我们领罪吧。”余则达回去,又找了德国总督,德国人还算通情达理,找人商量了,把前海胶澳海关作为哭灵之处。这一天,几十位遗老们陆续来到,跪倒在地,放声大哭,向神位三跪九叩。周馥年纪大,伤痛过度,走时都站不起身来了。城市信报记者 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