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日本间谍宗方是中国通 曾来青岛采访恭亲王

2015-06-30 作者:田野
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是“中国通”日本天皇曾经召见他

1888年的北京街头,崇文门外一个商贩蹲在地上卖书。他穿戴简单 ,盘着大辫子,面容憔悴又露出些坚毅之气。不时驰过的马车常常弄得他一脸尘土 ,偶可见他皱一皱眉头,但那股不平之气很快就消散开去,他就这样风餐露宿了一年之久 。人们路过时或许只以为他是一介草民,实际上,他是一名日本间谍,名叫宗方小太郎。

以上这幕绝非笔者的杜撰,而是宗方小太郎本人日记中的记载。他在日记中说:“摆地摊卖书,这在日本乃最下等之商人所为”,但是,“大丈夫或时为乞丐、为奴仆、为小吏、为商贩,或为立于庙堂雄视宇内的英雄,或为仁人君子,皆随时势而浮沉,虽出没似无常,而一片至诚之念则贯穿万古也。”

客观地说,宗方小太郎在中国的间谍生涯以及他的一些见解,至今也令人感叹,发人深省。

他能推算出清政府财政收入

宗方小太郎,字大亮,1864年生,日本肥后人。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日本间谍,他对中国做了大量的情报刺探工作,被称为“中国通之第一人”。

宗方小太郎自幼喜读历史,他之所以步入间谍生涯,和另一名日本人有脱不开的关系,此人即是日本著名的军国主义者 、熊本县人佐佐友房。宗方小太郎与佐佐友房交好 ,师友相称。因此得以学习很多谍报知识。历史学者雪珥著有《绝版甲午》一书,对宗方小太郎有很多介绍,其中提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日本加强了对华谍报工作。宗方小太郎随佐佐友房来到上海,随即进入上海东洋学馆学习中文。”这家学馆名为教日本人学习中文,实则“教育日本的青年子弟,彻底查明中国的国情,他日大陆经营之时肯定需要”。求学之余,宗方小太郎剃发易装,打扮成中国人历游北方九省,全程步行,历尽艰险,收获颇丰。

两年后的1886年,日军参谋本部谍报军官荒尾精(又名东方斋)奉派来华,在汉口设立贸易机构乐善堂,以经营眼药水、书籍、杂货为掩护。荒尾精的到来是日本对话谍报工作的重大转折点,他到来后,将中国的日本浪人梳理清楚,组成了一个遍布中国主要城市的间谍网。宗方亦加入其中,担任了北京支部主任,以北京崇文门外“积善堂”药店为掩护。1888年,乐善堂明确宗方小太郎所负责的北京支部,主要任务就是刺探清政府中央情报,宗方因此还取了个号“北平”,自抒胸臆。在北京期间,为了筹集谍报活动经费,他还亲自上街推销乐善堂的药品和书籍。这也就出现了本文的开头一幕。

宗方小太郎多年在中国活动,其能力也渐渐得到了各方认可。其婿宗方丈夫曾评价他为“中国通之第一人。”日本外务省的文件也如此评价他:“其报告于当局公务裨益颇多,功绩卓著。”那么宗方小太郎究竟对中国“通”到了何种程度呢?单单通过刺探活动,宗方就在1892年编辑出版《清国通商综览》一书,此书共2编3册2300多页,数据详实,内容丰富,至今都是研究中国的重要文献。他还应日本军方要求,撰写了大量报告,内容涉及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各个层面,包括《中国大势之倾向》《对华迩言》《武汉见闻随录》等书。单《武汉见闻随录》一书中就包括以下主题:武汉三镇情形 、学校及教会 、汉阳制铁厂 、武昌织布局、水师及陆军概况、江南水师建制、铁政局和枪炮局。

值得一提的是,宗方小太郎对于当时中国的调查不只是浮于表面,他曾综合各种材料推算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仅有9074万两银子外加523万石米,以中国之大,这是很不般配的。而据雪珥先生调查清政府1893年和1894年两年的财政收入均在8300万两左右,如果加上不计入账的内务府年开支1000万两,正是宗方小太郎推算的结果!

他为啥得到天皇召见

因为宗方小太郎对于中国的了解,日本将其作为一枚重要棋子。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宗方小太郎奉命从汉口前往烟台,接受日本驻华武官井上敏夫的指令,潜入威海亲自侦察北洋舰队基地,获得大量第一手情报。

王迅在《甲午谍影》一文中称,当时为了避免中国方面注意,日本间谍机构制定了一套暗语系统,如“上等品”代表“旅顺口附近兵”,“中等品”指“大连湾附近之兵”,“谷类”代表“步兵练勇”,“杂货”指“炮兵”等 。这次宗方小太郎与日本间谍根津一又研究出新的暗语,“买卖不如意”意为“北洋舰队不出威海”,“草帽辫行市如何”指“北洋舰队出威海进行攻击”,“近日返沪”指“威海舰队之防御移至旅顺”等等 。

宗方小太郎在日记中记载,他在第一次刺探时,曾想带一个中国人随行,“皆以此行危险,无人应者,余即决定单身前往。于是脱去整洁服装,改着粗布衣服,萧然一野人也”。宗方小太郎的刺探活动十分艰辛,当时他有病在身,加之连日阴雨,全身湿透,但他依然四处搜寻情报,甚至登上了小船,到刘公岛暗地了解水师的布防情况。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清军获得日军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一张地图,上面村、路、炮台、营房、山、河、井、树都画得十分清楚、详细,一目了然。

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此时,日本撤走了在山东的外交人员和侨民,只留下宗方小太郎一人,带着567元谍报经费潜伏了下来。当时中国的反间谍行动也大为加强,宗方也感觉到了危险,他在日记中说自己当时做了三种准备:一是将机密文件整理处置好,以防万一;二是为自己准备了新衣,一旦被中国抓获的话,将“盛装赴官府,有所从容辩解也”;三是也做好了死的准备,“万一不能以事理争,六尺形骸将一笑赴虎狼,泰然安命,示彼等神州(指日本)男儿之面目”。这段时间,他化名为宗玉山、宗鹏举、郑如霖等 ,继续亲自或派出其收买的华人,不断外出侦察,“屡次出入于生死之间”,得到了大量的动态情报。

在驻守烟台的三周内,宗方小太郎立下了平生最大战功之一。据作家洲汇的《大清国遭遇日本间谍群》一书披露,当年8月中旬后,由于平壤战事紧急,清政府决定向朝鲜再派援兵。为防止日本舰队袭击,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主力护航。停泊于威海附近的镇远号第14艘中国军舰,投入出征准备。宗方小太郎在威海得知北洋舰队的出发时间,立即将镇远号等14艘中国军舰开赴朝鲜的具体日期电告上海谍报机关,上海的根津一又马上将之发给日军大本营。日军大本营即派日本联合舰队出发,9月15日到达朝鲜黄海道大东河口附近,以逸待劳 。18日11时30分,中日两支舰队互相发现目标,震惊世界的黄海海战爆发。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北洋舰队惨遭重创,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五舰,包括邓世昌、林永升在内,死伤八百余人。至此北洋舰队畏缩不出,日本夺得制海权。

被大清国悬赏通缉

宗方小太郎在中国的活动最终还是暴露了,发现的过程有些蹊跷。据说,他此前一直通过信件和电报的方式传递情报,都在上海中转。此次的两封密函被清政府截获,他也遭到通缉。

雪儿简思在《宗方小太郎:洞察中国的日本间谍》一文中对宗方小太郎的这次出逃有详细的记载。1894年8月29日,在通缉令到达前,宗方小太郎乘上了烟台开往上海的连升号商船。但在船上,他却发现有相熟之人,包括长江水师提标亲军中营把总蔡廷标。宗方小太郎见状危急,先发制人,主动与蔡廷标攀谈套近乎,蔡廷标允诺不揭发他,才令他在多次盘查中侥幸过关。这些盘查,中国军警明令查拿的是Munakata(宗方的日文发音)。

一个为日军最终取胜提供了关键情报的间谍,身为水师把总的蔡廷标,就这样把他轻易放走了。

宗方小太郎事后感慨:“实似有天佑者 ,天不我弃,我岂能自弃乎?”他说自己“一颗首级前后经过八次厄难,安然无恙。区区廉价之二三百金,上天岂许以哲人之头交付凶手之刃下乎?”到上海后,宗方于9月7日乘英国轮船逃回日本,得到日本高层的隆重礼遇,被直接接到了广岛。

1895年10月4日上午11:30,日本广岛,战时大本营,御殿前庭。一名脑后垂着长辫、身穿中国平民服装的人,被御前侍卫角田海军大佐引领着,拜谒明治天皇。角田大佐朗声禀报了拜谒者的姓名、履历。明治天皇“龙颜大阅”,温语褒奖有加。天皇亲自接见并褒奖一名间谍,这在十分注重谍报工作的日本,亦是罕见的殊荣。宗方小太郎在当天的日记中激动地写道:“区区微功竟达叡闻,以一介草莽之躯,值此军事倥偬之际,得荷拜谒万乘之尊之光荣,实不胜感泣之至。”特约撰稿 田野

宗方小太郎对中国情报掌握全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触人员复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均有接触;二是判断准确,在他的情报中,不光有精密的分析 ,各种情况的梳理 ,还有对于形势的预判,各种判断甚至惊人准确!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活动的这段岁月,青岛也是宗方小太郎落脚的地点之一。在这里,他频繁地跟晚清遗老接触,有一次还差点落网。

曾以记者身份采访恭亲王

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青岛成了清朝遗老遗少的聚集地,他们经常共谋清室复辟大计,与张勋以及遍布各地的“宗社党”成员遥相呼应。1913年,宗方小太郎来到青岛,化名为宗方荣,调查遗老和“宗社党”的复辟活动情况。

据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史料记载,宗方小太郎向日本军部报告说:“在青岛居住的‘宗社党’主要人物有恭亲王溥伟、吴郁生(前军机大臣)、张人骏(两江总督)、吕海寰(兵部尚书)、于式枚(邮传部侍郎)、刘廷琛(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周馥(两江总督)……以上除徐世昌、洪述祖、李德顺外,均与恭亲王密切往来。目前在青岛大兴建筑,前清大官、宗室为购买土地作永久居住的打算。”能看出徐世昌、洪述祖、李德顺跟溥伟之间的矛盾,说明宗方小太郎的眼力还是很深的。除了宗方小太郎提到的外,尚有前清直隶总督陈燮龙、前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以及大臣载沣、那桐等人。青岛聚集的前清官员最多,官阶亦最高,是前清遗老最为集中的地区。

岛城知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在《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一文中说:宗方小太郎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恭亲王溥伟,在报告中写道:“气宇不凡,诚意动人,晤谈时端坐正式,面无笑容,言不及它事,神态严肃,实满清亲贵中突出的人才。”宗方在综合调查到的情报后,得出结论:“宣统复辟运动的根据地在青岛和上海。在青岛以恭亲王为中心,前邮传部侍郎于式枚、前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前御史王宝田等为之热心提倡。”

宗方小太郎间谍活动败露还要归功于一人,这人就是张士珩。张士珩和宗方小太郎两人之间的恩怨要追溯到甲午战争时期。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凭借李鸿章的关系当到了北洋军械局的总办。甲午战争前夕,宗方小太郎和女间谍春野缨子(一说和珅的孙女、迎和春)来中国打探情报,宗方化名田玉贵,春野缨子化身为落魄家族的大家闺秀,被卖到高档妓院 。春野缨子因为漂亮、多才多艺,得到了高官富商的赏识,张士珩就是其中之一。张士珩为春野缨子的美貌所倾倒,为其赎身,并娶为侧室。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向威海刘公岛发动进攻前,宗方小太郎和春野缨子窃取了北洋水师的军事部署。

甲午战争结束后,宗方小太郎受到了日本天皇的表彰,而张士珩则被免职。应该说,张士珩对宗方小太郎可谓是“印象深刻”。鲁海先生说,巧的是,张士珩后来也到了青岛,并住在曲阜路。有一天,宗方小太郎在街上遇到了张士珩,张士珩扭送他到官府,但是德国当局并没有处理,当场释放了宗方小太郎。宗方被释放之后,便离开了青岛。

和康有为在日本会面

除了清廷的一帮遗老,宗方小太郎还和另一位跟青岛大有关系的名人有过交往,那就是康有为。康有为晚年在青岛定居,去世后也埋葬在青岛。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皇派,宗方小太郎和他又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早在戊戌变法之际,宗方小太郎就和康有为 、梁启超有了联系。甲午战争后,宗方小太郎重返中国,于武汉筹办《汉报》。他提出创办此报的目的有三:一是介绍日本之实情于中国之官民,,以令其信于我;二是明唇齿相依之义,行一脉相承之实;三是抑制旧党援助新党,以助维新之气象。历史有时很复杂,不得不承认,戊戌变法中极力支持康梁的往往不是本国民众,而是外国人。单从第三条目的来看,宗方小太郎和康、梁之间也许就存在某种默契。

宗方小太郎经营《汉报》四年,按他自己的说法,“开发中国之风气,鼓舞中国之市民,振作政治教育,劝兴农工商务,使中国四万万之民脱欧人将吞之虎门,以欲全同文同种同洲之义务天职”。这当然是他的自我标榜之辞。奇怪的是,梁启超也盛赞“在圣主幽囚,新政堕堕,内地报馆封禁无存”的时候,“《汉报》以日本人之力,疾呼于汉口”,成为“日报之卓卓者”。据阳美燕《汉口乐善堂据点与汉报》一文称,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说此报“误信康党之谣言,而不知康党之陷中国于危难之深渊”。该报因报道、言论触犯时忌,被张之洞查禁后以3000两白银买下,收归中国人所有。《汉报》至此(1900年9月30日)闭馆,历时4年零7个月。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1898年10月31日,宗方小太郎在东京访问了刚刚逃亡至此的康有为及其同党唐才常。此时两人才得见面,康有为因为刚刚在戊戌变法中失利,显得有些激动。历史研究者谌旭斌曾对此事有过记述,会谈中,康有为曾“频频乞求援助”,欲求日本政府出兵,助其灭掉慈禧政权。据宗方小太郎日记记载:“与柏原同至加贺町访问康有为,湖南学会代表人唐才常在座。唐系湘中志士,声言因拟发动义兵,来日借兵并兼请声援。康有为频频乞求援助。余称:日本政府决不轻易出兵,但如时机到来,不求亦将提供援助。目前,只有我辈能为义军增添力量,期望使诸君之志愿得以实现。”为了打动宗方小太郎,骗取日本政府出兵,康有为在谈话中大撒其谎,声称自己手下有上万名上流社会子弟兵,且能得到地方实力派人物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人支持,推翻清廷并非难事。据宗方小太郎日记记载:“康称:南学会会员约一万二千名,均为上流士子。前任湘抚陈宝箴为会长,徐仁铸、黄公度为首领。湖南势力实在此会。一旦举事,将引军直进,略取武昌,沿江东下,攻占南京,然后移军北上。官军能战者仅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三军,合计不过三万人。义军倘能进入湖北,当可得到张之洞之响应云云。”康党在湖南所办之“南学会”,梁启超曾自诩为“众议院”。其规模,据日人平山周戊戌政变后调查,列名之会员人数,总计约1200余人。但该会存在不足四月,开讲也只有十余次,且列名会员多是奔陈宝箴(巡抚)、江标(学政)、黄遵宪(按察使)等人之名而来,而陈宝箴对康有为甚是反感。可见康完全是在虚言蛊惑宗方小太郎。当然,宗方小太郎也是久经世面之人,并没有上康有为的当。

他的报告读来令人击节慨叹

宗方小太郎没有盲目听信康有为的鼓动,根本原因在于他对清廷有自己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做出。

笔者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宗方小太郎其人,曾详细阅读了他的部分报告,从这些报告中可以看出,宗方对于中国的了解之深。抛开民族恩怨不谈,客观地讲,宗方小太郎对于中国的分析,至今都是发人深省的。

宗方小太郎最著名的两份报告分别是《中国大势之倾向》和《对华迩言》,写于1894年。在这两份战略报告中,宗方小太郎对晚清政治社会形势做了深入的分析。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洋务运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体西用。在世界上也是声誉日隆,隐隐有大国崛起之势,并且海军势力迅速增加,还从国外购入大型铁甲舰,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可宗方小太郎并不看好晚清,其原因有二:一是晚清上下腐败已达极点;一是全民丧失信仰。

《绝版甲午》的作者雪珥先生曾记录了宗方小太郎的论述。关于全民腐败,宗方首先分析清廷的年财政收入。当时清廷每年税收仅有9074万两银子外加523万石米。为什么会如此之少呢?据他实际调查,民间的实际税赋是此表面岁入额之四倍,而且此类“定额以外之收入,一钱不入国库,均为地方官吏所私有。”他认为,中国历来贿赂之风盛行,地方官肆意刮削民众膏血,逞其私欲。因此雍正帝时始设养廉银,随官位之尊卑于俸给之外另行支给,拟以此杜绝其收敛之弊。但滔滔之势,非区区制法所能禁遏。时至今日,“‘养廉’二字实已辜负雍正之深意,官吏舞弊之势日见加剧。”

和全民腐败相伴随的是国人信仰的丧失。中国原本是个礼仪之邦,但宗方小太郎认为,腐败的基因遗传自明末,到晚清之时已经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人心腐败已达极点”,虽然有过康乾年间的短暂改革,但并未坚持下去,政府将本应建立“至善”人心的精力消耗在了“形而下之事”上。由此而造成原有的信仰体系孔孟之道变成了科举的材料、当官的阶梯,庸官俗吏献媚当道,“朝野滔滔,相习成风”。宗方小太郎由此指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晚清的“分子”们集体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他估计,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清朝“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十六年之后,清政府亡于武昌起义,随后国家陷入军阀割据时期。不幸被宗方小太郎全部言中!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