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青大校长杨振声 不该被遗忘的大教育家
2015-03-25 作者:田野

青岛有条著名的“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由福山路、福山支路及鱼山路组成),许多文人雅士曾寓居于此 ,包括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洪深等。在所有这些名人当中,有这样一位名人 ,正是他把上述名人引入了青岛,在事业上细心支持,奇怪的是,他的故居竟然没有黑色大理石的介绍牌,显得默默无闻。他就是不该被遗忘的大教育家——杨振声先生。
杨振声先生是国立青岛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为人真性情,有风骨。他来到青岛,不光为国立青岛大学打下了坚固的基石,更为青岛的人文历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晚年颇为凄凉。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他参与“火烧赵家楼”
杨振声(1890年~1956年),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山东蓬莱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少时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与进步同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任编辑部书记。关于杨振声先生早年的介绍并不为多,作为一名学人,他首度被人所注意源于“五四运动”。
众所周知,这场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因青岛而起,也正是这场运动,将杨振声先生和青岛第一次联系在一起。关于“五四运动”的背景我们在此就不多介绍了,1919年5月4日一大批学生拥上北京街头散发传单,高呼“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21条”等口号,杨振声就是其中的一员。值得注意的是,杨振声不仅参与了示威游行,还参与了“火烧赵家楼”事件。党史研究专家余玮在《“五四”闯将杨振声两度被捕》一文中写道,当时队伍中不知是谁喊道:“找曹汝霖算账去!”学生们旋即北转,向曹宅所在的赵家楼进发,由于曹宅大门紧闭,义愤填膺的学生砸了半天门未砸开。最终,杨振声等搭人梯从围墙上翻入,杨振声和匡互生、陈宏勋最先冲进曹宅。打开门后,学生们如同打开闸门的潮水般涌入院内,点燃曹宅,部分同学还痛打了章宗祥。事情闹到最后,军警出动,杨振声、许德珩等少数想维持秩序的学生被捕。杨振声后来曾回忆说:“当时还是无经验,若大家整队而入,整队而出,警察是捕不了人的。”
杨振声能够脱离此次危机源于蔡元培先生的保释,蔡元培是闻名全国的大教育家,也是当时北大的校长,他本人十分器重杨振声,因此他联系北京部分学校的校长联名保释被捕学生。在社会各界的积极营救下,5月7日,杨振声等获释出狱。据说,当时蔡元培率一批师生亲往红楼北面的广场,迎接获救的学生,杨振声等看到蔡元培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此后,杨振声受学生委托,与徐骥等代表(共4人)一起去向京师警察总厅办交涉,要求归还被扣留的《五七周刊》。这种“反动”要求自然是警察当局所不能容忍的,杨振声回忆,“警察总监吴炳湘又长又臭,夹软带硬地训了我们一顿,我们还是要他还我们的报。”这种“秀才遇到兵”的情况最后再次以杨振声被捕收场,一个星期之后,才被释放出来。
两次被捕的经历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杨振声是一个正义感极强的人,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知识分子特点;第二,杨振声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他的学识和人品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也许正是这些经历,使他成为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的不二人选。
“先尝后买”拉来梁实秋闻一多
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一职是众望所归的。1930年这一年,杨振声刚好40岁。40岁的杨振声,已拥有了留美和在几所院校任教的背景,还是清华大学教务长。加之杨振声乃是蔡元培先生的高足,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杨振声成为国立青岛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作为蔡元培的得意门生,杨振声把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带到了国立青岛大学,办事认真的他还未宣誓就职就来到学校办公,节俭办校、广揽人才。
据说国立青岛大学在建校之初经费严重不足,不仅没有开办费,经费也仅40余万元,只等于同时期的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可以说除了校舍,其余一切几乎均需从头做起。在这种情况下,杨振声从实际出发,提出勤俭办学的方针。当时学校为了办公方便,要给他买一辆汽车,他坚持买了一辆旧的老式汽车,始终没有换。杨振声的理论很简单,却很实用——“在行政上多花一文,这一文便是虚耗;在基础上多花一文,这一文便是建设”。基于这个理论,即便是一个信封、一张信纸,他从不用公家的东西。在学校的校务会上,杨振声自带香烟、咖啡和茶叶,与大家一起分享。
和在财务上“斤斤计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杨振声对于人才却是毫不吝啬。梁实秋先生有过多篇回忆杨振声的文章,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民国十九年夏,今甫(杨振声)奉命筹备国立青岛大学,到上海物色教师,我在此时才认识他。有一天他从容不迫地对闻一多和我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这‘先尝后买’的办法实在太诱人了,于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岛,半日游览一席饮宴之后我们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这种求贤若渴的胸怀让梁实秋数十年之后都感慨不已——“今甫待人接物的风度有令人无可抵拒的力量。”
除了从人才、物资上下手之外,杨振声还为青岛今日成为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打下了基础。他认为中国能搞“海边生物学”的唯有厦门大学与国立青岛大学,但厦门论自然环境完全比不上青岛,青岛“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国立青大则将为海边生物学之中心点。”现在看来,他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
“酒中八仙”的故事
杨振声就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之后住在黄县路7号。这是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小楼,是上世纪初由日本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小楼前面还有一个不大的院落。据梁实秋回忆,“他(杨振声)和教务长赵太侔住楼上,一人一间卧室,中间是客厅,楼下住的是校医邓仲存夫妇和小孩。”
如今的黄县路悠然清静,这是一条石板路,呈缎带状,曲线迷人,两旁都是独立庭院。黄县路7号倒不太起眼,半椭圆形的外部结构,花岗岩墙面与红瓦相接,二楼的环形阳台如今加了窗子。外表可谓平庸。
当时在国立青岛大学教学的学者们,教学之余都喜欢到这里喝茶谈诗,煮酒论文。经常手中拿着一个大烟斗的杨振声也“总是热情接待,不是端出咖啡,就是沏上清茶”。杨振声豪于酒,他和梁实秋、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方令孺等人被人称为“酒中八仙”。还自拟一副对联:“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梁实秋在晚年写的散文《饮酒》、《酒中八仙》、《忆杨今甫》等文章中对杨振声饮酒一事多有回忆,据他说:“杨振声善饮、豪于酒,是‘酒中八仙’的始作俑者,每星期六校务会议之后照例有宴席一桌,多半是在顺兴楼,当场开绍兴酒在三十斤一坛,品尝之后,不甜不酸,然后开怀畅饮,坛罄乃止。我们自封为‘酒中八仙’。此外送往迎来及各种应酬,亦无不出于饮食征逐的方式”。“今甫身裁修伟,不愧为山东大汉,而言谈举止蕴藉风流,居恒一袭长衫,手携竹杖,意态潇然。鉴赏字画,清谈亹亹。但是一杯在手则意气风发,尤嗜拇战,入席之后往往率先打通关一道,音容并茂,咄咄逼人。”
作为宾客参加孩子婚礼
除了饮酒洒脱之外,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杨振声也很有大家风范。杨振声先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杨文衡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对核桃栽培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次子杨起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在《杨振声青岛趣事》一文记载了一段故事,可以表明关于杨振声对于子女婚姻的看法。杨文衡早年受父亲的影响,他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于1931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在生物系学习,与诗人臧云远是同班同学。来校后,不久与同校女生侯焕成相爱,准备订婚。据侯焕成的挚友、高两级的徐植婉回忆:侯焕成与她是中学、大学同学,关系很好,杨振声曾向她了解侯焕成的情况,徐植婉如实相告,女方聪明、善良,只是因为幼年丧父,母亲对她娇宠一些,并转达侯焕成母亲的意思,让杨振声主持婚事,方可同意二人婚事。文中说,“杨振声深有感触地谈及了自己的婚事,说自己是不知娶妻为何事之时,由他的祖父强逼他成了婚,所以很痛苦。他的父亲曾催促让杨文衡早年结婚,他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被他拒绝了。杨振声向徐植婉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希望她转告侯母:文衡与焕成的相爱是最主要的,他不参与其间,也不作为担保人,让孩子自己为婚姻做主。如果侯太太信任文衡,那么希望她同意婚事,家长看重的应该是对方孩子的人品,看重的应该是孩子的婚姻幸福。”
到了订婚那一天,客人甚多,热闹非凡。杨振声不拘旧礼,传为佳话。据当时《大公报》的一篇文章描述:“其子时为诸生,因爱某女同学,爱情成熟,举行订婚,邀约甚众;杨亦以家长资格被邀。华灯初上,宾客毕集,杨最后至。更无招呼。先趋前握子手曰:‘恭贺恭贺!’旋又曰:‘订婚形式,何必拘拘?交换戒指可耳!’言罢而笑,众亦粲然。”
无论从何种情况来分析,1930年至1932年在青岛的这两年应该是杨振声一生中最为开心的时光 ,有着“酒中八仙”的陪伴,忙于国立青岛大学的运作,生活充实的杨振声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时光。此后,随着国家大势的变化,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左右摇摆,不由自主了。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