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胶州人柯劭是溥仪老师 母亲是青岛著名才女

2015-03-25 作者:王学义

在胶州,柯家一门是人所共知的书香世家。在姜行老街的深宅大院中,不仅有才子名媛,更走出了一代帝师。其中,柯劭忞(mín)就是清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他不但是清朝的进士,进入民国之后,还被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赠予文学博士学位。柯劭忞的父亲和祖父均是一代名士,母亲也是青岛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才女,连国学大师王国维都对她赞叹不已。

柯劭忞祖父曾和英军苦战

据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原青岛博物馆副馆长王桂云介绍,柯家可谓大有来头。柯家是元代著名学者柯九思的后裔,祖籍浙江黄岩县,就是盛产黄岩蜜橘的地方。

传到明朝末年柯夏卿一代时,曾经当过福王和唐王的兵部尚书。在明朝灭亡之后,柯家避居山东。柯劭忞的爷爷名叫柯培元,在道光辛丑年(1841年)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厦门,柯培元率军奋勇抵抗,被围九天,仍苦战不息,一举成名。而且,柯培元还博学多才,是嘉庆时期的举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噶玛兰志略》已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台湾省分上下册出版。据说,柯培元的性格也很狷介,经常恃才傲物,上司和同僚都不喜欢他,所以一生郁郁不得志。虽然很有才干,最后却连个同知的官都保不住。民国年间徐一士所著的《一士类稿》称,柯培元有一次外出,赤足乘轿,走到街道的繁华路段时,就把两只脚搭在手扶板上。碰巧,某官的轿子迎面而来,而此人是个近视眼,远远看见柯培元的脚搭在扶手上,以为是跟自己打招呼,连忙拱手还礼。这事被传为笑谈,而此官员也深以为恨。过了不久,柯培元的同知职位就被剥夺了。

柯家可谓是将门之后,文武双全。而且,在柯培元这一辈上,柯家已经被称为“山左四名家”之一。而“山左”指的就是山东。

柯劭忞的父亲柯蘅,是清末著名的儒生,年轻时曾随柯培元在福建居住,受业于福建学者陈寿祺。柯蘅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非常善于写诗作词,尤其擅长五言诗,被当时的人称为“五言长城”。有人说,他的诗往远里说可以直追孟浩然,往近处说跟同为山东老乡的王渔洋比起来,也不逊色。而且,柯蘅对于经史很有研究。

年轻时,柯蘅到济南的尚志书院学习。关于这座尚志书院,在去年2月28日的《发现青岛》中,我们曾经讲过,其创办人就是柯蘅的胶州同乡老前辈匡源,那也是一代神童,曾为咸丰皇帝的老师,“顾命八大臣”之一。当然,此时的柯蘅不可能知道,今后自己的一个儿子,会成为继匡源之后,胶州出的第二位帝师。

这时,尚志书院的主讲老师中有一人名叫李少伯。这人原籍山东掖县,也是书香世家,曾当过博兴教谕(相当于现在博兴县教育局长),其父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而且,李少伯和柯蘅的父亲柯培元其名,也是“山左四名家”之一。

从事教育工作的李少伯在教子方面很有一套。他的儿子李季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而且,他还把女儿李长霞培养成了一个著名才女。李长霞从小就喜欢读书,酷爱吟诗,在少女时代就崭露头角。在尚志书院教书时,他也把女儿带在身边。眼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李少伯早就开始琢磨:到底找个什么样的女婿好呢?

就在这时,他发现了柯蘅。这个小伙子虽然没有功名,但诗写得真好,跟女儿兴趣相投,而且两家门当户对。于是,李少伯果断拍板,把20岁的女儿许配给了柯蘅。

母亲是数一数二的才女

两个纯粹的文学青年走到了一起。至于俩人平时具体聊些什么?是不是吃饭、睡觉都要吟诗?我们还真不太清楚。但我们知道,他俩结婚之后,志同道合,感情十分融洽。柯蘅很佩服妻子的才华,李长霞也非常支持丈夫对经史学的研究。

那段时间,捻军非常活跃。1861年,柯蘅和李长霞夫妻二人为避战乱举家迁至潍县。他们还和潍县当地诗人在潍城西孝子里结西园诗社,终日切磋吟咏,唱和不辍。

这里必须讲讲李长霞的诗,她诗学三唐,以追忆往事见称,但她的怀旧很深沉,甚至沉痛。比如,诗集中《辛酉纪事一百韵》《赴潍县南留店寻儿》等篇,抒发了对离乱的慨叹,有人认为能跟杜甫的“三吏”、“三别”相提并论。李长霞也常常怀念故土,以诗抒发怀乡之情。

李长霞晚年的一些诗,达到她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代表作为这首《乱后忆书》:“插架五千卷,竟教一炬亡。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伤。业废凭儿懒,窗闲觉日长。吟诗怜弱女,空腹说三唐。”讲述的是自己家里的藏书和早年作品不幸毁于兵火,所存不过十之二三。这首诗沉郁顿挫,老辣苍茫,被收入《清诗纪事》,连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都对她赞叹不已。同时,李长霞还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女学者。《清史稿》说她“遂于《选》学”。

岛城著名文史学家鲁海对城市信报记者表示,他曾打算写一本“青岛名媛志”,但搜集材料,发现古代和近代才女寥寥,唯有李长霞灿若明星,令人叹惋。

李长霞在教育子女方面同样让同时期的其他人望尘莫及。1861年,在从胶州移居潍县的途中,还一有时间就教给子女诗词歌赋、经史之学。后来,她的儿子柯劭憼、柯劭忞均考中进士,这种门第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而她的两个女儿柯劭慧、柯劭蕙也以“雅擅词华”而闻名。

在民国《潍县志稿》人物志“侨寓”部分,从汉朝到清末如此漫长的时期,仅仅列出八个人,其中就包括柯蘅、柯劭憼、柯劭忞这父子三人,而且同时立传的还有柯劭慧、柯劭蕙,以及柯劭忞的夫人吴芝芳。要知道柯劭忞这位夫人也是位大家闺秀,工于诗词,他的父亲是同治年间的进士、著名散文家、桐城吴汝纶。如果真要说家风的话,柯家这一门最重要的家风之一就是:以诗礼传家,文章立世。

舅舅淹死都没耽误柯劭忞看书

柯劭忞是李长霞的第二个儿子,他字凤荪、凤笙等,号蓼园,室名岁寒阁。岛城知名文史专家鲁勇在其《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一书中称,柯劭忞很小就能娴熟地吟咏诗词。7岁时,他的诗句“燕子飞来春已晚,空庭落尽紫丁香”,在胶州传诵一时,被称为神童。柯劭忞16岁考中秀才,此后前往济南,去自己父母都待过的尚志书院读书,受教于老前辈匡源。同治九年,他考中举人。

柯劭忞的求知欲异于常人,“沈酣典籍,近于入魔”。王桂云在作品中就讲述过相关故事。在一个严冬的早晨,柯劭忞坐在火炉旁读书,由于精神高度集中,衣袖被炉火烧着,也没觉察到。幸亏他父亲柯蘅进来,见烟气弥漫,赶紧帮他把衣袖上的火苗扑灭。见他这么专心读书,父亲又惊又喜,但也警告他别变成书呆子。

同治十三年会试,柯劭忞和舅舅李季侯前去赶考,均未考中。俩人做伴去河南禹州投亲。在新郑一家客店吃饭时,店主说:“马上就变天了,前面还有深沟,大雨一来就有危险,我劝你们还是住下,明天再赶路吧。”李季侯和柯劭忞都不听劝告。就当他们走到离禹州还有九十里时,天降大雨。

这时,俩人所坐的车正好走到深沟那里。山水滚滚而下,李季侯吓得大叫:“这下没命了。”正说着,车被水冲走,李季侯很快就被淹死。一起被淹死的还有4个车夫,十多头骡马。柯劭忞恰巧抱住了一个车轱辘,而且有一块山崖崩塌,把车挡住了。一个叫李长年的农民救了他,他就拜此人为义父,以谢救命之恩。

柯劭忞脱险后,前去拜见父亲,看见桌子上有一本很少见到的书,就拿起来看,却对刚刚经历的危险一字不提。柯蘅查看他的行李时,发现都被水淹了,问他原因,他也没顾上说。柯蘅又看到他带来的书中,有一册《萝月山房诗集》,是李季侯的手稿,于是问:“你舅舅去哪里了?”柯劭忞说:“死了。”然后继续读书。柯蘅火冒三丈,一把抓过书来扔到地下,骂道:“你舅舅死了,这是多大的事儿!你竟然一句话都不说,你这书呆子,竟然呆到这个地步了!”

要知道,这时的柯劭忞已经24岁了。有人提出疑问:“他和舅舅去北京参加会试,怎么可能到河南禹州去投亲,这中间绕的圈子太大了吧?”对此,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石业华说,这些都是有明确记载的,确有其事。柯劭忞和李季侯当时之所以去河南,是因为柯蘅正好在那里当幕僚。

还有人说,柯劭忞年少时有一阵子喜欢研究数学。不过,刚开始他学得并不好,还为此闷闷不乐。直到有一天,他对学友说:“我马上就要通晓数学,因为昨天晚上我梦见梅定久(古代数学家)来找我了。”果然,那天吃完午饭,他就能兴高采烈地给大家讲解题目。这件事看起来很玄乎,不过,石业华先生说,资料中对此确有记载,只不过不是柯劭忞年少时,而是晚年的事情。“因为柯劭忞希望自己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不想给自己留下知识空白,于是就和数学耗上了。”

这种痴迷可笑、可气,又可叹,现代人看来有些难以接受,但正是这种精神,让柯劭忞成为冠绝一时的学问大家。

城市信报记者 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