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亚洲首次空战发生在青岛 德军只一架飞机参战

2015-03-22 作者:田野

之前的日德战争我们讲到了海上争锋,迫于英日联合海军的强大实力,德军采取了“港内防御”的策略,依托沿海炮台和路上的三道防线 ,固守阵地,战争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在这个时候,日军放弃了海上强攻的方法,转而采取登陆作战,陆海夹攻的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十分有效,并且在之后的战史上一再上演。归结起来,世界上永远也不会有久攻不下的防线,既然是防线,就必然有不防之处 ,一旦对方从不防之处插入,坚固的防线只能顷刻瓦解。后来二战中的马其诺防线也是如此(被德军从比利时迂回插入),日德战争中的德军防线也是如此。以日军登陆为契机,日德双方的激战从海上转为陆上,德军的青岛要塞渐成土崩瓦解之势。

为躲德军“水雷阵”,日军绕远登陆

日德战争打响之后,强大的日本舰队尽管严密封锁了青岛海面,然而它的军舰却都躲在岸炮的射程之外而不敢靠近,只是用大口径的舰炮向德军的阵地攻击。

原来,德军除了有沿海炮台的火力支援以外,还在青岛海岸线布置下了“水雷阵”。据德方史料记载,德军在青岛的外海水域共设300余颗水雷,其中大部分水雷布设在会前岬(今汇泉角)与薛家岛、团岛与薛家岛之间的航道上。日本人非常清楚正面突击登陆将会带来的后果,一旦进入对方火力网,日本舰船和登陆部队将会遭受到致命打击。当然,日军亦曾做过试探,1914年8月30日,日军为尽快打通驶往青岛湾外海的水上通道,曾派一艘扫雷护航舰前往扫雷,结果被德军发现,瞬间遭到猛烈炮击,舰船中弹起火。

就是在这种态势下,日军把陆军登陆的地点瞄向了另外一个地方,这就是位于山东半岛北端的龙口。

央视《探索·发现》之《青岛要塞》称,8月28日,日军独立第18师团从本土长崎出发,于30日到达朝鲜木浦集结。31日,先头部队第24混成旅在海军掩护下向龙口航行。9月2日晨,日军在龙口附近海面换乘驳船开始登陆。当时正值大雨,海面上风急浪高,小划艇靠不上岸,运兵的驳船往来缓慢,因此费去了很多时间,到9月15日,日军主力约3万人登陆完毕,随后开始沿胶济铁路挺进,从背后袭击驻青德军。为了保证战略的万无一失,日军还避开青岛湾,另选仰口做为登陆地点,前后扫雷十余天,直到9月18日,日军崛内支队6000余人从崂山仰口湾登陆。抵挡不住日军登陆部队强烈攻击的德军在撤退前,放火烧毁了位于崂山湾柳树台的著名疗养院“麦克伦堡”,并炸毁了工事和桥梁。

这样,日军终于完成了从后方及侧翼对德军进行合围的整体设想 ,德军在青岛外围的第一道防线被轻易突破了。

需要说明的是,日军登陆后给青岛市民带来巨大灾难。据青岛收藏家刘增平介绍,日本独立第十八师团由龙口登陆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在平度一地,就逼当地人民5天内交猪、羊各1000头,鸡2000只,粮食500万斤,小推车500辆。同时还公布惩斩令,青岛附近的200多个渔村被烧,死尸枕藉10余里。当时的民谣唱道:“心焦了鸡,心焦了猪,心焦了谷草给马吃。”“心焦”是日语译音,意思就是“送给我”,记录了当时日本军队的掠夺。

首次空战发生在青岛

为了配合军事行动,日军还派出了大批飞机进行侦察,附带投弹,战争范围也被扩展到了空中。我们知道,飞机是20世纪初的发明,第一次用于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青岛日德之战双方均使用了飞机,从而成为亚洲战史上的第一次空战而载入史册。

当时的飞机多是木质飞机,主要用途是低空侦察,附带投弹,因为没有瞄准仪器,投弹多凭投弹手的感觉,因此准确率很低。即便如此,日德双方的空战依然很有看点。据记载,在空战中,日军有9架飞机,分属海军航空队和陆军航空队。陆、海军飞机共出动了135架次,飞行16小时,投弹243枚,而且还首次出动了“水上飞机”。顾名思义,水上飞机即是在水上实现起飞,而起飞用的“机场”就是庞大的水上舰艇。日本的水上机母舰若宫号(Wakamiya)是航空母舰的前身,可以从甲板上起飞小型飞机,这也是世界军事史第一次由军舰上起飞的飞机攻击海空目标的例子。水上飞机的轰炸实际效果有限,据多年研究“一战与青岛”的青岛学者衣琳介绍,当时日本的水上飞机,由两个人操作,一人驾驶,一人手动投弹。因为系轻型飞机,只携带两颗炸弹,因此威力并不大。

相形之下,德军的空军实力显得十分薄弱。整场战役,德军只有一架飞机参战,飞行员是凯泽·普路斯楚,还有一架飞机曾准备起飞,但由于风向不利,起飞后不久就坠毁了。这架成功上天的飞机主要用来侦察,但普路斯楚也对封锁港口的敌舰进行了几次骚扰性轰炸,投下临时配备的炸弹。他还声称击落了一架日本的Farman MF.7型飞机。

笔者搜集了当时日德双方的译电,发现空战主要由日军主导,袭击效果也并不理想 。如在9月27日凌晨1时,日军航空队接到命令:要在早上起飞两架飞机去轰炸湾内的德舰。这两架飞机由武田少尉、真壁中尉驾驶,各携带3枚炸弹,以700米的高度飞至湾内2艘德军炮舰上空。结果遭到德军军舰的还击,只有一枚炸弹命中耶格尔号前甲板,日机返航后,发现机翼上有步枪弹孔26个,炮弹洞2个。

最搞笑的是德军虽然只有一架飞机参战,却始终没有被日军击落,而且很拉风地在德军投降前几个小时冲出重围。11月7日,飞行员普路斯楚带着德国驻青岛总督给柏林的最后的公文,驾驶这架飞机飞离青岛,最终成功通过中立国外交系统送交了该公文。

浮山争夺战最惨烈

伴随着登陆的脚步和飞机的轰鸣,日军进逼到德军在陆地的第二层防线,这层防线主要布置在浮山、孤山一线,其中尤以浮山争夺战最为惨烈。

浮山是青岛市区内的一座主要山脉,山势巍峨,有6座海拔超过300米的主峰,其最高峰老寨顶更是高达368米。现在,不少游客在老寨顶东侧石崖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行字迹——陆军步兵少佐佐藤嘉平次君战死之地”和“陆军大尉冈千太郎君战死之地”,这两名日军将领就丧命在浮山夜袭战当中。

当年,德国人将浮山更名为亨利王子山,修筑防御工事,在主峰修筑有“鹰窝”哨所,配备6名德军,整个浮山有5处火力点,配备一个步兵小队。德军对浮山防御寄予厚望,将其视为市区天然屏障,日军也将此处作为必争之地。

作为东方军队,日军深明“兵者诡道也”这句话,决定利用夜袭夺取浮山。衣琳曾撰《德日浮山争夺战》一文,详细介绍了此次作战情况。9月28日凌晨1时许,日军各部队陆续从石馒头山(今车家下庄南侧1公里处)东面的宿营地出发,准备先占领浮山东北侧的102高地,然后再向西南方向搜索前进。在完成102高地的占领后,搜索小队遇上了麻烦,因为山体陡峻且附近全是巨大的岩石,攻击部队数次走至断崖,无奈只好择路摸索前行。

到凌晨3时30分,日军的行动被德军发现,在向浮山主峰的行进中突然遭到方向不明的步枪射击,但很快又沉寂下来。这些射击时断时续,日军无奈,只好就地隐蔽等待天明。5时许,天微微放亮,日军开始发现德军火力位置,从后来的描述判断,那就是“鹰窝”哨所。

因为德军占有制高点,日方只能隐蔽与之对射。5时10分,“中队长佐藤嘉平次腿部中弹倒地,但仍大声命令部队冲锋,喊声又引来了德军的无数枪弹……很快佐藤嘉平次被德军枪弹击中左腹而毙命。冈千太郎中尉见状,疾步从后面赶上前接替指挥,数分钟后率队冲至德军阵前约40米处时也中弹倒下。日军阵前一时失去指挥,进攻受到影响,战斗呈胶着状态。”

后来日军派来新的指挥官,采取了新的策略。起初,日军决定攀爬到主峰,但是山崖近乎垂直,攀爬十分艰难,加上德军的袭击,许多日军士兵被击中后滚落山崖,打不死也得摔死,日军的伤亡在增加。日军感到正面强攻困难,决定从侧面或后背迂回包抄。5时40分,有两名日军士兵在一名军曹的带领下从山峰的背坡爬上去,向德军战壕内投掷手榴弹,很快被德军击毙。最后,日军见两面攻击皆不奏效遂改变战术,以部队在高地的东侧猛攻吸引德军的注意力,同时派士兵爬上主峰对面高大突起的巨石,来到德军据守的对面,与德军对射。

战斗一直持续到上午10时,日军敢死队不断逼近主阵地。到最后,日军的大股部队集中于山脚下,并组织部队不断向山上的德军射击,德军遭到日军三个方向的密集射击,终于坚持不住,于上午11时30分在山顶上竖起了白旗,向日军投降。据统计,此次战斗共有2名德军阵亡,60名德军被日英联军俘获。日军方面则有24名官兵阵亡,近百人受伤,战后又有十余名日军伤重不治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2名德军居然在日军重重包围中奇迹生还,这11名德军士兵在1名叫帕奥利的中士带领下,趁乱顺西侧山崖上的树藤滑下,逃出日军的包围圈,返回市区步兵堡垒防线内。

浮山失守,预示着日军取得了青岛外围阵地的胜利,德军全面退守主防御线步兵堡垒一侧,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

特约撰稿 田野

日军的"高千穗"号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种全新的作战思路影响了参战各国,自然也影响了日德战争,那就是“堑壕战”,也就是“堡垒作战”。人们发现,依托坚固工事据守的一方,往往能够以极小的代价抵挡兵力数倍于己的敌军,于是修筑堡垒成了时髦的战场行为。德军效仿此法,也在青岛构筑了五大堡垒,这是他们认为最坚固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就是这道防线,从发动攻击开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日军攻破了。

雷击舰击沉日军巡洋舰

据青岛市史志办史料记载,1914年10月13日,日军攻城炮兵司令部、攻城重炮兵第四大队和步兵第二十九旅团等后续部队在崂山湾登陆,准备参加攻打青岛要塞。这个要塞如此之坚固,以至于日军为了减少伤亡,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部署。

或许意识到气数将尽,德军开始自沉战舰,以阻塞航道,防备落入敌手。9月28日,德军战舰“哥尔莫兰号”、“卢克斯号”和“伊尔奇斯号”首先引弹自爆,沉入团岛主航道。随后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自爆沉没,在最后的日子里,德军“耶加号”炮舰和3艘7000多吨的运输舰,以及4艘拖船、两艘疏浚船全部沉入大港码头的航道入口处。

但事情总有例外,一艘S-90雷击舰不甘自沉,居然上演了“千里走单骑”的传奇,奇迹般地击沉日军高千穗号巡洋舰,为德军在最后关头留下了亮点。话说回来,这艘高千穗号巡洋舰就是当年参加甲午海战的主力舰之一,北洋水师没有打沉它,但它还是难逃覆灭在中国领地的厄运,实在是天意。

S-90雷击舰本来只是想要发起“自杀性攻击”,10月17日午夜,它配足武器和给养,在舰长布鲁纳大尉的指挥下驶出。但是好运来了 ,德舰观测兵发现远处有一艘两桅单烟囱的巡洋舰,周围没有其他日舰。布鲁纳决定出其不意打一下,于是利用夜幕的掩护低速驶近。在距“高千穗”号500米处,S-90连发两枚鱼雷,其中一枚命中“高下穗”号舯部。

随后S-90号雷击舰接近至300米处转向,又用舰艉发射鱼雷一枚,命中“高千穗”号艉部。只见火光冲天,同时传来震耳的爆炸声,直径1米多的日舰碎片甚至砸伤了相距不远的S-90号。后者赶紧见好就收,迅速往南撤退,此刻它恐怕还不知道,它撞了头彩。

吴芊华曾写有《参加甲午海战的那些日舰后来命运如何》一文,详细记述了“高千穗”号被击沉的始末。据说“高千穗”号被击中,正在酣睡的日本水兵们尚未清醒过来,舰体已经倾斜进水。不久,尾舱又传来几声低沉的爆炸声,存放在尾舱的水雷居然被引爆了 。短短5分钟的时间,舰长伊东佑保大佐及284名水兵葬身大海。当时只有在甲板上作业的十多名水兵在舰沉之前弃船跳海,被邻近驶来的日军小船救起,才幸免于难。

事情很快引起日方震怒,18日凌晨4时许,日军司令部得知“高千穗”号被击沉后,下令不惜代价要捕获偷袭的德舰。S-90号雷击舰原打算赶往自由港上海,但在日照石臼所一带触礁搁浅,六十余名德国官兵被迫用舰上的水雷将舰体炸毁,登岸后向当地中国政府投降。直到18日下午,日军才在石臼所沿岸找到仍在冒烟的德舰S-90号,日军大尉田野村欲将该舰拖走。当时的中国政府迫于国内压力,不允许日舰拖走S-90号或在舰上悬挂日本国旗,德国驻中国公使也多次向中国政府交涉。后经中日两国交涉,日方同意放弃S-90号并交由中方自行处理,此事才得以和平解决。

最后,S-90号舰上的全体官兵被中国军队解除武装,由中国政府派兵看押至德国驻南京领事馆,后依归国程序允其返国。S-90以一人未伤的代价换取了日军一艘巡洋舰被击沉,280多名日军死亡的战果。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高千穗”号的沉没虽然给日军造成一定打击,但是对整个战局没有产生影响,在完成攻城部署之后,日军即将发起攻击。10月31日,是纪念日本天皇诞辰的“天长节”,日军的总攻在一片“效忠天皇”的呐喊声中开始。拂晓,日军从陆地、海上对德军防御体系进行了持续6昼夜的火力轰击,把德军阵地炸成一片火海,随即发起攻击。

这里先介绍一下德军的五大步兵防御堡垒,青岛老百姓习惯称作1、2、3、4、5号炮台,分指为小堪山 、小堪山北、中央、台东镇东、海岸等堡垒。另外,在4、5号炮台之间还有一个小堡垒,称为台东镇堡。这五大堡垒之间除有战壕相连之外,德军还在地下建有用石块砌制成的秘密运兵通道,连接于各堡垒之间。德军的各个堡垒内的建筑一般为一大三小,即一处大型掩蔽部,周围分布着三座小型掩蔽部。

在五大堡垒之中,中央堡垒是日军攻击的重点,也是整个堡垒体系最重要的一环。据《1914年青岛日德战争》记载,11月6日晚,日军派出侦察兵潜入中央堡垒,基本摸清了德军的火力配置情况。日军加藤大佐根据汇报,断定日军有可能在此处突破德军的防线。而且,经过近几日的反复攻击,德军的战斗意志已经出现疲惫消沉。另外,德军一般在拂晓时分警觉性较高。故在此时,德军的兵力应全部布置在野战工事内,以待敌军突击。也正是由于德军这种消极古板的作战原则,给日军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突击时机。

和上次浮山夜袭一样,日军选择在凌晨发动秘密突袭。这次突袭工兵发挥了巨大作用,工兵借助火力掩护先是破坏了铁丝网防御,剪开了两个大豁口,引导步兵进入;又潜入外壕,在壕底架起三个梯子,日军悄然迅速地进入外壕,并翻过内壕来到掩蔽部的前面。工兵还迅速破坏了电控地雷,保证军队的安全。

此时,德军依然没有发现偷袭的日军。直到日军占领了德军前沿的散兵壕,来到距德军掩蔽部约50米处,进行近距离侦察,才被防御工事里的值班德军发现。但为时已晚,这些德军抵挡不住日军的火力,匆匆逃窜,工兵赶紧上前将电话线、地雷线、探照灯线等全部割断。

11月7日凌晨1时20分,日军突击队兵分两路迂回到堡垒的后方,来到巨大掩蔽部的大门前不足30米处时,发现外面只有一名德军的监视哨兵在值勤,那名德军士兵被眼前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竟忘了鸣哨报警,日军见状迅速地冲了上去。随后,日军包围了掩蔽部。最后,日军士兵来到掩蔽部大门外的楼梯口向掩蔽部内的德军喊话劝降。沉默片刻后,德军的指挥官决定放下武器。很快,日军的太阳旗插上了德军的前沿堡垒。

中央堡垒失陷以后,德军步兵防御线很快全线崩溃。日军乘胜追击,又相继攻陷了太平山炮台和青岛山炮台,至11月7日,德军所有炮台均落入日军之手。

德国总督投降后被押日本

在青岛话中,有个有趣的俗语,叫做“德国打德国”,意思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自相矛盾”,这个俗语就来自于德军在日德战争中的最后表现,为了不让日军获得重武器,德军最后自炸大炮,自毁战舰。老青岛人不理解,才有了这句“德国打德国”。

从11月5日,德军就开始自行炸毁炮台。中央堡垒被突破后,德军加紧破坏。11月7日清晨,德军自爆了受到日军围攻的俾斯麦山炮台。战至19时30分,其余炮台也均落入日军之手。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令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在观象山挂起白旗。至此,青岛战役结束。

11月14日,日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发表占领青岛宣言。当日,包括德国总督、要塞司令官迈尔瓦德克在内的首批高级战俘,自沙子口登船,被押往日本的福冈战俘营。这名德国总督在日本的生活并不舒服,当时日本的报纸曾有过一篇通讯,日本记者描述了一个细节,迈尔瓦德克想要递一封家书,但是受到战俘收容所办公室铃木陆军少将的冷落,居然流下了委屈的泪水。日本记者显然对此没有半分同情,作为战胜者,他评价道:可是他为什么不想一下,此时的他作为一名战败的军人刚刚成为战俘,回想到自己在青岛殖民地时代的那种“优越感”,(毕竟)与今日阶下囚的处境差之千里。

关于日德战争的双方损失情况,记载各有不同。综合来看,这次战役德军失踪伤亡总数493人(阵亡199人),加上大约3600人的战俘。日军蒙受了伤亡总数1900人(阵亡415人)的损失,其中,海军损失了巡洋舰“高千穗”号,驱逐舰白妙号,一艘鱼雷艇和两艘小型扫雷艇。英国的失踪伤亡总数为陆军74人,海军9人(其中陆军13人,海军3人阵亡)。

对于德国战败原因,青岛文史专家衣琳分析说是因为德国士兵太少,“以浮山战场为例,87个德国人,500个日本人,军事理论上,日德攻守双方比例为3:1时,战争能持平。但这次战争兵员差距太大了,怎么能守住?”

日德青岛之战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关系格局。青岛失守后,德国人丢掉了他们在亚洲大陆上最后的殖民地,也失去了德国在欧洲以外的最后一个战略据点。而日本独占青岛后,一方面开始大量投资工业和纺织业,进行经济掠夺;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称霸东亚的野心,为其成为二战策源地埋下了伏笔。 特约撰稿 田野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