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是张勋复辟基地 他任命的官18个住在青岛

2015-03-22 作者:田野

张勋的辫子军抵京后的情景

中国人说“物极必反”、“月满则亏”,张勋策划的“丁巳复辟”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此峰一过,张勋的人生也该开始走下坡路了。事实上,“丁巳复辟”与其说是张勋策划的一出好戏,不如说是段祺瑞下出的一手好棋,借着反对复辟,段祺瑞重新把持起北洋政权,把张勋的辫子军打得土崩瓦解,把张勋打得元气大伤,从此他彻底与政治绝缘。张勋是怎么从最高峰跌到谷底的,离开政治的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本篇我们就来看看没落的张勋和他的生活。

复辟政府中18名高官在青岛

“丁巳复辟”从1917年7月1日开始,到7月12日破产,只持续了12天,这12天对张勋来说,绝对是一出人生的跌宕剧,可惜的是,整部剧都是他一个人在自说自话,真正响应他的人很少。

复辟朝廷刚一成立,就一连下达了十九道伪诏书,大半部分是任命官员的,其中寓居青岛的旧臣有刘廷琛、劳乃宣、徐世昌、康有为、岑春煊、赵尔巽等共达18人之多,无怪乎“丁巳复辟”被鲁海先生称为“青岛影响全国的七大历史事件”之一,光这些寓居青岛的旧臣就足以说明青岛跟“丁巳复辟”之间的关系。

可惜的是,张勋一介武夫出身,对于玩政治多少有点不上手,单就册封官员来讲,他就跟不少人结下了梁子。张勋复辟后,给自己印了个名刺(又称名帖,现在叫名片),这个名刺不一般,长约九寸,宽约四寸,上面印有“前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前江苏都督、前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现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钦命御前议政大臣、晋封忠勇亲王张勋”等字样,官衔五行并列,见到的人无不发笑,而张勋却得意洋洋,要知道,有清一朝能生而封王的非皇族本就不多,这样的爵位不是不世的荣光吗?

可张勋的头衔太多,别人的头衔自然就少了,一帮官员在一块,难免闹出些不愉快。作家金满楼在其著述中记载,刚做了半个月内阁总理的李经羲得知复辟消息后,急忙来找张勋,质问他为何不通知自己,且未曾安排自己任何职位!张勋笑道:“老九莫怪,论你资格,当然有做宰相尚书的希望。不过呢,你的前程,生查查是被没有一条辫子断送掉了,我替你着想,委实有些不值得。”因为没有辫子,就把同僚排挤在外,张勋这么做,算是把自己的路堵得差不多了。

不光是李经羲,连康有为也对他颇有怨言。据说康夫子因为自己才得了个弼德院副院长,心里很不高兴,大骂张勋说:“既然以虚职安排我,那何必打电报招我入京呢?”张勋听说后,怒道:“他啥事都不用干,就得了个现成的弼德院位置,现在还贪心不足,真是腐儒不足与谋。”

这群复辟政权的官员们,不是想着如何维持政权,而是因为官职互相争斗,由此可见,复辟闹剧离收场也不远了。

中国第一次空袭给了张勋

就在这帮复辟小丑们尔虞我诈之际,段祺瑞出手了。之前的《发现青岛》说到过段祺瑞,他也曾在青岛寓居,和青岛也颇有渊源,但他跟逊清遗老可不是一路人。本来段祺瑞的目的就是借张勋赶走黎元洪,现在目的既已达到,也就没必要继续看这场复辟闹剧了。

复辟发生后不久,段祺瑞便在天津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组织起讨逆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4日在马厂誓师出发,5日正式开战,12日拂晓攻进北京城内,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其实正常战争进行的并不惨烈,张勋的辫子军根本不是讨逆军的对手,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有件事倒是值得一提,那就是南苑航空学校的讨逆航空队首次出战,并向辫子军的阵地和皇宫投了炸弹。这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一次空军作战,而且还是轰炸了紫禁城,张勋“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次空袭的见证者。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复辟不到四五天,宫中就掉下了讨逆军的炸弹。这在从没见识过飞机的清朝官员眼中,无异于后来美军向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炸弹一扔,“磕头的不来了,上谕没有了,大多数的议政大臣们没有了影子,纷纷东逃西散,最后只剩下了王士珍和陈宝琛。”这次空袭只扔下三个尺把长的小炸弹。这三个炸弹一个落在隆宗门外,炸伤了抬“二人肩舆”的轿夫一名,一个落在御花园里的水池里,炸坏了水池子的一角,第三个落在西长街隆福门的瓦檐上,没有炸,把聚在那里赌钱的太监们吓了个半死。

事实上,战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张勋复辟就已经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据说张勋的原配夫人曹琴曾经规劝过张勋:“民国又没有亏待你们,也没有亏待清室人员,他们都已退位,你为何去死保,自讨苦吃呢?”可对于这些忠告,张勋一概置之不理。金满楼在其著述中称,张勋有两个侄子,一名弼廷,一名敏斋,他们也是反对复辟的,曾劝谏张勋说:“吾叔负天下之重,万不可冒天下之大不韪。现如今在你身边奔走献策的人,都是为自己谋划,岂可入其彀中?”张勋听后,拍案怒骂道:“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

就这样,张勋在众叛亲离之下节节败退,溥仪满以为这位忠勇亲王能够保住大清社稷,可12日一清早,内务府报来了消息:“张勋已经逃到荷兰使馆去了!”复辟的闹剧只维持了12天就宣告结束。

张勋有一妻十妾

逃到荷兰使馆的张勋此后的人生完全变了一副样子,他淡出了政治。复辟失败后的一年,即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就任民国大总统,没多久就下令赦免张勋,并发还了财产。张勋自此开始远离政治,据说投资金融回报颇丰。此后的他对于“丁巳复辟”不愿再多提,唯一的一次是为了回应政敌的攻击,他称“至于往事,在勋感受旧恩,恩图报称,博浪之锥,止于一击。”他还说,“勋年将七十,但求作太平之民,永拜共和之赐。”这则电文说明了张勋的两个心迹:其一,对于复辟,他是报答前清旧恩,无怨无悔;其二,复辟失败之后,他已经心灰意冷,只求做一个太平之民。

张勋是如何在晚年做一个太平之民的呢?除了投资金融之外,他还有几个爱好颐养天年:

第一,听戏。张勋从来都爱听戏,当年面对曹锟的军队,他就活用京剧《长坂坡》,自命“莽张飞第二”,说曹锟是曹军,见了张飞必败无疑。据记载,在1922年,复辟失败已五年的张勋在家开堂会庆寿七十,一些戏苑名角如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八十多岁的京剧界老前辈孙菊仙的带领下,前来天津的张家花园给张勋祝寿,这也成为当时梨园一场空前的盛会。在张勋死后,孙菊仙甚至哭倒在地,说:“黄钟大吕,恐自绝响!”

第二,喝酒抽烟吃美味。张勋酒量过人,每顿饭需饮汾酒半斤。张还嗜吸雪茄,平时用三元现洋一根的雪茄烟待客。据说一次,唐绍仪来访,张勋用此烟招待,孰料唐绍仪以十元一根的雪茄回请,让张勋顿有小巫见大巫之感。还有一说称,张家有种食物叫做燕羔,即是把钳好的燕窝熬成膏,冻后切块,可见张勋食物之高贵。

除此之外,张勋的家庭生活还算比较幸福,他有一妻十妾,九子五女。妻名曹琴,前面曾经说到过他劝张勋放弃复辟,可以算作是女中的人物,被光绪帝皇后隆裕封为一品夫人。赵福琪在《张勋人生的最后几年》一文中写道,妾中较为著名的是三姨太王克琴,她本是京剧名伶,但和张勋的马弁好上了,最后离开张勋与马弁终成伴侣,王克琴曾透露出张勋的一个怪癖,据她后来回忆:“张有酣睡在女人身上的怪癖,稍微一动即予脚踢手打,甩下床去。”

在过了6年清闲日子之后,1923年9月张勋在天津病故,终年七十岁。次年8月,张勋棺木启运回乡,并于当年11月底下葬于奉新县赤田乡陶仙岭下。张勋去世后,溥仪赐谥号“忠武”,也有人骂他“复辟小丑”,究竟怎样评价他这个人,众说纷纭。人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奇怪的是关于张勋的论断反而一个和他同时代的人评价得更为允当,这个人就是孙中山。这两个人一个保大清,一个反大清,但彼此之间竟没有因为政见不同而失去客观本心,我们这里不妨就用孙中山先生给张勋的评价作结——“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好一个未尝不敬之!

特别撰稿 田野(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位于浙江路9号的张勋故居

1917年7月1日的北京街头,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滑稽景象:原本早已剪发易帜多年,可变戏法儿似的,满街的人重又晃着大辫子逛街了,旗人举着鸟笼,彼此问安,一家家店铺撤下了民国旗帜,转而悬挂出大清帝国的黄龙旗,据说时间仓促,不少黄龙旗居然是纸糊的……

这场闹剧就是举世闻名的丁巳复辟(或张勋复辟),凭借此事,退出历史舞台五年之久的清帝国重建江山,而它的始作俑者,即是本文的主角——张勋。“丁巳复辟”不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也是青岛影响全中国历史的“七件大事”之一,可以和之后的“五四运动”齐名。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和您来品历史、说张勋。

“一杯茶”改变张勋人生

张勋原名张和,字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人称“辫帅”,江西省奉新县人。关于早年张勋的经历,史家记载并不多,大都称其幼年(12岁)父母双亡,依靠许姓人家生活。倒是近现代著名报人、史学家陶菊隐先生的《政海轶闻》中,简要叙述了张勋的发迹历史。

陶菊隐先生在文中称“张勋……微时佣于故乡某姓。某有姻亲许振,字仙屏,系奉新望族,曾任河道总督,曾国藩弟子也。”原来张勋起初并没有依附于许姓人家,而是在本乡一处不起眼的人家当一个小书童讨生活,而这个许振乃是这家人的姻亲。陶先生说得明白,许振曾是曾国藩的弟子,全国的河道总督,奉新的名门望族,年幼的张勋正是依靠许振的赏识才改变了人生的际遇。

张勋能够攀上许振这棵大树,既靠机缘巧合,也靠自己的机灵乖巧。某日,张勋的主人命张采橘一篮赠送给许振,正赶上许振来到府上,而相关的仆从去了别处,许振在堂上叫茶喝,半晌没人理睬,“张(勋)乘机以茗进,许大乐。”许振对眼前这个机灵乖巧的年轻人很是欣赏,于是致信张勋的主人,将张勋留为了自己的佣人。自此之后,张勋凭借着自己的实诚劲儿不断得到许振的栽培,“张(勋)诚悫,善解主人意,遂以佣役而迁采办,且授室矣。”

从上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张勋并非莽撞的一介武夫,他在少年之时就颇有心计,能察言观色。20岁时,张勋在许家的推荐下参军,开始了他的武夫生涯,最后当到大军阀。值得一提的是,张勋虽然后来拉了历史倒车,但私德却有可圈可点之处,他对许家一生孝敬,不仅每年拜祭许家先人,而且一有机会就会重用许家后人及门生,这在尔虞我诈的北洋时代是不多见的。

清亡后,来青策划复辟

张勋正式参军是在1884年(光绪十年),之后随清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他为人坦白直率,敢做敢当,很快做到了参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也正是在宋庆帐下,张勋开始了他跟青岛的第一段“夙缘”,因为当时首任胶澳总兵恰巧也在宋庆营中做事。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称,青岛在建制之初称作胶澳,首任胶澳总兵就是章高元,“虽然两个人品级差距比较大,张勋当时肯定比不上章高元,但两个人同在宋庆营下,肯定或多或少有些联系,张勋应该能从章高元那里多少对青岛有些了解。”鲁海先生认为,这应当是张勋第一次跟青岛发生关系。

如果说这次跟青岛发生关系太简短的话,18年之后张勋寓居青岛,跟青岛的关系可就十分深厚了。彼时已经是1912年,大清帝国在武昌起义的枪声中土崩瓦解,大批清朝遗老来到青岛居住,而张勋正是其中之一。此时张勋已是袁世凯的一名得力干将,但他对清政府依旧忠心耿耿,辛亥革命时他奉令镇守南京,在全国各省纷纷独立之际,他依然顽抗革命军,让革命军打了辛亥革命中最惨烈的战役。为表示忠于清廷,他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清政府倒台了,他带着辫子跑到了青岛,在浙江路9号购得一处宅子,和不少遗老混在一起。

张勋在浙江路上的这处住宅,主要由前后独立的两幢建筑物组成,有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细部的装饰略显粗糙,但比例协调,正立面横三竖五地划分,使住宅显得非常庄严气派,这段时期为他以后的复辟打下了伏笔。民间有一种说法,这出住宅是张勋为三姨太王克琴所建,王曾为张勋生了一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王克琴是在这里自杀的。

“当时不少清朝遗老都在青岛居住,像恭亲王溥伟、劳乃宣、周学熙、赵尔巽、刘廷琛等等,张勋手里是有兵的,这些前朝大员很看重他的实力,和他过从甚密,特别是刘廷琛。”因为张勋的老巢在徐州,所以他在青岛小住之后就离开了,但他跟这些遗老的联系不减反增,一遇时局动荡,不少遗老就会赶到徐州和张勋密会。

据鲁海先生叙述,人们大都知道此后的“丁巳复辟”,却不知张勋此前就曾策划过一次复辟,但是流产了。“那是1913年春天,在青岛避居的前清恭亲王溥伟的策动下,经过刘廷琛、陈诒重等人与张勋联络,曾进行了一次复辟,因泄密而流产,当时是因为有人泄密,袁世凯把铁路线给掐断了。”鲁海先生认为,张勋是个念旧情的人,袁世凯提拔了他,所以他动起手来有所顾忌,“这次是因为张勋碍于袁世凯,袁世凯毕竟是他的恩人,袁世凯一死,张勋就没什么顾忌了,能放开手脚了。”

尽管我们不知张勋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事实确是如此,1916年袁世凯去世,第二年北洋军阀因群龙无首闹起了派系争斗,在青岛的遗老大感高兴,刘廷琛立刻前往张勋的军中,没多久,震惊中外的“丁巳复辟”就上演了。

张勋哄小溥仪重登大宝

1917年6月7日,在青岛遗老的鼓动之下,张勋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带着自己的辫子军五千余人,随员148人从徐州坐上火车,以调停“府院之争”(北洋军阀总统府和国务院的权力之争)为名开往北京城,与此同时,他的政治生涯攀上了顶峰,人生也开始发生转折。

关于张勋为何发动复辟,有人说张勋内心始终忠于朝廷,有人说张勋是受了政客的蒙蔽以为大势所趋,还有人说这是日本人捣的鬼,希望借此搞乱中国政局好渔翁得利,但不管出于哪种解读,始终都绕不开张勋本人的那一份愚忠。据说,当复辟次日满街的辫子重现街头之际,张勋居然真以为自己是得道多助,乐不可支,拍腿掀须说:“我说人心不忘旧主,今日果应其言。”

6月9日,张勋到达北京之后,首先就走了一步错棋,这在鲁海先生看来是张勋复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是一介武夫,按理说应该联络些有声望、有智慧的人一起干,可他偏偏没有,非要自己单干。”据说张勋曾经邀请徐世昌共同联手,但徐世昌要求自己当摄政王,还要求皇帝娶自己的女儿,张勋被气炸了肺,索性自己单干。

7月1日凌晨三点,张勋带着一干人员进入清宫,和清廷官员进行了秘密谈话。当天上午9点,张勋和另一位著名遗老康有为再次进宫,将预先写好的皇帝诏书一一盖上玉玺,清政府正式复辟了!

关于这场复辟细节颇多,在此就不一一说明,值得玩味的是两个版本的溥仪同张勋的谈话,一则见于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一则见于日本黑龙会编《东亚先觉志士记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复辟实在是荒唐。

据溥仪描述,他的师父陈宝琛某日告诉他“张勋一早就来了”,溥仪原以为是来请安,谁知不是请安,而是拥戴他复位听政。溥仪回忆称,“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回到养心殿,又召见了张勋。这次张勋说的和他的奏请复辟折上写的差不多,只不过不像奏折说的那么斯文就是了。‘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听他念叨完了,我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他夸了我一顿,又把康熙皇帝六岁做皇帝的故事念叨一遍……我虽然还不明白,心想反正师傅们必是商议好了,现在我该结束这次召见了,就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于是我就又算是‘大清帝国’的皇帝了。”

另外一则日本史料则说得更为有趣,叙述者是支持张勋的日本黑龙会分子佃信夫,他称年方11岁的宣统皇帝起初并不愿意复辟,张勋大惑不解,问道:“皇上为何不愿复辟?”宣统皇帝天真稚气地回答:“陈师傅每天教我经史诗文,我必须努力学习,没有余力多管闲事。”张勋则说道:“皇上若再即位,必须管理国家大事,不能尽是一味念书。”皇帝惊奇地反问说:“如果我再即位,就真的可以不用读书了吗?”张勋说:“自古皇帝都善骑射,尚未闻有只知读书的皇帝。”幼稚的宣统帝听了这番话分外高兴,就说:“果如是,则按汝之计划行事……”。

因为可以不读书,哄得小皇帝参加复辟,这样的策略真是闻所未闻。不过复辟筹划得如此敷衍,其迅速破灭也是可想而知,没多久,张勋就跟着他的复辟闹剧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