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胡若愚曾是张学良的副官 35岁就当上青岛市长

2015-03-22 作者:宫岩

民国时期,青岛有过十几位市长,有一个人被人们称为“少爷市长”。他叫胡若愚,当上市长那一年只有35岁,同时兼任北平市代市长,因长期活动于北平与青岛之间,给人留下个游手好闲的印象。从1930年9月到1931年12月,胡若愚只在青岛呆了一年三个月便离开了。

在这段介绍中,有两个重要因素:身兼两市市长、短期任职。这两点足以让人惊叹,这位胡若愚究竟是何许人?为何能有这么大的能耐?其实他并非望族之后,也没有特别过人的本领,只因他是张学良的副官,“在北京玩儿的朋友”。

张学良“玩儿的朋友”

胡若愚,名言愚,字如愚,后改字若愚,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获法学士。曾任张作霖镇威上将军公署顾问。后来任张学良的副官,并和张学良结拜。1925年,他任北洋政府善后会议委员,7月任临时参政院参政、京师税务监督。

这是份极其简单的个人简历,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太过曲折的经历和辉煌的荣耀,关键最后那句“和张学良结拜”。他是怎样进入奉系军阀的?又是怎么和张学良成为朋友的?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张学良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说:“胡若愚呢,是我那时候到北京在一块玩儿的朋友。”正是这层关系,让他成为1928年东北易帜的重要角色。

1928年之前,奉系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领张作霖依靠他们的力量成为统治东三省的“东北王”。日本帝国主义要求“有付出就有回报”,向张作霖索要铁路权,这种公然的侵略行为引起东北三省人民强烈反对。那时,各种游行示威反帝浪潮高涨、北伐军士气正盛、日本帝国主义也一次次施压,张作霖抵不住这三方面的压力,向南京国民政府求和,并坐上了1928年6月4日北京去往东北老家的火车。没想到,列车行至沈阳皇姑屯时突然发生爆炸,张作霖身亡,此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姑屯事件”。

事件发生后,张学良坐上了父亲的位置,他本来就主张停战,与南京国民政府讲和,这次国耻家恨,再次坚定了他的决心。他派出自己的副官胡若愚去跟南京国民政府交涉,商定将于1928年9月中旬实行易职。

而蒋介石为了促使东北三省尽快归附,也加紧了和张学良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他派人去参加张作霖的丧礼,另一方面又通过胡若愚的牵线派李石曾到沈阳进行活动。李石曾从不公开露面,只由胡若愚和另外两个人相陪,足见胡若愚这时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地位。

经过一次次交涉,排除了外界的各种阻扰后,蒋介石最终向胡若愚表示:为了不使张学良为难,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各员负责,概不更动。重大人事,先由张学良请委,然后由中央任命。同时蒋介石每月允拨军饷1000万元给奉军,更增加了奉军的向心力。

就这样,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向全世界通电,宣布东北实行易帜,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在整个事件中,长期活动在南京国民政府的代表胡若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

胡若愚的儿媳陈海纹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学良是胡若愚一生中很重要的人。”胡若愚对张学良又何尝不是?他们之间绝非那句“玩儿的朋友”那么简单,从下面两件事就能看得出来。

张作霖去世后,年轻的张学良掌握大权,引来身边很多“元老级”人物的不服气,其中有两个人最为明显,一位是曾任东北交通委员会副委员长、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的常荫槐,还有一位则是被称为张作霖“智囊”的杨宇霆。他们都是张学良的长辈,甚至是看着他长大的,却并不尊重这位“少帅”。校史馆在《死于张学良枪口下的常荫槐》一文中介绍:“杨宇霆视张学良为后辈,经常当着众人之面喊张学良‘小伙来,我有话对你说’,就像训诫自己的子弟一样。常荫槐在对待张学良的态度上,更加倨傲无礼,他有事找张学良请示,径直上楼,闯进张学良卧室,甚至有时张学良的夫人还躺在床上,他也不以为然。”

但他们不知道,当初那个毛头小子已经长大了,身份的变更让他今非昔比,他们还是跟往常那样,肆无忌惮地走进他的房间,要求他必须做什么。1929年1月10日下午,他们拿着事先拟好的一份文件又来找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让他直接签字就行。这事此前丝毫没有汇报过,张学良气坏了,强压着心中的怒火说:“不能草率从事,当从长计议。”让他们晚饭后再来找他做决定。

就是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张学良做了个决定:除掉这两个人。到了晚上,常荫槐和杨宇霆准时出现在张学良府中,还是那副飞扬跋扈的样子,张学良一边笑脸相迎,一边让人去拿西瓜。没想到过了会儿手下喊话说,西瓜在楼上冰镇着呢,夫人在洗澡,不方便进去。张学良嘟嚷了一句便走了出去。刚一出门,6名士兵持枪进入室内,对常荫槐和杨宇霆说:“奉长官命:杨宇霆、常荫槐阻挠国家统一,立予处死,即刻执行!”

这事处理得干净利索,事后张学良马上给胡若愚打去电话,让他立即向蒋介石报告事情的经过和原因。还有一件事,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有报道说,当外面烧杀抢掠、生灵涂炭,张学良却还在酒店和当红影星胡蝶等人跳舞,当时著名诗人、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还写了一首诗,讽刺张学良。事后,又是胡若愚站出来为他辟谣:“这中间属于误传,马君武据误传而成诗。”

他成为青岛市市长

或许正是这一件件事,让人们开始注意到张学良身边这位普通的副官并不普通,这位“玩儿的朋友”也并不只是玩友而已。所以很多人为了讨张学良欢心,接近胡若愚,这其中就包括吴铁城,让胡若愚当上了青岛市市长。

看到这儿,有两个问题出现了,胡若愚当选青岛特别市市长不是张学良推荐的吗?张学良不是推荐了沈鸿烈当市长吗?这两个问题并不矛盾。真相到底如何还得看张学良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解释,为了让大家完全明白这段历史,我们将当时的内容全部还原:

“这是我到现在,平生最抱歉、最难过的一件事情,这完全是吴铁城干的。就是因为天津市长、北京市长、青岛市长这三个市长,我本来都有内定的人,甚至天津市长我已经内定,是臧启芳。后来臧启芳为这件事情很不高兴,以后我就跟他开玩笑。本来臧启芳他自己都知道了,我跟臧启芳都谈过了。

这个吴铁城啊,他送我人情,但吴铁城有坏意,我(也)不能说他有坏意。他是一方面送我人情,一方面吴铁城在东北做工作啊,要拉拢他们这三个人。因为这三个人,一个是我弟弟,一个是周大文,周大文是我玩儿的一个朋友,是给我父亲管电报的。我那时候有个秘密的姨太太住在他家,是这么样一个朋友,你知道了?那么这个胡若愚呢,是我那时候到北京在一块玩儿的朋友。我绝对不想让他们参加政治上的事情。可是吴铁城就保荐他们三个了,中央就直接任命了。”

既然是吴铁城推荐的,为何众人会以为是张学良所为呢?这是因为:“本来那时候,就连主席什么都是我自个儿说了算,不但不能说是保举,简直就等于我委任一样,反正中央承认了。”

吴铁城瞒着张学良推荐了这三个人,张学良当时本可以向蒋介石说明情况的,但他考虑到如果真这样,“吴铁城这一下子就完蛋了”,也就将计就计,为胡若愚等三人送去这份美差。

1930年9月份,胡若愚到青岛上任,住在今文登路8号。文登路8号的院子里有两幢楼,前院是青岛民政局幼儿园,后院的建筑便是胡若愚故居,一幢两层小楼。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这里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庭院,当初文登路在拓宽时,胡若愚故居往后退了大概5米。”岁月如梭,重新被粉刷过的墙壁依然能看到斑驳的痕迹。

就是在这里,胡若愚度过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之后他便离开了,张学良又推荐了沈鸿烈成为青岛市市长。

胡若愚与这座小楼之间的故事我们无从查起,但他在青岛其他地方留下的痕迹却不少,比如修建了鲁迅公园、观象山公园、回澜阁,还有青岛水族馆等。既然这样,为何人们还会叫他“少爷市长”呢?

◎链接还有一个胡若愚

在搜索胡若愚的资料时,有些信息混乱,看着互相矛盾。后来才明白,民国时期曾经有两个胡若愚,一个在奉系,还有一个则是滇系。而且这位胡若愚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呢。

滇系胡若愚,字子嘉,原名学礼。1894年出生在云南省罗平县城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唐继尧最初的心腹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胡若愚任军委会中将高级参谋。1948年初,为了支持李宗仁竞选总统,当上第一届国大代表。翌年2月复出任国民党十一兵团副司令、司令,11月底在桂东南岑溪容县杨梅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毙。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那一年,胡若愚只有35岁,身兼两个城市市长,奔波在北平和青岛之间,给人们留下个游手好闲的印象,所以得到个“少爷市长”的名声。不过,相比较青岛前两位市长,胡若愚是幸运的,在青岛的那段日子,各种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停息,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喜欢古典文化的他 ,在青岛开工建设了各种文化设施,比如在汇泉湾畔建设了一处公园,取名“若愚公园”(现鲁迅公园),在观象山建观象山公园,还开工建设回澜阁、水族馆以及湛山寺等。只可惜,这些还没建完,他便离开了。

他是“少爷市长”

提到胡若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四个字“少爷市长”,在不少介绍他的书籍中也频繁看到这个称呼。不仅仅因为当年他任青岛市市长时只有35岁,正是风流倜傥的年龄,还因为他在工作上的表现。

青岛文史专家王铎在《青岛掌故》一书中介绍:“所谓少爷市长,是因为胡若愚基本‘不理政事’,而将政府的一切事务都交与其政府秘书长胡家凤操办,他整天在北平、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到处飞,成了‘甩手掌柜的’了。”所以当时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说法“胡若愚真愚”,意思是他把大权都让给了别人。

实际上 ,胡若愚才是真正的政治高手。分析当时的青岛社会背景,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工人罢工运动、学生运动等都已经平息,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胡若愚只需要做一些他认为对的事情就可以了,并不会费多大心思。他的心思在北平,在蒋介石身边。游手好闲在其他城市飞来飞去的结果是,“在1931年2月份,他如愿以偿,除了青岛这个市长职务之外,还兼任北平市代市长和国民政府实业部开滦矿务局督办。”

一人身兼两个市的市长,谁还敢说“胡若愚真愚”呢。从1930年9月到1931年12月,胡若愚在青岛只有一年三个月时间,这段时间其实他为青岛做了不少大事。

曾经的若愚公园

“在青岛汇泉湾的西侧,有一片青翠可爱的黑松林,黑松林下是一片红色的礁石,礁石一直延伸到碧色的海水中,海浪打在礁石上,泛起白色的浪花,像一幅美丽的海滨风景画。”

于鲁辉笔下的这幅美景说的是鲁迅公园,但最初的它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时间退回到1898年以前,这里只有礁石和沙滩,德国殖民者侵占青岛后,在汇泉湾的西北侧栽种黑松,后来设置了石桌石凳,一个公园的雏形形成了,1903年这里叫“维多利亚公园”。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改名为“曙滨公园”。

一直到1930年,胡若愚来了,他命青岛工务局在莱阳路海边修建公园。关于这段历史,于鲁辉在《鲁迅公园》一文中进行了具体介绍:“修了一些岸坡,铺设了部分台阶,后来又建造了3个小凉亭,亭子造型相当别致,是用树皮做的亭顶。同时,还修建了3100米石基路面和小挡浪坝。”

当然,这其中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公园的牌坊,胡若愚专门从北平请来了专业人员设计,公园的名字就定为“若愚公园”,有人说,他这是为自己歌功颂德、名垂青史呢。不管怎样,古典的建筑在当时的海滨一线首次出现后,便让这片寂静的海滩多了份韵味,站在若愚公园,仿佛身临仙境一般。所以胡若愚又在牌坊的背面题写了四个字“蓬壶胜览”,顾名思义,“蓬”指的当然是“蓬莱”,“壶”则指“方壶”,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只是到了1931年12月,随着胡若愚调离,沈鸿烈来到青岛后,将若愚公园改成了海滨公园。1950年,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为了纪念鲁迅先生1913年8月由上海赴北京经过青岛,又将海滨公园定名为鲁迅公园。当时这四个字都是从鲁迅先生的手稿中选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鲁迅公园”的名字是从右向左排列的。但按照现在正常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向右,站在牌坊前这样看就奇怪了,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周公是鬼”。就因为这事,“文革”时期还有人大做文章,到处追查写字的人,后来知道是鲁迅先生亲笔,也就罢了。如果不信,您下次经过这里时,也可以好好看看。

如今的鲁迅公园,到处都充满了鲁迅先生的气息。正门处有一尊鲁迅先生的花岗岩雕像,里面有“呐喊台”、“凝翠亭 ”(内有鲁迅先生自传碑)和“鲁迅诗廊”等。其中,鲁迅诗廊全长70余米,镌刻了鲁迅手体诗45首。

他为沈鸿烈打下基础

在若愚公园建设的同时,还有几个项目也在同时启动。鲁迅公园旁边的青岛水族馆就是其中一个。1930年,中国科学社成员会议在青岛召开,胡若愚与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积极倡议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推举胡若愚、蒋丙然、宋春舫为筹委会常务委员。并决定以中国海洋研究所的名义筹建青岛水族馆,择址于鲁迅公园(当时还叫海滨公园)内的莱阳路4号。

1931年1月份开始动工,到了1932年2月份才完成,那时胡若愚已离开青岛市,但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仍然请他为青岛水族馆题写了馆名。据了解,青岛水族馆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生物陈列科研机构,被蔡元培先生誉为“吾国第一”。这之后,“海滨公园”一跃成为青岛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凭着“汇滨垂钓”的魅力入选“青岛十景”。

位于观象二路的观象山公园、岛城的标志性建筑回澜阁还有湛山寺,这些也都出自胡若愚的“手笔”。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告诉记者:“他在观象山修建观象山公园,在观象一路和二路各有一个门。他对前海栈桥进行全面改建,延长了桥身,建了回澜阁。1931年夏天,叶恭绰来青岛时发现,青岛的道教很盛行,但佛教弱一些。听说明朝憨山大师曾在此修行过,便与佛学家周叔迦共同发起建湛山寺的倡议。此事得到胡若愚的支持,当即免费批了150亩兴建。”

不仅如此,就连八大关也有他的功劳。当时他大力倡议开发“八大关”度假别墅区,并严格规定了建筑造型 、用地和围墙的建筑特色。

只是,这些项目都没有完成他便离开了。沈鸿烈取代胡若愚成为青岛市市长后,将这些“半拉子”工程进行到底,才有了今天这些美丽的景色。

短短一年三个月时间,他便开始了这么多工程,看完这些,你还觉得他是个“少爷市长”吗?虽然年岁较短,人们并没有对他留有太多印象,但毋庸置疑,胡若愚也和沈鸿烈一样为青岛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若愚在青岛的日子,平平淡淡,但据说他在这里经历了一件一生中最传奇的事件,遭遇刺杀。说他当时正在打牌,正打得高兴呢,仰头哈哈大笑时,一颗子弹忽然从他的右腮射入,左腮出来,舌头牙齿丝毫没有损伤。关于暗杀这事,记者并没有找到相关史料,专家也不得而知,如果真是这样,胡若愚确实是命大。

晚年的胡若愚

后来,胡若愚寓居天津。1950年,他买下马场道84号(今42号)住宅。这是座二层小洋楼,里面住着胡若愚、儿子儿媳等人。晚年的他不再涉及政事,但有两件事最为遗憾,他曾经这样告诉儿媳陈海纹:“一是没有把你婆婆、奶奶的坟迁回老家;另一个就是张学良没有彻底反蒋介石,西安事变后反而依顺了他。”

《城市快报》曾在2010年时采访过陈海纹,那年她已经90岁高龄,留下了珍贵的晚年胡若愚的材料。她在接受采访说:“胡若愚虽然前半生风光无限,做过青岛市长,也做过北平的代市长,但晚年经济并不宽裕,没有官职、没有买卖,主要靠卖名人字画或古董生活。”

我们说过,胡若愚偏爱古典文化,晚年的他也一样,写字、读佛经和唱戏是他的主要乐趣,尤其偏爱唱戏。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甄光俊先生在接受《城市快报》采访时回忆了这样一段内容:“民革天津市委员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于1957年1月28日,在人民礼堂举办京剧演唱会庆贺春节。担任这场演出的两位舞台监督(也是节目策划者),一位是张学铭,另一位就是胡若愚。这天所演节目有《行路》、《彩楼配》、《击鼓骂曹》、《二进宫》、《打城隍》、《罗成叫关》等剧片断和唱段。”

除此之外,他并没有什么社交活动。就像陈海纹所说:“他晚年几乎没有脾气,清心寡欲,整日在家读佛经,有时跟孙女们在家玩一会,很少出门。”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