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杜月笙的初恋在青岛 斐然亭是他为沈鸿烈所建

2015-03-22 作者:宫岩

灯红酒绿、刀光剑影的上海滩不断上演着大亨传奇。有一个人,他被称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中国黑帮老大”、“上海皇帝”。一听他的名字 ,人们眼前会不自觉飘过一介草莽武夫的形象,却根本想不到他会是照片中的这个样子:身材修长,一件利索的长衫,不管天气多热,长衫最上面的那颗纽扣永远不会解开,显得更加斯文。他就是隐藏在黑暗里的黑帮老大——杜月笙。

驰骋上海的一代大亨,会与青岛发生什么联系?其实他有两个徒弟在青岛,他曾经两次来到这里,一次发生了段恋情,另一次则在崂山建了座亭子,取名斐然亭。

孤儿杜月笙

俗话说“鲤鱼跳龙门”,用来形容一个人经过奋发图强终于取得成功。杜月笙也用过这句话,但他却把自己说成是“河滨里的一条泥鳅,先要修了一千年才能化身为鲤,再修五百年才有跳龙门的资格。”最初的他真的如此不堪吗?

1888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五),传统的中元节,也叫鬼节,这一天,杜月笙出生在上海浦东高桥镇杜家宅一座低矮狭窄的破旧草房中。父亲给他取名月生,发迹后易名镛,号月笙。

这是个极其普通,甚至有些贫困的家庭。父亲当过茶馆跑堂、做过码头丁役,好不容易攒点钱跟人合开了家米店,无奈生意惨淡,母亲则靠着给别人洗衣服贴补点家用。两岁时,母亲撇下刚出生的小妹妹死去,四岁那年,父亲突然染病离开人世,妹妹早被送了人,此时的杜月笙只能跟着继母过日子,没想到,在他7岁时继母又忽然不见了……

他彻底成了没父没母的孤儿。为了活下去,他加入到当地野孩子的行列,学会了偷鸡摸狗,学会了赌,并很快就上瘾了。作家云中鹤在《黑道教父杜月笙》一书中说:“杜月笙开始偷偷地把自家老屋里的东西拿出去卖掉,再用这些钱去赌博。到后来,这赌钱就真成了杜月笙一生的嗜好。”

如果说杜月笙以前在人们眼里是个可怜又悲惨的孩子,现在的他则成了个十恶不赦的坏孩子。他在鬼节出生,他就是小鬼降世,克死了自己的父母,现在又是这副德行,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的!这些捕风捉影的街头议论最后竟然变得跟真事儿一般,让少年时期的杜月笙莫名其妙多了个绰号“杜小鬼儿”。

而事实上,这位杜小鬼儿脑子里装着东西,他喜欢去想,他觉得只要人聪明、办事得法,再加上运气,小瘪三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飞黄腾达。云中鹤说:“杜月笙超过许多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会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发现运用于实践,而且绝不怕头破血流。”

此后,杜月笙卖过水果,成了削梨高手,人称“水果月笙”。做过“抛顶宫”,就是几个人配合,在人群拥挤的时候,把人家的礼帽抢走。说到底,这些都是让自己暂时活下去的小伎俩,现在的杜月笙想的不仅是活下去,而且要在大上海活出个样子来。

短暂的青岛之旅

他跑到城隍庙算命,看看好运气究竟在哪里?一位自称张半仙的卜卦人看到他后,圆睁双眼,大叫一声:“出门东北方,必有贵人帮。好自为之,前途无量。”

张半仙的反应让杜月笙半天摸不着头脑,这东北方究竟是哪里?忽然一个机灵,他的好朋友阿二不就在青岛嘛。当初跟自己一个级别的阿二自己去了青岛,已经在那当上账房先生。二话不说,杜月笙也来到青岛,此次经历被云中鹤写进《黑道教父杜月笙》一书中。

阿二在一家木行做账房先生,把杜月笙引荐给了自己的老板,老板见他长得清秀又很机灵,给他安排了推销员的岗位。这活杜月笙爱干,他本来就有张能说会道的嘴。事实证明,老板的眼光很准,交给杜月笙的木材不但卖得好,还主动拉来了很多生意,很快成为老板的得力干将。

有一天,老板要请这些得力干将吃饭,犒劳大家,每到这样的重要场合,他的“幕后老板”就会出来。这位幕后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七姨太。阿二还提醒杜月笙:“吃饭时一定得谨慎,她肯定会注意到你,还会刻意为难考验你,切记不能夸下海口。”杜月笙记住了,心里琢磨着这么个精明能干的女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等老板过来,宴会马上就要开始时,杜月笙身后忽然飘来一阵清香,很快,身边的阿二和伙计们齐刷刷站了起来,自己也被使劲拽了一下,还没站正,就听见此起彼伏的问候声:“夫人,您好!”被这一声声问候包围着的就是传说中的七姨太了,她面带笑容款款走来,眼神忽然落在杜月笙身上:“这位就是杜先生吧,快请坐,大家请坐,多喝酒啊!”

杜月笙被七姨太的这个眼神看得有点发蒙,其实他的脑子在见到七姨太后已经蒙了,年轻貌美,又说着一口上海话,让人倍感亲切。这次宴会,杜月笙吃得心事重重。

看到这里,接下来的事情会怎么发展,想必很多人已经猜到了。在老板出差去济南的日子里,七姨太给杜月笙送来一封信,杜月笙走进了七姨太房中……

关于杜月笙第一次来青岛,除了这本书中所提,记者并没有找到任何史料,如果此事为真,那七姨太应该就是杜月笙的初恋了。按照书中介绍,这位七姨太想让杜月笙带她回上海,一切都准备好了,却在出走的当晚被老板抓了个现行。私奔计划以失败告终,跟这段经历同时结束的还有杜月笙在青岛闯荡的事业。

拿下黄金荣老婆

一趟短暂的青岛之行,并没有改变杜月笙之前的日子。回到上海后,他依然混着,卖卖水果、跟伙计们做“抛顶宫”,他不知道,幸运之神已经悄悄来临。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到了陈世昌门下,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被陈世昌的同辈兄弟黄振世发现,觉得他日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将他领进了黄金荣公馆。黄金荣,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每次经过黄金荣居住的地方,杜月笙只会羡慕地往里偷偷看上几眼,那里的生活和一切都是他这辈子不敢问津的。但1907年8月份的一天,他的脚竟然站到了黄公馆的地面上,他好奇又紧张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初到黄公馆的杜月笙只是个最底层的喽啰,平时做些跑腿的杂活。就是这样他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很快掌握了黄公馆里的秘密:黄金荣厉害,他的妻子桂生姐(林桂生)才是背后军师。他只要讨好了桂生姐,就能在黄家混出个样子来。现在,他只需要等一个机会,等一个让自己表现的机会,等一个让桂生姐关注到自己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作家杨帆在《上海滩三大教父》中介绍:“有天晚上,桂生姐派出的几名喽啰做成一票生意后,将一麻袋英国大土交给黄公馆一名伙计雇黄包车送回。岂料这名伙计因事先向朋友泄密,途中大土被该朋友抢走了。大土值多少钱暂且不说,传出去岂不砸了黄老板的招牌!但公馆里剩下的除了老弱残兵,没一个敢去寻回这一麻袋大土。桂生姐急得团团转,这时,杜月笙站了出来,只要了一把枪自己就出去了。没多久,杜月笙竟然将人和大土全部带了回来。”

这件事让桂生姐看到了他的能力,更让她满意的是,干了这么件大事,杜月笙竟然不主动要赏,反而非常低调。这之后,桂生姐又给他安排了几件活,也都完成得很出色。还有一次,桂生姐生病,杜月笙一直在旁尽心照顾,又给他加了不少分。慢慢地,杜月笙成了桂生姐的心腹,也成了黄金荣的心腹,有什么大事难事不好处理的一般都交给他,最后让他参与到了最机密的工作——抢夺鸦片。

胆大的杜月笙

那时上海滩有八个抢夺鸦片最厉害的人物,人称“大八股党”,他们不仅不把黄金荣看在眼里,甚至还欺负到了他的头上。这时的黄金荣和桂生姐,一肚子火气却无可奈何。杜月笙听了后反问,他们能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抢呢?

张宏、张晨怡在《解密历史:民国十五疑案》一书中说:“他招兵买马,网罗亡命之徒,很快就建立起一支抢劫鸦片的队伍,后来被人称为‘小八股党’。第一次抢劫鸦片得手,就弄到一船烟土,等于抢到几十万银洋。从此,伴随着一次次布置周密的抢劫鸦片事件的成功,大量财富流进了黄金荣和杜月笙的腰包。”

“抢土”的生意稳定后,他们又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联合流氓头子张啸林成立三鑫公司,专门做鸦片生意,“不久,英国在上海的租界开始禁止鸦片生意,三鑫公司乘机垄断法租界鸦片生意,大发横财。杜月笙担任三鑫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同年,担任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兼纳税华人会监察,势力日大,地位逐渐与黄金荣、张啸林并列。”

此时的杜月笙终于步入了大亨行列。从他进入黄公馆,在黄公馆立足直到可以与黄金荣称兄道弟,这个过程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坊间有言,他跟桂生姐有染才获得一次次机会,是否属实我们无从判断,但从各种资料和关于杜月笙的各种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创业阶段的几个特点:他很会说话,很大方,即便在他卖水果混日子的阶段,他也会用赚到的钱请弟兄们吃饭,所以他人脉很广,这为他日后在黄公馆奠定了扎实的消息基础;他会看眼色,知道该怎么哄人开心,不然也不会被人看中直接送入黄公馆;他大胆、心狠,敢想敢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没有这一点,他不可能得到桂生姐的关注。可以这样说,这个大亨的身份、“中国黑帮老大”的影响力,是杜月笙用金钱和命拼出来的。怪不得他说自己是条泥鳅,经过了上千年才获得跳龙门的资格呢!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成功跳过龙门,杜月笙的帮派弟子越来越多,涉入证券、企业等领域,名声和能力都盖过了黄金荣,成为响当当的“上海皇帝”,就连蒋介石也得敬他几分。他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他喜欢文化,一直想做个文化人 ;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成绩下降就打;纵横黑白两道却坚决抗日,曾经支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第二次来青岛

还记得杜月笙第一次来青岛的时候吗?一个对未来充满疑惑的小混混、一个普通的木材推销员、一个不得不放弃自己爱情的小男生。时过境迁,1933年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此时的他身份大变。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了这次杜月笙青岛之行的情况:“这次,杜月笙、汪晓籁率上海工商界代表团来青岛考察,第一天他们去栈桥、小青岛、海滨公园游览,当天晚上,青岛市长沈鸿烈在迎宾馆设宴招待。”

有一个细节是,当时青岛正在举办第四届国货展览会。杜月笙看到国货产品非常多,感到青岛有很强的民族意识,让他吃惊又很高兴。杜月笙虽然是个黑帮老大、是位掌控上海经济的大亨,但在国家民族尊严面前,还是保持了颗中国心:抗战开始后,他参加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仅月余时间就筹集到救国捐款一百五十余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

“八一三”抗战后期,他得知驻守在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缺乏食品,仅用了一天时间即向谢团送去了二十万个饼。上海沦陷后,战局急转直下,蒋介石为了阻止日本海军大规模溯江西侵提出封锁长江的计划。他率先指令自己的大达轮船公司开出几艘轮船行驶至江面凿沉,其他轮船公司也纷起响应,阻塞了长江航道,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这些义举为他原本黑暗的人生增添了亮度。鲁海说:“看展览会的当天,他就与沈鸿烈商谈了件大事,在青岛设立‘上海国货工厂山东联合营业所’,立足青岛面向山东。双方商定在青岛设立国货产品仓库,在中山路设立门市售品部。”

据了解,营业所在1933年年底就成立了,参加的有上海中华珐琅厂“立鹤牌”面盆、盖杯等珐琅制品,中华针织厂的“菊花牌”袜子,中国化学实业社的“三星牌”雪花膏、生发油、香皂等化妆品,上海灯泡厂的“标准牌”电灯泡等。“杜月笙倡导建立的这个产销部,扩大了国货从青岛到山东的销路,将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落到实处。”

崂山上的斐然亭

杜月笙一行这次来青岛住在文登路上,那里建有市政府招待所,环境优雅。之后他们又去了崂山,从王哥庄、华严寺到太清宫,极口称赞崂山东麓山海风光之美。

站在这安静的山海之中,杜月笙突然有了个想法,何不在此建座小亭子呢?在他的提议下,上海工商代表团将亭子的位置选在华严寺附近海滨处,取名“斐然亭”。鲁海介绍:“这个名字语意双关,一方面是‘斐然成章’之意,另一方面‘成章’正是沈鸿烈的字。这是纪念沈鸿烈的,也是杜月笙来青岛的纪念。”第二年,又在这里立了《斐然亭碑》,由曾任鲁案善后委员会督办的王正廷撰写碑文。

其实,杜月笙很喜欢这些文化类的东西,他小时候条件不好,没上几天学便混迹江湖了,所以这一直是他的一大遗憾。后来,他就一直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作家刘继兴在《民国大腕》中说:“他的门厅高悬对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毕竟识字少,无法去“读”,他就重金聘请高明的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三国》说《水浒》,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的处世方式;他勤练书法,签名写得相当漂亮;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不论天气多热,长衫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他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儿子杜维藩高中时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两个耳光;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绩不佳,被他用鞭子责打十下。他还在法租界善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聘陈群任校长;并在老家浦东耗资10万元,建起“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

正是因为对文化的重视,才结交了很多大名鼎鼎的文化界朋友,比如章太炎、杨度、江一平、杨云史 、杨千里,还有大教育家黄炎培等。后来杜氏祠堂建成,章太炎还亲自给他写了《高桥杜氏祠堂记》,蒋介石也亲自题写“孝思不匮”的匾额。怪不得著名老报人徐铸成回忆他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定会是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此次来青岛,杜月笙还见到了他的两个徒弟,一位是青岛《平民报》社长张乐古,他是青岛的青帮老大,被称为“青岛杜月笙”,还有一位则是酆洗元,他们与其他青帮弟子一起设宴招待了杜月笙。

五姨太孟小冬

说完了杜月笙的事业,该谈谈他的婚姻情况了。杜月笙一生共有5位太太,其中与五太太孟小冬的事家喻户晓。

孟小冬,梨园世家出身。这位被人们称为“冬皇”的京剧名伶,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男人,一位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还有一位就是杜月笙。与梅兰芳的相识过程很容易想象得到,都是京剧圈里的,有共同语言,未免日久生情。但与杜月笙的缘分是怎么发生的呢?关键的一点是,杜月笙是个戏迷,非常喜欢京剧。具体还是看看《上海往事:杜月笙·孟小冬》一书中是怎么说的吧。

孟小冬与杜月笙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极其简单,一位是颇具才气的京剧名伶,一位是爱好京剧的粉丝。那是1919年,孟小冬在一次演出结束后,杜月笙提着花篮到了后台:“孟大小姐,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杜月笙双手抱拳,念着韵白,深鞠一躬,用满口浦东味道的上海话说:“恭喜孟大小姐演出成功!”

孟小冬是出了名的冰美人,却还是被眼前这个人的举动逗笑了。但她并没有说什么,杜月笙也没有再多话便出了后台。有了第一次见面,之后凡是孟小冬的场,杜月笙一定来捧,甚至帮她出唱片,资助她到北京发展。那时孟小冬的家庭压力很大,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在她身上,杜月笙的出现帮她解决了最大难题,她可以安心在北京发展。

到这时,二人的关系也很简单,只是一个粉丝为自己喜欢和崇拜的偶像付出而已。但作为杜月笙的四姨太、孟小冬的好姐妹姚玉兰早就看出了端倪,将一根红线拉在了两人中间……孟小冬跟了杜月笙,并随着一起去了香港。有一天,当杜月笙决定将全家人移民到法国,要办签证时孟小冬忍不住了:“我跟你去,是丫鬟还是女朋友呢?”那时的杜月笙已经被咳嗽折磨得病入膏肓,听她这句话后决定正式迎娶孟小冬。那一年,杜月笙62岁,孟小冬43岁。杜月笙的长女杜美如曾经在接受《往事》采访时说:“请客的时候父亲很难为情,说自己都60多岁了,但他不能不这么做,不这么做,孟小冬就老是发脾气,他也受不了。”

只留下十万元遗产

1949年上海即将解放,当时蒋介石向他发出台湾之请、共产党也秘密接触希望他能继续留在上海时,权衡之下他带着全家人去了香港。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杜月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拒绝蒋介石是因为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发起“打虎”事件时,将他的儿子杜维屏抓了起来,判了六个月徒刑。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才说:“蒋介石把我当夜壶,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的时候扔到床底下。”

而拒绝留在上海,是因为之前他曾参与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帮蒋介石杀害过共产党人。到香港后杜月笙的身体状况急速下降。杜美如说:“他每天晚上都喘,发出‘哦嘘哦嘘’的声音。当时有个推拿的人,给他敲一敲才能睡得着,但没一会就又喘起来了。”

眼看着杜月笙的身体越来越差,家人已经做好了最坏准备。有一天,他说想见见陆京士,这是杜月笙身边最重要的人之一,他曾说:“儿子可以牺牲,但不能没有陆京士。”陆京士去了台湾,在那里创办了恒社(杜月笙的私人组织)。接到通知后,陆京士便定了第二天晚上的飞机,没想到当天突然刮起了台风,航班取消了,得到消息的杜月笙心顿时凉了,“因为他说过,陆京士不能来,我的病是好不了了。”

第二天,杜月笙的儿子开车去接陆京士,回来后悄悄告诉杜美如:“一路上撞死了5只老鼠,躲都躲不过,当时我们听了觉得,可能真不会好了,因为我父亲就是属老鼠的。”

陆京士的晚到、撞死老鼠的经历,这些无疑成为杜月笙离开人世前的先兆。等钱新之、陆京士、万墨林、徐采丞都到来后,在他们的见证下,杜月笙留下了遗嘱,这份遗嘱让所有人吃惊:总共十万元,每个老婆各拿一万,儿子一万,未嫁的女儿六千,已经出嫁的四千。

杜月笙去世前,曾希望子女能将他带回祖国,安葬在上海浦东高桥。一直到现在这个心愿都无法实现,四姨太姚玉兰将他带去了台湾省,安葬在了台北县汐止秀峰小学后山上。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