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台湾同胞出资修仙姑塔 石像是参照于仙姑侄女

2015-03-22 作者:黄默

2012年出土的坐化缸

守塔人于建悦讲解仙姑塔壁画

于家下河的仙姑塔曾荒废多年,直到1988年,中国台湾开放探亲政策,离家40年的于海基老人回到了故乡 ,离开前他拜托一直留在青岛的儿子于建悦一件事:修好仙姑塔。此后的25年里,于建悦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但他却一直守在这里,只为完成父亲的心愿。

2000美元重修仙姑塔

1988年第一次大规模重修,2003年再次补漆,2006年修仙姑殿、扩建院子……说起仙姑塔的修复过程,在于家下河社区没有人比于建悦更熟悉,因为仙姑塔的每一次整修他都是亲历者。

“我是 1949年10月出生的 ,在我出生之前5个月,父亲就去了台湾,所以1988年他回来探亲 ,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于建悦回忆,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改嫁了,自己和姐姐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父亲这个形象是空白的。1988年中国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政策,于海基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家乡,也见到了自己未曾谋面的儿子。“那一次,他在家住了半个月,我带着他到处看了看,我知道他在那边过得挺好,他看到我在这里成家立业,也挺好。”于建悦回忆,当父亲看到仙姑塔已经荒废的时候非常难过,或许是曾经受过于仙姑的恩惠,又或许寻求对家乡情感的一丝寄托,他离开青岛回台湾之前,嘱咐于建悦一定要修好仙姑塔。

“他一到台湾,就给我寄来 2000美元,那时候美元还挺值钱,差不多得有两万元人民币。”上世纪80年代,于家下河的村民们已经不再以务农为生,不到40岁的于建悦一直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两万块钱对他而言可不是个小数目。“那时候不比现在,人的思想都很保守,干什么事儿也不是有钱就能行的 ,要重修这个塔,肯定得政府同意。”于建悦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在崂山区文化局、文物办和侨台联络办公室之间不知跑了多少趟,最后终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口头答复:可以修,但不能乱修,要听从区文物办的指导意见。“文物办跟我说,没啥意见 ,只有一条:以老修老。”于建悦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台湾的父亲 ,然后就开始筹备重修工作。

于仙姑像按她侄女的脸修的

“那时候塔身还是比较完整的,只是塔里的佛像、地宫、墙壁破坏比较严重。”于建悦说,虽然自己有在建筑工地工作的经验,但是面对仙姑塔的重修还是一头乱麻,单是为了一座仙姑石像就跑断了腿。“那时候不知道哪里能修这样的佛像,周边村里打听不到,我就骑着自行车去太清宫打听,说来也巧 ,正赶上普陀山的人来崂山帮着修佛像,说仙姑的石像也能修,可我一听价钱就傻眼了,修个一米高的佛像得一万块!”于建悦盘算着手里的钱还要修塔前的楼梯、重新粉刷塔身、修补地宫和装饰大殿……只修一座佛像就要花去一半,这钱实在是掏不出来。“还好后来崂山区文物办的工作人员帮我找到一位叫刘浦的老师,人家是个文化人,会雕塑,所以答应帮我做。”于建悦说。

工匠找到了,仙姑的形象又成了新问题。“那时候我打听到于仙姑有个亲侄女还在,但她已经不住在这里了,我就去人家里,想找找当年仙姑的照片。人家告诉我照片还真有,但是早些时候被家里人一把火烧光了。”于建悦不死心,一连往仙姑侄女家跑了三趟,把人家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一点线索,最后还是仙姑的侄女提醒了他:“都说‘侄女随姑姑,不随也似乎’,不行你就照着我的脸来修吧!”于建悦一听,这话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就讨了一张于仙姑侄女年轻时的照片照着修了仙姑的脸。

“那年父亲是夏天回来的 ,从他回去我就开始忙活这个事儿,一直忙活到那年的腊月廿八。”于建悦回忆,那半年的时间里自己基本没时间出去打工,没有收入不说,还把父亲临走前留给他的生活费贴进去不少,但是当仙姑塔修葺一新 、乡亲们又能来祈福的时候,他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5年守候只为实现父亲心愿

“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十月廿五,是仙姑塔香火最旺的两天,从早到晚来烧香的人不断,平时的初一和十五也会有人来祭拜,不光是周边村的人,即墨、中韩、(原)胶南都有人来。”从1988年仙姑塔完成修复,每到初一和十五于建悦就不能干任何工作,因为他要早早把仙姑塔的院门打开,把大堂和院子清理整洁等着人们来上香,这一干就是25年。“香火钱都是归村里集体的 ,我不拿,我来就是图个安心,这么多年了你要是不让我来我还不习惯了。”于建悦说,自己一辈子只跟父亲一起相处了短短的半个月,仙姑塔的修复是唯一一件父子一起做成的事,对他而言这里已经不仅是个烧香祈福的场所,而是蕴含了太多其他的感情。

“过去我对于仙姑的故事也并不是太了解,但是在这里久了,听得多了就由不得你不相信。”于建悦说,自己小时候就曾听奶奶讲过仙姑显灵海上救人的故事,说于仙姑在天上云游的时候突见海上有船起火,就用扇子扇了两下,大火就被扑灭,救了船上的人。那时候听这些跟听别的神话一样,因为根本无法考证,但随着来仙姑塔还愿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对于仙姑越发崇敬起来。

“有一个男的每年都会从胶州赶过来烧香,因为有时候过来怕门不开就留了我的电话,每次过来他都打给我 ,跟我聊聊天,这十几年下来我们也成了朋友,他跟我说是于仙姑救了他的命。”于建悦说,1997年,与仙姑塔一墙之隔的东川路小学出过一起事故,在给教学楼刷外墙的时候,从三楼上掉下一个油漆工,当场就口鼻喷血,村里人看了都说这人肯定不行了,等救护车来的时候那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后来那个香客跟我说,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工人,他说自己在医院的时候梦见了于仙姑,仙姑让他的家人来仙姑塔祭拜,他让家人来了,后来他的身体就很快痊愈了,而且从三楼摔下来的人到现在一点后遗症都没留下。”于建悦说,这只是众多于仙姑显灵的故事之一,也许没有什么科学原理,但这事儿却是真的。当记者问到仙姑是否也曾托梦给他时,于建悦笑着摇摇头:“从来没有,不过这些年来我的孩子们学业工作都很顺利,家人的身体也都挺好,可能这就是福报吧。”

七级双塔供奉陈仙姑

在青岛,供奉仙姑的地方虽然不多,但仙姑塔也不是唯一一处。在即墨七级镇上,就有七级双塔,大塔为陈处女塔,始建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塔高15.4米,连同基座共九层;小塔为马师傅塔,建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塔为七层,格局结构均仿照陈处女塔。这里供奉的是一位陈仙姑。

作家贾云峰在《中国唯一供奉处女的姊妹古塔》一文中写道:相传此女原属天界王母娘娘的一名侍女 ,因蟠桃会上失手打破花瓶,被贬人间,于道光二十四年下凡投胎进了这里的陈家,父亲名叫陈杞,哥哥叫陈行方,取乳名为“换”。父亲早逝,仙姑与母兄相依为命。一天,仙姑和嫂子洗衣服的时侯,见水上漂来两个青红相间的桃子,于是她拿起来就吃掉了,此后,她就整天恍恍惚惚的。又一天,仙姑随母韩氏到山坡上剜菜,见一朵彩云在她的头顶上停住了,仙姑面对彩云念念而语。自此以后,仙姑闭坐家中,少言寡语。

咸丰年间,土匪窜扰乡里,见人便杀,见物就抢,村里人都拖家带口出去躲避。只有仙姑与邻居同族寡妇郭氏留在村中。土匪过去后,村里人回来一看,两人毫发无损,于是非常奇怪。后来,恰逢村中发大水,村子都荡然无存,只有仙姑家一点事都没有,村里的人更加奇怪。同治元年,仙姑十五岁了,被许配给同乡朱姓农家做媳妇,仙姑拒婚,不吃饭不说话,只有郭氏知其将要坐化,于是就与朱氏绝婚。仙姑于九月二十四日申时圆寂,俗寿二十二岁。入龛之前,仙姑盘足端坐十日,面色如生,周遭乡民闻讯都争相前来瞻仰。后来大家都相信,处女是仙姑下凡。

这九级青砖塔,据说是仙姑的哥哥陈行方与众乡邻四处募捐,然后在同治五年二月建成。塔铭曰:“法华经读烂是汝前身,农家有积善种此夙因,历经羊小劫慧性犹存,青莲花出土记取舌根。”建塔中途,由于资金不足而停工,后来一个道士说,所用钱财三日内发来 。第三天果然看见马车运财而来,遂使塔建成。入塔这天,人山人海,抬龛的轿子无法行进。忽然看到来了八名壮士,持棍开路,才让仙姑顺利入塔。后来,八壮士忽然不见了。

当时有位马姓老妇人,天天守在塔前,给陈仙姑烧纸烧香,并维护秩序。后来她死后,大家又集资修了那座马师傅塔。小塔比这座“陈处女”塔稍微矮小,也有七级之高,上书“一心普渡”四字。旁边也有块刻满姓名的石碑。据说有一次,海上一渔船出海途中遭到海浪袭击,迷失了方向,水和粮食都用完了,漂到了一个无名荒岛上,看见远处有灯光,寻光而去,见一小屋,屋内有一少女,向前说明原委,于是少女给他们一碗小米、一勺清水,让他们回去煮食。本以为就仅够大家一人分一口,没想到碗中米汤用之不尽。船民由此得救。欲答谢时,少女与房屋都不见了,后来才得知少女就是陈仙姑。关于陈仙姑还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