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法若真请兵为父亲报仇 他的书画纪晓岚都称赞

2015-03-22 作者:宫岩

法若真山水画

如果说法寰开辟了胶州法氏家族的新纪元,法坤宏、法伟堂等人延续了家族的脉络的话,还有一位人物则将法氏家族带到了荣耀的最顶端,这个人便是十一世法若真,在这个有“海表世家”之称的大家族中官位最高的人。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他著名的书画作品,他在做人、从政方面也是位佼佼者。

法若真为父亲报仇

对于法若真在胶州法氏家族中的地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周潇解释说:“胶州法氏自十一世法若真以后,十二世法枟、十三世法光祖、十四世法坤宏、十五世法嵩龄,直至十九世伟堂均为世代官宦兼学者。经史、诗文、书画颇有成就,家学大盛,遂有‘海表世家’之称。明清以来,法姓家族共考中进士4人、举人11人、贡生6人,通过议叙、考授、援例、从伍、世袭等方式,授九品以上官职者25人,其中,官职最高者为法若真,正二品。”

对于这样一位关键人物,留下的历史痕迹也是最多的。法若真,字汉儒,号黄山、黄石,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他的名字来源很简单,因母亲李氏梦见东汉西关大儒法真而怀孕,所以直接取名若真。作为法寰的儿子,法若真自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四岁那年,法寰正在给弟子们讲《大学》,小小年纪的法若真竟然跑过来向他质问,虽然一下让法寰不知所措,内心却暗暗欣慰,从此特别注重对儿子的教育。

正值战乱年代,为避祸乱,法寰带着儿子到铁橛山隐居读书三年。1645年,法若真参加会试,当时考试制度发生了新变化,已经不再用《五经》命题考试了,但法若真并不知道,继续以《五经》命题,洋洋洒洒写了20多篇文章。照理,这样的考卷是要直接枪毙的。但主考官一看内容,马上把考卷封起来以“异才”向皇帝进行了举荐。就这样,法若真成了内翰林,第二年又跟堂弟一起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一家出了两位翰林,在当时的胶州传为佳话。之后,他一直从事跟文字有关的工作,比如当考试官、编纂《太宗文皇帝实录》等。

30多岁的法若真正处在仕途的初级阶段,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能在朝堂上出类拔萃。但1653年,父亲和自己的两个亲兄弟被杀害的消息传来,法若真坐不住了。

据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石业华介绍:“1653年8月27日,胶镇总兵海时行发动‘兵变’。在胶州建立伪政权,自称‘大明重兴王’,然后放纵5000名叛军在胶州烧杀、抢掠。登州首道徐大用、中军主将张思选、署胶州事李煌及邑绅法寰、匡兰兆等人誓死不从,被海时行杀害,还杀害了1000多胶州民众,掠夺财物、烧毁房屋无数。”

当时正是翰林院编修的法若真痛心父亲的去世,更担心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胶州百姓们。于是在人们眼中温文尔雅的法若真跑到兵部衙门前哭诉,一遍遍请求朝廷发兵。他的哭诉起到了效果,朝廷终于派出大军赶赴胶州,海时行被抓,叛军全部瓦解。

法若真生母另有其人?

为父亲报了仇,法若真暂时告别朝廷,回家为父亲守孝。在这期间,他发现了个惊天秘密:

一个盛夏的午后,法若真刚刚睡了个午觉,此时人的神经还没有完全休整过来。这时家中一位下人走进来打扫卫生,一下失手将他的瓷凉枕打碎了,法若真不满地看了她一眼,骂道:“蠢才。”这是主子责骂下人的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用词,但这下人竟委屈得落下泪来。可能是法若真当天心情不太好,就说:“你哭什么?难道老爷我不能说你了?”女下人一听,把扫帚往地上一扔,说了句:“你是谁生的?”便出去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法若真不明白这下人为何火气这么大,又为何这么说,心里一直存着个疑问。过了几天,他问母亲,自己究竟是谁生的?母亲听完回答:“当然是我生的,难道有人说什么了?”法若真摇摇头不再说话。

母亲怀疑可能是女下人吐露了真相。为了灭口,借故将女下人杀死。岂知欲盖弥彰,女下人一死,反而证实了事实的真相,让法若真确认并弄清楚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但作为法家儿子生活了这么多年,这时他也不能说什么,只能旁敲侧击地关心,希望能走正门安葬她。母亲听后坚决不允许:“死个奴才,从角门拖出去算了。”

法若真不甘心:“那谁死了才可以走正门?”母亲回答:“你父亲、我还有你,其他丫鬟奴才都不能走正门。”这是封建社会不成文的规矩,法若真无言以对。他默默穿上自己的官服,躺在棺材上,母亲没办法,只能让人将正门打开……

草草安葬了亲生母亲,法若真悲痛万分,撰写了两副对联,一副在胶城大石头街西端的关帝庙,内容是:“史官目之曰矜,误矣,视魏吴诸邦原同孺子;后世尊之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乃是汉臣。”另一副在城隍庙内,文曰:“行善何益,恶亦可行,莫非阴曹不明白;近报无凭,远报谁见,或许孽镜太模糊。”

这则故事被石业华收录在《胶州百家姓》一书中,来自民间的轶闻,无从考证究竟是真是假。但法若真的两副对联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宣战,因内容过于直露,后人把“不明白”改成“簿明白”,把“太模糊”改成“台模糊”。

关于法若真在民间的轶闻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山菜根小豆腐》《法爱卿真乃神笔》《遭报复“关公”营救》等,有的故事看起来似曾相识,就不再一一叙述了。其实这些都是坊间对他的杜撰而已,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法若真在法氏家族中的地位,以及他的社会影响力。

弃官隐居黄山30年

守孝回到京城的法若真,不再单纯负责文字方面的工作。他先是被调往福建镇压郑成功领导的抗清斗争,又被授以浙江按察使,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

有一年,安徽灵璧等五县歉收,民不聊生,法若真几次上疏请求减免五县租税。遭到礼部拒绝后,他甘愿破家代灾民交租纳税,被人们称赞。仕途上的法若真,去过很多地方,不管到哪里,都以“体恤下情,兴利除弊,为政清廉”的形象深得民心。

1679年,数名大臣联合推荐法若真举博学宏词科,他有病没能应试。从此弃官剃发隐居黄山30年。

我们无法了解他的这个决定是冲动还是对官场的失望,只是隐居的30年,法若真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周潇也说:“法若真为官颇有政声,学识不凡,但真正扬名于世的当数其诗书画。”

他的诗得到大文豪纪昀(纪晓岚)的高度赞赏,在《四库提要》中说:“不屑栉比字句,依倚门户,惟其意所欲为,不古不今,自成一格。”礼部尚书王崇简在《黄山诗留》序中说法若真的诗“因情以发气,因气以发声,因声而绘词。”法若真的诗主要收集在这本《黄山诗留》中,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

法若真的名字在清初文坛享有至高的声誉,不过最被后人称道的还是他的书画作品。石业华在书中说:“他精于书法,雅善山水。书法宗魏晋,深得‘钟王’遗意而别有生气,不染元明诸家,行、篆、草、楷各体皆有独特的风格。”

周潇也说:“法若真是康熙年间自成一格的画家,大幅作品汪洋恣肆,变幻神奇,别有风骨。扇面小画雄健清俊,不拘一格,意趣横生。”

据了解,法若真的作品中,《树杪飞泉图》《层峦叠嶂图》等27幅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等都藏有其作。

他在书画诗词方面的成就实在太大,以致于让大家很容易忘记他也是位难得的好官。真是“以书画能诗名于世,其事迹反以文掩,世鲜知之者。”

法若真1691年去世,享年83岁。

法家大桥和凤凰村

根据《增修胶志》中的记载,法若真去世后,他的墓被安葬在治南镜台山长城山之别峰(今胶州隐珠街道兰西村东北),墓前两侧有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等。据说,要到达这个地方,必须要经过一条小河沟才行,为了方便行走,法若真的子孙便在这里修了座桥,称为“法家大桥”。

眼看着送灵柩的人顺利走过桥,法家后人叮嘱,开挖墓穴时候一定得小心,如果挖到青石板就不要再往下挖了。到那之后,果然看到了法家人所说的青石板,当时有人觉得好奇,非要看看板下究竟有什么东西。青石板刚被掀开,里面飞出两只鲜艳的凤凰,向北飞去落在了一座山上,这山就叫“双凤山”。后来凤凰又向南飞去,落在大珠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此村后来就叫“凤凰村”。

当然,除了法若真墓的信息是准确的外,这双凤山和凤凰村的故事也都来自于民间传说罢了。

跟法家有关的还有几个地方。比如胶州的法家茔,这里曾经是法家的茔地,由看坟人逐渐形成的一个小村庄;法家大村、法家庄,都是随着法家后裔增多,移居到此处才有的村落。可惜的是,在这些地方记者也没有寻找到关于法家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

名震齐鲁的文学世家,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88岁的法陕老先生收起仅存的一点资料,拿出了自己这些年写过的一些随笔和诗,有的诗已经被刊发。看着这位已经满头白发的法氏后人,读着他写的诗还有写的字,记者忽然意识到,完整的法氏家族没有了,但他们在文学上的优秀血脉已经被流传下来,就像法陕,曾经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喜欢上写书法,为什么喜欢写诗?现在一切都有了答案,因为他是胶州法氏家族的后人!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感谢石业华、法陕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