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回归萨福均更新胶济铁路 其父参加甲午海战

2015-08-20 作者:田野
青岛回归,萨福均负责更新胶济铁路还主持修建新中国首条铁路

1950年8月24日,周恩来参加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会上,他就农业 、林业、交通等多个行业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在讲到修筑铁路时 ,周总理特地点了一位与会代表的名字。他说:“不说旁的事情,单说这几件大事(指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制造化学肥料),都需要科学家的努力。现有的专家不是太多而是不够。代表中的萨福均先生,曾和詹天佑先生同时修粤汉铁路,他知道中国的铁道专家也是很少的。”

一位铁路专家,何以能让周总理如此敬重?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这其中的缘由。其实读者可能有所不知,提起中国的铁路建设,萨福均可是元老级的人物,他还和青岛有过一段“情缘”呢。

影响萨福均的两个人

萨福均,福建闽侯人,1886年1月21日(清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他早年随父亲到上海学习英文,后考入圣约翰书院。1903年赴美国,在圣路易中学就读。1905年去日本学日文,兼习英文,次年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学铁路工程,1910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同年9月,萨福均随在美国考察的詹天佑博士一同回国。

回国之后的萨福均很快就投身到中国的铁路建设当中,经过不断努力,最终成为这一行当的一代宗师。当然,萨福均之所以能取得日后的成就跟两个人有重要关系,其一是他的父亲萨镇冰;其二是他的老师詹天佑。

关于萨镇冰,我们会在下文详细讲述,在此,我们只记叙一件他们父子间的小事,以显示这个开明父亲对儿子的重要影响。萨福均回国后,与陈丽珠结婚,萨镇冰设宴庆祝。饭局既开,儿子萨福均坐首席,父亲萨镇冰陪坐(这在清末民初是违背礼法的)。萨镇冰郑重举杯对萨福均说:“在家中我们是父子,在国家我们是平等公民,我们都去过欧美,欧美的好处就是,子女一旦成人,无论家中多么富有都要出去自撑门户,独立生活,为社会做贡献。不要学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简而言之,就是要萨福均自食其力。要知道,萨镇冰可是晚清大名鼎鼎的海军提督,可他在那个时代已经对教育子女有自己一套开明的的思路,萨福均后来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大有关系。

有了父亲的教诲,萨福均更加砥砺品行,在他身上,丝毫没有“官二代”的架子,只有默默工作,无怨无悔的身影,这也很快引起了他的老师詹天佑的注意。说起詹天佑,相信读者大都知道,他是中国杰出的铁路专家,泰斗级的人物,小学课本中的《詹天佑》一文让这位专家走进我们的脑海,他创造性地将“人”字形路轨引入京张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北京至河北张家口),攻克了一大世界性难题。据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长孙保锋在《萨福均:功盖胶济铁路》一文中介绍 ,1910年,萨福均与在美国考察的詹天佑一同乘船回国。第二年初,萨福均就应总工程师詹天佑之邀,赴任粤汉铁路实习生工程师,开始了职业生涯。萨福均的才华和刻苦给中国铁路第一专家詹天佑留下深刻印象 ,詹也对萨格外器重。为让萨福均尽快提高技术实践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詹天佑几乎每半年就给萨福均调换一次工作,从而熟悉修建铁路全部流程和关键环节。这样的待遇恐怕已超越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衣钵相传的师生之谊。有了詹天佑的教导和提携,萨福均进步神速,后来和其师詹天佑一起,成为中国铁路方面的“四大技监”。

设计个碧米轨大显神威

萨福均真正在铁路界崭露头角,是因为他对云南铁路的贡献。他的长远且独到的眼光,让他设计的铁路不光造福当时的百姓,也惠及后人,乃至50多年后 ,这段路轨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这就是个碧铁路(个旧至碧色寨)。

早在1910年滇越铁路修成后,法国人就开始打云南个旧锡矿的主意,提出修建支线。云南商界不愿让铁路主权再次丧失,主张自建个旧至碧色寨铁路。为此,当地投资者曾于1914年聘请法国人尼复礼士为总工程师,拟采用600毫米(寸轨)轨距,后因故搁浅。

1918年,萨福均应个碧铁路公司邀请至云南,担任鸡街至临安段总工程师。据尚儒在《萨福均:新中国西部铁路拓荒者》一文中说,萨福均亲自率队勘测设计,他发现个碧段通车后运输能力低下,适应不了将来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与滇越铁路联轨,因此他大胆建议,鸡街至临安乃至以后延伸至石屏,其线路路基、桥梁、涵渠、隧道均按1000毫米轨距(也称米轨)标准设计,轨道仍按600毫米轨距铺设,便于以后扩改米轨。萨福均富有远见的设计思想得到铁路公司总经理陈均和股东大会的认可和采纳。铁路竣工后,蒙自(今云南省蒙自市)道尹(民国时期的官名)秦光第感叹:“萨工程师月薪仅400元,到差不久,勘路井井有条,而尼工程师月薪900元,兴修久,而收效甚微。”

50多年后,即1970年,蒙自至石屏段的铁路扩为米轨仅用了10个月时间,迅速实现了滇南地区客货运输的直通。当地人至今还在说,萨福均为云南铁路省了一大笔钱。

萨福均:功盖胶济铁路不光在云南造福一方,萨福均的足迹也遍及齐鲁,特别连接青岛和济南的胶济铁路。1922年,华盛顿会议决定日本交还青岛和胶济铁路。此时,崭露头角的萨福均作为鲁案善后督办公署第二部(胶济铁路部分)评价委员,参与了接收胶济铁路。接收过程中,萨福均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立场极其坚定,对于日方就铁路资产评估中提出的无理要求据理力争,事后受到北京政府嘉奖。

胶济铁路收回后,萨福均出任路局工务处长。这是一条残破的铁路,且不说年代久远造成的朽烂,单说日本人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就给路况造成严重损毁。显然,日本人也是给中国政府出了道难题:看看中国人自己能不能管好铁路。如果管不好,自然还得交给他们。 、

面临危局,萨福均再次彰显技术流本色。据孙保锋介绍,到任后,萨福均立即组织人员,对胶济铁路所辖线路、桥梁和建筑等彻底调查,划拨经费,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按标准规范更换线路、桥梁的钢轨、枕木和板梁。期间,山东政局起伏不定,胶济铁路更是风潮不断,局长走马灯换了四五任,但是萨福均绝不参与人事斗争,不问政事,埋头自己的铁路事业,始终走专家路线。1925年,交通系与山东地方派激烈角力中,萨福均以其低调、实干和卓越的技术水平,竟没有一方拿他的交通系背景说事。

为时4年的胶济铁路全线更新和维护,不仅给本想看笑话的日本人以有力回击,也为胶济铁路这条贯穿山东腹地的交通大动脉,持续推动青岛经济繁荣做出不菲贡献。后人因此评价萨福均是“功盖胶济铁路”。

抗美援朝时,他捐了一架飞机

抗战爆发以后,萨福均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兼路政司司长,主持了滇缅铁路工程,后又参与管理过川滇、粤汉等铁路。萨福均成为詹天佑(1919年去世)之后中国铁路界非常倚重的技术权威。1943年8月,国民政府同法国维希政府绝交,萨福均主持了从法国人手中接管滇越铁路的工作。

抗战胜利后,萨福均调回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仍然担任技监兼路政司司长职务。1945年4月,他撰写了近三万字的《三十年来中国之铁路工程》一文,以自己从事铁路工作30余年的实践,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国铁路建筑标准及各种规范的制定等专业问题作了阐释。

就在萨福均的事业日渐走上巅峰之际,国共内战爆发了。短短几年,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国民政府迁至广州。或许是为了笼络人心,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广州前,任命萨福均为交通部常务次长。但萨福均没有接受任命,而是辗转至昆明,直到解放。

萨福均选择留下来是正确的。据《萨福均:新中国西部铁路拓荒者》一文称,昆明解放不久,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在给周恩来总理的电报中称赞萨福均,“为人清正廉洁,正直无私,工作认真、直爽,西南铁路界人员均同声称为前辈,在铁路界有信誉有地位。”并建议任命他为西南交通部副部长兼西南铁路工程局副局长。中央批准了这一建议。

萨福均还出席了1950年8月召开的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会上周恩来总理在报告中表彰了萨福均曾和詹天佑同修粤汉铁路一事,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

不久,萨福均开始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众所周知的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的,重大的技术问题均由他决策。这条铁路的修建增强了他的民族自信心,他曾回忆说:“从成渝铁路的修建可以看出,我们的铁路建设,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只要我们有组织、有领导,依靠工人,启发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修好人民的铁路。”

不光建造铁路,萨福均还利用一切条件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时期,萨福均响应号召,把国民党发给自己的“遣散费”两千美元全部捐出,轰动一时。原中铁二院总工程师郝昭謇在他的日记中回忆了这件事:当时捐献超过一定数额就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架飞机,河南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就捐了一架“常香玉”号,萨福均也捐了一架。

1955年2月7日,萨福均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特约撰稿 田野

萨福均的父亲叫萨镇冰他是清末最后一任海军提督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反过来说,从一个孩子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父母的言传身教 ,萨福均是萨镇冰的独子,他日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跟其父优秀的人格不无关系。

萨镇冰何许人也?他曾任北洋海军提督、海军大臣,民国海军上将、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是近代风云人物之一。这样大的一个官又是怎样一副做派呢?著名作家冰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回忆:“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清简,洋服从来没有上过身,也从未穿过皮棉衣服,平常总是布鞋布袜,呢袍呢马褂。自奉极薄,一生没有做过寿,也不收人的礼。没有一切的嗜好,打牌是千载难逢的事,万不得已坐下时,输赢也都用铜子。”

一个打牌输赢用铜子计算的海军上将,值得我们来聊一聊。

萨镇冰与日岛保卫战

萨镇冰,字鼎鸣,他的长相极为与众不同,高鼻梁、深眼窝、黄焦焦的头发带着卷,颇似西方人的长相。据说,他的祖先是色目人,因此身上有些波斯血统。都说名人必有异相,相貌奇特的萨镇冰也确实年少有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十一岁的萨镇冰就考取马尾船政局后学堂第二期管驾班,四年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海东云”舰当见习二副。光绪三年,他又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留学,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尽管祖先有异域血统,但这并不妨碍萨镇冰有着极高的民族自尊心。他在海外留学时,眼见外国人将烟枪、三寸金莲作为中国的标志,遂化屈辱为动力,拼命学习以求报效祖国。归国后,他担任教习一职,但多次请缨,要上前线为国杀敌。

萨镇冰参与的第一场战斗是日岛(位于威海东南)保卫战,此役,也让世人一睹了他的坚忍。

当时,甲午海战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黄海、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彭均胜在《萨镇冰与日岛保卫战》一文中介绍,1895年1月30日,日军半天就轻松占领了威海卫以及海湾南北两岸的诸多炮台,随后对刘公岛及港内的北洋舰队发起了全面进攻。海军提督丁汝昌为加强日岛防御力量,特令“康济”舰管带萨镇冰临危受命,率领30名水手到日岛镇守,正值寒冬腊月,狂风呼啸,滴水成冰,萨镇冰与众水兵不畏艰辛,由此开启了长达8天的浴血奋战。2月7日的战斗最为惨烈,日军以扶桑、筑紫等25艘舰艇轮番向日岛轰击,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南岸各炮台也向日岛猛轰不已。萨镇冰激励水手坚守岗位,誓死拼战,刘公岛炮台也频频发炮支援,双方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炮战。当时参战的北洋海军洋员肯宁咸记录了激战的情形:“萨管带带领了30名水兵来守这炮台。他在这岛被攻时非常奋勇,虽然冒着不绝的炮火,他亲自把守着速射炮。一次,三个水兵守着一门炮,冒着凶猛的轰击,其中有一个因炮弹爆发,颈上、腿上和臂上三处受了伤,可是一等伤处裹好,他仍旧坚决回到他的职守,只手助战。”就连日军的战史资料也感叹道:“此役,敌炮台颇能战。以八门大炮抗击我舰队二十余艘,运转巧妙,猛射我各舰。”

当时,为避炮火,守岛官兵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掩体中。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之劳累过度,萨镇冰一度身患疾病。其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来探视,正准备登上“康济”舰时被萨镇冰得知,他当即下令水兵撤开舷梯不准夫人登舰。部下反复劝说,萨镇冰仍不准千里迢迢赶来的夫人登舰一晤,他正色道:“此地非同寻常,今日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萨夫人被拒见,只得垂泪南归。以战事为重的萨镇冰,忍受病痛的折磨,与水兵们日夜坚守日岛炮台抗击日军。

十一天里,萨镇冰利用仅有的八门大炮,抵挡了日军舰队的多次进攻,在接到丁汝昌撤出日岛的命令后,才撤回刘公岛。

日岛保卫战结束半年后,陈氏病逝,怀着对妻子的愧疚与眷恋,年仅37岁的萨镇冰在以后的岁月里,虽身居高官显位,却终生未娶。有人问萨镇冰,为何不再续弦?他的回答令人感动:“天下若再有一位女子和我太太一样的,我就娶!”

弃舰出走,不“同室相残”

甲午海战后,萨镇冰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北洋水师残存的海军官兵遭革职遣乡,萨镇冰回到了福州。直到1899年,满清政府意欲重建海军,重新启用萨镇冰为北洋水师的帮统领总兵衔。随后萨镇冰一路高升,最终被提拔为海军提督、海军大臣。

这段时间里,萨镇冰的思想进一步发生了变化。身为海军提督的他,有机会考察西方海军,他发现,清帝国和国外的差距如此之大,可这些官员依然以贪污腐败为能,以迁延因循为做官要诀,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中写道:“(政府)旧染已深,时多牵肘,仍属徒有其义。”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悲观看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惶恐之至,忙调萨镇冰率舰队前往镇压。据文史学者、作家曾纪鑫的《抉择:时代风云中的萨镇冰》一文披露,萨镇冰刚到武汉,适值起义民军与北洋清军在汉口火车站附近激战。面对兵力众多、武器优良的北军,起义民军拼死抵抗、毫不退缩,就连当地民众也手持劳动工具助战。萨镇冰目睹此景 ,不由得对一旁的“楚有”舰舰长朱声冈道:“吾辈自服务军界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壮烈场面,足见清廷失去民心久矣!”言为心声,萨镇冰的感叹,其实道出了他近年来矛盾万分的复杂心情。

他到底该怎么做呢?作为一名军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不可改变的;可作为一名公民,政府已经无可救药,一味愚忠,又何啻于助纣为虐?好在清政府的一则命令让萨镇冰有了回旋余地,原来为了防止炮弹误射租界,惹怒“友邦”,清廷令海军“于炮击时,竭力使法,以免毁及租界”。萨遂严令各舰不得擅自行动,不准任何船只靠近军舰,舰上官兵不许离舰登岸,除公务外也不许相互往来。实在迫不得已助战之时,海军也只是做做姿态而已,发炮虽多,但不是射向天空,就是落于水面,尽量避免伤及起义民军与无辜百姓。

其时,萨镇冰也收到了都督黎元洪(黎元洪在北洋水师学堂读书时是萨镇冰的学生)的一封规劝信,让他分清大势,拥护民国。他最后终于做了决断!据记载,11月8日,萨镇冰邀集各舰管带开会,托辞自己有病,必须赴上海就医。他将舰队托付给了下属,并嘱下属“好自为之”。在他看来,他这样的举动既没有直接背叛对自己有恩的朝廷,又没有阻止历史潮流的前进。

下属当然知道长官的意思。11月11日,清海军选择了起义。

一生面临多次重大抉择

根据曾纪鑫先生考证,萨镇冰的一生充满了类似于武昌起义的考验,但他每次都能以天下为重,宁肯自己吃亏,也决不损耗百姓。

1922年10月,萨镇冰被黎元洪任命为福建省省长。萨镇冰欣然赴任,就任后他积极改革官场陋习,要求官员平民化,并以身作则,不喝酒,不抽烟,步行上班办公,长年穿布衣布鞋,亲自接待老百姓。乡里百姓称他为“平民省长”,并称他“萨菩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萨镇冰不顾年迈,远赴南洋。凭着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募集到大量资金、物资,有力支援了祖国的抗日大业。

1948年,国共内战胜负已分,南京国民党政府副总统李宗仁飞抵福州,约与萨镇冰面谈。其时,萨镇冰因患皮肤病,为了换药方便,进入福建佛教医院小住。李宗仁来到病房道:“此次因公来闽,并得蒋总裁寄语,与上将致意。且说形势变化难测,福州不宜久居。蒋总裁敦请即往台湾暂住。上将若拟乘飞机即派专机,拟坐军舰即派大舰,请即决定行期。”萨镇冰已预感到国民党将退往一海之隔的台湾,继续与共产党对峙。是随国民党撤至台湾,还是继续留在大陆?萨镇冰几乎没有半点犹豫,选择了后者。于是,他以“年老久病,寸步难行”为由,既坚决又婉转地向李宗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确实无法离开福州”。

1949年8月16日,国民党军队撤出福州。17日,解放军入城。当天下午,就有两名解放军军官求见萨镇冰,交谈之中,他在一份《欢迎福州解放,敬告同胞书》的公告上欣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天,萨镇冰就回到自己的仁寿堂居住,高兴地说:“我活了九十余年,经过多少坎坷,路要怎么走我心中清楚的。这回我留下来是对的。”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身后没有留下什么财物,“仅旧衣一箧,残书半篦而已”。就连居住的泉山萨公仁寿堂,半个月后也由他儿子萨福均捐给了政府。

冰心之父和萨镇冰交厚,冰心得以窥见萨镇冰这个老人伟大的人格。她说,“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清简……他住屋子,总是租那很破敝的”,她甚至回忆道,即使需要送东西,“也是自己登门去送,从来不用仆役”。冰心是这样评价萨镇冰的:“我不愿提出我所耳闻目见的无数种种的贪污事实,我只愿高捧出一个清廉高峻的人格,使我们那些与贪污奋斗的朋友们,抬头望时,不生寂寞之感……”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