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家风:即墨蓝氏家族上百人当官无一人贪腐

2015-03-22 作者:宫岩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中,文化家族与文化人群的多寡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文化发展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国上古六大文化区域之一的山东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齐鲁文化研究院最近推出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精选了28个文化世家,其中的琅琊诸葛氏家族和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则属于今天的青岛地区。此外还有东汉时期的公沙家族(今平度)、伏氏家族(今城阳)等。

其实,青岛文化家族的勃兴集中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与青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元以前的青岛地区虽然有所开发,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文化相对不够发达,知名文人寥寥。明清时期,青岛属莱州府辖地,经过100年的休养生息,明中叶后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盛,青岛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大为改观,人口增多,教育文化逐步发展,在即墨、胶州、平度等地,新兴的文化家族陆续出现,较早的有平度官氏、即墨蓝氏、杨氏、黄氏等。清代的青岛地区经济繁荣,文教发达,成为人才密集的地区,文化家族也大量涌现,如明末清初兴起的诸城丁氏(原胶南),即墨周氏,胶州高氏、法氏,清后期兴起的胶州柯氏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化世家。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文化世家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高地,其家风引领和影响着当地的社会风气。作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家族,家风则是一个家族的世德、门风,是家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和精神旗帜,更是后世子弟成长的精神环境和影响深刻的精神财富,也是其门风不坠、宗脉永隆的动力源泉。青岛地区的文化世家总体看来,有着惊人的共性,即秉承儒家文化传统,倡导耕读传家。具体来看,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一是由农而仕,耕读传家,重视教育。青岛明清时期的文化家族几乎都出身寒微,以务农耕读起家,通过前几代人刻苦读书而入仕发家,继而建学堂、设书院,延名儒教乡之子弟,诗书传家,科第绵延不绝。如即墨蓝氏原有东崖书院,工部侍郎蓝章致仕归后,“于崂山华楼之阳修筑书院,延师教蓝氏子弟读。”平度官贤归乡后于城北立太泉书院,平度子弟多受其惠。兵部尚书黄嘉善为避农耕山樵之扰,又在下书院东上三里许之石门山主峰下再造书院,故有上、下书院之称。书院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青岛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是忠诚正直,轻财好义,讲求大节。青岛的文化家族奉行尊儒奉孔的传统美德,为人极重“忠厚”。即墨蓝田为人厚道忠义,仗义疏财。好友刘英将大量行李寄存于蓝家,到宁州赴职途中不幸全家沉没江中。蓝田立即把刘英胞弟从千里之外找来,将行李原封不动地交还。高弘图任南明礼部尚书,南京破,绝食九日而死。法寰明亡后辞职归里,聚徒授业,顺治十年胶镇营总兵海时行兵变,骂贼殉难。

三是居官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即墨杨盐为官清正耿直,不媚上官,廉洁为江北第一。黄作孚登第时,正值严嵩擅权,他洁身自好,拒绝笼络,终被罢官,卸任归乡时,行李简陋,路资皆同人资助。即墨郭琇 更是骨鲠名臣,曾因三上谏疏威震朝野。

四是仁厚孝悌,尊老爱幼,家族亲睦。即墨杨良臣为人极孝悌,青年时,父卧病,昼夜奉侍,毫不懈怠,为博父亲欢心,将家产全部让予两个胞弟。国子监祭酒周如砥,年仅八岁时父母双亡,兄妹四孤由伯父母抚育成人,视如己出,伯母孙氏病忧后,周如砥疏请归治丧,衰服三年,“足不出户”。

五是积德行善,庇庥乡民,敦睦乡里。黄作孚致仕后,与乡人讲求古礼,振兴墨邑文物,乐善好施,誉满乡里。曾把二十亩田产回赠败落的吴家,并训示吴子“勤俭持家、忠厚处事,立志求进”。蓝田辞官后,古道热肠,曾捐金修扩县中儒学;大灾之年,出粮出银赈济乡邻。丁惟宁归里,曾罄囊捐金资助诸城的城堞维修,乡人敬之。即墨黄氏家族还捐出田产,创建崂山第一古刹华严寺。周如砥晚年引疾归即墨,恰遇灾年,当即出粟万斛,活人无算。

总之,青岛的文化世家虽在“宗规”、“祖训”、“家箴”等方面各具特色,但由耕读而仕宦的相同路径,使他们无不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有着相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指归和价值取向,代代延续着“业儒”、“家诗书而户孝友”的家风。这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青岛地区文化的兴盛和发达,提高了青岛地区在全国的文化地位。

周潇(作者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文化世家,一般指历经几百年、具有浓郁家族文化特色、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大家族。即墨有五个这样的大家族:周、黄、蓝、杨、郭,他们以仕官、文学显名于世,其中以蓝氏家族最为悠久。5位进士、9位举人、56位贡生、上百位庠生、监生,上百人入仕,无一人贪腐,这就是明清时期的蓝家。本期《发现青岛》就让我们走进有八百年历史的即墨蓝家,通过几位关键人物,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缔造出了一个世家传奇。

为人耿直的领路者蓝章

蓝信宁,即墨文史专家、蓝氏二十世后人。39岁的他,对自己什么时候知道是蓝氏家族嫡孙的事,记得不是很清晰了。只记得小时候,长辈们经常给他讲各位祖爷爷的故事,他很喜欢听。直到2000年,他开始潜心研究蓝氏家族历史才发现,蓝氏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荣耀。

南宋末年迁入即墨的蓝氏祖先,只是普通农耕大众的一分子,他们辛苦劳作、勤俭持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有了一定积蓄后,便在即墨城东部兴建了东崖书院。

那是个非常单纯的年代,即墨博物馆副馆长陈海波说:“那时人们的追求很简单,耕读传家,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更好。”到了蓝氏五世祖蓝章,蓝氏血脉中擅长文学的基因被激发出来了。

1484年,蓝章考中进士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即墨城,他要去当官了,他是蓝氏家族中第一位当官的人,五大家族中最早入仕的人,即墨历史上的第五位进士。为了纪念这一刻,有人专门画了一张蓝章考中进士的画,画中的他侧身骑在一匹白马上,两位送旨意的官员一前一后跟着,后面还有两位随从抬着箱子。

先任婺源与潜山县令,后来又成为贵州道监察御史。没有人告诉蓝章进入官场后应该怎么做,什么人不能得罪、什么话不能乱说。他循规蹈矩、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他太耿直了,从不拍别人马屁,更不怕得罪人。”对于这位五世祖,蓝信宁给出这样的评价是事出有因的。

明武宗时有个叫刘瑾的太监,操纵朝政,人称“立地皇帝”。群臣对他可是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得罪了,而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蓝章却敢公开指责他,甚至传说蓝章曾拿着笏板敲打刘瑾,把笏板敲下来一块,后来他的笏板上镶了一条金边。

“当然是没有金边的,这只是民间的传说罢了。但通过这件事足以看出蓝章不怕得罪人的性格和他在官场中的态度。”即墨文史专家郭天若说。蓝章的这种做法和精神直接影响到之后陆续入仕的蓝氏子孙们。

得罪刘瑾的后果果然很严重,蓝章入狱了,直到刘瑾被凌迟处死,他才被重新起用,出任陕西巡抚,最后做到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次落榜的天才蓝田

500多年前,蓝氏家族的领路者蓝章走在去陕西的路上,在他身后跟着位年轻英俊的少年。不光是这里,在曾经的婺源、潜山、京城等地方,也都能见到少年的身影。他就是蓝章的大儿子蓝田。

说起自己的三个儿子蓝田、蓝囦、蓝因,相信一向低调的蓝章也会深感欣慰,他们真是继承了自己的优点,在文学上各有建树,被称作“蓝氏三凤”。尤其是大儿子蓝田从小就是个小神童,被称作“山东小圣人”。

“他7岁就能日诵千言,善诗对,8岁随着父亲入京,父亲的好友翰林孙珪考他,他不假思索就说出答案,而且用字准确、对仗工整。到了9岁,侍郎程敏政以《梅花赋》为题考对,蓝田略加思索,挥笔而就,程侍郎叹曰:‘吾举神童时,不能过也!’”蓝信宁讲述蓝田小时候的成就时,脸上的表情既钦佩又骄傲。

16岁那年,蓝田中举,此消息不仅让即墨城的人难以置信,就连山东提学沈钟也很怀疑,这么小的孩子怎能有如此成就呢?再三复试后,沈钟不胜感叹:“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从此,蓝田名扬齐鲁,被荐到京师太学,师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杨一清。跟他一起进入太学的,还有杨慎、张凤翰等人,在这当中,还是蓝田最为出色,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只是,少年成名的蓝田,仕途多舛。连续10次科举落榜。蓝信宁分析说:“蓝田畅所欲言、汪洋恣肆的文风,恃才傲物的秉性,使他对唐宋文风颇为欣赏,但对科举考试中按部就班的要求深恶痛绝。所以不管他的文章写得多美、多有感觉,依然难过主考官的眼。”

不仅如此,郭天若还补充了一点:“蓝田从小就喜欢跟着他父亲四处行走,父亲到哪做官他就跟去哪里。蓝章在当时很有威望,身边的朋友也非等闲之辈,在这过程中蓝田有幸认识了很多名师,使他的见识越来越广,心态也逐渐改变。他更追求散漫自由的生活。”

当现实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固执的蓝田选择了抗衡,一次、两次、三次……当经历十次落榜的惨痛,眼看着跟他一起的同学都已在官场上驰骋时,无奈下蓝田妥协了。他只好委曲求全临时改变文风,终于在第11次考中进士,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

短短三年仕途生涯

好不容易进朝为官,偏偏又遇上史上最刻薄的统治者—— 嘉靖皇帝。第二年就发生了那出既可笑又震惊的大礼仪事件,民间称之为“打屁股事件”。此事件被作家贾云峰收录在《你不得不去即墨的50个理由》一书中,题目是《一场古今罕见的“哭谏”奇闻》。

主人公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上一位皇帝是明武宗,他死了以后,既无儿子又无亲兄弟,于是明孝宗的大侄子朱厚熜,被认为是继承皇位最合适的人选。

古代世袭制度森严,想让朱厚熜黄袍加身,必须得先“转正”才行,也就是说要认自己的大伯为亲爹。那一年,朱厚熜15岁,让他当皇帝他愿意,但让他认亲爹坚决不干。折腾半天,群臣只好乱了规矩,好歹让他先坐上龙椅,国不可一日无君嘛,至于认亲爹的事日后再说吧。

就这样,嘉靖皇帝出现了。一旦权力在手,他就更不怕那些老顽固了,不但不认大伯为亲爹,还要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加封为“太上皇”,这可就太不合规矩了,是会被后人嘲笑的。

一帮子老臣拿出毕生所学跟他讲孔孟之道,固执的嘉靖就是不听。群臣一看,实在没办法了,只能集体出动,在1524年7月份,一天早朝后,208位官员齐刷刷跪倒在紫禁城门前,边嚎啕大哭边一遍遍喊着明孝宗的名字,这里面就有蓝田,他当时的身份是监察御史(相当于言官)。

此前他已经连续七次上疏,劝说嘉靖皇帝,但都石沉大海,这次他也参加了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哭谏”。

结果是:四品以上的官员被夺去薪水,五品以下的官员挨了廷杖。在那次事件中,总共有134位文官被廷杖,其中16位被当场打死。蓝田和他的同学杨慎都被廷杖了,尤其是蓝田,差点毙命,在家躺了一个多月才恢复过来。

蓝信宁说:“蓝田后来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觉得这是人家皇帝自己家的事情,当时怎么会那么冲动呢?但在其位谋其政,当时他是言官,这就是职责所在啊。”

蓝田的伤还没彻底好利索,又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了,他为遭到弹劾的几位官员鸣不平,接连上书弹劾几位图谋不轨大臣的恶行。这下,蓝田的名字真是名动京城了。

被廷杖后的第二年,蓝田被派到陕西当巡按。或许这就是蓝家跟陕西的缘分吧,蓝章曾经在陕西干了四年的巡抚,这次儿子又来了,蓝田到任后“平乱安民,奏所当兴革者十数事。”,当地人赞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

只可惜,蓝田也被奸人陷害入狱,朋友奔走相救,才保住性命回到即墨,再也没有出仕。陈海波说:“蓝田考了11次才中进士,却只做了三年官。其实后来有很多人为他写推荐书,希望他能回来,但那时的他对整个朝廷已经心灰意冷,自嘲‘我数十年老妇,何可与红颜争艳’!只是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同好友冯裕、刘澄甫等在青州北郭禅林成立“海岱会”诗社,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

胆量过人的蓝再茂

蓝章蓝田父子让蓝氏家族的名字载入史册,之后的两代陷入了短暂平静,他们依然坚持“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但在仕途上都没有大的作为,直到蓝氏九世祖蓝再茂的出现,又为蓝氏家族掀起一个历史小高潮。顺便说一句,蓝再茂也是蓝信宁最钦佩的人:“他不仅有五世祖蓝章的理性、六世祖蓝田的多才多艺,还有自身最大的特点,胆量过人,可以说是蓝氏家族明清交替时期的‘中兴之祖’。”

蓝再茂的事迹主要有两件:一件发生在他12岁时,崂山华楼宫道士纠集徒众,霸占了蓝氏华阳书院的家产,蓝再茂挺身而出与之辩论,惊动了莱州府,道台亲临惩处了华楼宫的道士,保护了华阳书院地产。还有一件是在1628年,他选为贡生分到南皮县(河北省东南部)任知县,几年后便发生了吴桥之变,南皮县被叛军包围得水泄不通,这时蓝再茂单身入军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竟然说动对方撤兵南下,保护了南皮县。

只是,这次事件后,蓝再茂也被奸人所害、辞官回家,南皮县人为他立了肖像,建了生祠,感谢他为南皮所做的一切。蓝再茂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取得更高的官位,却培养了两个好儿子,尤其是二儿子蓝润,在清朝顺治皇帝第一次科举中便中了进士,成为翰林。任江南上江督学使时,“务拔寒峻,绝请托,士风文体为之一变”,顺治皇帝曾经赞扬:“居官如蓝润,可法也”。蓝润后来官至湖广布政使,也被奸人所害辞官归家。陈海波说:“即墨历史上总共出现过六位翰林,蓝润是蓝家唯一的一个。”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