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山东辛亥革命领导人刘冠三:陪孙中山游崂山

2015-09-10 作者:田野
刘冠三是山东辛亥革命领导人曾推独轮小车全国宣传革命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同盟会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火种,可以说 ,没有同盟会,就没有辛亥革命的快速到来。当然,在同盟会中,还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革命志士,刘冠三就是其中一位。

不少人可能对刘冠三这个名字不甚熟悉,但当时的一种说法却反映了他在革命者中的威望,那就是“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冠三”。经他游历劝说而发展起来的革命党人,后来大多成为了各地的起义首领和革命骨干。

说来也怪,既然刘冠三对革命的影响如此之大 ,可为什么一直默默无名呢?他又做了些什么事情,有哪些传奇经历呢?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刘冠三。

小小年纪却被称为“大学生”

刘冠三,名恩赐,字冠三,1872年出生在高密县康家庄。年少时聪慧好学,善于交游,被召入县城富户家做陪读,系统地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一般来说,成大事之人从小就与众不同,较同龄孩子多几分成熟,刘冠三也是如此。据刘冠三的孙女刘漪回忆 ,祖父从小聪明好学,周围很多人都叫他“大学生”。

不光是好学,其古道热肠也从小体现。在高密市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文史资料选辑》上,记录了刘冠三年轻时的故事。刘冠三祖上家贫,靠人工磨面、开小饭店糊口,到了父辈刘成德时,才由朋友接济,买驴推磨。他幼年时参加劳动,深知农民疾苦。一天,刘冠三在城里崇厚堂,看到收租管家克扣佃农的租粮,非常气愤,挥拳将其痛击,并警告说:“今后再不得无理盘剥他们”。刘漪也回忆称:“祖父自幼年就参加劳动,对劳动人民也非常同情。有一次,他看到地主称粮食的时候,用的刮板不是平的,而是往下突的,克扣了佃户的粮食,非常生气,于是出面跟地主评理,还将收租的管家打了一顿,警告他以后别再这样做了。还有次他从城里回家,当时麦子已经成熟了。他遇到一个穷人到我们家地里去割麦子,其实就是偷麦子。那人看到他后就跑,他说谁家没有点难处?不要紧,你割吧,这是我们家的,你放心割就行。”

这份聪明和热心如在太平盛世可能会成为前进的动力,但是恰逢清末乱世,政府腐败,列强欺压,刘冠三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899年,高密在官厅、康庄一带爆发了由孙文(原名孙政,高密农民)、李金榜等人领导的抗德阻路斗争(这场斗争迫使胶济铁路停工一年),时年27岁的刘冠三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和普通农民不同,受过教育的刘冠三懂得利用策略,他知道乡民的反抗斗争受到德军和官府两方面的围堵镇压,绝无胜算的把握,就劝阻孙文、李金榜等人,提出了与德人、官府斗争应以谋略智取,据理力争,并主动承担起交涉调停之责。但刘冠三的行为被孙文等所误解,怀疑他是在帮官府说话,是里通外夷的“二鬼子”,不但将他赶出了抗德队伍,还把受到德军、官府剿捕镇压的怨恨发泄到他身上,扬言将对其不利。刘冠三见自己的想法一时不被乡民理解,只好奔走济南,家人亦为避难远走他乡。次年,抗德斗争失败,刘冠三回乡探亲,他不记个人恩怨,主动登门与误解自己的乡邻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其气量和胸怀受到乡邻的盛赞。

这场农民斗争或许让刘冠三明白了革命的要义,那就是不光需要民心,还需要人才,需要思想的武装。1902年10月,山东在山东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刘冠三闻讯后立即报考,并以优异成绩考进师范馆。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渐成长为一名民主主义革命者。说来也巧,恰在此时首批同盟会员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这其中徐镜心、谢鸿焘、赵锺先等山东留日学生都回到了家乡,无形中开始传播革命火种。其中,谢鸿焘回到济南,并于1906年初介绍刘冠三加入了同盟会,刘冠三成为在山东本地发展的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在济南创办山左公学

作为同盟会的早期会员,刘冠三的革命思路似乎很明确,就是不断在思想上启迪大众。

时值1906年,清政府开放了报禁。刘冠三和同学丁耕农集资在济南趵突泉白雪楼创办了《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白话报》主要是宣传新文化,抨击清政府对内愚弄欺压人民,对外丧权辱国的腐败政治。不久,报馆被清廷查封,刘冠三被开除学籍,由此引起学潮。学生们举行罢课斗争 ,迫使当局撤换校董,恢复了刘冠三的学籍。

办报之外,刘冠三还办校,俨然是一个文化圈的名人。由于当时清政府允许民间兴办私学,一大批新式学校冒了出来,刘冠三在济南创办的山左公学就是其中之一。这所学校表面上是在教授学问,实则暗地里宣传反清思想,培养革命人才。

据孙锦、韩镇所写《震旦公学,刘冠三致力培养人才》一文称,山左公学实际上是同盟会员活动的机关,刘冠三特别注重反清革命和民主精神的教育,给学生传阅《晨钟》、《民报》、《革命军》等报刊。“为锻炼学生体魄,发其心志,刘冠三率学生步行去泰山。观日出,顾齐鲁,游灵岩,览齐长城遗址,学生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们完全是自费上学,虽然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求知的欲望很浓,有的还变卖了衣物坚持学习。刘冠三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后来在校学生由二百名猛增至四五千人,且其中有相当一批人还加入了同盟会。”

山左公学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刘冠三因思想激进,早已是他们注意中的危险人物,从闹学潮到办报纸,无一不被视为越轨行为。山东巡抚杨士骧虽对刘冠三办学宗旨有所怀疑,但是一直抓不到可靠的证据。于是,他采取一面假意捐献白银五百两资助办学,一面令提学司方燕年暗地里找人监视公学,寻找借口,以便取缔。1907年冬,方燕年终于以私学不得开设“法政课”为由,不予该校立案。刘冠三据理力争 ,方燕年理屈词穷,于是便放出风声说山左公学内有革命党,企图谋反,应予查禁。当时不少刚入学的新生因畏惧而退学。为了保持公学继续开办,刘冠三决定离校。学校失去了得力的领导人,再加上一些流言蜚语,促使更多的师生离校出走,学校情况越来越糟。1908年1月,山左公学被查封。

学校查封后,刘冠三师范学堂的同窗王讷、鞠思敏受其之托,重整旗鼓,重建山左公学。1913年,山左公学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解放后改名济南一中。这些都是后话了。

徒步8省30余县宣传革命

山左公学被查封并没有让刘冠三放弃斗志,为了躲避清政府缉拿,他逃到德国人控制下的青岛,继续办学,这一节我们会在下文详细介绍。当然,因为各方势力的破坏,青岛的办学之路同样充满坎坷。有没有更安全,更深入的传播革命思想的方法呢?有,一个人走遍全国,到处宣扬不就可以了?刘冠三真这么做了。

1909年1月,他乔装成一农夫,推一独轮小车,携带四书五经等书籍,以游学授徒为掩护,离开家乡,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漫游革命宣传。他首先南行到诸城,在诸城逗留月余,先后介绍吴大洲、隋理堂等人加入同盟会。然后西行到沂水县埠前庄会同因学校被查禁回乡的学生刘溥霖一起去沂州(今临沂)。当时,刘溥霖的妻子孙建平正在沂州读书,经刘冠三介绍加入同盟会,使她成为山东第一个女同盟会员。

刘冠三此行全凭双腿走路,更有豺狼当道,其艰难可想而知。按照岳德成先生《山东民国革命先驱——刘冠三事略》一文的记述,在由陕西徒步返转山西时,有一天当他一人穿越太行山时,突然遇到一只恶狼。情急之下,刘冠三抽出扁担与恶狼对峙良久,险遭不测。在赴蒙古途中,因盘缠用尽,只好靠乞讨度日,幸遇山东老乡张兰亭资助,才勉强渡过难关。在游历路途中刘冠三还写下了“一程风,一程雪,前行不怕虎狼恶”的豪迈诗句,用以鞭策自己,激励同志。

坎坷的旅途也培养了刘冠三的乐观精神,留下不少趣谈。在开封一次聚会时,刘冠三向故友赵新儒诉说了他一路风尘仆仆,曾被野狗追咬的狼狈之相 ,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刘冠三即兴出一联曰:“客孤行惹狗”,满座一时无人能对。离开开封时,盟友们为刘冠三置办了一身新装,准备了充足的盘费。一天,行至一荒野之中,遭土匪抢劫。刘冠三奋力逃到一个村中,时已深夜,惊悸未消,疲惫不堪,看到路旁有一草棚,便入内倒地睡去。不料,草棚中有一卧睡的毛驴,进去时亦未察觉。睡眠中伸腿踢到驴身上,把驴惊醒,驴受惊后,奋起反击,用后蹄踢醒了刘冠三,他这才知道自己睡到了牲口棚里。苦笑之下,他突然想起“客孤行惹狗”的上联,遂得出了“店小卧惊驴”的下联,这不但是一副绝好的妙对,还充分体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民国革命史上,刘冠三堪称居功至伟的宣传家和组织家,在历时2年多、他徒步行经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直隶、察哈尔等8省30余县,所至竭尽全力网罗天下豪杰,联络同志,宣传同盟会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民主革命主张,在山东辛亥革命史上独此一人,在全国亦属罕见。

特约撰稿 田野

刘冠三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还以青岛为据点武装反清

回顾了刘冠三的革命生涯,我们再来说说他与青岛的关系。其实,他既为高密人,从地缘上就离青岛很近,加上青岛在整个山东的重要地位,刘冠三的革命生涯总是会和青岛产生交集。笔者通过细细梳理,将这些事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刘冠三不断得到成长,青岛也在不断变换着角色。

革命前: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

上文我们曾经说到刘冠三在济南创办的山左公学被查封一事。其时,被清政府下令缉拿的刘冠三到了德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青岛。青岛自1897年被德国强占以后,成了洋人的租界,清政府在这里权力真空,同盟会员因此多潜伏于此。

1907年冬,同盟会会员陈干决定在青岛创办培育革命人才的学校。刘冠三来到青岛不久,李曰秋、王林肯等一些革命党人也相继来到青岛。陈干提出的办学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刘冠三有办学经验又有威信,所以众人推举他与陈干一同筹划办学事宜。陈干负责去日本同丁惟汾、章太炎等商讨办学事宜,并聘教员。刘冠三负责筹集办校资金。他一方面组织革命青年依靠盐民,武力夺取沿海税局的公款,打劫贪婪的盐商、烟贩等豪富之家;另一方面向同情革命的各界人士募捐。经多方努力,解决了办学经费。

德国殖民当局对同盟会在青岛的活动已有耳闻,唯恐革命党人危及其在胶澳租界的统治,酿成大患。因而当刘冠三、陈干等人去德国提督府要求为学校立案时,遭到拒绝。革命党人巧妙的严词斥责后,德国官员只得同意立案。为了避免德国当局的注意,立案时他们隐蔽了办学宗旨,也没有署刘冠三、陈干等人的名字。1908年正月,同盟会会员聚集于胶州街(今胶州路)一处租赁的房子中正式召开学校的成立大会。学校定名为震旦公学。震旦公学日后成为山东革命党人所建学校中影响较大的一所。

据《震旦公学,刘冠三致力培养人才》一文介绍,当时,陈干和刘冠三分别担任学校的正副总教习。震旦公学除设文化课外,还开设了军事学和军事技术训练。师生们的装束也与清朝文人们的长袍马褂不同,都留短发、穿军装。他们还买了军械炸药,旨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震旦公学创办不久就显示了一派生机,赢得了社会上的称誉,各方“蜂起加盟,争会震旦,震旦以革命导之,其势力日厚”。

震旦公学的发展引起了德国提督府的注意。德国殖民当局雇人充当密探,暗中监视震旦公学师生们的一举一动,并设法刺探他们下一步的动向。这一年,德国殖民当局在已经获得清政府承认的胶济铁路沿线三十公里地区内采矿权外,又谋取诸城等五处新的矿区开采权。丧权辱国的清政府默认了这一蛮横的要求。这件事激起了山东各界民众的强烈抗议。夏秋间,刘冠三、陈干和济南的同盟会员于洪起奔走串联全省学界,倡导成立保矿会,同时发动规模较大的抵制德货的运动,痛击德国人的侵略气焰,维护民族权益。

保矿会行动激怒了德国当局,德国总督差人招陈干前去,公然提出关闭公学的要求。随后,他们派出巡捕包围震旦公学,驱散了学校师生,成立不到一年的震旦公学就这样被查封了。

震旦公学被查封后,清廷想趁此机会引渡刘冠三。刘冠三闻讯,化装成农夫,推一独轮小车,趁夜离开了青岛。

革命中:以青岛为据点,密谋三县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腐朽的大清帝国一下子土崩瓦解。全国各省份要么革命党人宣布起义,要么原来的督抚宣布独立,一夜之间,龙旗落地。

刘冠三听到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后,立即与徐镜心、丁惟汾等山东革命党人首领进行紧急联络磋商,拟订山东起义独立计划。可孙宝琦却早他一步,被公推为大都督,宣布独立了。孙宝琦这个人,内心还是忠于清朝的,因此,独立维持了不久就宣布取消,山东重回到清政府的怀抱。山东独立失败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危机关头刘冠三亲赴上海,拜见孙中山,请教革命对策,被孙中山委以领导山东革命之重任。刘冠三接受孙中山指示回青岛后,各地革命党人也闻讯前往,并以此为据点,组建了同盟会青岛机关部,刘冠三被推举为临时大都督。

按照岳德成先生《刘冠三事略》记述,1912年1月27日夜,在刘冠三的指挥下,革命党人兵分三路,在即墨、高密 、青州三县同时举行了独立起义,其中以高密的起义最为成功。高密的起义由王麟阁负责组织指挥,为确保起义成功,王麟阁在起义前先带领两名同盟会员由青岛潜入高密城,以探知敌情,制定策略。当时,清廷在高密驻有一个陆军连,王麟阁通过暗中活动,以一个月的薪饷为筹码,买通了护卫县衙的驻军,使该部驻军允诺在革命党起义攻城时按兵不动。他随身带的钱不够,遂向开明富绅朋友张伯铭募了四百两银子,付清协议款。把这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一面安排同他一起进城的两名同盟会员预先在东门内埋伏,届时作为内应打开城门,一面回青岛引领义军,按计划举行起义。是夜,他与班麟书、马海峤等率义军乘火车直奔高密城,在城内埋伏卧底同志的接应下,迅速闯进县衙进行突然袭击,一时枪声、炸弹声大作,知县王鉴清吓得魂飞魄散,狼狈逃窜。起义军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占领了县衙,并立即推举班麟书为临时司令,宣布高密脱离清廷,实行独立,一切大权由临时司令行使。驻守山东的清军得知高密宣布独立后,立即调兵遣将前来镇压。为避敌军锋芒,保存实力,按照刘冠三的指示,王麟阁与班麟书等人率起义人员,主动放弃高密,撤往诸城。

后来,刘冠三又和陈干一起,将淮泗讨掳军改编成三十九混成旅,击垮了清军张勋部,并攻克了徐州。

革命后:陪孙中山畅游崂山

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这年,孙中山北上和袁世凯谈判后让出总统之位,转而致力于实业。也正是在这年的9月底,孙中山来到了青岛,并在刘冠三的陪同下,一起畅游了崂山。

孙中山之来青岛还有一段趣闻,本来他是没有来青计划的。据刘冠三的孙女刘漪回忆,当时青岛的很多革命人士听说孙中山到济南,就希望他也能去青岛看看。但是在青岛的德国官员却说青岛不欢迎孙中山。“其实孙中山最初没打算去青岛,但是当他听到德国人的说法后,表示德国人越不欢迎,他越要去。于是从济南视察完后,就直接去青岛了。”

9月28日,火车行至高密火车站。孙中山在刘冠三的陪同下,接见了高密的学生、民众代表。当高密同盟会会员侯芝庭随其进入车厢时,孙中山连呼请坐,并在自己的一张照片上写下了“高密县同盟会留念”相赠。当时侯芝庭还请孙中山讲了几句话,孙中山就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随后,刘冠三陪同孙中山视察了青岛,并在9月30日一同登上了崂山。关于这次登山,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原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桂云说:“在崂山的登山路上,山东同盟会的领导人徐镜心、刘冠三等陪着孙中山往山上攀登,他们边走边聊,一直爬到了崂山之巅。面对大好景色,大家都感到心逸神飞,孙中山心头一动,指着眼前的景物笑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今天总算尝到了作为一个自由民的滋味了。几十年来,我长期在国外漂泊,经常梦见祖国的河山,醒来后总是思念不已。今天,亲眼看到了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我才知道,它比我的梦境还要美丽得多哩。但愿废除专制后,大家都来致力于民生建设,使人民都能永享和平与安乐。’”

刘冠三来到孙中山身旁,轻声问道::“先生提出了一个宏伟的实业救国计划,令我们大家倍感兴奋,但是我觉得有一些方面不太实际,比如用10年时间修筑20万公里铁路,是不是理想太高了?”孙先生马上反驳道:“此亦并非空言。以两年募齐资金,两年测量线路,有五六年工夫,可以全路告成,并非大言夸众。当然,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但求主权不丧失,无论何国包修,皆未尝不可。”

刘冠三和孙中山的这番问答,实际上涉及的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如何搞民主,如何搞建设?他们也一直在进行探索。

1922年,国会重开,刘冠三返回北京。因为常年奔波劳累,患上了肺病,在北京西山休养。1923年10月,野心膨胀的曹锟为谋取总统之位,以每票5000元的重金贿买议员,在京的山东籍议员丁惟汾、王乐平等纷纷避赴上海对抗。刘冠三因身患重病不能出走,在曹锟党徒的软硬兼施下,被迫参加了贿选活动。据有关史料记载,国会投票选举那天,刘冠三被曹锟党徒用软床从医院抬至会场,被迫投了曹锟票。为此,刘冠三懊恼不已,心情更加抑郁,病情恶化,于1925年7月1日病逝。他去世后,被认定为山东辛亥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坟墓立于高密烈士陵园。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