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辛亥元老居正文武双全 讨袁时将总部设在青岛

2015-09-17 作者:宫岩
辛亥元老居正是个法学家他曾亲率卫队冲锋

说起居正,您未必知道,但他在同盟会中却是个厉害的人物。他既能拿起笔跟别人进行笔战,又能指挥军队战斗,还能制定法律条文,绝对全才 。历史学家关注他是因为辛亥革命,研究法律的人关注他是因为他曾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16年,而本期《发现青岛》关注他 ,是因为他曾经在青岛建立反袁护国东北军筹备处,带头讨伐袁世凯。

少年不识愁滋味

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居正,字觉生,号梅川,1876年出生在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一个普通家庭。祖上始终坚持科考,以考取功名为己任,所以家境并不富裕。作为同盟会的重要人物,居正早已成为武穴市的知名人物,他的出生在人们口中也变得神乎其神:清澈的夜空中有一颗明星,当地人人感叹“吉兆”,居正的母亲特别信命,第二天请来一瞎子算命说居正是“贵命,一辈子少灾少难”。

大灾大难是没有,小小磕碰却从小就不断。比如襁褓中时经常捧腹痛哭,学走路时又让摔碎的碗尖划了鼻尖……等稍大些就更难管了,不爱捧书却喜欢光着脚丫在田野里嬉戏,上树下河,哪热闹哪有他。父亲居宾虞的毕生心愿,希望有一天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看他这样也实在头疼。

6岁,居正进了学堂,和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一样,整日跟着先生摇头晃脑诵读那些枯燥尚未明白的诗句。居正本就是个淘气的孩子,让他老老实实坐在学堂更不可能,东看看西瞅瞅,可每当先生考他诗句时,他还都能答得上来,让先生生气又无奈。

没人能猜到居正的脑袋瓜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他可以趁父亲不在家,带着一帮小朋友到家附近的回龙阁读书,故意把声音放大,吵得在这里修行的斋公(旧时对僧道的尊称)头疼不已 ;作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他煽动同学喝酒,有位同学差点喝醉;只要父亲不在家,他就花样百出带着兄弟姐妹尽情地玩。这些都是居正小时候的幸福时光。

但居正也有烦恼的时候,尤其是庭训(古时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叫庭训)时,以至于后来这样回忆:“尔时初不知外国有所谓斯巴达教育,而吾庭训,庶几近之。”

居宾虞是个极其古板又严肃的人,凡居家的庭训任何人必须严格执行:早起背书,早饭后习字,讲授四书,中间穿插朗读;中饭后朗读生书,再读五言、七言绝句等;晚饭后再夜读。这种高强度学习堪比现在的重点高中生了。

就在与父亲斗智斗勇,与小伙伴共同玩耍的生活中,居正慢慢长大了。他虽然天性爱玩又有点叛逆,但有件事心里比谁都清楚:他,居家的后代,唯一的出路只有科举考试。所以不管经历多少次名落孙山,居正和父亲都会强撑着继续考。23岁那年,终于考中秀才。1900年8月,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改兴新学,这个消息对居宾虞来说是伤感的,因为他秉承祖辈使命,一直想让居正参加科举考试,但对居正来说,他本来就厌恶八股,觉得它禁锢了人性,新学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文化的洗礼。

这样走上革命道路

新学带来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变化,居正的思想也在逐渐变化,再加上他本来就爱打抱不平,给他惹了不少麻烦。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提供的《辛亥元老居正》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地人认为,就是这件事让居正走上革命道路的。

旧时农村宗族严密,讲究聚族而居,各姓垸自成体系,彼此隔阂颇深。1901年春,居文胜(武穴市居家始祖)垸和临近的张德先垸发生了纠纷,居家有户人家租了张家的房屋,结果家中有人过世,便直接将其安葬在了附近的张家地盘上,张家不愿意了,竟然提出迁葬。旧时,这是对去世者的大不敬,两家为此起了争执,甚至闹到了知县那里。要打官司了,张家提前贿赂了知县,又有专职状师为助,居家当然败诉。居正听说这事气得火冒三丈,主动申请去省城告状为居家讨回公道,族长给了他一笔银两,送他上路了。

居正先坐船前往汉口,船里人多气浊,他昏昏沉沉一会儿就睡着了,睡起来一看,坏了,随身带的箱子被人打开,银两全不见了。再一摸后脑勺,连辫子都没了。这时已经到了武汉,居正只能硬着头皮在一家旅馆住下。此时的居正不知所措,突然不知从哪冒出一张姓好心人说他曾在总督衙门办过事,又能在衙门内通关节,只要给他50两银子打点,保证能打赢这场官司。此人说得天花乱坠,居正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赶紧掏出银两。在旅馆左等右等,等了好几天都没见张姓人的身影,居正慌了,一打听才知道自己被骗了。还没到总督衙门办正事,居正就已经被这乱世整得愤不欲生。他实在没脸再回家乡,本想远走高飞,被一位族兄及时劝阻。

居文胜垸老人说,居正是因为这场官司失败才外出革命的。其实,此时的居正还没有革命的念头,但这件事也对他造成了很大刺激,世界远不是他所想象那么简单,他要走出去,才能不被欺负活下去。

张之洞带着新思想来了,办企业、开学堂,武昌成为全国有名的讲究洋务的地方,一大批优秀青年纷纷来此求学,居正也来了。他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激进青年,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田桐、“民国第一清官”石瑛,还有近代著名学者黄侃。

1902年科举恢复,居正又回去应试,他以为有了这么年多的历练和见识,这次肯定可以录取,没想到等来的还是坏消息。这次他彻底放弃了,他开始认真思考社会形势,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朋友陈肇一给他建议了条出路:出洋留学。

亲自率领卫队冲锋

到日本,进入日本法政大学,这改变了居正的一生。

林海在《居正:从战场上走出的中华法学家》一文中这样写到:“到日本江户后,居正受到同盟会会员田桐接待。当时,田桐正与宋教仁等人筹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并著《亡国惨记》等启蒙刊物。他将这些杂志给居正阅读,救亡思想很快征服居正,为其后来参加革命奠下基础。同盟会成立后,居正加入其中,并直接受黄兴的领导,奔走会内会外。”

到日本没多久居正便成了家,1906年女儿出生。此时的居正有了多重身份:丈夫、父亲,还有日本法政大学的学生,学杂费、生活费成为他最头疼的事,全靠朋友相助。居正的父亲得到消息后托一位叫李识韩的同乡带到日本转交,谁知李到上海后将银两挥霍殆尽,根本没把这事告诉居正。1907年终于从法政大学毕业,升入神田区日本大学本科法律部,一家人盼着他能找份工作养家糊口,但居正更多的心思还是在革命上。

他都参与过哪些事?还是看林海的总结吧:云南河口起义正需人手,他遂辍学离日赴起义前线。然而刚抵香港得知起义失败。组织安排他去新加坡参与《中兴报》与保皇党《总汇报》笔战,并办革命刊物《光华日报》。随后,他又在云南、缅甸交界地游说当地土司发动革命激怒当地政府。1908年,清廷外交部请英国公使电告缅甸政府,勒令《光华日报》停刊,并押解居正回国惩办。幸经当地同情革命的华侨多方设法,聘请律师向警察局交3000元担保,居正才获准离境幸免于难。当年夏,33岁的居正再返东京,回到熟悉的日本大学校园,经法律系主任的特批,补缴学费,重新入学。

只是他怎能安心学业、居家过日子?1910年,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同盟会推举居正负责湖北盟务,这次他彻底离开了学校。一年后,居正受黄兴指派,前往武汉联络新军响应广州起义。起义时,居正恰于上海购置枪支。10月14日,他返回武汉,身后船舱内载满沙发。割开沙发表皮,尽是长枪短铳。他在武汉战场观战,看到革命军处于下风,便亲率卫队冲锋,手执红旗指挥反攻,夺回刘家庙车站……这一幕被搬上了电影《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与北洋军对峙。战事吃紧,大元帅黄兴驰援汉口前线,一位头蒙白布的年轻将领向黄兴问道:“大元帅,我们向何处去?”黄兴道:“哪里战事最紧,便向哪里去!”这位年轻将领便是居正。

为革命经费盗金菩萨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不光体现在工作危险难开展,更体现在经费上。为了革命经费,居正可是煞费苦心,甚至都把手伸到庙里的金菩萨身上了。殊不知,居正可是笃信佛教的,想到此办法说明他对革命多么热切。

当时经费紧张到什么程度?“典质已尽,仅余蓝布长衫一袭,谁外出,谁服之耳”。居正与革命党人焦达峰商量 ,在广济县达城庙有一尊金菩萨远近闻名,如果是真金,价值连城,所有经费问题便解决了。二人买好了香纸先去探路,到庙一看菩萨摆放在正中神龛中,但周边有幔帐和蜘蛛网遮挡看不清全貌,二人便给和尚塞了点香资,要求一观真容,焦达峰还趁机碰了碰,发现纹丝不动,更加确认这就是尊纯金菩萨。

回去一商量,革命党人查光佛自告奋勇带几个身强力壮者肯定能将菩萨盗走。虽然计划很周密,却没想到遇上端午节,不管白天晚上,寺庙里全是附近乡民上香,根本无从下手。第二次行动失败了。

又过了两月,他们进行了第三次行动。这次是成功了,可好不容易到手的金菩萨竟然是铜铸的。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关于第三次行动,还有另一种说法:焦达峰等六人取走金菩萨后,路上遇见了捕快,怕事情败露,只好将金菩萨扔进水田里。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居正曾任东北军司令,总部在青岛他率军从这里出发讨袁

居正紧跟孙中山的步伐,好不容易等到清帝退位,孙中山又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本来就狼子野心,反过头来就把孙中山等革命者列入了“黑名单”。

1915年 ,孙中山等革命者经过十几次会议,制订出了新的讨袁计划,在全国组织中华革命军东南军 、东北军 、西南军 、西北军全面讨袁。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东北军,东北军总司令就是居正,总司令部设在青岛 。居正这位日本法政大学的才子,这位曾经拿笔革命的革命者,现在终于到了上战场的时候了,真正拿刀拿枪战斗起来怎么样呢?

护国讨袁居正被派到青岛

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在中华革命军的四个军中,孙中山最看重东北军,当然也选了个自己信任的人统领军队,这个人就是居正。在居正赴青岛前孙中山特别叮嘱:“中华革命军讨袁,东北军应作先锋。假定东北军进攻的第一目标是潍县(今潍坊),第二目标是济南,任务艰巨,一定有很多困难。在东北军方面,固然有一部分力量,可是敌军第五师的力量却不能轻视。”

1915年11月15日,居正率部到达青岛,在原德国驻青岛总督官邸设立东北军总司令部,进行起义筹备。这期间,孙中山与居正“来往”尤其紧密。据现存资料统计,仅1916年三四月份,孙中山就向居正发出指示或答复电17次,有时一日两电。这些电文内容包括,交待枪械、经费运交事宜,询问起义准备情况,与济南联络有无反正可能等。对于东北军,孙中山不管身在他国还是回到上海,都给予特别关注,甚至曾要亲赴前线指挥。

要在短时间内成立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居正先设立好了各部门机构,开始大规模招募,并对他们进行正规训练。兵员有了,可需要的枪支不足怎么办?居正想到个办法,现造,不过造的并不是真枪实炮,而是“山寨版”。他们从各地招募了58名木匠,在半个月时间内赶制了50门木炮和上千支木枪。验收时居正抚摸着逼真的木炮,高兴地说:“这些黑油油的木炮,真能够以假乱真。”

招募兵员,筹集武器,训练新兵,整顿队伍,一切准备就绪了。5月4日,东北军兵分两路从青岛出发。一路由第一支部司令薄子明、吴大洲率领200余人(一说2000余人),沿胶济线攻周村;一路由居正亲自率领1000余人,当晚就包围了潍县城内的山东袁军主力——北洋军第五师,一场场激烈的战事打响。潍县战事甫定让孙中山甚感欣慰,居正又谋划向济南进发,山东境内的讨袁行动方兴未艾时,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居正接到了孙中山的通知:“袁死,内外情大变,应按兵勿动,候商黎解决。”

短短几个月时间,居正领导的东北军兴起于青岛,燎原于鲁东,逼近济南 ,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势力。宣布东北军使命结束时,居正动情地对士兵们说道:“我们东北军司令部是从1915年11月18日开始工作的,1916年5月初开始进攻敌人,不到3个月时间,就击溃了敌军最精锐的第五师,俘虏敌军官兵7000多人,克服了潍县、高密等10多个城市。”这时,东北军已经发展到三万多人。

居正是孙中山的忠实拥护者,从三民主义到武昌首义,从海外的中华革命者到筹备东北军上战场,他都冲在最前面,成为孙中山最亲密的助手。孙中山去世后,革命形势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正跟蒋介石之间发生的事越来越多。

曾被蒋介石软禁

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居正被蒋介石软禁,原因很简单:因为居正看不惯蒋介石的跋扈专制,公开批评他,甚至还建立了反蒋同盟。可居正怎么也没想到,蒋介石会来这么一招。

居正的孙女居蜜2014年12月接受《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采访时提到,居正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手札,详细记载了被上海警备司令熊式辉秘密逮捕的事情:1929年12月16日,居正被人约到上海市政府俱乐部谈事,熊式辉也在座。熊式辉提出让居正手书命令,居正写完交给他后,他随即以谋反有据将居正限制自由。“属余下令任所欲为,余信笔挥就交熊,熊接受,以为谋反有据,即时变色,命卫兵举枪向余等搜身。逼上楼,拘置一室。”第二天早晨,又给居正戴上脚镣,将他押往第五师司令部看守。“翌早,械以足镣,押赴第五师司令部。”

手札记载,1930年5月,居正又被押解到龙华看守所。狱中的环境相当恶劣,居正形容凶狠跋扈的看守所所长和兵卒,说他们比神话里的马面牛头有过之而无不及。

1930年12月20日,居正被押到南京,先被关押在总司令部,随后又被押赴军法处。几天后,经蒋介石批准,居正被释放,并获准在中央大学附近的周必由巷(今东南大学附近)居住。这住处前后都有兵警把守,屋内也有特务监视,他被要求不得离开住处,处于软禁状态。

居正手札中记载,1931年5月,因为寓所外垃圾堆积、臭气熏天,他托人请求允许换个地方居住。随后获准移居蓝家庄(今北京东路兰园附近)。当时正值雨季,住宅四周积水过膝,无法正常行走,居正出入都得“雇小舟以通往来”。雨季加上炎热,屋子里根本呆不住,派来监视居正的警察,准许他外出到小船上纳凉。趁此机会,居正也去鸡鸣寺游玩,他欣喜“自由较扩大矣”。

软禁期间,众人都离得远远的,唯独他的老朋友、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常去探望。史飞翔在《黄侃逸事》中提了这样一件事:一天,黄侃去拜访居正。门房见黄侃土头土脑 ,按惯例回以“院长不在家”。黄侃旁若无人,长驱直入。门房见此,上前一边拉黄的衣袖,一边吆喝“你是什么人?出去!”黄侃大怒,一边骂:“你管不着!”一边继续往里走。门房连忙上前拉扯黄侃,不料用力过猛,拉破了衣袖。这下惊动了里屋的居正。居一看情形,连声道:“季刚!不要理他!”回过头来又斥责门房:“我早就关照过你,黄先生来的时候,立即通报,你怎么忘了!”门房还算机灵,赶忙说:“怪我多吃了两杯酒,糊里糊涂的。”居正大笑,牵着黄侃的手说:“快进来,有两瓶茅台,请你尝尝。”黄侃嗜酒如命,一听这,怒气全消。

“九一八事变”后,居正寓所内外的警察被撤走,他恢复自由了。居正在手札中写道:“御侮当前耻阋墙,精诚团结为非常”。1931年12月,居正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不久又任司法院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

被迫陪蒋介石竞选总统

居正与蒋介石之间还有件很出名的事,那就是陪蒋介石竞选总统。这么大的事,竞选就竞选呗,怎么还拉上了居正,难道他对这个位置有欲望?当然不是,他完全是被逼的,扮演了陪客而已。这件事,还是看看芮天舒在《陪选插曲》中是怎么说的吧:

1948年3月,国民党“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选举中华民国正副总统。与此同时,在国民大会堂外,一场陪选闹剧也在中央饭店里拉开序幕。

当时,副总统候选人程潜率领其竞选班子来到南京,进驻中央饭店,将此作为竞选的大本营。一天,湖北代表在中央饭店的孔雀厅里开会,讨论协助程潜竞选副总统。湖北籍司法院长居正代表湖北旅京同乡会,向家乡来的代表敬酒,表示欢迎。一位代表灵机一动,提议说:“居正者,居正位也!我看在座的代表应一致拥戴居老竞选总统!”居正吓得双手直摇,连声说:“大家不要开玩笑!总统一职只有蒋先生才能胜任,我怎敢逐鹿?”

此事很快传到了蒋介石耳朵里,蒋一阵暗喜。原来,蒋介石有意让精通西方民主的胡适与自己一道参选总统,以示开明。但他想到,“蒋中正”和“胡适之”两个名字排在一起,变成了“蒋中正往哪里跑”,不吉利。如果居正出来“挑战”,“蒋中正”、“居正”两个名字排在一起煞是好看,加上居正又提倡民主,这不更显示自己蒋某人的伟大吗?于是他立刻打电话到中央饭店找居正:“我很赞成居老出来,和我竞选总统。”

居正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也不能让蒋介石脸面上过不去,只能登台“陪选”。他在选举期间的日记中写道:“早起,见报公告候选总统人名单,余以一O九人(刚是法定人数)之提名,与两千四百余人蒋公并列,摆布得太不相称。有人嗤为傧相,有人笑为陪席,总之可谓找不着第二人,亦可哂也。”

在这种情况下,居正不可能也无心思去提出什么竞选纲领和施政大纲,据史料记载,有记者问居正:“有何政见?”回答:“无。”问:“总统应该做什么?”他说:“守法足矣。”再问其他,则“笑而不答”。1948年4月19日,蒋介石以2430票顺利当选总统。

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居正在历史上的影响,可能更多人只关注到了他是辛亥革命元勋上,其实细心的人可以发现1931年后,居正担任司法院院长达16年之久。作为最高司法官员,居正在法律史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他主张从礼治进入法治,坚持重建中华法系。他说:“我国今后的法律,既不能够再因袭过去的家族本位,也决不可再去模仿欧美的个人本位,而应该别谋所以创造中国法系之新生命。”

文采颇高的居正还擅作诗、写文。1951年11月23日,写作至晚11时,居正照例洗足就寝,于洗足时安然而终,终年75岁。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