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巡抚杨士骧曾是“草根” 因算术得李鸿章青睐

2015-09-24 作者:宫岩
杨士骧官至直隶总督最大的遗憾是没娶小老婆

在山东巡抚中,杨士骧是特殊的一位。既没有特别显赫的家族背景,又没有极其出彩的过人之处,只是机缘巧合,给李鸿章做了道算术题,便踏入了仕途。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从庶吉士到按察使再到山东巡抚,最后竟然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左右着大清朝的发展。他为人处事能力很强,跟李鸿章合得来,跟袁世凯私交也不错。

有能力有人脉,看似这人生已经完满了。但他这辈子有件最遗憾的事:“平生喜读游侠传,到死不识绮罗香。”

异军突起的杨家

“盱,张目也”,“眙,直视也”。盱眙,江苏省西部的一个小县城,虽然是座千年古邑,却没什么特别之处。直到清代末期,盱眙泗州的杨氏家族(世居今盱眙县鲍集镇梁集村)突然异军突起,“生子八人,其五登甲乙科”,成为漕运总督、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淮安知府、邮传大臣等权倾一方的大员,迅速让这座普通古邑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而本文的主人公杨士骧便是杨氏家族的一员。

杨士骧(1860年~1909年),字萍石,号莲府(莲甫)。杨士骧的祖父杨殿邦是漕运总督,御任后在淮安(今楚州)南门更楼东购置一宅院。杨士骧少年时,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道败落,生活十分困难。这时,大哥杨士燮毅然担负起照顾弟弟们的重担。杨士燮的妻子是吴棠(晚清廉吏,曾任四川总督)的女儿吴述仙,这一婚姻使杨家的状况和命运大为改观。据柴萼著《梵天庐丛录》记载:“吴棠和慈禧太后有一层不寻常的关系。吴棠早年在任清河县令时帮助过遭父丧家境凄凉的慈禧,那时慈禧尚没被选入宫,只是个普通的旗籍少女。慈禧终身不忘吴棠对她家的帮助,正因如此,后来吴棠虽曾屡遭参奏,非但没丢官反而屡屡升迁,一直做到四川总督。”吴述仙不仅带来了丰厚的陪嫁,还是位好嫂子。她非常关注几个小叔子的读书,希望他们能求得功名。

果然,杨士骧16岁时考中秀才,后成为进士(同科二甲进士共186名,他列第22位,他和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是同年,二甲进士中,徐世昌排在第55位),接着又被选为庶吉士,学习期满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保为道员。据说他很有才,尤其擅长画梅花 ,画的梅花就像空谷幽兰,意态俱足,但入仕后便不再画了。

如此看来,杨士骧也没什么过人之处,无非比别人更勤奋一点。翰林院任编修没多久,他的母亲便去世了,旧时父母去世官吏必须离职守制,杨士骧便暂离仕途“母忧归里”。

一道算术题结缘李鸿章

回来后的路怎么走,杨士骧没什么计划,他投奔了时任两广总督李瀚章(李鸿章之兄),深得李瀚章信任。这一步他走得太正确了!李瀚章是谁?如果有人对他不熟悉,他的亲弟弟想必没人不知——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李鸿章。有了这层关系,还怕没机会吗?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庚子年,李鸿章奉任两广总督,他以前幕友大多失散,得知杨士骧和其五弟杨士琦熟悉广东情形,就把他们招入了幕下。终于进了幕府,杨士骧想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比如,他的小楷写得漂亮,李鸿章的重要奏章都交给他誊写;比如,他足智多谋,经常向李鸿章献计献策,参与机密。在这其中,有一件事起到了关键作用。王泽京在文章《杨士骧与李鸿章》中讲过一个杨士骧早年受李鸿章赏识提拔的故事:

庚子年间,李鸿章受命与十一国公使团议和,公使团拟了个“和约”大纲,除“禁运军火、严惩祸首、刻碑谢罪”等内容外,还要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四十年偿清。有一天,夜很深了,李鸿章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哀声叹气,眉头紧锁,见此情景,杨士骧忙上前打听,原来洋人开了一个赔款的账单,李鸿章算来算去,可是跟洋人开的数目始终对不上,而且悬殊很大。在李鸿章看来,赔些银子还在其次,但为此事在谈判桌上丢脸事大。杨士骧当即说:“卑职懂得一点洋算。”

李闻言大喜:“那你给我算一算。”结果杨士骧算的数目与洋人所开数目完全一致,杨解释说:“我们的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叫simpleinterest,而洋人用的是利滚利的算法,叫compoundinterest,其结果当然不一致。”这件事后,杨士骧成了李鸿章身边的红人,赞赏他“文字机变能应,卒莫如杨君者”。后来,杨士骧随李鸿章进京议和,不久李便保荐杨补直隶通永道。杨士骧由此迈出了仕途中的关键一步。

谁说官场之上无真情,起码从留下的史料看,杨士骧对李鸿章还是很有感情的。1901年,李鸿章去世,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给李鸿章建了座祠堂,时任山东巡抚的杨士骧题有一联:曾陪丞相后车,暂筹笔不才,获睹日月重扶之烈;又见神州大陆,创崇祠以报,足增云霄万古之光。1904年,杨士骧在济南大明湖南岸建了座李公祠,里面供着李文忠(李鸿章谥号文忠)公神位。还有1907年,李鸿章都已经去世六年了,很多人早就把他忘却了,但李母过生日时,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送来贺联:北牖萱荣,良辰衍庆;卤池桃宴,令子承观。

亲密好友袁世凯

如果说,李鸿章帮助杨士骧打开了入仕的大门,那么袁世凯则是想尽办法帮他铺平道路。1903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去谒拜清西陵,让袁世凯随驾,袁世凯特地派了两名能员侍奉慈禧太后和光绪,其中就有杨士骧。史书记载:“杨士骧精于伺候,能博得慈禧太后极大的欢心。”

李鸿章、袁世凯这两个历史上的显赫人物,为什么都对杨士骧这么好呢?一个最关键原因,他精于伺候,更会在关键时刻解决问题。卢非在《从淮安走出的北洋大臣》一文中讲了个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

1909年1月2日,袁世凯往内廷,走到殿廷的时候,早被买通的当值太监将他拦住,偷偷地对他说:“袁大军机可不必入内,今日摄政王怒形于色,听说严惩谕旨即下,恐怕对袁大军机不利,宜早筹自全之策。谕旨如何严峻,则非我辈所能得知。”袁世凯惊慌失措地回了家,然后在张怀芝(北洋第五镇统制官,相当于师长)的保护下前往天津。袁到天津,先至德国饭店,饭后至亲信、直隶总督杨士骧衙门,住署后花园。杨士骧带来了北京的消息,说“罪只及开缺,无性命之虞”。袁世凯听后长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袁世凯复回北京。同一天,袁世凯终于见到了那道上谕:“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著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

同时,杨士骧和自己家的所有人打招呼,切不可说袁世凯住署内。三天后的清晨,袁世凯即携家眷回了河南老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世凯回家后,其幕僚张一鏖已经逃避。后来,有人问张一鏖为什么走?张坦言:“袁宅内藏有快枪数百支,如果被缉出,其祸还了得?我等每月只得若干金,都是我们以心血与文字换来,无什么交情可言,怎么能与他共祸?”

袁世凯家中为何藏有这么多枪支,张一鏖不知,或许杨士骧猜得到,不然他怎么会冒着风险帮他呢。怪不得袁世凯曾对人说“天下多不通之翰林,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中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张佩纶)、徐菊人(徐世昌)、杨莲府(杨士骧),算三个全人,张继直,算半个。”

堂堂总督是个“妻管严”

在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帮助下,杨士骧入仕时间虽短升得却很快,直隶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直隶布政使,1907年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泽京在《千年古邑盱眙郡 举人进士泗州杨》一文中说,成为北洋大臣的杨士骧做了很多事:杨士骧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练兵筹饷,兴办实业,整饬财政,促进了晚清近代化进程。永定河,地处直隶,经常泛滥成灾,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杨士骧朝见光绪帝,极力主张兴修永定河水利工程,请清政府拨款46万作修河之经费,疏通河道。1909年,杨士骧见百姓赋税繁重,于是上疏,建议不得向民间滥派钱粮,朝廷下诏应允,革去百年积弊。

这时的他权倾天下,却也在坊间留下了不少传闻。有一次,杨士骧入宫汇报完工作后,看到一羊肉馆,听人说这家羊肉馆远近闻名。正巧,杨士骧在这遇到了同僚李京卿,便邀请他一起去尝尝。羊肉汤一端上来,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杨士骧也没了形象,大口大口地嚼肉,完全没有京城大员的样子。高建平在《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中也提到了一件事:一次,杨士骧赴马龙标的宴请,满桌菜肴皆鸡鸭,而没有猪肉,酒酣,他对主人说:“君的姓名可以‘鸡鸭杂’为对”。“鸡鸭杂”即淮安土话,鸡鸭的内脏。经他一解释,客人皆大笑不止。

吃羊肉不顾形象也好、吃饭闹笑话也罢,杨士骧已经到了最高位,他的生活应该很完满很幸福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就是搞不定一个女人——他的老婆。换成现在的话说,杨士骧就是个妻管严。所以一辈子他都没纳妾,最后实在没办法想纳妻子的陪嫁丫头为妾,竟也不容许。无奈,杨士骧写自挽联自嘲:“平生爱读游侠传,到死不闻绮罗香”。

1909年,杨士骧卒于任上,年仅50岁。至于死因众说纷纭,病逝 、仇杀、情杀、被革命党暗杀等等。杨氏兄弟《挽四大人》云:五十而知非,说什么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一文带不去,只剩得兄弟落泪,姐妹伤心。

清廷对杨士骧褒奖有加,赠太子少保衔,谥号“文敬”。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杨士骧来青岛闹了不少笑话他游崂山时300多人陪同

从庚子年(1900年)到光绪三十三年,短短七八年间,杨士骧从一名普通僚属到朝中一品大员,一时炙手可热。看完他这么丰富的简历和人生,想必很多人也是醉了。不过,他究竟跟青岛有什么关系呢?

来青岛考察礼贤书院,带着300人游崂山,还有到德国官员家做客,称人家太太女儿为“戏子”……这些都是他做的。因在青岛闹了不少笑话,甚至成了逊清遗老与洋人交往的“反面教材”。我们来看看杨士骧与青岛的五件事吧。

还没到任就为“胶高撤兵”奔走

第一件事是“胶高撤兵”,青岛历史学会副会长于佐臣的文章《“胶高撤兵”的幕前幕后》中有详细介绍。1900年,德国以“护路”为借口驻兵胶州、高密。次年,《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内文“各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胶高驻兵便由条约形式合法化,一直拖至1905年。胶高驻兵时,袁世凯正在山东巡抚任上,而将胶高撤兵提上议程的,是其后任杨士骧。从时间上看,杨士骧在赴任途中,便开始为胶高撤兵而四处奔走了。1905年2月,路过天津时,杨士骧到直隶总督衙门会晤袁世凯,提出德军在胶高驻兵已久,不仅逾越了双方约定的百里以内的中立区界限,也超出了双方规定的驻扎期限,必须立即商令撤兵。

当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衔外务大臣之职,位高权重,凡涉外事务全由他一手经办。袁正与各国商撤在天津租界的驻兵,将胶高撤兵纳入撤退洋兵的总体框架,也便于借风使船。之后,杨士骧便出访青岛,会晤德国胶澳总督汪然美隆,敦促胶高撤兵的事。双方的谈判看似波澜不惊,却也处处波翻浪涌。经过两次谈判,最终中方接受了德国人提出要40万两白银的偿价。中方的让步,主要基于对中国护路警住所的考虑,同时把兵营用作中方官员的办公地点或兴办新学也是应急之需。

11月11日,杨士骧派山东直隶候补道徐抚辰、留山东的候补知府李德顺、胶州直隶州知州余则达三人赶赴青岛,在杨士骧拟定的条款基础上再次与德方磋商。11月28日,《胶高撤兵善后条款》正式订立,签约地点在济南,汪然美隆以正式缔约人的身份赴济南签约。

来青岛考察礼贤书院

第二件事是关于礼贤书院的,这件事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在《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一书中有记载:清代后期提出“废科举、兴学堂”,但这学堂怎么办法,地方官员着实不清楚,听说青岛的礼贤书院办得不错,山东巡抚杨士骧便派学台(今省教育厅厅长)去青岛考察。学台回去跟他汇报:校舍好、设备好,学习的知识既有中国的经书,又有西方的数理化。杨士骧把考察结果向清廷上奏,清廷赏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四品顶戴,奖励他“办学有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杨士骧亲自来到了青岛。这时,恰逢礼贤书院第一届学生毕业,杨士骧与租借地当局的学务委员共同参加了毕业典礼,卫礼贤还当场穿上了杨士骧带来的清朝四品朝服,半洋不土的感觉让学生们想笑又不敢笑。不过现场,杨士骧倒是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优秀毕业生谭玉峰被承认为优贡(贡生),这就相当于乡试中举了。对于一直受科举制度影响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激动的事情,大家都忍不住当场欢呼起来。

表面上,杨士骧与学务委员挺友好的样子,其实在这之前的那次见面给杨士骧的触动不小。当时他们在讨论教育问题,这位学务委员丝毫没有顾及杨士骧的身份,不客气地历数中国教育的缺陷,说学的知识与当今世界没什么关系,很多官员甚至不知道法兰西、英吉利,还有些私塾学子竟然以为天圆地方……据说,杨士骧坐在那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很不是滋味。

到德国官员家做客闹笑话

到了青岛不免要跟一些德国官员打交道,在这期间杨士骧还闹了不少笑话。这是他来青岛的第三件事。

鲁勇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当时,三江会馆(三江指江南省、浙江省 、江西省,江南省包括安徽和江苏)建成,杨士骧和青岛中外官、商两界上层人士一起参加开幕典礼,为了热闹,三江会馆特意从济南请来了戏班演出了京剧。后来,德国官员回请杨士骧等人。从杨士骧当时的反应看,他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宴会,因为看到欧洲男人都穿着燕尾服、女人穿着晚礼服时,杨士骧悄悄问身边一位老乡:“为什么这些外国女人今晚的装束跟她们平时大不相同?看,她们的上衣从胸部上方一直开到背部竟是全裸露的,袖子像是剩下的布头零料做成的,而她们的裙子却那么长,拖在地上有一尺多长,这样的穿法使上半身裸露而下半身遮得严丝合缝,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位老乡经常跟欧洲人交往,对杨士骧说:“这是她们的节日盛装,在正式场合,招待您这样贵宾的宴会,观看正式演出,才会穿成这样。”

后来杨士骧到一位德国官员家里做客,看到有两位女子在弹奏钢琴、拉小提琴,便问主人:“这样一场演出,你要给戏子多少钱?”这德国官员虽然不知道“戏子”带有一定轻视,但听到付钱,告诉他:“这是我的太太和女儿,为您演奏。”杨士骧连忙道歉。

几年后,这样的笑话反倒成了众多逊清遗老的“反面教材”。他们听着杨士骧的笑话提醒自己该怎样和欧洲人打交道。

300多人陪他爬崂山

这第四件事不得不提杨士骧去崂山的事了。他要去崂山东麓,这一区域不在租借地上,属于即墨县管辖。即墨知县为了迎合杨士骧自然煞费苦心,光山轿就准备了50乘,一路随行人员、轿夫达300多人。

因杨士骧一行,是由北路起行的,游至华严寺时,忽然暴风大作,行路不便(后来有人称这是天怒人怨)。杨士骧好京剧,据说也能弹奏几首,无法到达太清宫,便派人到太清宫把长老韩太初请过来了。韩道长弹奏数曲,杨士骧非常高兴,留韩道长用斋饭,并住了一昼夜。杨士骧还当即写了《崂山听韩太初琴》五言古诗一首:

我闻太清宫,道士善弹琴。

访得韩道长,琴床眠龙吟。

为我再一弹,领略太古音。

右手弹古调,左手合正音。

泛音击清磬,实音捣寒砧。

声声入淡远,余音绕柮林。

指点断文古,传留到如今。

不求悦俗耳,但求养自心。

斯言合我意,清淡忘夜深。

韩道长亦用前韵和答一首。

在华严寺院内墙上,还留有题刻:“杨士骧题”的笔墨。有石方一米左右,文为“光绪飞龙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杨士骧巡视青胶,道经即墨,登崂山宿华严寺。”

对于杨士骧,鲁勇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他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他在山东巡抚任上,贪污受贿,影响其他官员上行下效。他喜欢挥霍,崇尚豪华,使山东官场兴起奢侈之风。对于中央、地方推荐的官吏,自凡受贿,一律任用,使得人员严重超编,开启了一些挂名人员,他们益发搜刮民脂民膏,引起群愤。各地盗贼蜂起,不乏因贫穷无以为生而起,燎原遍野,民不聊生。他经请示,从豫苏皖调兵镇压。”

但对这样一个赃官,腐朽的清廷不仅没有查治,反而因为他任职山东期间,洋人没有闹事,平定各省“匪患”,把他晋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谦顺银号”的倒下

说了这么多,那杨士骧来青岛的时候都住在哪呢?不用担心,人家有自己的办事处。谦顺银号,青岛第一家中资银行,在这上面就是山东巡抚的办事处,来往官员都住在这里。为什么偏偏把办事处选在一家银行楼上?这事跟杨士骧有关系。

据《“谦顺银号”的倒下》一文介绍,1903年,在青岛刚刚开张的“谦顺银号”租用了商号Ifongyu(音:益丰裕)的房间作为办公地点。两年后,随着业务量的扩大,银号买下了位于大鲍岛华人区河南路上的一处房产,这处房产此前用来经营彩票和赌博业务,后来业务破产,房产转到了“谦顺银号”手上。

在殖民地上有了中资银号,这对于青岛的华商们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他们可以更加便利地与腹地,甚至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进行资金往来了。随着“谦顺银号”在青岛的开张营业,本地贸易开始兴旺起来。银号的声誉越来越好,青岛华商纷纷把资金存到这里,甚至清政府也将在青岛的海关收入委托给它管理。杨士骧看到了谦顺银号的成功,竟然也将一大笔资金存了过来,并从各个方面对银号的生意给予支持。有了这个大靠山,谦顺银号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在北京、天津、济南都设了分号。

然而,随着杨士镶去世,谦顺银号失去了这个大靠山后逐渐走下坡路,尤其是随后几笔巨额亏损,直接导致了银号破产。天津的分号投资地产失败,60万两银子打了水漂,光剩下一地没有利用价值的地皮;烟台分号也经历了一笔超过了60万两银子的巨大损失。之后,青岛的华商们看不到任何希望,也陆续撤出资金,甚至银号的掌柜之一,付平潮(音译)也辞去了职务。而此时清政府存在银行里的资金已经不能支付了,即使是胶澳总督府委托它代收的殖民地范围内农民的土地税也已经不能偿付给总督府。

此时的谦顺银号已经身无分文,1911年10月,存在了八年的谦顺银号只能关门。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