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徐向前元帅没参加开国大典 原是在青岛休养

2015-09-29 作者:田野
徐向前考黄埔军校前是小学老师他还当过孙中山的卫兵

马上就要到国庆节了,一提起这个节日,不少人肯定会想起开国大典。这一天,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然而 ,你有所不知,战功赫赫的徐向前并没有参加开国大典。那么,徐向前呢?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开国元帅徐向前。

投考黄埔军校前是小学老师

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县人。

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徐向前传》介绍,和不少将领一样,徐向前的家境并不富裕。好在他的父亲是个晚清秀才,心里最清楚的是:儿子有了学问才会有前途。徐向前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百家姓》、《千字文》、《庄农杂志》之类的书。这是旧中国传统的识字课本。写字,从描红摹字入门,临帖抄仿。父亲的严格教导,给徐向前打了一个基础。徐向前在村里读了三年私塾后,被送到东冶镇沱阳高等小学校去读书。小学里设有语文、算数、英语、历史、地理、理化和修身等课程,比较正规。每日有体操,每周末有一次“学生军”大操典。从学习内容到学校活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新气象。徐向前在这里住读,知道了许多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开阔了眼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可是,徐向前父亲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他认为这所小学只教白话文,不学习八股文,会导致作文退步。这样,徐向前在沱阳小学只读了两年就转学了,又回到村子里面读私塾。这对他打击很大,第一次感到父亲的思想太旧,不合潮流。面对乏味的四书五经,想到沱阳小学热火朝天的生活和朝气蓬勃的同学,他也第一次为自己生活的倒退产生了自卑感。更不幸的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继续恶化,父亲决定只供哥哥一个人上学,要他在家干活。这一年他才15岁。生活从高潮坠入低谷,心情的压抑是可想而知的。

父母看他失学后心情忧闷,决心给他找门手艺活,一来学点技术,二是挣点钱。母亲觉得木匠在农村很吃香,提议要他学木匠。父亲不同意,几经周折,在河北阜平县一家远亲的书店找到了活,让他当学徒。在这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居然考入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这所学校说起来跟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还颇有渊源,1911年10月29日,在日本留过学的阎锡山响应武昌起义,率领所部杀死太原巡抚,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并于1919年创办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因此,徐向前算是阎锡山的学生。徐向前毕业后也是一帆风顺,到川至中学的小学部当老师。这所中学跟阎锡山也颇有渊源,是他将五台、定襄两县县立中学撤销,集中了两校的经费、设备办起来的。这里的条件较好,校舍二三百间,教室、宿舍、图书馆、仪器室、礼堂,应有尽有,教师力量也强(有的后来成了大学教授)。徐向前教小学六年级,月薪20块白洋,生活较为稳定。

如果真的一切都顺利,那么徐向前很可能一辈子当一个教书匠了,共和国的历史上也会少一个纵横驰骋的元帅。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失业的打击很快降临了。原来,徐向前不满足于教授课本,还经常找机会,向学生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当今事件,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等,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校长段保芳是阎锡山直接委派的,治校偏于保守,不准新思想的传播。徐向前讲的这些,不知怎么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校长很敏感,郑重其事地出面干涉。徐向前不服气,质问校长:“为什么不许讲这些?”校长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位校长是忠实地贯彻阎锡山旨意的,对进步教师、学生从不手软。没多久,徐向前就被辞退了。

后来,徐向前背着父母和妻子,去广州投考黄埔军校,成了黄埔一期学生。这一年,徐向前还不满23岁。

蒋介石为何嫌他“没出息”

在黄埔军校徐向前只是普通一兵,开学时集体加入国民党,还没弄清这国民党是干什么的。他本来就性格内向,为人低调,因此,尽管他学习努力、参战勇敢,可并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

据顾保孜所著《毛泽东和他的高参们》一书记载,在黄埔军校期间,徐向前曾荣幸地参加过孙中山的卫队并且还为他站过岗,他是十大元帅中伴随孙中山时间最多的一位。可他依然没能引起孙中山和夫人的注意。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在北京中南海徐向前和宋庆龄会面,徐向前无意中说道,在黄埔军校时,他就见过孙夫人,说那时他在黄埔军校曾经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卫队。宋庆龄连忙拱手,说:“谢谢,谢谢,那时我可不认识你呀!”徐向前笑着说:“我们都认识孙夫人。我那时是普通一兵哩。”宋庆龄再次拱拱手,脸上浮现着笑容。

徐向前究竟是怎么站岗的,孙中山又跟他说了些什么呢?原来,那时黄埔军校的学生兵,跟随孙中山来到韶关,几乎日夜不离大元帅的行营。一天,孙中山听说军校学生当中不少人病倒了,偕夫人亲自到军营中察看。这天徐向前虽然也病着,因为站岗的同志少了,他接连站了半天。孙中山和徐向前说了好几句话,因为紧张、新奇、兴奋,徐向前只记着:“好好注意身体。”

不光孙中山,连蒋介石这个校长也没能注意到徐向前。按理说蒋校长向来是善于在学生中培养亲信的,可他对徐向前真看走眼了。蒋介石每月都找些学生谈话,这天轮到徐向前了。蒋介石用满口的浙江腔慢条斯理地问:“你就是徐向前吗?”徐向前用一口五台山话回答:“是的,校长。”又问:“你是什么地方人啦?”徐向前答:“山西人。”再问:“在家都干过什么?”答:“当过教员。”

蒋介石问一句,徐向前答一句,校长愣没听到学生的吹捧和颂扬。在蒋介石的眼里,徐向前是个“没出息”的学生。于是,寥寥数语,就挥挥手把徐向前打发走了。

可蒋介石怎么都不会料到,就是这个沉默寡言、让他瞧不上眼的学生,五年后,跃然成了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总指挥。蒋介石也不得不对这个学生另眼相看。一天,两名军官模样的人来到徐向前家,态度非常谦恭客气,进门就对徐向前的老父亲说:“我们是南京蒋校长派来的,要我们问问老先生知道不知道徐向前的下落。蒋校长很关心徐向前,还要我们问一问老先生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徐向前的老父亲回答说:“自从向前考上黄埔军校,就不知道哪里去了。连点音讯也没有,我正要找你们蒋校长要人呢!”这一席话,弄得两名军官哭笑不得,只好匆匆而去。

阎锡山被他赶出山西

徐向前的老乡、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对徐向前是十分器重的。阎锡山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山西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文有薄一波,武有徐向前,如果这两个人都为我所用,我就可以统治全中国,可惜他们都跑到共产党那里去了。”

早在国共内战之际,阎锡山就开始留意徐向前了。当时徐向前在鄂豫皖地区建立苏区,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多次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而阎锡山却在中原大战中被蒋介石打得一败涂地,这种对比,让他对这个同乡后生佩服不已。

抗战时期,八路军名义上划归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1937年,徐向前和阎锡山真的见面了。作家冯光宏在《十大参谋长》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在阎公馆里,徐向前跟随周恩来会晤阎锡山,阎锡山半开玩笑地说:“周公来山西也真会选人才呀,把我们五台同乡、又是我的学生徐向前带来与我会见谈判了?可不要带徐向前来挖我的墙角啊。”他还对徐向前格外热情,说:“向前,你可以回家看看,我对你家人怎样,我可不是蒋介石,六亲不认,我阎某人是对得起乡亲的!”自这次会面后,徐向前和阎锡山开始在山西合作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许多革命同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解放军决定铲除这个在山西为害多年的土皇帝。率领队伍攻打阎锡山的,正是徐向前。1948年6月 ,徐向前率领的八纵队与阎锡山的王牌“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在汾河滩上遭遇。徐向前抓住这个战机,命令部队迅速将其就地歼灭。虽然阎锡山的这支王牌部队装备优良,但却在硬碰硬中像豆腐渣一样只用两个小时即被全部歼灭,只逃掉了带伤的少将师长陈震东。

阎锡山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气晕在地,连连长声哀叹:“我白活了六十五岁,让个邻村的乡亲后辈徐向前整得好苦。”紧随其后的1948年10月5日,华野第一兵团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发动太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太原,阎锡山狼狈地逃到了南京,后又飞逃台湾。盘踞山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政权宣告灭亡。特约撰稿 田野

1949年10月徐向前在青岛养病他通过收音机收听开国大典

书接上回。有一个疑问一直没解答,那就是开国大典当天,徐向前到底在哪儿呢?

答案就是:青岛。这一天,徐向前正在青岛休养治病,他和夫人黄杰(解放后,曾任青岛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兼纺织工会组织部部长)坐在一台老式收音机旁,收听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

为什么是在青岛呢?原来,徐向前患有严重的肋膜炎,加上战争的负伤、劳累,因此不得不休养治病,而他选择的地方就是青岛。从此,徐向前就跟青岛结下不解之缘。

开国大典当天他在青岛

按照《徐向前传》的记载,徐向前第一次来青岛是在1949年。

实际上,这也是徐向前从军后第一次离开部队。从中国工农红军创立,到新中国诞生,徐向前从军22年,即使负伤和生病,都没有离开过战场和指挥部。解放战争中,他抱病从延安到了晋冀鲁豫军区,在病中指挥部队,克临汾、扫晋中、战太原,终因顶不住疾病的一欢次袭击,在太原前线,肋膜炎严重复发,连续高烧不退,不得不向中央请求,辞去十八兵团的领导职务,作较长时间的休养。1949年6月,徐向前偕夫人、孩子和几个警卫人员,乘车到石家庄,打算去青岛休养。因为国民党撤退时,炸断了潍河大桥,去青岛的路不通,只好在石家庄住了一个月,待潍河大桥修复,才启程去青岛。路经济南,小住3天。这时,许世友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见到老首长分外亲热。康生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省政府主席,特地招待徐向前一行观看杜近芳主演的《孔雀东南飞》。

7月中旬,徐向前抵达青岛,住山海关路17号。这是一座不太惹人注目的小院,位于八大关海滨疗养区。依山傍海,绿树葱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刚到青岛,正遇上十二级台风,加上青岛才解放半个多月,社会秩序乱糟糟的。农村清算地主、恶霸,这些人纷纷跑往城里。有些人跟着国民党跑了,没有来得及跑的,都留在青岛。台风过后,山海关路前面用纸箱子搭起一些棚子,涂上蓝颜色,住着那些逃亡分子。每天晚上,有部队干部战士乘着汽车巡逻,还算安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徐向前因病未能到会。在这次会议上,徐向前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开国大典当天,徐向前和夫人黄杰坐在青岛海滨的沙滩上,身旁摆放着在太原战役中缴获的一台老收音机。他通过这种途径,收听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10月19日,徐向前又被任命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当时他还在青岛,身负重任,却不能赴职,心急如火。经多方治疗,身体未见好转。头疼病发作时,疼得在床上打滚,脑盖骨似乎要炸开一般。并发的呕吐,使他无法进食。徐向前在身体稍好一些的时候,出门到外面走走,一是锻炼腿脚和体力,二是看看青岛这座古老的城市。一天清晨,他独自一人走到海边,去看“观海楼”。据说,这是侵略者德国总督为他的女儿盖的别墅,后因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登楼观赏过海景而得名。当时,旭日东升,那座空无一人、石壁斑剥发黑的古堡,在万道金光直射下,犹如照妖镜下颓然孑立的怪物。看到这种景象,徐向前不禁吟出了“群魔已为浪淘尽,此地空余观海楼”的诗句。

经过半年左右的治疗,徐向前的病情大有好转。1950年5月,他去北京参加了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次到北京。

徐向前和青岛的故事

据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先生介绍,此后徐向前还曾三次来青岛:

1955年夏,中央安排徐向前休养,他选择了青岛,重来青岛,居于居庸关路11号。医护人员回忆,徐向前元帅戎马一生,但他喜欢读书。

1956年7月,徐向前再因旧病复发来青岛休养了一个月,住于汇泉路22号,这是1934年建成的一座欧式小楼。1935年洪深编剧的电影《劫后桃花》曾在这里拍摄外景。8月回京工作,曾任国防部长。

1972年8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等贵宾一行29人应邀到青岛访问。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的徐向前全程陪同。8月13日,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徐向前元帅专列到达青岛火车站时,几千名青岛市民在火车站前广场载歌载舞,热烈欢迎柬埔寨贵宾。徐向前指示要在接待中贯彻“隆重、热烈、亲切、友好”的八字方针。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下榻于迎宾馆,徐向前下榻于山海关路9号。在徐向前的陪同下,柬埔寨贵宾参观了栈桥、鲁迅公园等地,出席了欢迎晚会,8月19日离开了青岛。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放映了纪录片《西哈努克亲王在青岛》。十大元帅来青岛,徐向前是唯一留下电影记录的一位。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青岛。

徐向前来青岛数次,给人们留下的最多的记忆就是他克己奉公的事儿。这绝非是什么吹捧之词,因为徐向前为人低调、谦虚、简朴之人,一件毛衣都能穿30年,别的事儿可想而知了。他在青岛的言传身教也就成了很多人的榜样。

据《徐向前传》记载,在青岛休养的日子里,只要身体能下得了床,徐向前就和大家一桌就餐,不许为他单独做菜;并且经常过问生活需用的开支情况,他不让买价钱稍高的食品,还常常告诫管理人员和市委派来负责采购的职工:“钱是人民的,是公家的,不能乱花!”他从不提出,也不允许下边的人要这要那。市委招待所送来东西,以及影剧院招待券,他都不让收。他散步时看到院子里的路灯开多了,便亲手把大部分路灯关掉,并教育警卫人员说:“省下电力,好让工厂多出产品。”在他的影响下,山海关路17号院子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十分注意保持人民军队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光荣传统。

徐向前任总参谋长后,文件越来越多,他一直坚持放在一个连油漆都没刷过的木板箱子里。1950年5月,徐向前从青岛到北京参加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又要带着这个箱子前行。秘书建议说:“现在全国解放了,条件好了,买个好一点的皮包吧!”徐向前说:“我看这就行啦,不必买了。国家财政还很困难,去年好多地方闹了灾荒,需要政府救济,我们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

还有一件小事,使工作人员终生难忘。一天,有个老战士在换发新式制服时,见另一个成了干部的警卫员领到四个兜的上衣,而自己的是两个兜,大发牢骚。徐向前听说后,把他叫到自己的屋里,拿出节省下来的一套干部服,说:“待遇是党和人民给的,自己不应说什么,如果你感到没穿上四个兜不高兴,我这套没穿过的送给你穿倒是可以的。”见对方光摇头摆手不吭声,便又说:“我们不能进了大城市就忘记打仗牺牲的同志,要比待遇首先要和他们比。你回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这套衣服,你愿要送给你。”那警卫员回去想了想,第二天就向他承认闹情绪发牢骚不对。徐向前高兴他说:“认识了就是好同志。我们是革命来了,不是为吃为穿。”随即又翻开一本画报,指着上面穿战士服装的朱总司令视察部队时的照片说:“你看,朱老总都喜欢两个兜的嘛!”事后这个老战士在党小组会上作了检讨。直到许多年之后,他还牢记着这件事。

徐向前爱养小动物

抛开一生战绩不谈,单说徐向前这个人,也有很多故事。

生活中的徐向前少言寡语,看似木讷,但却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肖伟俐在《“布衣元帅”徐向前》一文中说,徐向前爱养动物。长征时,年轻的徐向前骑马挎枪,威风凛凛,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马背上还有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在长征中陪他走了很久,也给战士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徐向前喜欢听和唱粤剧、河北梆子、晋剧,与粤剧名家红线女和晋剧须生果子红是朋友。自己还会弹扬琴、拉二胡,对摄影艺术也很在行,不仅自己拍摄照片,而且自己还动手布置暗房,配显影液、定影液,很多早期珍贵的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摄、放大、洗印的。

喜欢动手的徐向前表达爱情的方式也与众不同。许多年前,朋友送给他两根竹木拐棍。看到竹木拐棍比较光滑,手持和着地都有些不便,他便找到一些胶条,在家中一点一点缠好,又在两根竹木拐棍底下安上一个橡胶头,使其不易打滑。一根留做自用,另一根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黄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徐向前去世后,拐棍依然和黄杰形影不离。

作为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领导人,徐向前除了在正式场合外,一般都身穿便服。我们在大量的史料照片中,也很少看到他身着帅服的影像。

有一年,黄杰过生日,细心的徐向前问她:“过生日了,你要什么礼物呀?”黄杰想了想说:“我也不要别的了,就是你当元帅以后,我从来没看见过你穿元帅服什么样,你就穿上让我看一眼就行了。”对这个出人意料的要求,徐向前答应得很痛快,他穿上元帅服,站在老伴面前,模特般地展示了一番……从此以后,那件象征着他一生荣誉的元帅服就再也没有穿过了,一直静静地压在樟木箱里。徐向前说:“我老了,穿军装有损军人的形象啊!”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