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探访即墨古县衙 县令住房面积149平米

2015-03-22 作者:宫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实行官邸制。短短几个字,瞬间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公务人员住房的制度,官邸制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实行了。坐落于即墨市立法街上的即墨县衙就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它是山东省仅有的三堂并存的最完整的老县衙之一。即墨县衙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三堂(县令与眷属的内宅寝室)建筑面积149.41平方米;曾经即墨县有18万民众,可县衙只有30多位工作人员(指有编制的)。众多即墨县衙和县令的故事,让我们从1400年前慢慢说起。

即墨县曾包括青岛市区和城阳崂山

先理清一个概念,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县这个行政区划?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这是史书中关于“县”的最早记载。那时就有了县衙,只是带有浓重的时代特色,比如秦国灭了一国后会将其设为县,县的规模相差悬殊,君主可以把县赐给臣子,县尹还可以世袭等。到了明代县衙被称为“公署”,清代又改称“衙署”。

即墨,因墨水穿城而过才有了这个名字。但历史上的即墨城有两座,一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即墨邑,是齐国的陪都之一,城址在今平度市的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现在考古专家习惯称这里为即墨故城。到了汉代,即墨邑没有了,而是设立了不其县(县城在今城阳区北部)、皋虞县(县城在今温泉镇东皋虞村)、壮武县(县城在今蓝村镇古城村)等。到了隋代,又撤消了这几个县城,在此基础上重新设立了即墨县,也就是今天的即墨市址。现在位于即墨市立法街上的即墨县衙就是隋代的县衙,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这样看起来,隋代的即墨县管辖范围应该很广的。这个猜测得到了即墨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海波的肯定,他说:“即墨县最大时包括现在的即墨市、青岛市区、城阳区、崂山区、莱西市的李权庄还有平度的南村镇。”

既然即墨县这么大,那县衙是不是豪华无比呢?当然不是。封建社会阶级等级森严,官邸自然也有限制。即墨县衙的建筑面积有2500平方米,其中包括大堂、二堂、三堂、监狱、学塾、储粮的地方等。据陈海波介绍:“即墨县衙建筑群的配套建筑已荡然无存,只有一堂、二堂、三堂的建筑有幸被保存下来。这里的房间布局,都是有讲究的。”

县衙超一厘米就是大罪

即墨市立法街,这里曾经是热闹的老城区,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即墨县衙门前是一块平整的石条做成的通道,几步就可以走到县衙大门口,它的构造呈“八”字形,让人想起了那句民谣:“衙门口八字开”。即墨有不少地方的名字都带着“八”字,比如八里庄、八里岔、百里等,就是从县衙门口到那里的距离。

进入县衙内看到的第一栋建筑便是大堂,即正堂,或称“一堂”和“公堂”,是诉讼、审讯的场所。远远地便看到大堂上悬“即墨县正堂”匾,门口立柱上镌刻着楹联:“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陈海波说,这是1999年进行大修时镌刻的,当时堂内还恢复了其他装配。

大堂的构造很简单,一间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3.75米的大殿,左边和右边各有一间延伸出来的房子,它东西宽5.1米、南北长11.75米,名字叫“左右耳房”(耳房是与正房相连的左右两旁的小房子,因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故称耳房),大堂总建筑面积是273.85平方米。

城市信报记者问:“大堂就是由这三间房组成吗?”陈海波摇头笑着说:“是五间房,这是县衙的规定,除了左右耳房外,正殿内部以两根立柱为标准线又被平均分成了三间,称为‘五间房’。这样的格局,在二堂还有配房都是一样的。除非这个地方出过皇后、太后等重要人物,才会享受特别待遇‘七间房’。”那时建县衙非常谨慎,让人仔细看着,就算超出一厘米也得马上改回去,否则就是越级的大罪了。

进入大殿内,眼前是一副画着太阳的屏风,抬头往上看,挂着三个匾,中间写着“忠爱”,右边写着“清正廉洁”,左边的匾已经被拆下来了(应该是“执法如山”)。一顶落满尘土的轿子放在大殿旁边,是曾经举办活动使用的道具。而在正堂两边的墙壁上,悬挂着即墨县衙的简介及历代即墨知县更迭表和著名知县的介绍。已经进入大修阶段的大堂无法看到它本来的样子,我们只能跟随陈海波的精彩描述想象这个场景。

“大堂的中间是暖阁,上悬一匾,书有‘明镜高悬’字样。暖阁是知县发号施令、审理案件的法堂,也是迎送圣旨、接待上宪(指上司)和举行庆典活动的法定场所。暖阁前方有两块石板镶嵌于地下,名曰跪石。知县升堂时由屏风东边进入暖阁,入座后开始堂训。用朱笔点名,刑书唱名,皂役传呼。原告跪东边跪石,被告跪西边跪石。有功名的举人、秀才、宦官之类,则面向外跪于大堂前的滴檐上,或者站着不跪,这就是所谓的‘礼服君子,法治小人’。只有等到确实证明他有罪时,才可以命礼房师爷摘去他的顶戴花翎,革去他的功名,然后才能命令他面向知县跪石。”等着县衙整修完毕,这些细节大家都会看到。

三堂建筑面积149.41平方米

大堂后面便是二堂,曾名“印堂”、“鸣琴”和“致远”,是议事办公和会客的地方。相比大堂的严肃气氛,二堂有了些亲和力,比如院内种植了树木,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树木陪伴了数百位即墨县令,如今它们仍然在县衙内坚韧不拔地生长着,它们是县衙的见证者,也是经历者。

在二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栋配房,当然也是五间房,东侧的叫会文馆,也叫东华厅,西侧的叫会武馆。顾名思义,东侧的是接待外来文职官员的地方,西侧的则是接待外来武职人员的地方。

二堂的结构和大堂一样,一个大殿和左右耳房。东厢房(左耳房)为茶室,是知县办公中间临时在内饮茶小憩或与师爷、幕宾、僚属商议处理办法和对策的地方;西厢房(右耳房)为招房,是招书办公的地方。陈海波介绍:“在明代,二堂一般被称为‘退思堂‘或‘思补堂’,是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清代很重视“省刑爱民”的统治方法,主张恩威并济,实行刑罚与调处相结合的原则,凡因户婚、田土、债务等引起的民事纠纷,知县常常在此喻以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之类内容,对当事人施以规劝、化解。”整个二堂的总建筑面积为238.98平方米。

二堂大殿有个后门,此门只有县令才能通过,因为从这里进去的地方便是县令与家眷的内宅寝室(三堂),属于私密场所了。相比较大堂和二堂,三堂倒是简单得多,就是一排没有什么特色的房间。其中东侧的卧室是县令住的,西侧是家人住的,中间的便是客厅或是喝茶休息的场所。不过陈海波还补充了一点:“有些涉密案件和不宜公开的案件也会在这里审理。”三堂的建筑面积为149.41平方米。

这便是目前即墨县衙保留下来的整个三堂的格局。至于大家所关心的县衙东侧和西侧都是什么地方?陈海波解释:“目前因为改造,很多墙面都拆了。其实县衙就如故宫一般,都是布局森严的地方,很高的院墙将每个区域隔离开来。整个县衙的西侧曾经是监狱,还有铺头们住的地方,东侧是收集赋税和存储的区域。”加上这些附属建筑,整个即墨县衙占地17亩,建筑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

即墨县衙管着18万居民

即墨县当时有民众18万人,即墨县衙的管理人员有多少人呢?陈海波说:“30多人。”可想而知,每个人的工作量有多大。每个朝代县衙的编制也不一样,《即墨县志》副主编孙鹏曾对清代即墨县衙的人员编制进行了统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县衙中四位“朝廷命官”,必须得由吏部铨选,皇帝任命才可以,他们分别是知县、县丞、主簿和典史。知县的职责大家都知道,是县衙的最高行政长官、百姓的父母官,剩下的三个都是做什么的呢?据孙鹏介绍,县丞是知县的辅佐官(相当于副县长),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主簿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事务。典史是知县的佐杂官,掌管缉捕、稽查狱囚、治安等事宜。当然并不是每个县衙都有这四个官职,规模较小的县就没有县丞。有人会问,那每天跟在知县旁边的师爷不算‘朝廷命官‘吗?陈海波说:“师爷都是知县自己任命的,一般是自己的亲信,负责起草文件、出谋划策等。不过,这样一个重要角色并不是朝廷选拔,也不属于吃皇粮的公务员范畴。他的工资是由县令支付的。”

接下来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县衙的日常办公就靠他们了,他们都是读过书却科举无望之人。只是,六房的办事人员均没有俸禄和工食银,只能靠微薄的纸笔费、抄写费、饭食费等维生,因而他们只能靠谋取各种私利,以补其收入之低微。

六房中各设典吏1名,攒典1名,因他们掌握着衙门的全部事务,看似级别不高,实则权力很大。比如吏房管理本县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以及登记本县进士、举人等在外地做官的情况;户房主管全县税务情况;兵房则主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丁壮。

那么,衙役属于哪个部门?孙鹏介绍:“这就是三班。清代即墨县衙设三班,即皂班、壮班和快班,他们和禁卒、门子、仵作、稳婆等统称为衙役。虽享有国家规定的低微工食银,但常凭借手中的实权,鱼肉百姓。因而《大清律例》将他们贬为贱籍,其子孙三代不得入仕为官。”他们的分工很明确,皂班就是负责知县升堂问案时站班、行刑的(即墨县衙设皂隶20名),壮班承担催科、征比等(即墨县衙设壮班40名),而快班就是捕快,负责缉奸捕盗、破案、解囚等事。

除了这些主要机构人员,还有县属各官,比如教谕、训导、医官(主管全县人医和兽医)和僧会司僧会(掌管全县僧人)、道会司道会(掌管全县道人)等,他们都属于“杂职官”。这就是整个县衙的机构情况,真正在编的人很少,即便在编工资待遇也不理想,所以他们才会通过其他方式为自己争取利益。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