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人李维藩是黄埔学生 淞沪会战壮烈殉国

2015-10-27 作者:宋义彪
莱西人李维藩是黄埔三期学生淞沪会战率部血战日军,以身殉国

莱西人李维藩是黄埔三期学生淞沪会战率部血战日军,以身殉国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2015年8月24日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莱西人李维藩、李佐民名列其中。李维藩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402团团长,1937年8月,李维藩率部坚守淞沪罗店(位于上海宝山区西北部)阵地,与日军激战数昼夜,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后日军步兵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402阵地发起疯狂进攻,该团伤亡惨重 ,李维藩胸部中弹,带伤继续指挥战斗,抵御二倍于己的日军,使日军不敢靠近阵地……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抗日英雄李维藩、李佐民的故事。

“冒名顶替”考上黄埔三期

《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队学员籍贯表》这样记载:李维藩(1901~1937年),别号:北屏,年龄:23,祖籍:山东莱阳,永久通讯录:莱阳院上(镇)辛家庄明德堂(今莱西院上镇李家寨村)。现在介绍李维藩个人情况的资料很少。

“北屏”是李维藩的别号,黄埔军校的学员自第二期开始大都有自己的别号。别号,是指名字之外的自称。别号,简称号,多为自己所起。“屏”字的本义是遮挡的意思,与之相关的“屏藩”、“屏风”喻意靠近边疆的国土,也指保卫国家的将士。在古代,汉人备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所以人们一提起边疆自然会想起大北方。李维藩别号“北屏”,可见当时他就有了抵御外侵、保家卫国的志向与情操。

青岛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李知生先生是即墨潮海街道北关新村人,他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李维藩能去黄埔军校或许是一个巧合,“2012年3月28日,我去过莱西院上镇李家寨村 ,全村都姓李,但是知道李维藩的人几乎没有。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他的一位本家,当时84岁的李振辉老人。据老人讲,李维藩本名叫李殿俊,当时报考的是本村的李耀亭,不知什么原因,李维藩代李耀亭前去考试,结果考中后李维藩便去了黄埔军校。”

李知生先生说,黄埔军校中的青岛籍学员不止李维藩一人。“当时还有另外6人,分别是张廷孟、宋瑞珂、徐仁江、孙嘉傅、宋天修、张汉卿;第四期1人张汉铎;五期2人杨振明、杨丹亭。在这10人当中,除了徐仁江、孙嘉傅、杨丹亭3人早亡外,其他7人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其中,宋天修、李维藩、杨振明3人在战场上阵亡,张汉卿、张汉铎两人受过伤,可谓伤亡惨重。”

1924年冬,李维藩考入黄埔军校。两个星期后,经甄别考试过关,编为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张治中任代理总队长),这是黄埔军校实行入伍生制度的开始。黄埔军校入伍生教育定为半年,以术科(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技术性科目)训练为主,每天上下午各出操两小时,早操一小时,学科各一小时。学科设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野外勤务、内务条例、卫兵守则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战斗教练以及班排连教练和野外演习,还有射击演习、实弹射击、夜间演习、手榴弹投掷、刺枪、超越障碍等等。从此,李维藩就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这一年冬天,占据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离广州北上的机会,在外国列强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自称“救粤军总司令”,向其部队下达进攻广州的作战命令。为统一广东,顺利北伐,广州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15日发布《东征宣言》,东征陈炯明。黄埔三期大多数学生因刚入校不久,被编为入伍生总队,分别驻守广州市区及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

正当东征军准备围攻陈炯明的老巢时,驻在广州的云南军阀杨希闵、广西军阀刘震寰的部队发动了武装叛乱。1925年5月中旬,他们占领电报局、火车站等处,形势十分紧张。李维藩所在的入伍生总队奉命回黄埔长洲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只用两天时间,平定了“杨刘叛乱”,收复广州城。

毕业典礼上获得“中正剑”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100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后,很快席卷全国。6月23日,广州工人、黄埔学生及邻近郊县农民等各界群众10万人举行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当游行队伍途经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路(今广州六二三路)时,英、法驻军开枪射击,群众死亡52人、重伤170余人,轻伤不计其数,史称“沙基惨案”。“沙基惨案”中,黄埔军校官兵27人遇难、53人受伤,其中三期入伍生遇难12人。李维藩的同学孙嘉傅(即墨人)负重伤,徐仁江(崂山人)中弹牺牲。

在歌声的翅膀的博客中有一篇文章《“大书蔡李是男儿”——莱西在抗战中殉国的李维藩将军》,文中称,1926年1月6日,黄埔三期学生举行毕业考试,李维藩顺利毕业。黄埔军校学生毕业时,校方除颁发毕业证书、证章外,还会特别赠予每位学生一把佩剑,上刻“蒋中正赐”,故又名“中正剑”。持有“中正剑”成为一种特殊的荣耀象征。另外 ,因剑身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样,也有人称之为“成仁剑”。

1月17日,在黄埔三期1234名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李维藩同样获得了一把“ 中正剑”。黄埔军校毕业后,25岁的李维藩参加了北伐战争。据李振辉老人讲,李维藩因冲锋在前、打仗勇敢,所以升职很快,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副团长。抗日战争爆发时,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师四○二团上校团长。

惨烈的罗店争夺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投入军队近百万,抗战官兵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次会战。

作家葛业文在《淞沪抗战》一书中称,在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作战中,中国军队在杨树浦、宝山、吴淞、刘行、罗店 、浏河多处与日军展开血战。其中打得最有名也最惨烈的当属罗店争夺战。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是一架“绞肉机”,淞沪会战中的罗店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血肉磨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整个城镇片瓦无存,唯余焦土,惨酷之状,不忍卒睹。而67师201旅副旅长兼402团团长李维藩就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

8月25日凌晨,第67师201旅在旅长蔡炳炎带领下奉命向陆家宅之日军第11师团一部3000余人发动攻击。日军是重炮、飞机开路,步兵紧随其后冲锋,中国军队殊死相拒。激战中,蔡炳炎旅长向全旅官兵立下军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凌遵!”战至午后,全旅伤亡殆尽,李维藩也被机关枪打伤流血过多身亡,蔡炳炎情急之下率领唯一的特务排和1个营杀入敌阵,正当此时,一发子弹飞来贯穿蔡旅长的胸部,当即倒下 ,牺牲之前兀自扬手高呼:“前进!前进!”

28日,坚守罗店的中国军队与敌连日激战后,因伤亡过大,阵地被敌突破。29日,黄维率第67师重新夺回,受到敌人强大火力轰击,尚未站稳又被迫撤出,罗店终告陷落敌手。

时任第18军军长罗卓英在遗作《东战场片羽》中回忆说:“罗店是极富战略意义的据点。守住罗店,嘉定、浏河一带就可以保全,间接也就守住了苏州和上海的门户。我在罗店作战,赖诸将士用命,大战七天七夜,敌人进犯三次,三次都被我军击退。在第二次争夺战时,本军旅长蔡炳炎、团长李维藩壮烈殉国。今以诗记其事:三来三往力争持,十荡十决扫虾夷。淞沪风云罗店血,大书蔡李是男儿。”其中,“蔡”是指蔡炳炎,“李”说的是李维藩。

李知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他在李维藩的老家李家寨村了解到,李维藩在上海阵亡后,灵柩由其二夫人拉回本村埋葬,并将自己的儿子留给了李维藩的夫人 ,她回了上海。李维藩的儿子叫李日龙,上世纪60年代去了东北,后代再也没有回老家的。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宋义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