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商衍瀛清亡后来到青岛 溥仪出狱后首先探望他

2015-11-03 作者:宫岩
翰林商衍瀛清亡后来到青岛他是溥仪出狱后第一个看望的人

有人说,有兄弟姐妹的人,年纪小的就是比年纪大的幸运。这话或许有一定道理,比如晚清这对兄弟:商衍瀛和商衍鎏。哥哥比弟弟大六岁,先是哥哥考中进士入了翰林,之后弟弟也一举高中,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探花。

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兄弟俩一起来到青岛避难。面对不断变化的时局,他们做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哥哥的心始终惦念着清廷,选择留在溥仪身边,甚至不惜背上汉奸的骂名;而弟弟则对官场心灰意冷,远赴德国汉堡殖民学院(后成为汉堡大学)东亚系教研中文,成为德国传播汉学开拓者。本期《发现青岛》,让我们透过兄弟俩的故事感叹:人生不光是幸运,还有自己的选择。

他们原是八旗子弟之后

哥哥是进士,弟弟是探花,这样的成绩在晚清可是了不得的。但他们并不是出自什么文学世家,也不是名门之后,而是响当当的八旗子弟。

商家祖籍沈阳,属于汉军中的正白旗,也就是跟随满洲清兵攻入中原的汉人,之后跟随大部队到广州驻防。之后百余年,商家子弟靠着八旗子弟这块牌子,安安分分练好骑射武功,曾有几人官至骁旗校(相当于团级干部),却始终不能使商氏显赫。

从商衍瀛和商衍鎏的父亲商廷焕这一代开始,商家决定弃戎从文,为什么?有人说为了家族荣耀,另谋出路;有人说是因为商廷焕体弱多病,实在骑不了马、上不了战场;而吴真找到另外一层原因,并将其写在《“中国最后一个探花”的五代传奇》一文中:“史载,当时驻防广州的八旗部队有几万人,晚清时期因朝廷拨款减少,大多陷入困顿的境地,清初不屑为之的科举开始被八旗子弟视为出路。”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商廷焕开始寒窗苦读了,他专门拜著名大儒陈澧为师,跟许多晚清读书人一样,希望能考取功名。可偏偏他的这次尝试实在不顺,连续七次参加举人考试都没有考中,他彻底绝望了。之后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长子衍瀛、二侄衍桑和次子衍鎏身上。

为了让他们三人专心读书,他在广州住所莲花巷巷尾辟地一块,种上花竹,又盖上茅屋数间,取了个雅致的名字:玉莲园。这里自从成为兄弟俩的课堂。

回忆起这段时光,商衍鎏曾这样说:“终日仆仆,皆以练习科举考试为目标,以此白昼甚少读书的时候,而用功总在夜间。‘三更灯火五更鸡’,以这句话来形容士子的读书,真是不错。”

这样的清贫读书生活换来意想不到的结果:1890年广东贡试,商家子弟气势如虹,一举占了全省前十名之三。长兄衍瀛考了全省第一名,二兄衍桑(21岁早逝)取第四名,弟弟衍鎏第十名 。1894年商衍瀛和商衍鎏兄弟同时中举,被誉为“禺山双凤(禺山指广州)”。

而9年后,兄弟俩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1903年商衍瀛中进士入翰林,1904年商衍鎏中探花亦入翰林,加上其叔商廷修也是翰林。一家三翰林,商家仅仅两代就取得这样的功名,胜过了许多汉人耕读世家 ,本无什么家学的商家俨然成为文化世家,实为岭南(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所罕见。

这就是商家的家族背景,我们分别来看看,兄弟俩接下来的人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翰林院被裁他来到青岛

首先是哥哥商衍瀛,他比弟弟提前一年入翰林,任翰林院编修。1908年,清政府希望改革学堂,建立新的大学分科,商衍瀛被派日本考察大学学制。其实早在10年前,京师大学堂已经成立了,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分科。等到商衍瀛任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时,他接过这一重任,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便全心投入学校规章制度、宿舍建设、制定学科的工作中,很快建立起大学分科教育体系。关于商衍瀛在政界的表现实在平平,除了这件事,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再找不到其他。很快便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翰林院被裁撤后,商衍瀛失望而去。后来,他来到了青岛,成为逊清遗老中的一员。他在青岛的故事,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先生在《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里有所记载。

商衍瀛来青岛后,在湖南路和泰安路路口建了座房子,是欧式建筑,还带着个小花园。在这里,他主要跟两个人关系不错,前学部副大臣劳乃宣和刘廷琛。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他们三人曾经一起同游曲阜少昊陵,局势稳定后,又一起回到了青岛家中。

那么,他在青岛主要忙活什么?他参加了卫礼贤组织的尊孔文社,以他翰林的身份,受到卫礼贤的尊重,与他切磋,请教中国典籍,他乐此不倦,在卫礼贤翻译中国古代文献中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尊孔文社的中德文友们经常在一起聚会饮酒。德国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翰林”,但听说比“博士”还要厉害,对他也十分尊重,但交往中才发现,这位翰林的很多做法让他们不理解。

比如商衍瀛明明很喜欢喝酒,也能喝许多,却常常装作“我不会喝酒,我要喝醉了”;比如他们跟商衍瀛“划拳”,可为什么赢的那一方不喝酒,反而输的那一方要喝,这跟他们的理念不一样:只有赢的人有酒喝才对啊!其实他们不明白的还有很多,比如商衍瀛如果真的喝多了,这时会有个家人马上出现说:家中有急事,速请回府。商衍瀛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离去。德国朋友就更不明白了:为什么总是有家人出现打扰了酒兴?他们不知道这些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为了溥仪他什么也干

如果有人认为,商衍瀛在青岛就是纯粹吃喝玩乐的那就错了。他有自己的心事。虽然清廷已经没了,但他对清廷的心还一直都在,所以当有人彻底放弃清廷过上逍遥日子,亦或是有了别的选择时,他的选择只有一个:忠于溥仪。

鲁勇先生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他积极参与刘廷琛组织的复辟活动。起初冯国璋、张勋表示同力复辟,商衍瀛与王宝田去说张勋时,张勋又反悔了,联合未成。等到1917年再次发动张勋复辟,商衍瀛代表刘廷琛去与张勋商谈,也没有成功。”

商衍瀛可能不明白,这么多次的努力为什么总是进行不下去?原因很简单,他复辟只为清廷为皇帝,而别人复辟都另有目的。

1922年溥仪大婚,宣示成人,可以亲政了。溥仪说:“我在婚礼之后,挑选了几个我认为最忠心的、最有才干的人,作为我的心腹之臣。”这就是郑孝胥、温肃 、商衍瀛、王国维等,分别给予南书房行走等官衔。

从这一点看,起码商衍瀛的心思没有白费,溥仪看到了。所以当受此“皇恩”,他更加卖力地为溥仪工作,马上写了“奏折”:

奏皇上圣躬欠安,务求静养,时局变幻不出三个月内。今日皇上之艰难,安知非他日之福?臣拟明日出关……

溥仪阅此“奏折”后“上谕”:卿此去奉表面虽为地款,实则主要不在此耳,此不待言而明也。

奉,指的就是奉系军阀。商衍瀛去奉系军阀要什么地款呢?鲁勇先生解释说:“溥仪成人后,想恢复大清帝国重登皇位,奉迎之人虽然不少,而少有兵权之人相助。由于祖宗遗留及10年间的清室优待条例,他有珍宝文物金银很多。所以他多方试探,给张作霖等军阀送重礼,希望他们当中有人能真正帮助他。”

这是项重要任务,所以溥仪选择了自己相信的人商衍瀛。但溥仪和商衍瀛都太过异想天开了。还没等商衍瀛到东北,“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迅速稳定东北政局,并筹划东北易帜。这下,溥仪着急了,他当皇帝的时间要被拖延,甚至可能就没有希望了,他让商衍瀛去想办法阻扰。康艳华在《溥仪阻挠张学良“易帜”》一文中介绍:“溥仪派手下与奉军素有往来的老臣商衍瀛来到东北,频繁接触奉系要人张作相、张景惠等人。在‘易帜前后的关键时刻,溥仪授命商衍瀛与张学良密商。张商会谈无任何记载,但会谈后,张学良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给溥仪,表达了对溥仪阻挠统一之举的不满。”

最终,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溥仪“梦想成真”,当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商衍瀛也担任了执政府秘书兼内务府官,成了汉奸。

他是溥仪出狱后第一个探访的人

商衍瀛了解溥仪、忠于溥仪。自然,溥仪对他也有真心,当1959年特赦回到北京,第一个出门探访的人便是商衍瀛。那时他虽已卧病在床,见到溥仪仍然激动:“您出来了,我跟着您走。”溥仪吓坏了,忙说:“咱一同跟着毛主席走。”这事被溥仪郑重地写在《我的前半生》初稿里。

严格来讲,商衍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奸,他只是习惯了跟着溥仪走。所以,当溥仪不在的那些年,他专注于做社会慈善:1929年,天津冰灾,商衍瀛出任天津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牵头设立难民收容所五处;1930年,陕西旱灾,商衍瀛又冲往陕西赈灾,为了筹集资金,把自己冬天需要穿的全部皮衣都拿出来变卖,变卖的钱用于赈灾;在陕西建立灾童教养院,收容教育灾童;建立怀幼村,让长大后的灾童有地方回去耕种。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接见商衍瀛,并派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慰问,希望商衍瀛能够进入中央文史馆工作,商衍瀛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述了有关清史。

商衍瀛这一生活得很纯粹,他不为官不为财,只为恪守自己最初的选择。就像他临终留下的这首《垂暮自题》:殉道殉身衷一是,唯从初念见其真。杀机人发天反复,直道心存动鬼神。稚柏能安冰刺骨,贞松宁畏麝成尘。纷纷成败归元理,定论留将后世人。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商衍鎏是中国最后一个探花从青岛去德国,成传播汉学第一人

商衍瀛选择留在溥仪身边,这让他劳累奔波,那么弟弟商衍鎏呢?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探花”,这个头衔似乎盖过了哥哥的光芒。清朝灭亡后,商衍鎏跟随哥哥一起来到青岛,将来的路怎么走?

哥哥坚持留下,他则做出了人生最大的选择:退出官场,带着家人远赴德国,只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学者。这个选择,让他成为德国传播汉学开拓者,成就了一个精彩的人生。

成为“末代探花”是因为慈禧?

商衍鎏是幸运的。1903年他跟哥哥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哥哥中进士进了翰林院,他则名落孙山回了家。按照三年一试的科举惯例,按理说,商衍鎏这辈子就这样了。偏偏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时,清朝决定增开一科会试(甲辰恩科),商衍鎏才抓住这最后一根稻草 ,并幸运的成为探花。为什么说“幸运”呢?一来因为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商衍鎏成为末代探花。二来,商衍鎏这个探花来得实在蹊跷,关于这一段民间有不少版本。

一种说法是:光绪帝互换名次。我们来看柏桦在《末代探花》中的介绍:“会试上,商衍鎏中第一百二十九名贡士,接着参加保和殿复试,得二等第四十四名,紧接下来应殿试,商衍鎏光荣与梦想的那一刻到来了,他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那一届科举中还有一些日后更为叱咤风云的进士如谭延闿 、沈钧儒等。商衍鎏的二儿子商承祚回忆:“甲辰科殿试读卷官最初拟定的鼎甲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张启俊第三,我父第四,以此送呈钦定 。光绪帝看后认为第二卷比第一卷写得好,第四卷比第三卷写得好,因此将一、二互易,三、四互易。这样最后的名次成为:刘、朱、商、张。”

第二种说法流传更广,想必很多人也都听过,慈禧乱点英雄谱。说本来广东清远考生朱汝珍是第一名,但慈禧太后最恨广东人(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皆是她的对头),一见朱汝珍是广东人就不高兴,非拉下不可,而第二名刘春霖名字有吉祥之意,所以加以互易。又因商衍鎏字写得比第三名好,故提前了一名。此说满足了中国民众历史的戏说欲,流传甚广。这一说法有明显的错误,第一,钦定者是光绪帝而非慈禧;第二,根据清制,送呈的是贴有浮签的弥封卷,根本不知某卷属何人,要名次最后确定后才拆封。

当然,或许有人问了,商衍鎏不也是广东人吗?据说,商衍鎏在报名时填的是“广东驻防正白旗汉军”,所以避开了老佛爷的阴谋之手。

关于第二种说法,商衍鎏晚年曾专门撰文《我中探花的经过》驳斥,只是仍然挡不住人们对历史趣味性的追求。管他到底怎样,作为“末代探花”商衍鎏在考中不久便入了翰林院,跟哥哥成了同事。

在青岛遇到人生转折点

商衍鎏在翰林院的表现如何?夏和顺在《商衍鎏:末代探花红霞满天》一文中进行了简要介绍:“中探花之后,商衍鎏先后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等职。不久,清廷欲推行新政,由吏部尚书张百熙组织癸卯、甲辰两科进士会考,选拔一批人到日本学习法政,商衍鎏与刘春霖、朱汝珍即在其列。这样,1906年,商衍鎏东渡扶桑,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科目有经济学、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外交史等。”

这段经历对商衍鎏起了重要作用。商衍鎏的二儿子商承祚在《我父商衍鎏先生传略》一文中说:“这些新的科目,对于过去只熟读四书、五经、‘圣贤古训’的学子来说,大大扩展了视野,开拓了新的知识空间。”

不仅如此,1906年冬天,商衍鎏还参加过《民报》周年纪念会,孙文 、章炳麟和《民报》主笔汪兆铭先后演讲,其内容都是主张革命的,这在他内心引起极大震动。两年后毕业归国,朝廷又进行考核,商衍鎏被评为最优列一等,晋升翰林院侍讲。他曾向清廷提出过一些改革建议,但都未被重视。

1911年,商衍鎏的责任更重了:任翰林院侍讲衔撰文,又任协办院理 、实录馆总校、国史馆编修、文渊阁校理,重任在肩,忙得不亦乐乎。可就在这一年,清廷垮了。后来,商衍鎏跟着哥哥来了青岛。商衍鎏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青岛家中,除有中文教师,还聘一位英文教师,教育子女。他认为日本人身体强健,是重视体育之故,便又请了个谷师傅教孩子们打拳,还买了一匹小马,让孩子们骑练,锻炼胆识。面对动乱的时局,他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清廷没有了,即便能复辟又能怎样?当初他向清廷提出了那么多好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想在官场好好发挥是不可能的了。哥哥执意追随溥仪,那么他能去哪呢?

有个机会来了!1912年,德国汉学家奥托·福兰阁(中国名傅兰克)来青岛招聘助教。福兰阁曾在德国驻华使馆工作,著有《吐鲁番出土的一个佛教碑刻》等文 ,1909年返回柏林后不久出任汉堡大学殖民学院汉学系主任教授。该学院旨在为政府官员和其他愿意到海外殖民地工作的德国人提供预备教育,学院给福兰阁配备两名助教的名额,可以聘用一名德国人和一名中国人。 迷茫中的商衍鎏接受了这次邀请。据商承祚回忆:“1912年,我父鉴于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局势很乱,决定应聘出国,并携长兄承祖 、二堂兄承谦去读中学。与该校签订四年的合同,年薪6000马克,旅费1200马克(当时一马克不到五角大洋),是年5月乘火车取道俄国转达汉堡,行程半月(如从青岛乘船则需六个星期)。”

成为德国传播汉学第一人

那时候,商衍鎏连一句德国话都不会说,但他依然靠自己的努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就连福兰阁都说他“拥有非凡的学习能力和对科学问题的全心奉献精神”。

这样的评价都源于他在汉堡大学任教期间为德国汉学及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夏和顺在《商衍鎏:末代探花红霞满天》中说,他除了为东亚系学生讲授汉语外,还为德国汉学教师讲授高级汉学课程,他刚一到校,就应教师们邀请讲解《列子》,经他传道授业,这批年轻教师日后成为德国汉学界的中坚力量。他积极参与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及汉学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汉堡大学董事会拨款2万马克,由商衍鎏与福兰阁采购中文图书,并以商衍鎏的名义向中国国内定购,他首选了《古今图书集成》及《永乐大典》等一批明清古籍,为德国汉学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汉堡大学图书馆拥有近十万册中文藏书,库内明清古籍藏量甚丰,大都是商衍鎏当年采购之功。

就这样在德国度过了平稳的四年,他被誉为德国传播汉学第一人。合同期满后,汉堡大学仍想续约,但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商衍鎏考虑到中德之间可能开战以及战时生活的困难,决定回国。回国之后的日子如何呢?以他的资历和能力,他又进了政坛,担任冯国璋副总统府顾问兼江苏督军署秘书,负责处理礼节性的应酬文字,后来还担任过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和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据说在江西上任期间,有商人请求他在修订某条例时能照顾他们的利益,并许诺此事办成送酬金5万元,被商衍鎏严词拒绝,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曾经科举入仕,是因为父亲的心愿,入仕后他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官员,尽职尽责,但清廷给他的回报是:不采纳!看透官场的他,回国后再次进入官场,他以为换了个时代就不一样了,但仍然让他失望。于是,1927年,商衍鎏离开国民政府。好在他经数十年科举训练,得以“通文史、善诗书、妍书法”,其书法造诣尤深,便以卖字为生。

晚年的幸福生活

离开政坛的商衍鎏用自己的经验告诫子女:“为人在世不应追求虚名,应该以治学为本,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长子商承祖早年随父赴德学习,获汉堡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从事少数民族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先驱之一。次子商承祚则是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38年,日本大肆侵华,轰炸机频繁在长沙轰炸,为了避免古墓被轰炸捣毁,商承祚冒着随时可能被轰炸的危险抢救性地挖掘楚墓,后来写成《长沙古物闻见记》、《长沙出土楚漆图录》,开楚文化研究的先河,他也被称为湖南楚文化考古和研究的开山鼻祖。而商衍鎏自己以“康乐老人”自称,过上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喜欢书法、喜欢画竹也喜欢诗歌,在文化圈内名气颇盛。

正是因为他“末代探花”的身份,他的经历以及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解放后创办中央文史馆时,全国有八个翰林、一个进士、二十一个秀才,商衍鎏因“末代探花”功名担任了副馆长。1956年他返回故乡广州,又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当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地拍摄了生活纪录片《探花的晚年》,展示商衍鎏晚年的幸福生活。从这些方面看,他确实比哥哥商衍瀛要幸运多了。

1963年,商衍鎏去世,享年90岁。我们借用其次子商承祚的话总结他这一生:“我父一生的遭遇,起伏很大。他少年艰辛,青年得志,中年迍邅,晚年幸福美满,可谓否极泰来,红霞满天。”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