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百年前中德合办德华大学 教授授课认真被批

2015-03-22 作者:黄默

 

德华大学

10月20日,德国安哈尔特州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中能集团等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引进世界优质高教资源,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共建青岛安哈尔特大学。翻开青岛历史,我们会发现,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所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存在,人们通常称它为德华大学,它不仅是中国和德国合建的第一所大学,也是青岛的第一所大学。

这是中国第一所中外政府合办大学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按照自己的想法将这座城市建设成了德国殖民者的后花园。几年后,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物质上的侵略,于是德国人计划在青岛办一所大学,培养发展工业所需的技术性人才及推广奴化教育,以实现文化侵略。

据《青岛文史撷英》一书介绍,最初德国人提出办学计划的时候,清政府是一口回绝的,认为国内除了已经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外,不准再以大学的名义办学。但德国人没有放弃,经过与清政府再三商谈,终于在1908年签订了中德协定,获得了在青岛开办一所高等学堂的资格。按照协议规定,学校的名称为“中德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用“特别”二字区别于一般的高等学堂,是相当于大学的意思。后来,这所学校又被人们称为黑澜大学、德华大学。德华二字顾名思义,就是中德合办的意思;而之所以称之黑澜大学,则是因为学校所在地原是德国黑澜兵营(今朝城路济南铁路局青岛办事处);而“黑澜”二字的由来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这是某个德国军官的名字,一种说法是地名,因兵营前面海滩上的大片礁石而得名。

这所学校于1909年9月12日开学,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中外政府合办大学。此前,在中国创办的大学均为英、美教会所办。既然是合办大学,那么就牵扯到资金和师资上的合作,据岛城著名文史学家鲁海先生介绍,德华大学创办费用为64万马克,其中德方出资60万马克、中方出资4万马克。不过德国人办学的资金也不是由政府直接拨款,而是大部分来自德国最大的军工厂克虏伯工厂。克虏伯之所以愿意出这么一大笔钱,当然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是想用该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为自己效力,以扩张工厂在中国的规模。

从中德双方的出资数目上不难看出,清政府对该校并不重视,钱出得少,在管理学校事务方面说话分量自然也轻,总管全校事务的学堂监督(即校长)由德国人担任,中方则委派一位学堂总稽察,行使监管中国师生以及与校长共同签署学生毕业证书的职能。该校名义上是中德合办,行政权实际上由德国人独揽。德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格奥尔格·凯贝尔是德国地质学家、海军部官员,第一任总稽察则是有“青岛圣人”之称的蒋楷。

校舍面积很大,东自今鱼台路、朝城路,北至今单县路,西至今青岛一中,南至海边。建有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礼堂、化验室、实习工厂等。学校开办有预科和本科。预科相当于中学,但不要求从一年级学起,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水平报考不同年级。本科也称正科才是大学,设有工科、医科、政法科、农林科,学制分别是四到六年。该校格外重视工科,因为当时英、美等国在中国开办的学校都侧重于文、理、法、医等学科,还没有开办工科的,于是德国人在办学时就想以此作为强项推出。

德华大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农林科在李村建有实验农场,供实习。工科除校内有实验工厂外,学生还可去四方机厂、船厂实习。医科在福柏医院(今人民医院)实习,政法科则在法院当陪审员。

德国教授因授课认真被批评

与建校时投入的资金一样,德华大学的师资配比中德两方也十分悬殊。据史料记载,1912年时该校有德国教师26人,其中来自德国的博士、硕士占大多数;中国教师方面,因为必须兼通中学与西学,所以几经遴选,仅有6人。当时在校的德国教员多是调拨德国驻青各机构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充任或兼任。在学校创建之时,为了能打响名声、招揽生源,也从德国本土聘请了一些享誉国际的学者。如数学家康拉德·克诺普、植物学家威廉·瓦格纳、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得意门生之一—— 量子物理学家卡尔·艾利希·胡普卡等。

但师资阵容的强大并不意味着德国人是真心来中国培养人才的,侵略者考虑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说到这一点时,鲁海先生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事例:工科教员耶鲁斯,原本是德国工业大学的教授,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十分有名的工学博士,他在德华大学任教时教学态度十分认真,与他在本国教学一样,因此特别受学生爱戴。但是这件事后来被德国政府知道了,不但没有嘉奖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反而责备他不该把真实本领传授给中国学生,后来干脆把他调回德国。此外,有时因为德国在中国开办的公司缺少相关人才,学校都等不及学生毕业就安排他们到该公司任职。还有的学生想要到德国留学深造,请德国教授引荐,得到的回答却是各种推脱。由此可见,殖民者创办大学的初衷,只是为了满足他们长期侵占中国青岛的需求。

中德老师待遇大不同

当时在德华大学的诸多课程中,除汉文课外,其余用的都是德文课本,德国老师上课的时候使用的也都是德文,学校对汉语教育十分不重视,甚至在学生升学和毕业的成绩中都不涉及汉文这一科目,长此以往,学生们自然也对这一课程十分轻视。再加上当时清政府选派的中国教员都是出身翰林、进士的迂腐学究,更是与德国人开化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也不得学生们喜欢。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听讲、做西学科目的作业都是常事,教员们即使看见了也不敢干涉。因为汉文课程不受重视,老师见到学生能来上他的课,已经很是满足了,哪里还敢多言。还曾有一位名叫高祀奇的政法科学生,因为平时不喜欢汉文教员的讲课方式,在考试中竟在汉文考卷上只用德语写了一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不知道。”事后,校方也并未对其进行谴责。

虽然同校任职,但在薪酬待遇方面,中国老师也比德国老师差得多。据史料记载,当时预科一位教音乐、图画的德籍教员每月的薪金在六七百银元左右,教正科专业课程的德籍教员每月工资都能达到1000银元以上,即使是一个德国宿舍管理员,薪金也有350银元。而中方总稽察的月薪只有500银元,中方总翻译的月薪是200银元,至于一般的汉文教师则更低。中国文学及伦理学教授于濂芳月薪为100银元,这已经是中国教师中规格最高的了。

享有特权学生高人一等

虽然对待中方教职人员德国人有些刻薄,相比之下学校在对待中国学生的态度上要包容得多,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各种要求,校方总是会尽力去满足,有时似乎还有讨好学生之嫌。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殖民者表面上的好意,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心甘情愿地替他们服务。

据《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同学录》记载,1913年该校共有373名学生,来源于全国15个省份。进入了德华大学,这些学生也就享有了特权,每个学生持有胶澳总督发放的特殊护照。拿着这张护照,一些列为中国人不得进入的“禁区”,他们就可以随便进入。德国提督楼附近的公园,是提督夫妇散步的地方,严禁闲人进入,否则即予拘捕处罚,但该校的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当时的汇泉林场(即现在的中山公园),也是严禁当地居民进入的,误入林场的中国人总会被林警殴打、甚至被警犬咬伤,但德华大学森林科的学生却可以在林场内随意走动。

“那时候青岛的巡捕,对待中国行人动辄就打,唯独不敢惹德华大学的学生,有的巡捕误打了大学生,事后还会受到惩罚。”鲁海说。1912年10月,德国亨利亲王到日本参加日本天皇的葬礼,路过青岛。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码头迎接。在船未靠码头前,有的学生就离队在码头上远眺。政法科学生杜树堂离队稍远,被一巡捕看到,误以为一般闲人,上前打了他两记耳光。此事为其他学生所知,回校后立即罢课,欲包围巡捕房,要求严惩该巡捕。监督凯贝尔出面去见德国提督,最后将该巡捕惩处才算了事。

事情虽然平息,但学校深怕学生再闹事,赶紧收回了军操课上发放给学生的40支洋枪和子弹。原来在巡捕误打学生事件发生后,有学生主张持枪包围巡捕房,引起校方的不安,意识到如果继续让学生自行保管枪支,日后必有大患。于是此后学生上军操课就只发放木棒,课后还必须交还。

1912年9月,孙中山由济南路过青岛去日本,该校学生闻讯后,马上派代表到济南迎接。车到沧口时,学生代表通知全校学生去火车站欢迎。但这件事被德方监督得知,在校门口进行阻拦,最终被学生冲出校门,校方也无可奈何。孙中山先生在青岛停留期间,学生们想请他来学校做演讲,但是被校方拒绝,于是学生们就罢课,监督才不得不请孙中山先生来校参观。“那个时候已经有一批逊清遗老来到青岛,很多他们的后人被送进德华大学念书,其实学生中还是有‘忠君’思想存在的,但是自从接触过民主思想之后,他们也认识到清朝灭亡是历史的潮流。”鲁海介绍,听了孙中山的演讲,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很多在德华大学读书的官宦子弟每逢周末就开始向家人宣传,一时间,这些逊清遗老的家里也都闹起“革命”。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