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德华大学筹办张之洞谈判 后与同济大学合并

2015-03-22 作者:黄默

 

德华大学学生们在上绘画课张之洞

德华大学部分教师合影

张之洞谈判筹建

提到张之洞,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及其对中国民族重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在教育界,他的大名也和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等赫赫有名的高校联系在一起,或许与这些百年历史的名校相比,仅开办五年的德华大学并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青岛的教育史而言,这所学校却具有非凡的意义。

1907年12月,德国政府向中国驻德公使通报了在青岛设立大学的想法。1908年5月,中德双方就建校问题开始正式谈判。德方谈判代表是汉堡大学汉学家奥托·佛兰克,中方谈判代表就是当时兼任学部尚书的军机大臣张之洞。那时候71岁的张之洞奉旨管理学部事务还不足一年。掌管学部期间,张之洞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完善教育制度”,第二件是“修订中学课程”,全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第三件,则就是关于中德在青岛合办大学的谈判。

双方谈判定在1908年5月29日上午,谈判内容包括了即将在青岛设立的这所大学的名称、校址、经费、行政管理和专业设置等事项。事实上,1908年2月15日,德国驻华公使莱克斯与张之洞曾进行过一次会谈。清政府学部认为,教育“实为国家应尽义务,非外人所能代谋”,虽然不禁止外国人在内地兴办学堂,却不允许在中国政府立案,遂拒绝德方提出的办学计划。但这一次德国人是带了决心来的,在经费、师资方面均作出承诺,这让张之洞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经双方协商,中方认为:“凡外国人在中国设立学堂者,一概不与立案……惟此次德国在青岛设立学堂,系其政府之意,与私立者不同,而筹定巨资,遴派专员来华商订章程,亦非私立学堂家自为学者可比……果其宗旨不悖,课程皆符,自应准其立案。”这就是说,原则上同意参与青岛高等学校的筹办,并承认未来该校毕业生的学历。这一次谈判,就双方合作办学的意向达成了共识。据青岛档案馆周兆利先生考证,中方最初提出将校址建在济南。德方表示反对,因为这有违在青岛办学的初衷,不利于德国对学校事务的控制和干预。

德国人投巨资在中国办学,自然是希望能主导办学方向,同时也想得到清政府的认可,于是他们提出,毕业学生除具有德国的学位之外,还应被奖以进士身份;张之洞则坚持高等学堂的教学需中学与西学结合,严禁宗教教育。在经过多次交锋后,同年7月9日,中德双方在青岛议定《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章程》,共18条。章程规定,开办费64万马克,德方拨付60万马克,分3年划拨,德国政府支出常年经费13万马克;中国学部则承担开办经费4万马克,常年经费4万马克。因为财政拮据,中方负担的常年经费暂以10年为限,并且由学部、直隶和山东分别负担。

8月14日,张之洞上奏皇帝,谨慎表达了对合作办学的支持:“与外务部甫经商定,嗣德国所派专员福兰格(即佛兰克)即于是时来华,递呈草章,由外务部转咨前来。臣等详加察阅,大致学堂分为两级,一为预备科,一为高等大学,学堂监督各员,皆由德国政府选派,并不由中国派员考察。每逢考试,仅由中国学部派员监视。学生毕业,则请奖以进士出身,均与臣部章程权限有碍。惟申明学堂禁传教,课程兼重中学,实为外国在中国设立学堂所无,是所望虽不无稍奢,而宗旨尚无差异。”关于学校定名和科系设置,章程规定:“学堂定名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设在青岛,分为两班,一初级,有普通学;二高等班,有专门学。皆设中学(中国国学)各种功课,与西学各种功课,相辅而行。”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虽称“高等”,因其处于试办新学的初级阶段,且其教育非完全德国化,所以初设的目标尽管达到了高等,但仅属德国大学的第二类。1909年6月20日,学部上呈《山东青岛设立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咨议情形并商订章程认筹经费折》,正式奏议设立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同日即奏准立案,至此,经过一年谈判的合作尘埃落定。

立案后仅仅一个月,张之洞就向清廷请病假,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于1909年9月12日开学,但定于10月25日的开学典礼他却没有赶上,这位德华大学的筹建功臣在10月4日病逝。与德国人的这次谈判,是张之洞在学务上的最后一次出场,这位晚清重臣的最后一笔留给了青岛。

蒋楷成了中方总稽察

如果说张之洞决定了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方向,那么蒋楷就是实现这个伟大教育计划的第一人。

蒋楷,湖北人,是张之洞的得意门生,他学识渊博,同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曾任山东平原县县令、学部员外郎,后升任御史(四品官衔)。德华大学成立后,蒋楷被清廷派来担任中方总稽察一职。

据《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作者鲁勇先生介绍,德占胶澳以后,中国人除了干劳力就是经商,少有文人学士,见有四品官衔的学部官员到任,青岛商人们在三江会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当时叱咤青岛商界的周宝山、丁敬臣、傅炳昭、古成章等都前来参加,对他十分敬重。而此后,如果青岛商界有重要宴会,也必定会邀请蒋楷出席,而且必定会将其列为首席嘉宾。在青岛的商人眼中,有学识的蒋楷如同“圣人”一般。久而久之,蒋楷也适应了与商人们饮酒弄文的生活,始终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大批朝中大员和皇亲国戚跑到德占青岛请求庇护,而蒋楷无疑就成了他们依靠的对象。清吏们到青岛想自己盖房子,就来找蒋楷帮忙。蒋楷干脆将这些逊清遗老们和青岛的商人们请到一个桌上,一一介绍,让他们自己沟通。官吏们想要靠商人购地盖房,商人也愿意结交做官之人,酒桌上互相恭维。自此,先后有一百二十多位逊清官吏来到青岛,拜托蒋楷帮忙安家,还都把自家的儿孙送到德华大学去读书。

可惜在青岛才上任三年,1913年除夕,蒋楷就病逝了,这一天正是蒋楷的生日。消息传开后,不管是青岛商人还是逊清官员个个悲叹,前来祭奠蒋楷的中外人士众多。

是同济大学的组成部分

1914年,日本攻占了青岛,德华大学被迫停办,40余名学生被转至德国人在上海开办的同济医工学堂(今同济大学)。因转学人员中有土木科学生,同济为此专门增设了土木科。赫赫有名的同济大学土木系,正是发源于青岛德华大学。

虽然只有短短五年的时间,但德华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文学家、美学家宗白华就是德华大学的学生,他的散文中记录了当年的大学生活。著名学者王献唐11岁入礼贤书院就读,文科结业后插修德文班,17岁入德华大学学习,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两校的杰出校友代表。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校友名叫栾宝德,他对保护山东文物做出了突出贡献。1928年,日本人从临淄龙池村西北的龙泉寺购得三尊北魏石佛,将其运到淄河店车站,准备运回日本。由于当时发生了“济南惨案”,工人群众抗日情绪日盛,日本人没能得逞,但还是偷走了两尊佛头。时任四方机厂厂长的栾宝德得知后,立即调派一辆专列,将日本人暂时放在淄河店车站的大佛运至青岛,现为青岛博物馆镇馆之宝。此外,后任胶澳督办的赵琪也是德华大学学生。

随着学校的停办,原德华大学的校舍也相继被改为他用。其中原办公楼与教学楼最初改为日本女子中学,后成为胶济铁路局(济南铁路局青岛分局前身)办公楼。原学生宿舍被改为铁路职工医院,原实习工厂改为铁路工务段、电气段所属,原两座教学实验楼被划入1930年开办的青岛市民众教育馆。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在德华大学诞生过程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晚清重臣张之洞,他是洋务派的代表,同时又被誉为中国“通晓学务之第一人”,是他促成了德华大学的成立。在张之洞的个人简历中很少提及此事,但这事却是青岛教育史上的一抹重彩。德华大学只存在了短短五年,1914年日本攻占青岛,学校也随之解散,德华大学的学生和师资一并迁往上海,与那里的同济医工学堂合并,组成了同济大学。而德华引以为傲的土木工程专业,日后也在同济大学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