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台东台西以贮水山为界 日本人建神社被捣毁

2015-03-22 作者:黄默

 

"青岛神社"全景

日占时贮水山下的樱花路

毛奇

贮水山,俗称大庙山,位于辽宁路、黄台路、登州路和泰山路之间,是岛城有名的山头公园之一。过去,青岛人叫它马鞍山、烽台岭,德国占领青岛叫它毛奇山,日本侵占青岛后改名为若鹤山,再到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的贮水山、改革开放后的儿童公园,海拔83米的高度在青岛虽算不上高山,但它却近距离见证了青岛发展的每一段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青岛曾评出十大山头公园,贮水山名列其中,这些融入市民生活的山头,每一处都充满了青岛人的回忆,本期《发现青岛》就让我们先来聊一下贮水山。

台东台西以此为界

据青岛市北区情网资料显示,因海拔83米的东峰与海拔73米的西峰远看状如马鞍,所以古代贮水山被叫马鞍山。明代为了防倭寇入侵建浮山所,在马鞍山上筑起烽火台,从此也叫烽台岭;还有一种说法名叫凤台岭,意为凤凰栖息的地方。到了清朝末年,章高元驻军青岛的时候,此山就成了青岛北部防区的要道,清军还在这里设立了不少的土垒和地堡。所以,青岛人便将烽火台东面的地区称为“台东”,西面的就是“台西”了。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开始用德国名人的名字命名青岛的山头,烽台岭的新名字叫毛奇山,山顶设毛奇炮台,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德国炮台。毛奇,全名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德国总参谋部最著名的参谋长,军事战略家。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打败奥军和法军的实际组织指挥者,是个战功显赫的传统军人。“山的南部沟谷附近有几处火药库。山的东坡布满军营,两个平旷的广场处各有两个大蓄水池,从这往东北方向望去,看到的那个村庄就是杨家村。该村后面与华人的台东镇相邻,台东镇的街道方方正正如上帝掷下的棋盘……”英国人帕默在1910年出版的《青岛》一书中这样描述毛奇山,德国人把弹药库、兵营以及陆防要塞统统建在这里。

据市档案馆相关资料记载,德国人将“台东”和“台西”划成两大“平民区”,又按照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建成了最初的棋盘街:即台东一路至九路一带、台西一路至五路一带,市镇的概念便在这两个地区出现了。所以,这两个棋盘街的范围,就被称为“东镇”和“西镇”了。也就是说,德国人是将“青岛区”和“鲍岛区”作为市区,而将“东镇”和“西镇”划入了郊区。胶澳总督府翻译官慕兴立说,当这个新市场出人意料地发展得如此之大、看上去就像个城市时,本地人就不喜欢“杨家村”这个显得土气的名字了。于是,镇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建议采用“台东镇”这个名字,寓意高台东边的集市。高台指的就是凤台岭,因为这个村镇位于凤台岭东面,故取名台东镇。

后来,随着这两个区域人口的不断增加,德国人便将贮水山以东的地方作为“台东镇”,而将青岛火车站以西的地方作为“台西镇”。可是,这两个市镇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之后,才正式划入了市区。再后来,就有了台东区和台西区。现在,随着青岛市区的进一步扩大,台东区已并入了市北区,而台西区也早在1963年2月划入了市南区。

德国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1901年,青岛建城后德国人遍寻水源,以海泊河、李村河、白沙河为水源地,建输水管道入市区,这些水就储存在毛奇山上两座贮量为6000立方米的贮水池中,这里成为当时国内罕见的城市自来水供应中心。贮水山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据说,当时贮水山的供水恰足全市一日之用。解放后,这个贮水池还曾继续使用了好长时间。

毛奇山不仅是当时青岛的供水中心,更是德国人的防御要塞。据史料记载,当时毛奇山阵地拥有两门10.5厘米大炮,还有6门12厘米、22门9厘米和22门3.7厘米的大炮装备在12个露天阵地上,它们长年困在工事里,难以搬运,大部分是普法战争的战利品,但是经过40多年的风霜洗礼,这些用来威慑中国人的笨重家伙早已落伍,在面对日本人的进攻时很快就败下阵来。1914年,德日青岛之战爆发时,德军在青岛设有四道防线,即李村河口至沙子口一线;孤山至浮山一线;海泊河口至小湛山一线以及贮水山至八关山一线。其中前两道防线为前沿阵地,第三、四道防线是主阵地,火力配系严密。11月7日,在攻破前三道防线之后,日军又向德军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贮水山至八关山一线发动进攻,早晨6点半,所有德军战壕均落入日本军队手中,德军全线崩溃。德国总督迈尔瓦迪克见大势已去,命令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投降。11月10日,日德双方开始谈判。16日,日军进占市区。从此,青岛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据青岛文史专家于佐臣先生分析,如果不是切断贮水山的水源,德国人的“胶澳保卫战”或许会像威廉二世命令的那样进行到最后一个人,但日英联军攻占李村楔入的第一刀便是关闭水阀,迫使守城德军挂出白旗。而胜利者的入城宣言掷地不久,便被水荒的恐惧揪紧神经,无奈德国人已将水道图席卷而去,只得从水道局搬来德国技师会诊,恢复贮水山下的水门。

日本人把土匪藏在贮水山

日本占领青岛后,把贮水山改成了若鹤山,又称青岛株式观物园,并于1915年在山的北面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日本神社——“青岛神社”。以后青岛人就称其为日本大庙,而将山名也叫成大庙山了。

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青岛,正式定名为贮水山。“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时,日本人赖着不肯走,纠集了许多土匪在市区闹事,据说当时就把这些人藏在贮水山上。”岛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他曾在一份当年的《申报》上看到过相关的报道,说日本人勾结土匪头子孙百万,扰乱社会秩序,以拖延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的时间,报上说当时日本人在贮水山上藏了千余土匪,但考虑到贮水山的实际范围,鲁海认为这个数据还有待考究。

女演员在这里殉情

日本人曾在这里建神社,周边自然种植了大量的樱花和松柏。据鲁海先生回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贮水山上的樱花美景不亚于中山公园,每到春天樱花道旁如云似霞,引来不少游客观赏。而40年代,电影演员李华由上海来青岛,在这里的一棵樱花树上自缢身亡。

据鲁海介绍,李华当年并不出名,只是在几部电影中演过一些小角色,但她的恋人关宏达却是当时知名的笑星,两人交往多年却始终没有走入婚姻,一说是李华感情不专引起关宏达不满,也有人说是关宏达另结新欢抛弃李华,总之二人争吵后分手。李华感觉自己的感情被玩弄,就来到青岛,准备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关宏达曾带剧团到青岛巡演,正值青岛解放前期,社会动荡,观众无心看戏,最后剧团走得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因凑不齐回程路费,关宏达在青岛滞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还是在青岛海歌剧社的帮助下,关宏达得以带着剧团在中国剧院演出了几场《还我河山》,这才有钱回去。所以在关宏达的心目中,青岛是个很难忘的地方,当然他也曾给李华讲述过青岛的美、青岛的好。李华要来青岛看看这个曾让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而且也打算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来青岛后她选择了贮水山。当时是一位老师在晨练时发现了在樱花树下上吊自尽的李华,她的口袋里还有写给关宏达的遗书,一时间各地娱记纷纷报道,“一缕香魂绕樱花”等标题见诸各地报端。关宏达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来到青岛,痛哭了一场,而后为李华打理了后事。

除了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女作家赵清阁也曾撰文回忆她在贮水山上的一段经历。她曾住在离贮水山不远的桓台路上,那时每天早上都会去贮水山散步,有一天遇到一个男子一直尾随她,并上前搭讪,出言暧昧,吓得这位女作家花容失色,连忙叫了洋车逃走。

解放后,护山造林,贮水山开始美起来,1956年建成贮水山公园,这就成了年轻人谈恋爱的好地方。从早到晚,从山底到山顶的树下,都能看到对对恋人在交谈,在相拥,所以人们又把贮水山戏称为鸳鸯山。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青岛神社"门前的石牌坊(资料图片)

神社早被拆除,如今只留下108级台阶

贮水山儿童公园

1914年日德战争后,日本人占领青岛,他们除了把60多条主要街道名称改为日本名外,还将毛奇山改为若鹤山,并于1915年开始修建“青岛神社”,以纪念在日本侵占青岛期间阵亡的官兵。从山下通往神社的108级台阶,对于日本人而言是神圣的,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每一步都是屈辱。

日本在海外最大的神社

老青岛人之所以习惯把贮水山称为大庙山,就是因为山上曾有座日本大庙,而这座大庙就是“青岛神社”。据说,这是日本在海外建的最大的一个神社。

据史料记载,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就有不少日本人来到青岛。据统计,1907年有196人,1911年达312人,这时的青岛还是个只有15万人口的雏形城市,不算德军官兵,日本人在青岛的外籍人口数量中是最多的。在德占时期,日本人作为亚洲人种同样受到德国当局的歧视。在以德县路经保定路至大沽路为界所划分的两个区域内,一个是欧洲人居住的“青岛区”,另一个则是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日本人跟中国人住在同一区域,他们大都集中在以聊城路为中心的一带,并初步形成了日本方式的生活圈,德占后期逐渐增至1000余人。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日本人的地位骤然抬高,日本人在青岛的人数也直线上升,当年达到4000余人。至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时,已达24551人,占全市人口的1/10。中国收回青岛后,日侨人数有所减少,而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1941年统计,在青岛的日本居民(军人除外)即达31895人,其居住范围已扩大到黄台路、龙江路,乃至八大关等处。人口的增长,标志着跟随大炮和刺刀而来的,不仅是经济掠夺,还有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多种文化的侵入。

据青岛市北区情网资料显示,日本第一次入侵青岛时就做好了长期占领的打算,除了将大量日本人移居到青岛,还将60余条主要街道名称改为日本地名,同时还建立了一批为其服务的配套设施。其中规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要数1915年在贮水山建起的一座日本神社,名叫青岛神社,以纪念在此次战争中阵亡的日本军人。1918年12月10日,青岛神社的主体建筑完工,神社内建有金刀比罗神社大殿和稻菏寺等主体建筑,山脚附近还有御膳房、禽鸟馆、鹤池、动物馆及相扑场等辅助设施。神社里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星大神、大欹巳贵命和明治天皇及进攻青岛时战死的所谓英烈。每年10月7日,他们还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以示不忘宗祖先贤。

看到贮水山头日本人就行礼

青岛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国内的神社一样。设在若鹤二丁目(今辽宁路)的山门是一个“开”字形的大型石牌坊,名叫“鸟居”(据说来源于古代动物崇拜鸡的栖木),两柱间宽10米许,高近15米。它的上面一根横椽叫做“笠”,两端翘起,下面一根横椽叫做“贯”,起固定两根柱子的作用;中间有一块竖匾,上书“青岛神社”四个字。鸟居两侧有一对巨大的日式石灯笼,形状类似中国的宝塔,系用大块花岗石堆砌而成,共分三层。底层为底座,中层为中柱,上层为灯室。灯室四面镶玻璃,上覆四面石檐盖,顶端雕有一颗石珠。山门前还立有木栅和“车马止”字样的告示牌。进入山门后是一条笔直而漫长的山路,直达山顶,路两旁栽种着从日本移来的樱花树;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也是日本军人的象征。走上108级石阶,正面又有一架较小的第二鸟居,鸟居两侧也有一对小型石灯笼,穿过鸟居即来到庙堂前。

按照日本神社的建筑格局,庙堂分为三个殿,全部是木建筑。前殿为拜殿,殿前立有一杆日本国旗,侧面有一个蓄满清水的石槽和一把长柄木勺,香客须洗手漱口“净身后”方能入内。拜殿坐落在有4级台阶和低矮护栏的台基上,它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也是最热闹的所在,一般都在这里参拜。整个拜殿造型奇特,四面没有墙壁,显得十分空阔,而山墙也有屋檐,周边覆盖严密。它的正面有象征王室的16瓣菊花徽记,通常垂挂帷幔,殿前还设有香客投放钱币的“奉纳所”(香资箱)。日本人参拜为“二拜、二拍手、一拜”,即先作两个揖,再拍两次手(意为提醒神明听取参拜者的祷告),最后再作一个大揖(深鞠躬)。

中殿为本殿,虽较拜殿规模稍小,但却是供奉神灵的重要处所。后殿供奉神器和镇庙之宝,造型取木楼式,底部悬空;屋脊排列多根横木,呈鱼脊骨形;下面以网状篱笆围墙与本殿连接,按例不开放。

除了三座大殿之外,东侧还建有两座配殿。同时,又划出一个若鹤公园,豢养着一些珍禽异兽,山上广栽樱树和松柏,专供日本人玩乐,实际上把整座山变成了一个大神社。山上每天有和服木屐者穿梭来往,俨然是日本领土。

“其实,那个时候并没有限制中国人上山,但是根本没有中国人愿意去。”鲁海说,为了防止“不恭”的事件发生,日本人还特意在牌坊旁边立了一块“车马止”的牌子,提醒进出大庙山的行人注意:不能骑马乘车入内。“在日本人眼中神社是个十分神圣的地方,他们对天照大神无比崇敬,节日来祭祀,走在马路上,无论是在较近的辽宁路上,还是在较远的包头路上,只要能看到神社,就会止住脚步,远远地向神社深深鞠躬。”

青岛人捣毁日本神社

在修建青岛神社的同时,日本人还在旭公园(今中山公园)为占领青岛的阵亡官兵建了一座“忠魂碑”,与之遥相呼应。忠魂碑在公园东北山腰处,通体用大块花岗石垒成,高7丈8尺5寸,护以石栅,前面敞开,碑前有3层石阶,各14级。这座碑其实是一座石塔,碑中间有一孔石龛,以供参拜上香之用。与青岛神社不同的是,到这里来参拜的不仅有日本人,还经常强拉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行礼默哀。不难看出,这座碑是青岛神社的附属设施和分会场,两处实为一体。

1922年,中日两国政府就收回青岛进行谈判时,日本代表要求保留的11处日本居留民团财产中,青岛神社和忠魂碑就占了两处。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青岛神社和忠魂碑再度兴旺,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后存在长达30年之久。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日本神社作为“忠烈祠”,纪念抗日牺牲的将士。但久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奴役的青岛人,群起捣毁了日本神社,那座大牌坊则被愤怒的群众用大绳拉倒。

后来,日本神社内的物品被中国百姓哄抢一空,这里成为烟台国华中学的流亡校舍,原先的诸多日本神龛也被清除出了神社,几个庙宇的边角均遭炸毁。事隔不久,山东各县的逃亡地主、还乡团等,也纷纷以“难民”的身份来到青岛。许多一时找不到住处的人就住进去了,有的还搭起帐篷居住。

再后来,青岛神社内的建筑物陆续被拆除,两侧的樱花树也被伐除,改种雪松。目前当年的青岛神社尚存樱花路两侧的小型石灯笼的底座,108级石台阶,二鸟居的柱础以及神社派出所旧址。目前这里是儿童乐园和老年大学的所在地,但其面积仅为当年神社占地的四分之一。

神社旧址上建电视塔

贮水山是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于1923年命名的,一直沿用至今。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贮水山上的遍地垃圾,作为贮水山公园,在北山坡建了军人俱乐部,山上庙堂被拆掉后成了解放军的打靶场。山下的御膳房及休息室等房屋曾一度为民办的新华中学。直至“文革”时期,那几栋日本老建筑还被作为服装厂在使用着。

褪去了青岛神社的外衣,贮水山又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地方。贮水山正门向西,在辽宁路,门前场地宽阔。上世纪50年代,曾有许多民间艺人在此说书或杂耍。岛上著名艺人刘太清的大鼓书《杨家将》、《岳飞传》,曾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听众来此听书。1971年,在青岛神社的旧址上建了青岛第一座电视塔,并拆除了残存的日本旧建筑,还修了一条以山名命名的贮水山路曲折通到电视塔。许多青岛人不知道贮水山路,它虽在市中心,但在山麓上,是一条支线马路。贮水山路海拔较高,它的走向也极不规则,严格说它已不是一条路了。东端从登州路近黄台路开始,曲折而西,有一条支路通往贮水池,主路曲折而下至黄台路。这时已经说不清楚贮水山路是一个什么形状的马路了。

1983年青岛神社原址被辟为儿童公园。几经变迁,除上山石阶尚能辨认外,当年的痕迹已不存。青岛神社是日本侵占青岛的历史罪证,它昭示国人勿忘历史。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