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留住乡愁传承家风 即墨修缮12处明清时期祠堂

2015-11-10 作者:

毛氏后人讲述“验宗石”的由来。 宋祖锋 摄

修缮一新的即墨蓝氏祠堂。( 图片由即墨市博物馆提供)

齐鲁晚报青岛11月9日讯(记者 宋祖锋) 日前,即墨市古祠堂保护工作正式启动,12处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古祠堂已被修缮并重点保护。其中,最古老的祠堂已有600多岁。据悉,为留住乡愁传承家风,这些古祠堂将被建成民俗博物馆。

日前,即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古祠堂文化保护工作,对全市古祠堂进行发掘保护,目前,已经将12处古祠堂修缮完毕并重点进行保护。据了解,这12处古祠堂大多建于清代,距今历史最悠久的一处古祠堂为蓝村镇王演庄村的毛氏祠堂,建于明代,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毛氏祠堂始建于明代,民国及建国后进行过两次修缮。”9日,在即墨蓝村镇王演庄村,现年85岁的毛云斌说,毛氏祠堂是他的祖先迁到此处后修建的。记者看到,毛氏祠堂现存正房5间,房屋为抬梁式硬山顶两面坡建筑,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侧各有吻兽一个,屋顶用青色大瓦,墙体为方条石及青砖砌筑而成,院内东侧还保留祖传验宗石一块。

“这块验宗石是我们毛氏后人认祖归宗的信物。”毛云斌指着祠堂内一块被切割的石头介绍,毛氏祖先迁到此处后,家族逐渐庞大,有族人迁往外地并繁衍生息,为能让迁出的族人“记住家乡”并传承家风,于是将一块石头分成几块作为信物,后人可凭借“验宗石”认祖归宗。

据了解,即墨将以祠堂为载体,深入挖掘祠堂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并打算将古祠堂建成民俗博物馆,设置村史馆和孝贤学堂等,宣扬孝贤文化和即墨历史,将祠堂变成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据即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古祠堂是后人留住乡愁最好的载体,如今许多祠堂已经残破不堪甚至消失殆尽,“通过这次古祠堂保护工作,希望传承并发扬传统道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