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金瓶梅》作者丁惟宁 他连皇帝都不怕

2015-03-22 作者:宫岩

 

丁惟宁画像

大村镇琅琊丁氏始祖墓碑

提起原胶南,有人会想到历史悠久的琅琊台,或者景色优美的大珠山,很少会注意到那里还有一个600多年的村庄—— 丁家大村。它在美丽的藏马山下,几百年来这里英雄才俊辈出,默默地孕育出一个文化世家琅琊丁氏。有抗倭名将昭勇将军丁珠、被封为“干才”的朝廷能臣丁溎蓥,还有被蒲松龄热情讴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文侠丁前溪。

而今天,我们要从一位重要人物说起,他是琅琊丁氏家族中第一位通过科举走出来的才子,23岁入仕,45岁看破朝廷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辞职回家。他余生过着与笔墨纸砚相伴的隐居生活,他的名字叫丁惟宁,学者推断他是《金瓶梅》的作者。

广拜名师,23岁中进士

600多年前,一个叫丁推的人从海州(今连云港)来到藏马山下,那时山脚下有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他见这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便定居下来。慢慢地,小村庄变成大村落,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丁家大村。如今,丁家大村隶属于黄岛区大村镇,全镇八万多名居民60%姓丁,都是丁氏后代。在大村镇镇政府不远处有个单独的庭院,里面是后人为琅琊丁氏“师祖”丁推所立的墓碑,每年清明节他们都要到这里烧香祭祖。

而我们的主人公丁惟宁,1542年便出生在这里,字汝安,号少滨,又字养静。在丁氏家族中,丁惟宁是个重要角色,因为他是家族中第一个通过科举考试走出来的人。青岛市黄岛区丁耀亢暨龙马文化学会副会长丁绍华告诉记者:“丁惟宁是第七代,在他之前丁家主要以务农为主,虽然也重视文化,但一直没有取得好的成果。他的父亲丁纯好学能诗,尤其精于儒学,不管人们跟他谈哪方面的话题,他都略知一二,让很多人钦佩。”

有这么一位好父亲,丁惟宁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加上他自幼聪颖,又勤奋刻苦,22岁到济南府参加乡试,一举夺得举人,享誉乡里。但丁纯并没有因此就放松对儿子的要求,为了让他更出色,他带着儿子广拜名师,听说当地有位很有声望的名士邱先生,丁惟宁便跟着父亲登门造访,虚心请教,直到成为邱先生的学生才肯罢休。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那是因为丁惟宁的家境好,才能四处拜师学习。其实恰恰相反,丁绍华说:“当时丁家很贫穷,但不管严寒酷暑,丁惟宁都会苦读不息。”如果大家还不相信的话,这里还有一件真实的事情:

丁惟宁18岁那年,按照父亲的安排,娶了胶州进士纪公之女纪氏为妻。这位纪氏身上有着传统女子的所有优点:勤快、贤惠、孝顺。她知道婆家家庭条件不好,为了维持生计刚嫁过来不久便把嫁妆当了买粮食。而对丈夫,她欣赏他的才能和上进,为了支持他,丈夫晚上熬夜看书时她便在旁边做针线活陪着,第二天丈夫早起,她也跟着一道起来准备早饭。其他季节还好说,冬天是最难熬的。因家境困难,家中连生火都难,只能用冷水洗脸,每到这时,纪氏都会先把冷水打来,把自己的双手放在冷水中,直到水温和了才给丈夫用。据说,晚年的丁惟宁每每想起纪氏的这些举动,都会潸然泪下。正是有父亲的指导、妻子的支持,丁惟宁才能踏实学习,并在23岁那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即1565年)考中进士。

为了他,父亲主动辞官

这一下改变了他的命运,自此也改变了丁氏家族的命运。丁惟宁的仕途从清苑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石三角腹地)知县正式开始。那时清苑县属于保定府,是保定府衙门所在地,府内有很多兵。这些兵,其实个个骄傲难驯,没多大本事却为所欲为,老百姓见了都得躲着走。新官上任三把火,丁惟宁要好好灭灭他们的威风。这些兵都是知府的人,丁惟宁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动刀吗?当然。他先把几个头目叫到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几次劝说后,这几个头目还算知趣,也是给丁惟宁面子,保证回去约束自己的手下。清苑县的秩序开始得到改善,丁惟宁很欣慰,正要制定政策大干一场时,母亲却病故了。按照当时朝廷的惯例,丁惟宁辞官奔丧守孝。

但不久,他突然接到朝廷急报,山西长治县混乱,任命他为知县前去治理。整个朝廷谁不知道长治县是个难管的摊子,那里强势之家太多,仗着自己有钱根本不把知县放在眼里,不知道多少知县去了又走了。但丁惟宁不肯向他们低头,先以礼说服,说服不了的再动法严惩,这样礼法结合之下,这些强势之家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不仅如此,丁惟宁还革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经过几年治理,长治县稳定下来,百姓生活也大有好转。皇帝为了嘉奖丁惟宁给他升官为经筵(是为帝王研经读史而设的御前讲席)。临走时,长治县万民空巷,夹道送之,后来他们还在县城内为丁惟宁立了祠堂。

说到这里,丁绍华还补充了一点:“巧合的是,200年后,丁惟宁的七代孙丁琰也到长治县任知县,当地百姓请他一起拜谒丁公祠。在这期间,丁琰不负众望,体恤民众,成为一名难得的好官,当地人便把丁惟宁和丁琰尊称为‘大小丁公’。”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丁惟宁。他一次次升官,成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并奉旨巡查直隶。那时,丁惟宁的父亲丁纯正在直隶大名府长垣县任教谕(负责教育生员的官员),属于被儿子巡查的对象。丁纯明白在朝为官应该谨慎,为了不给儿子带去困扰,他以生病为由辞了官回到老家。皇上得知后,深受感动,让丁纯受监察御史之封。辞官后的丁纯又把老家搬到了诸城县,从此他跟几位友人饮酒游山,再也没有出仕。

他杀了张居正的亲戚

在丁惟宁的字典中没有“害怕”二字,不管面对的是上司、有钱人,还是当时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张居正。

张居正影响着朝廷的任命大权,很多地方官员都去送礼拜见,希望能成为他的门生。送客的官吏中唯独见不到丁惟宁的身影,他忙着做自己的事情,就算是见面,也仅是工作上的交流,话语中丝毫不带对他的谄媚和奉承。这本来就让张居正有些生气,后来,丁惟宁竟然把他的亲戚给抓了。

这亲戚是个大土豪,仗着张居正的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别的官管不了,人们便拦住了前来巡视的丁惟宁的轿子,递上诉状。和之前一样,丁惟宁依然先以礼相待,将土豪请来晓之以理劝他注意收敛。但土豪这些年霸道惯了,怎会听得进这些话,不但不承认犯过的错,还不把丁惟宁放在眼里,一次次提到张居正的名字。他哪知道,眼前这位年轻官吏,最受不了别人的威胁。

为了让他心服口服,丁惟宁当即传来告状的数百人跟他对质,最终土豪害怕了,不得不承认了罪行。后来他请求丁惟宁,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饶恕了他。人证物证俱在,当事人又当场认罪,这宗官司算是结了。按照法律,丁惟宁当场判处土豪死刑,并立即执行。土豪被处决了,百姓拍手称快,但丁惟宁也彻底得罪了张居正。

没多久,丁惟宁便接到张居正的指示:立即回京。可想而知那是个怎样的场面,张居正劈头盖脸大骂一顿,丁惟宁不为所动,跟他一条条诉说杀土豪的罪行,不论哪一条,都可当斩。这些话触及到了张居正的底线,他蛮横地打断了丁惟宁的话,留下一句“写认罪书”后扬长而去。

“好汉不吃眼前亏,你就写吧”、“张相国万万得罪不起啊”、“你就先写个认罪书糊弄过去,千万别对着干了”……在朋友的劝说下,丁惟宁写了一封认罪书交给张居正。正当张居正看完,想暂且放过丁惟宁时,旁边一位太监说话了:“相国请等一下。”只见他把认罪书平放在桌子上,让张居正从对角线的方向再看过去,赫然出现八个大字“惟宁无罪,土豪该杀”,气得张居正找个理由罢免了丁惟宁,把他赶出京城。有人说,这个太监就是冯保,此前他吩咐丁惟宁在他的故乡给他建个牌坊,炫耀自己,丁惟宁不从,他怀恨在心才找到机会报复。

他累倒在岗位上

不管是谁,以丁惟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性格,得罪人是很正常的。正因为这样,百姓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都爱来找他。“得罪张居正怕什么,他连皇帝都不怕呢。”当地人的一句话,让城市信报记者又听到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五莲山上有座大庙光明寺,是明朝皇帝下旨建造的,这里的和尚也是受皇封的。自从有了这个保护伞,几个和尚便开始作威作福了。他们抢占百姓的土地、财产,还让老百姓给他们服务,稍有不满意就会拳打脚踢。当地官吏不但不敢管,还得送礼巴结他们,希望他们入宫面见皇上时能给美言几句。被迫无奈的老百姓只能找到丁惟宁,请他做主。丁惟宁这次犹豫了,之前再怎样也不过是朝廷中的臣子,这次是要动皇帝的人,不能再走之前的“礼法”招数了,苦思冥想后他想到一个办法。

将和尚们的罪行一一写入折子,在朝堂上直接请皇帝下旨希望能严惩。如他所料,皇帝确实想包庇他们,犹豫了一会儿,只说了两个字:“罢了。”罢了?这两个字钻进丁惟宁的耳朵后,他却忽然笑了,高喊“谢主隆恩!”后退了出去。而后,丁惟宁马不停蹄地赶回当地,一边令人挖出一道沟,一边抓来那几个和尚,将他们埋在地里只露出头。人们看得一愣一愣的,这是在干什么?只见不远处一头大黄牛拉着大钉齿耙走了过来……

处理了几个和尚,丁惟宁就回去汇报情况了。皇帝听得纳闷,我不是说“罢了”吗,怎么还给处理了?丁惟宁也装傻,便把如何“耙”的过程前前后后讲了一遍,满朝文武听得连声称赞,皇帝虽然知道这是丁惟宁故意搞的把戏,但也只能算了。

再说,丁惟宁被张居正免职回家后,随着张居正势力在朝中败落,他又被重新重用。当然,所派任务仍然是最难治理的地方,这位明朝的“劳模”就这样四处奔波着,直到累到一病不起,才向朝廷请了假回家休息。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丁绍华

原胶南大村

丁惟宁勤勤恳恳地奔波在大明朝给他的每一个岗位上,不畏权贵、一身正气,但这些并没有赢得那位当朝统治者的完全信任。当拖着尚未痊愈的身子为朝廷平息了一场兵变后,他反而被人陷害成了始作俑者,万历皇帝不辨是非将他降职。直到此刻丁惟宁才明白,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个尔虞我诈的官场。于是年仅45岁的他辞官还乡,过起隐居生活。幸运的是,晚年的他还经历一段忘年恋,更幸运的是,从不存稿的他留下了很多著作,其中便有大家熟知的《金瓶梅》。

平息兵变反被人诬陷

这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丁惟宁44岁,他的病还没有好利索,朝廷的急报又来了。先是让他督运军饷到陕西,时局动荡,此事做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丁惟宁打起十二分精神顺利完成任务。还没等休息,又被任命为郧襄兵备副使,说起这个地方,丁绍华查阅资料发现:“郧襄广袤数千里,宗藩岳祠,多无名请乞。但都要设官管理,因而人员杂乱,人民怨声载道。”当时的郧阳巡抚名叫李材,也是丁惟宁的上司,得到他的指派,丁惟宁去安抚了民怨。相处下来,丁惟宁发现,这个李材虽然身居高职,却整日不务正业。比如他喜欢讲话,老想过当老师的瘾,就让手下的将士们给他当学生,他在上面手舞足蹈乱讲一通,不管讲得好不好下面都得喝彩。越是这样,李材就越得意,光这样还不够,为了建一个像样的场所,竟然挪用兵饷,将参将府改成了自己的讲学书院。官兵们不敢多言,只能好生伺候着这位巡抚,稍不注意就会被拳打脚踢。巡抚如此,他有个参将米万春更是过分,不搞军事训练,整日欺负士兵。丁惟宁曾不止一次劝阻,但李材不听,和参将继续变本加厉。终于这两人的暴行引起了兵变,乱兵包围了他们的住所,声言一定要杀掉他们才罢休。两人吓得没了主意,急忙找人叫来了丁惟宁,请他去制止这场兵变。

丁惟宁只身走进乱兵军营,气急败坏的官兵们看到有个当官的进来,举起刀就冲了过来,幸亏有认识丁惟宁的人阻拦:“这是丁公,不是那些贪官杂种!”之后的两天,丁惟宁便在军营中与他们斗智斗勇,劝解安抚,总算暂时平息了下来。

按理说,独自平息兵变这可是大功一件,应该得到奖赏的,但这次丁惟宁帮错了人。李材、米万春不但不感恩,还大言不惭地向朝廷告密,说引起兵变的正是丁惟宁。昏庸无能的万历皇帝听信了谗言,直接将丁惟宁降职,也不给他辩解的机会。这一年,丁惟宁45岁了,他回首这22年的仕途路,哪里最难他就去哪里、哪里最险恶他就去哪里,但明末的官场早就没有了正义,整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兵变之后,丁惟宁心灰意冷,辞职回家,发誓永不做官。

辞官回家当起菜农

辞官回家的丁惟宁,不像有些官员住着宽敞奢华的大宅院,穿着舒服的锦绣罗缎,家里还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他自己盖了间草房,又种了几亩菜地,靠卖菜维持生计。他的一位老部下送来800两银子,告诉他,这是官场上的惯例,就拿着吧。倔强的丁惟宁推辞:“我已辞官回家务农,身无官职怎么还能接受俸禄呢。你还是带回去,用来安置灾民吧。”人们看到昔日朝廷大臣成了菜农后,都想不通,为何偏要这般固执?丁惟宁是这样回答的:“官银非吾有,圃蔬自食其力!”

“他生性就非常节俭。”提到这位七世祖,丁绍华感慨良多,经过这十几年对丁氏家族的研究,了解的越多内心就越充满了敬佩。“就算他当官时也是只穿布衣,出行时轻车简从,每次回家随身的行礼不过是些图书衣被之类的,并没有其他。而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告老还乡时,他丝毫不张扬,就算县令郡侯想见他一面都很难啊。”

后来,新任知县登门造访丁惟宁,一看他的草屋年久失修,已经不蔽风雨,这怎能居住呢?几次劝说下,丁惟宁才同意将房子翻新,他反复强调,一定不要太过夸张,说了不放心,等到上梁后他过去一看,发现太高了,马上让工匠再低一点,还说:“无示子孙侈也!”

56岁的他遇16岁的她

和父亲丁纯一样,辞官后的丁惟宁也喜欢游山玩水,尤其喜欢到九仙山,有时一住多天,流连忘返。更喜欢认识有识之士,几个人一起赋诗饮酒。56岁那年,琅琊台刚设了座海庙,他受人之邀前去游玩,在这里遇到了他人生中又一段奇缘。

在此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丁惟宁的家室。文章第一部分已经提到,18岁那年丁惟宁娶了纪氏,这位原配夫人样样都好,但结婚十多年一直没有孩子。眼看着丈夫已经30岁了,仕途也越走越顺,为后嗣考虑,她亲手操办让丈夫纳徐氏为妾,徐氏顺利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到了37岁那年,丁惟宁又纳了诸城仪氏,此事也不是他自己愿意的。原因是丁纯得了重病,看了很多大夫都不好,家里人便请来位半仙,半仙折腾了半天说,丁纯犯了大仙,得贵人冲喜才能得救。孝顺的纪氏又张罗着给丈夫纳妾,此事等丁惟宁回家才知道,他也就无奈接受了。结果可想而知,冲喜并没有留住老爷子的命,丁纯还是去世了。

在56岁之前,丁惟宁已经有了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都是徐氏所生,老四是仪氏所生。若谈到感情的话,这些都比不上他即将遇见的这位田姑娘。

去琅琊台海庙游玩时,丁惟宁认识了儒学训导田公,两人都对儒学有共同爱好,没想到竟然一拍即合,日夜交谈。恰好这位田公有一位16岁的女儿,受父亲影响她对儒学更是痴迷不已。小姑娘见父亲的这位新朋友学识渊博,竟然被他的才气所打动,顿生爱意。田公知道女儿的性情,既然如此,也就顺水推舟促成了这段姻缘。自古爱情与年龄无关,当56岁的他遇到16岁的她,依然爱得轰轰烈烈。此时原配夫人纪氏已经去世,丁惟宁迎娶田氏过门,成为正室。

后来,丁惟宁在九仙山建了间小屋,两人在此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田氏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便是之后大名鼎鼎的才子丁耀亢。

就这样一直幸福生活到了65岁,好友去世的消息传来,丁惟宁悲痛万分,自此染病在身。有一天,他强打精神带着妻子儿子再来九仙山看看,并告诉家人,希望百年之后能葬身于此。丁耀亢谨记在心,之后便在城南九仙山(今属五莲县叩官镇丁家楼子村)修建石祠,用了九个月才竣工。

1609年,丁惟宁去世,那年田氏只有27岁,她终身守寡,抚养两个孤儿长大成人。一年后,丁耀亢将父亲的神主迎于石祠,并在石祠南边约十米处修建了仰止坊。

他是《金瓶梅》的作者吗?

作为嘉靖、万历年间的铁骨诤臣,又是当时的大名士、文学创作的大手笔。丁惟宁虽能诗,却不苦吟,也不存稿和出书,现在所看到的也只是寥寥几篇散文而已。但文章最后我们要把焦点集中在这样一件事上:他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吗?

几十年来,关于兰陵笑笑生生究竟是谁的探讨从未停止,民间甚至还流传着丁惟宁隐居深山,闭门写作的传说:夜里,丁惟宁正在停笔凝思,忽然一阵清风吹过,从外面走进来一位妙龄女子,在他身边含情脉脉。丁惟宁不为所动,继续奋笔疾书。第二天,这位女子又出现了,到了第三天,女子伸出手说话了,请丁惟宁看看她的手相。丁惟宁灵机一动趁机在她手上写下“泰山”二字,这时女子现出了狐狸的原形,央求丁惟宁放过她,日后再也不会前来打扰。见狐狸精已悔改,丁惟宁便解除了“泰山之镇”,此后它再也没有出现过。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成为文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但就在今年5月份,在五莲县召开的第九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学术专家将真相集中到了丁惟宁身上。

根据丁绍华提供的材料,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杜贵晨先生说:《金瓶梅》的作者为丁惟宁,这可以说已经尘埃落定,成为不争的事实。

河北省清河县原政协主席陈金锁先生对《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又作了进一步的补证,他说:通过对笑笑生郡望兰陵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金瓶梅》抄本流传的梳理,通过对《金瓶梅》序言和跋的研究,通过对“正定方言”的考证,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认同《金瓶梅》作者是丁惟宁说。

山东学者王夕河说,丁惟宁辞官后,就隐居在五莲县九仙山一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王夕河从借音字的角度,查证“兰陵”实是“莲庐”(山东五莲山)的借音字,而“兰陵笑笑生”也就是“莲庐修修身”或“莲庐一书生”的意思,推论出丁惟宁1587年辞官后隐居九仙山、五莲山写就《金瓶梅》一书。为求证这一推论,他从《金瓶梅》中借音字和山东方言的通篇运用,书中人物与丁惟宁的关系,当朝人物与丁惟宁的关系,《金瓶梅》手稿拥有者与丁惟宁的关系,以及《金瓶梅》手稿出现及流传地和时间与丁惟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得出《金瓶梅》的作者就是丁惟宁的结论。巧合的是,距丁惟宁隐居地不远也有一“兰陵峪”,丁氏后人对丁惟宁在此著书的情况口口相传,流传至今,这也是丁惟宁在九仙山、五莲山著书的旁证之一。

为何大家如此相信丁惟宁就是《金瓶梅》的作者?除了专家们发现的方言、书信方面的证据。这个答案或许得从他儿子丁耀亢“吾读父书”后所写的《续金瓶梅》说起,具体故事,敬请期待。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感谢丁绍华先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